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晴,趙洪艷
徐州仁慈醫(yī)院關節(jié)科,江蘇徐州 221000
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是臨床高發(fā)慢性退行性關節(jié)疾病,患者如伴有膝關節(jié)軟骨退變、骨贅形成情況,隨著病情的進展可導致關節(jié)畸形、關節(jié)功能活動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1-2]。 臨床中60 歲以上高齡群體是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的高發(fā)人群, 目前多采用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膝關節(jié)活動功能恢復,緩解關節(jié)疼痛,療效確切[3-4]。 但患者受手術假體植入、手術創(chuàng)傷、長期臥床休息、制動等因素影響,術后容易出現局部淋巴、靜脈回流障礙,引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血栓脫落情況,誘發(fā)肺栓塞,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5]。 循證護理作為一種新型護理模式,要求護士明確、明智、審慎地將科研資料和臨床經驗、患者實際需求相結合,獲取證據,合理制定護理計劃,從而為患者提供更高質量、更加滿意的護理服務[6]。 為了探討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案,該文以該院2018 年8 月—2020 年8 月收治的老年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n=98)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組后就常規(guī)護理與循證護理干預兩種方案在患者接受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探索,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老年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98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的診斷標準[7],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膝關節(jié)功能受限、 疼痛癥狀,X 線檢查可見骨質增生、關節(jié)間隙狹窄;②全部患者均接受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③年齡>60 歲;④患者同意參與研究并經過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合并骨折者;②嚴重器質性功能不全者,如急性心肌梗死、慢性腎功能衰竭等;③嚴重骨質疏松者;④凝血機制異常者;⑤合并下肢功能喪失、膝關節(jié)周圍感染、關節(jié)感染者;⑥有血栓史者;⑦有惡性腫瘤者;⑧有腦血管疾病者;⑨精神病者;⑩溝通障礙者。 采用電腦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觀察組(n=49)和對照組(n=49)。 觀察組患者男 29 例,女 20 例;年齡 61~81 歲,平均(72.37±8.46)歲;體質指數 18~27 kg/m2,平均(23.82±3.05)kg/m2;患肢左側 27 例,右側 22 例。 對照組男 30 例,女 19 例;年齡63~82 歲,平均(72.58±8.73)歲;體質指數 19~28 kg/m2,平均(24.03±3.46)kg/m2;患肢左側 28 例,右側 21 例。 上述數據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包括生命體征監(jiān)測、病房巡視、維持切口局部干燥整潔、遵醫(yī)用藥、說明術后飲食和康復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康復鍛煉等內容。 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采用循證護理干預:(1) 組建循證護理小組, 成員包含了1 位護士長、1 位主管護師和6 位責任護士,其中護士長任職小組長,主管護師需對責任護士展開循證護理相關知識內容的培訓, 待其考核達標后方允許參與小組護理活動。 (2)發(fā)現問題,根據既往收治的老年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接受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相關病例資料, 分析患者術后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原因, 主要包括患者缺乏對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知識的了解、患者伴有負面情緒影響康復鍛煉配合度、因手術、長期臥床導致下肢血液流速減緩、血管壁損傷等。 (3)尋找實證,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中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護理方法為核心, 檢索和篩查相關護理文獻。 (4)建立護理支持,收集并整理查閱到的相關資料,根據患者病情制定循證護理方案,由主管護師負責對責任護士展開培訓, 保證每位護士熟練掌握各項護理措施,落實循證護理方案。 (5)健康教育,根據患者年齡、受教育程度等個體化特征,選擇一對一宣教、視頻案例講解、 發(fā)放健康知識手冊等方式對患者及其家屬展開健康宣教, 宣教內容包括術后患者易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原因、危險性、影響因素、預防的重要性,使患者及其家屬充分意識到遵醫(yī)用藥、 早期展開康復鍛煉、 避免高膽固醇飲食等對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益處,及時解惑。 (6)心理護理,護士需主動與患者溝通,認真聆聽其心中真實的感受,站在患者的立場思考問題,了解患者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采用與患者交談其感興趣的話題、講故事、指導患者展開呼吸訓練、播放患者喜歡的節(jié)目等方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疏解患者內心不良情緒,并為患者介紹成功病例,增強其治療信心。 積極獲取家屬支持,使家人充分意識到親朋關愛對維持患者積極心態(tài)的重要性,給予患者所需的鼓勵、安慰和關愛。 (7)積極控制原發(fā)病,重視患者術前評估,根據患者臨床檢查結果,及時遵醫(yī)囑配合處理,積極糾正患者貧血、水和電解質紊亂、低蛋白血癥、貧血等情況。 (8)靜脈壁損傷防控,術后避免在患者下肢建立靜脈通路, 防止損傷肢體靜脈內膜; 縮短止血帶捆扎時間,防止血栓形成;遵醫(yī)囑使用刺激血管壁的藥物時,需實施稀釋處理,防止藥物損傷靜脈壁;使用靜脈留置針期間需注意觀察穿刺局部有無發(fā)紅、 腫脹等異常情況,必要時可使用50%硫酸鎂予以患者濕敷處理。 (9)預防血流減緩:①采用穿戴彈力襪、使用足底靜脈泵、間斷充氣加壓等措施,促進血流速度,防止血流緩慢。②指導患者術后開展早期活動,包括抬高患肢、肢體主被動鍛煉、床上主動活動、下床站立、行走訓練等內容,鍛煉時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運動量以患者耐受為宜,活動全程由家屬或護士陪同,保障患者安全。 ③注意觀察患者局部情況,為患者肢體保溫,詢問其有無自覺癥狀,了解患者是否出現軀體蒼白、麻木、變冷、無脈搏、感覺異常等情況, 如出現上述征象則應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需及時告知醫(yī)師,遵醫(yī)囑配合處理。 (10)防控血液高凝,遵醫(yī)囑預防性使用低分子量肝素,用藥期間監(jiān)測血常規(guī)、凝血時間;指導患者進食高纖維、低脂肪、優(yōu)質蛋白質、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橘子、黑木耳等,叮囑患者大量飲用溫開水,食用流質食物,稀釋血液,促進血液流速,防止血液黏稠引起血栓。 (11)定期組織護理總結會議,根據患者、醫(yī)護人員的反饋意見,整理和分析當前護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并針對現有問題進行再次循證,不斷優(yōu)化護理方案。
(1)由經過培訓的護士就護理前和護理后1 周患者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相關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評價,評價項目包含血栓形成的機制、自我保健意識、護理方法、治療方法、注意事項等內容,采用百分制評價,評分越高表明患者對健康知識的掌握水平越高。 (2)參照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評價護理前和護理后1周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包括10 項,每項評分為1~4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積極主動性越好,自我效能感越高,自信心越強[8]。 (3)護理前和護理后1 周采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9]評價患者的自護能力,評價項目包括自我概念(8 項:32 分)、自護責任感(6 項:24 分)、自我護理技能(12 項:48 分)、健康知識水平(17 項:68 分),每項評分0~4 分,求取總分,得分轉化為百分制,得分越高表明自我護理能力越強。 (4)統(tǒng)計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判定標準如下:患者肢體腫脹,足背動脈搏動減弱,皮溫偏低,彩超檢查提示血管內血栓形成,患者血流動力學改變,即可判斷為下肢深靜脈血栓[10]。(5)使用醫(yī)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在患者出院前1 d 對其進行調查,調查項目包含血栓預防、健康知識宣教、護理流程、服務態(tài)度等,以百分制進行評價。 ①非常滿意:90~100 分;②基本滿意:60~89 分;③不滿意:0~59 分,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100.00%。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進行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 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的健康知識評分、效能感評分、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改善效果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716、2.955、4.134,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評分、效能感評分以及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評分、效能感評分以及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組別觀察組(n=49)對照組(n=49)t 值P 值健康知識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效能感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自我護理能力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63.75±10.49 64.28±10.62 0.249 0.804 92.16±5.69 85.71±3.58 6.716<0.001 20.46±4.19 20.37±3.83 0.111 0.912 28.27±3.14 26.41±3.09 2.955 0.004 62.18±9.74 62.57±8.05 0.216 0.829 78.51±13.08 69.63±7.42 4.134<0.001
觀察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2.04%,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6.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比較[n(%)]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7.96%,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 81.6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骨科手術患者術后容易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病率約為20.6%~58.2%,嚴重時可引起肺栓塞,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1]。臨床中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與血液高凝、血流緩慢、血管壁損傷等因素關系緊密。 實踐證明,在膝關節(jié)置換術中經過規(guī)范、有效的防治,能夠有效控制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2]。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的健康知識評分、自護能力評分、效能感評分明顯提高,其中觀察組的健康知識評分、效能感評分和自護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 說明觀察組采用的護理方法能夠顯著增進患者對健康知識的了解, 增強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 分析后可知, 老年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普遍缺乏對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相關健康知識的了解, 影響患者術后康復鍛煉配合度,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風險[13]。 同時患者受疾病折磨、手術創(chuàng)傷和術后疼痛等因素影響,術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焦慮、緊張、擔憂等負面情緒,影響患者治療信心[14]。而觀察組采用的循證護理方案能夠針對患者存在的負面情緒、 缺乏對健康知識的了解等問題,通過循證,合理制定護理方案,通過采用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等措施, 有效增進患者對下肢深靜脈血栓防控相關知識的了解,及時為患者解惑,使患者及其家人意識到積極配合各項臨床工作的重要性[15]。同時使患者在家人和醫(yī)護人員的共同關愛和鼓勵下, 緩解負面情緒,重塑康復信心,增強自我效能感,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心態(tài)配合各項治療和護理工作,提高自護能力。
相關報道顯示,老年患者骨科手術后容易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與高齡、長期臥床、原發(fā)疾病等因素關聯(lián)密切,而采用循證護理有助于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事件[16]。該文中觀察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2.04%,低于對照組的16.33%(P<0.05), 表明觀察組采用的循證護理模式能夠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 這與李榮[17]的研究結果相一致,該學者實踐后發(fā)現,在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老年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中應用循證護理后, 觀察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0.71%,低于對照組的5.63%(P<0.05)。 分析后可知,患者術后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與血液高凝、血流緩慢、血管壁損傷等原因有關,而應用循證護理能夠積極控制原發(fā)病,減少原發(fā)病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產生的負面影響;通過禁止在下肢建立靜脈通路、 稀釋處理對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藥物等措施,可預防靜脈壁損傷;通過穿戴彈力襪、間歇充氣加壓、采用足底靜脈泵、早期活動,可改善血流減緩問題;通過遵醫(yī)囑予以患者低分子量肝素、多飲用溫開水等方式,可防控血液高凝情況發(fā)生;通過注意觀察患者局部情況, 及時發(fā)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指征,以便醫(yī)護人員快速遵醫(yī)囑對癥處理,防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8-20]。 應用循證護理能夠明顯改善患者不良情緒,使患者意識到遵醫(yī)囑展開早期活動的益處,以更加積極的姿態(tài)配合護理工作的有序展開, 達到防控血栓的護理目標,進而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 采用循證護理干預方案對行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的老年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展開臨床護理,能夠明顯提高患者對健康知識的掌握水平,增強患者效能感,改善自護能力,降低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風險,提升護理滿意度,具有積極的臨床應用和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