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作家應邀去某風景點游覽采風,路途遠而山路難行,實為辛苦之程,但風景令人心動,湖光山色,風卷流云,宛若虛幻仙境。歸來之后寫成一散文,可喜的是,風景美,文亦不俗。
風景散文易于流俗。這俗表現(xiàn)有三:一是通篇只見景不見人;二是移步換景走到哪里寫到哪里;三是敘述庸常缺乏個性。沒完沒了的風景描寫,如果文中少了人事懸念的穿插,風景再美,對讀者的閱讀吸引力也難持續(xù),容易讓人乏味和疲倦。對純粹的風景描寫,讀者要么跳過去,要么把文章棄之不讀。是不是出現(xiàn)了新的狀況——用文字來描述景物、風景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因為有了視頻和照片,文字比不上這個。曾經,在圖像不發(fā)達和我們無法遠足的時代,風景散文是我們見識天下的有限資源,我們讀得津津有味,但今天當我們重拾那些風景散文時,我們感到了單調和乏味。顯然,在風景面前,文字的想象遠沒有圖像的再現(xiàn)來得直觀和準確。并不是說風景散文從此無用武之地了,風景散文依然有它的“文學個性”價值,但風景散文寫作的難度大大增強了,需謹慎為之。如果風景與作者沒有發(fā)生化學反應,是不值得去寫的;如果風景描述失控和過度,沒有把人和事與風景結合起來寫,是不值得去寫的;如果行文和敘述拖沓、庸常,沒有找到自己獨特的敘述氣息,也是不值得去寫的……
本期“重點推介”推出著名作家石鐘山的中篇小說《大計》,小說講述一個精彩的潛伏故事,“你放心,為了大計,我愿意潛伏,哪怕以后的路是刀山火?!?,地下黨員這句話鼓舞著當時的革命者和今天的我們。青年小說家王文的《旅行文學的終結》是一篇疫情題材小說,如同疫情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一樣,疫情正在影響文學書寫。幾篇文化散文如趙柏田的《幽夢影》等余味悠長。這是2021年最后一期刊物了,怎么說呢?化用毛澤東的兩句詩:文學“風景這邊獨好”,只是“無限風光在險峰”。2022年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