唐倩
現(xiàn)在的教學設施設備,讓教學手段有了質的飛躍,對比于古代的《弟子規(guī)》《千字文》《百家姓》等的教育教學,是何等的先進啊。但教學效果怎樣?將今天的美文與古代的美文做比較,能比嗎?問題在哪?出在——讀!
手段多,花樣新,但缺乏讓孩子心領神會地去讀。教師將文章分析得可謂入骨三分,從拼音到字詞,到句段,到篇章,到謀篇布局與寫法,等等,一一交給孩子,生怕孩子沒有學到。事實呢?孩子學到了老師傳授的知識與技能嗎?在當時的課堂,孩子在老師的反反復復的強調聲中,填鴨式地將這些知識與技能裝進了自己的腦袋,但不是自己主動接受,而是老師“灌溉”在自己腦中,強加給自己的,怎能牢牢地記住呢?孩子由于是被動接受,加上小學生本身遺忘就很大,當時還有印象,過不了幾天,所學的知識,早就灰飛煙滅,忘到九霄云外去了。那么,怎樣才能讓孩子記住所學的知識,領悟所學的方法呢?還是——讀!
花欲開時方有色,水成潭處卻無聲。小學語文,教師簡簡單單教,孩子簡簡單單讀,囫圇吞棗讀,字正腔圓地讀,讀到悟時方自開。
一、教師當好讀的拐杖,扶著學生讀
教師通過引領、示范,讓孩子在不知道該怎樣讀的情況下,不僅知道該這樣讀,還讓孩子自己親自去這樣讀,讓孩子字正腔圓地去讀。在教師引領之后,讓領悟能力較好的孩子朗讀,讀出文章要表達的意思,作者要表達的情感,讓其他學生糾正、補充,教師只做好引領者,能讓學生做的,教師一定不要自己做。只有孩子自己親自實踐了,印象才最為深刻。除非是孩子確實達不到要求的,教師再次示范引領。
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我想》,我就這樣扶著孩子讀:在孩子試著朗讀完一個小節(jié)之后,我及時引領孩子,將長句劃成短句,注意重音和破折號的讀法,引導孩子初步感受到詩歌的意境。以第一小節(jié)為例,我這樣引導孩子: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樹枝上。
帶著一串花苞,
牽著萬縷陽光,
悠啊,悠——
悠出/聲聲/春的歌唱。
老師引導學生讀每一句,注意破折號的讀法:聲音拉長,不換氣,在“春”的前面停頓,并重讀“春”,教會孩子讀這一小節(jié)。后面的三個相同的小節(jié),就讓學生如法炮制,不需要老師再一遍又一遍地教讀,孩子只要知道第一小節(jié)的讀法,就能模仿著讀第2-4節(jié),讓孩子自己畫節(jié)奏,你覺得怎樣才能讀得最好,就怎樣畫停頓、重音,注意抑揚頓挫和輕重緩急以及破折號的讀法,讓孩子讀到詩的意境中去。
二、像剛會走路的孩子一樣,試著放手讓孩子讀
試著放手,讓孩子帶著文章的情感去讀,去品味。讓其余的孩子去評價。再讀,再次超越別人地讀,去品味著讀。當讀到水到渠成之后,讓孩子說出領悟到的內容。大部分孩子就能達到十之有八九,就已經(jīng)很滿足了。因為每個孩子站的角度不同,生活的感悟能力不同,所以對課文的品讀有差異,那是正常的,不需要孩子達到所謂的標準答案。
在《我想》中,我是這樣試著放手讓孩子讀:這是寫哪個季節(jié)的詩歌呢?你是從哪些有代表性的詞語中發(fā)現(xiàn)的呢?你能迅速地從讀中找到描寫春天的代表性的詞語嗎?請你從讀中去尋找所需要的答案。孩子讀了,也找到需要的答案之后,我進一步引導孩子:來,咱們一起來大聲朗讀代表春天生機勃勃的詞語吧。這樣一讀,加深了孩子對詩歌重點詞語的理解和感悟。然后進一步追問:在春天里,作者有哪些奇思妙想?詩中的前四節(jié)告訴我我們答案。你能用書中的詩句來讀一讀嗎?引導孩子從詩歌中尋找答案。孩子很快地從書上找到“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樹枝上?!币活惖木渥?,老師相繼板書“小手”“安”“桃樹枝”。學生接著找,老師板書相類似的詞語,為后面的寫作做鋪墊。
接著追問孩子:作者為什么要這樣想象呢?孩子在讀中感悟出:小手安在桃樹枝上,是因為春暖花開,萬物復蘇,桃樹枝抽出新綠,就像自己的小手一樣,牽著萬縷陽光,蓬勃地向上生長,在春天里放聲歌唱;小腳接在柳樹根上,是因為腳丫踩在春天的泥土里,就像柳樹根的生長,在泥土里汲取甜美的營養(yǎng)一樣,這樣,才能長成樹冠那樣的一座綠色篷帳;把眼睛裝在風箏上,因為我們的視線不高,裝在風箏上,就在藍天白云上翱翔,藍天下的廣闊視野就是我的課堂;把自己種在春天的土地上,自己就可以像小草、小花、柳絮、蒲公英一樣,自由自在地生長在春的土地上。整個春天都是我生長的地方……
孩子通過朗讀,觸到了詩人心中的想法,就讓孩子再次用深情地朗讀的方式來感悟詩歌的美妙意境。
小學語文的朗讀,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的風向標,只要孩子品味中言之有理,言之有據(jù),為什么要整齊劃一呢?你可知,這是孩子用自己讀書的方式“嚼”出來的原汁原味,比老師講,學生記憶,要強許多倍。
三、放手孩子,讓孩子自己大膽讀
放手讓每個孩子去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想怎樣讀就怎樣讀。讀了之后,道出自己的感悟。道不明白的,其他的孩子補充。如果大部分孩子都不明白,就再讀再感悟,抓重點字、詞、句、段去品讀,讓孩子自己真真正正地去感悟出文章要表達的主旨。
簡簡單單教語文,真真正正嚼語味,讓孩子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中,感悟到語文的真諦。即使有疑惑,只要能縈繞在孩子的心頭,也達到了語文朗讀的目的。因為語文本身就是讓孩子有所悟,有所惑。孩子的問題一直縈繞著,孩子就會去思考,去解決。當有一天,孩子因另外的問題而突然茅塞頓開,理解了縈繞在心頭的疑惑,這不就達到了語文教學的真正目的了嗎?
老師,請放下手中的花里胡哨,還原語文的讀,讓孩子們從讀中,去尋找語文的快樂。請您,簡簡單單品語味,“嚼”到味時云霧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