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琪偉
戲神是戲曲界所信奉的行業(yè)神。多樣性是中國民間信仰的特征,在戲神信仰上亦如此。
《中國戲曲志》記載,全國各類戲曲依劇種、師承和地域,祀奉戲神各有不同。南方許多劇種如梨園戲、莆仙戲等尊奉田公元帥為戲神,廣東海陸豐的西秦戲和陜西西路一些皮影、木偶劇種祀奉莊王(莊宗)為戲神,晉東南祀奉咽喉神,南京祀奉管仲,等等。
隴南的地方戲劇文化發(fā)達,有武都高山戲、玉壘花燈戲、隴南影子腔、隴南高山劇、三倉燈戲等。此外,還有木偶戲、南木特藏戲、秦腔、川劇、眉戶劇、隴劇等。
隴南戲神信仰與陜西西路同屬一個體系,祀奉莊王,以莊王為戲神的有楚莊王、后唐莊宗、妙莊王等幾種說法。但在隴南,莊王約定俗成為妙莊王,這與當(dāng)?shù)亓鱾髅钌乒鞯拿耖g故事有關(guān)。當(dāng)?shù)孛耖g說唱文學(xué)《香山寶卷》和民間戲曲故事《火燒白雀寺》記載,隴南古有西峪國(也有說是西犬丘興林國),國王名曰妙莊王,其三女兒妙善公主一心向佛,歷經(jīng)多重苦難,最終修得正果,度化眾人。妙莊王受妙善公主感化,舉國向善,成為民間家喻戶曉的“明君”,后來被當(dāng)?shù)厝俗馂閼蛏瘛?/p>
據(jù)《隴南市志·地方戲曲篇》記載,過去每年臘月二十三要過莊王神會,戲班俗稱“過年”。一是紀(jì)念莊王爺;二是臨近春節(jié),當(dāng)別人都在家過年的時候,戲班就開始忙了,于是借祭祀戲神,藝人們也提前過個年。對于民間戲班來說,祭祀祖師爺是一件很隆重的事,舊時每家戲班都奉有“莊王像”,有木雕的,也有畫在布料上的。舉凡有演出活動或戲班有重大事項,都會把“莊王像”請出來,戲班成員人人要頂禮膜拜,祈禱保佑戲班平安吉祥,諸事順?biāo)臁7矐虬唷皳Q季”(即改換領(lǐng)班),或者重新組班,都要舉行請“莊王爺”儀式。戲班和演員遇到什么困難,要祈求“莊王爺”護佑解決。藝人們犯了班規(guī),也要在“莊王爺”前請罪?!扒f王爺”不但是支配藝人思想行為的無形力量,似乎還成為戲班和藝人中間的重要成員。
與眾不同的是,隴南市武都區(qū)三倉鎮(zhèn)鬧院村的戲神信仰自成體系,包含著諸多村民獨特的文化元素,集神圣性和世俗性于一體,活態(tài)傳承數(shù)百年,別具特色。
鬧院村地處武都東南,距離縣城114公里。全村有230多戶近千人。由于四面環(huán)山,交通閉塞,經(jīng)濟發(fā)展相對滯后,古老的民俗文化及相關(guān)遺存得以較好地傳承和保留,地方傳統(tǒng)戲劇的表演和當(dāng)?shù)氐拿耖g戲神信仰也不例外。在當(dāng)?shù)匕傩盏挠^念中,要獲得神靈的歡心和護佑,除日常不間斷供奉豐盛的祭品外,在祭祀活動中上演戲酬神娛神是與神交流的一條重要途徑。他們演戲?qū)嵭袝字?,由村民輪流?dāng)值,村民湊糧湊錢,用于演戲、羊皮鼓舞祭祀等酬神活動的各項開銷。一些中老年人平日外出打工,年關(guān)便要回家給神扮戲演戲,這種堅持在當(dāng)下是不多見的。
鬧院村表演的劇種叫三倉燈戲,又名三倉花燈戲,其名稱與表演時“迎燈”的習(xí)俗和戲臺前所掛的兩個大花燈有關(guān)。三倉燈戲作為當(dāng)?shù)乩习傩障矏鄣膫鹘y(tǒng)戲劇,講究多、場面大,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三倉燈戲前后要經(jīng)過議事、排演、搭臺、迎燈、唱戲、送燈等環(huán)節(jié),一直到正月十六才宣告結(jié)束,是當(dāng)?shù)孛癖娙巳岁P(guān)心、集體參與的一項重大民俗活動。三倉燈戲?qū)偾企w戲曲劇種,有“十二花梅”“頌壽元”“懷胎歌”“妹兒回娘家”“送報條”“獻蓮花”“打彩”“鬧五更”等曲目,唱腔或慷慨激昂,或哀婉凄楚,個性特色鮮明,當(dāng)?shù)厝罕姲倏床粎挕?/p>
鬧院村的燈戲表演歷史悠久,戲班保留了一些戲衣戲帽、木雕古燈籠、木雕古太師椅、木雕古獅子和刀劍錘矛等道具以及鼓鑼琴等器樂。鬧院村表演的戲劇曲目,經(jīng)老藝人口述的腹本戲和現(xiàn)存的手抄戲劇本有40余部,目前能完整登臺演出的有31部。其中祖?zhèn)鲃”?8部,當(dāng)?shù)厝朔Q“楊家河十八部大戲”,分別是《回荊州》《五子貴》《麒麟山》《郭曖上壽》《轅門斬子》《破洪州》《劈山救母》《臨潼山》等。另有《鍘美案》《二進宮》《四郎探母》《古城會》《穆桂英下山》等13部新增劇目。
鬧院村祀奉的戲神是一個布藝玩具,村民稱太子爺,是村神二郎爺?shù)幕?,也是村上唱《二進宮》等需要懷抱嬰幼兒出場劇目時演員所用的道具,平時坐在村廟二郎爺神像的腳下。一般在每年正月初六從二郎神廟接到戲樓,安坐到戲樓后面放置演戲服裝道具的屋子里,不供奉香火。如有村民求子、求財、求功名,或因疾病、家業(yè)不順等向二郎爺許有神愿,則在村里演戲,過會期間將太子爺“請”回家中敬奉一天一夜,然后“請”回戲樓。村里的演戲班則編排給這家人唱一折保太子登基的“愿戲”,這家人留戲班演員吃一頓便宴,以示安人謝神,了卻人和神各自心愿。
分析鬧院村戲神信仰包含的民俗文化意蘊,其功利性和隨意性顯而易見,也集中凝結(jié)著生活于此的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
首先,鬧院村的戲神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戲神。村里一直以來沒有專業(yè)戲班,一年一度的戲曲表演僅是村民自扮自演的一種娛神酬神活動,按理說,不應(yīng)該有傳統(tǒng)意義上戲神存在的條件,但村民認(rèn)為,給二郎爺過會唱戲,要保佑幾天的戲會順利進行,不出任何紕漏,戲神不能缺位,這一思路明顯帶有因?qū)嶋H需要自造戲神的痕跡。以前村里的演戲神會在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八,直到20世紀(jì)80年代末,大量村民過完春節(jié)后紛紛外出務(wù)工,到四月初八前返回過神會唱戲?qū)嵲谟兄T多不便,于是村民集體商議將會期提前到每年正月,正月初六開始,十二日結(jié)束,這期間,村民回家過年,基本上都在村上,演戲酬神娛神則萬事齊備。如此調(diào)整后既方便了村民,也了卻了酬神心愿。
其次,被稱為太子爺?shù)膽蛏袷嵌缮竦摹昂啽泱w”。鬧院村的二郎神是泥塑神像,敬奉儀式過于頻繁移動,村民就變通處置,找尋一個最為合理的替身,更方便實現(xiàn)自己的信仰訴求。也有的將神像做成神仙牌位的,村民在家里祭祀儀式時只需請神牌到位就能表明神靈到場,這樣人神不累。
最后,鬧院村祀奉的二郎神,在歷史上一度就是民間戲神,稱為清源妙道真君,被眾多戲班敬奉。根據(jù)湯顯祖記載,至少在明代之前,梨園行業(yè)已廣泛信奉二郎爺為祖師神,到清代后戲神信仰的主體才被老郎神取代。究其原因,主要是二郎神越來越受統(tǒng)治者重視,皇室多次敕封,禁止優(yōu)伶扮演,二郎神保境安民的功能進一步得到強化,不宜被當(dāng)作伶人的祖師來尊奉。與此同時,各地傳統(tǒng)戲曲迅速崛起,戲神信仰開始走向多樣化。
我國以“太子爺”稱呼戲神不僅僅是鬧院村獨有的民俗現(xiàn)象。中國傳統(tǒng)戲曲發(fā)展初期與儺戲關(guān)系非常緊密,江西、安徽、福建、貴州等地有不少儺班供奉木雕童子形象的“太子爺”為戲神。潮劇供奉的戲神“太子爺”,身著紅衣,眉清目秀,民間傳說是唐代李世民的一個小兒子,在觀看內(nèi)宮演出的時候,不慎跌倒而亡,李世民深感哀痛,封其為“儺神太子”,而鬧院村的戲神“太子爺”則與此明顯不同。
作者單位:中共甘肅隴南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