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航,彭鈺函,薛麗紅,張五星,嚴有為
(華中科技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 430074)
能源和環(huán)境危機是阻礙現代社會發(fā)展的兩大障礙,而解決這兩大危機的根本辦法是大規(guī)模使用清潔能源。在使用清潔能源的過程中,二次電池是核心技術之一,是我國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戰(zhàn)略目標的重要保障。
鋰離子電池具有高功率、高能量密度、低自放電、長循環(huán)壽命等優(yōu)勢,已成為目前最廣泛使用的二次電池技術[1- 2]。目前,商用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可達260 Wh/kg,但遠未達到電動汽車對動力電池的超長續(xù)航要求,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當前使用的石墨或石墨/硅負極的比容量較低(小于500 mAh/g),因此亟待開發(fā)能量密度更高的負極材料[3-5]。金屬鋰擁有高理論容量(約3 860 mAh/g)和最低的電化學電勢(-3.040 V,SHE),可以提供高的能量密度和寬的電壓窗口,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二次電池的理想負極材料之一[6-7],有望突破鋰離子電池400 Wh/kg的能量密度瓶頸。
鋰作為堿金屬,最外層僅有一個電子,具有很高的反應活性和還原性,易與電解液反應生成固態(tài)電解質界面(SEI),SEI膜能讓電解液中的Li+自由通過,但不允許電解液的其他成分進出,這有效阻止了電解質的分解;另外,SEI膜能夠使電場下的Li+均勻分布,減少濃差極化??梢姡琒EI膜對穩(wěn)定電池循環(huán)性能和延長循環(huán)壽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8-11]。但是金屬鋰在沉積/溶解過程中存在較大的體積變化,造成SEI膜不斷地發(fā)生破裂和重構,這種現象將持續(xù)消耗Li+,形成較厚的SEI膜,導致電池內阻增大,并使得金屬鋰負極結構粉化,電池穩(wěn)定性發(fā)生惡化。
由于鋰金屬電極表面存在粗糙度和SEI膜不穩(wěn)定等因素,可導致鋰離子在鋰金屬負極表面的不均勻沉積,并形成鋰枝晶。鋰枝晶的形成和生長,將消耗電解液,并形成額外SEI膜,導致庫倫效率降低。另外,連續(xù)生長的鋰枝晶將刺穿隔膜,致使電池短路,產生大電流放電,在短時間內熱量積累,出現熱失控等安全隱患。此外,鋰枝晶在活性點位附近的不均勻溶解可能導致鋰枝晶從基體脫落,脫落的鋰枝晶將被厚厚的SEI膜包覆,形成無法傳輸Li+、電子和無法提供容量的“死鋰”,甚至出現鋰的粉化,造成巨大容量損失。因此,解決鋰枝晶問題也是推動金屬鋰負極商業(yè)化進程的關鍵因素之一[12-13]。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研究者分別從鋰負極、隔膜、人工SEI膜、電解液和固體電解質等方面提出了改進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將對這些方法進行綜述,并對其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為了解決金屬鋰負極的鋰枝晶生長,體積變化以及SEI膜的反復破裂等問題,研究者提出了以具有框架結構的材料作為金屬鋰“host”的設想,這種框架結構具有以下優(yōu)點[14-20]:(1)導電框架可以提供電子電導,有效降低局部電流密度,從而抑制鋰枝晶的生長和“死鋰”的產生;(2)有利于鋰負極表面的Li+均勻分布,從而使Li發(fā)生均勻沉積/剝離;(3)框架結構將鋰的沉積/剝離限制在結構內部,保持了鋰負極的體積穩(wěn)定,從而避免體積變化引起的SEI膜的反復破裂,降低容量損失。
Lin等[21]以氧化石墨烯(rGO)為框架,與金屬鋰復合,制得復合金屬鋰負極Li-rGO,如圖1所示。rGO表面的官能團與金屬鋰有較高的結合能,使rGO有良好的親鋰性,在充放電過程中Li-rGO僅有20%的體積變化。由于石墨烯價格昂貴,人們嘗試采用低廉的多孔碳為框架。Liang等[22]采用化學氣相沉積(CVD)法在碳框架表面包覆Si以改善其親鋰性,然后灌入熔融的鋰,制備的復合負極的容量可達2 000 mAh/g。Zhang等[23]通過電鍍法在碳纖維表面鍍Ag,然后灌鋰,制得復合負極(CF/Ag-Li),裝配的Li‖S電池在0.5 C倍率下循環(huán)400圈后仍有785 mAh/g的容量。Jiang等[24]在碳紙上原位生成Co3O4后,灌鋰,制得復合鋰負極,對電池在循環(huán)1 000 h后,過電位僅18 mV。Sun等[25]以碳紙為框架,電化學沉積金屬鋰后,以LiFePO4為正極,裝配全電池,在0.5 C電流下循環(huán)250圈,容量保持99.8%。Liu等[26]以碳化棉花為框架,電化學沉積鋰后制得復合負極,以LiFePO4為正極,0.5 C電流下循環(huán)200圈后容量保持91.3%。
圖1 Li-rGO復合負極的制備過程示意圖 [21]Fig 1 Schematic of the synthetic procedures of a layered Li-rGO composite film
Zhou等[27]通過機械壓力將碳布與鋰箔結合在一起,制備出復合金屬鋰負極,在5 mA/cm2的電流密度下,Li||Li對電池的極化僅150 mV,并穩(wěn)定循環(huán)200圈。Shi等[28]將金屬鋰與碳框架進行軋制,制備出卷對卷的復合金屬鋰負極, Li||Li對電池能夠在50%的深度放電下,以120 mV的較小極化循環(huán)90 h以上。
除碳材料外,金屬、有機物也可以作為框架材料。Ke等[29]將多孔銅作為3D框架沉積鋰,Li||Li對稱電池在0.5 mA/cm2穩(wěn)定地循環(huán)620 h。Li等[30]采用沖壓機對金屬鋰與銅網施加機械壓力,使金屬鋰均勻分布在銅網中,制備出以銅網為框架的鋰金屬復合負極,裝配的Li/Li4Ti5O12半電池表現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和長循環(huán)穩(wěn)定性。Wu等[31]將Cu網表面氧化成CuO,再與鋰復合制成負極,以LiFePO4為正極,裝配的全電池在5 C下,循環(huán)了1 000圈。Chi等[32]在3D泡沫Ni中灌入熔融鋰制備出復合負極,Li||Li對電池在5.0 mA/cm2循環(huán)100圈,保持200 mV的低過電位。另外,該課題組將Li與B合金化,形成Li7B6的微納米尺寸框架,Li7B6對Li+的吸附能力強于金屬鋰晶粒,可誘導Li在Li7B6上優(yōu)先形核,從而有效抑制鋰枝晶生長[33]。
Cheng等[34]將網狀玻璃纖維作為框架,玻璃纖維的Si-O、O-H、O-B等官能團能降低Li+擴散的表面能,使Li+均勻分布,在10.0,2.0 mAh/cm2下穩(wěn)定循環(huán)500圈,無明顯鋰枝晶產生。
Liu等[35]在聚酰亞胺表面采用ALD法制備ZnO層,并將熔融鋰灌入,制備出厚度僅為85 μm的復合金屬鋰負極。對電池在5 mA/cm2下循環(huán)100圈,保持約110 mV的過電位。
傳統鋰離子電池的隔膜多為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聚烯烴隔膜。聚烯烴隔膜的Li+傳輸性能好,不與電解液反應,耐強氧化性與強還原性,且與電解液潤濕性好,有較低的內阻。但其也存在許多問題:Li+在隔膜附近分布不均,導致金屬鋰異質形核、沉積,生成鋰枝晶;聚烯烴隔膜的力學性能差,鋰枝晶會刺破隔膜,導致電池短路;在Li||S電池中,無法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效應;熱穩(wěn)定性差,有熱失效的風險[36-40]。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常常采用具有高熱穩(wěn)定性、高電壓穩(wěn)定性、高機械強度的Al2O3、TiO2、SiO2等氧化物作為隔膜的增強相,另外,這些氧化物具有較高的硫化物結合能,能夠抑制Li||S電池中多硫化物的穿梭效應[41-45]。
為了進一步提高隔膜的離子電導率,研究者也采用快離子導體作為隔膜的改性材料。Yu等[46]將Li1.3-Al0.3Ti1.7(PO4)3(LATP)陶瓷膜與PP隔膜復合,抑制了鋰枝晶生長和多硫化合物的穿梭效應。接著,采用對金屬鋰更穩(wěn)定的Li1+xYxZr2-x(PO4)3(LYZP)替代LATP,裝配的Li||S電池在0.2 C的電流下循環(huán),首圈容量可達1 000 mAh/g,循環(huán)150圈后,還能保持90%的容量[47]。Zhao等[48]在PP隔膜上涂覆一層Al摻雜Li6.75La3Zr1.75Ta0.25O12(LLZTO)膜,改善了隔膜的Li+分布,如圖2所示,裝配的Li||LFP軟包電池的電化學性能得到明顯提高。
圖2 采用(a)PP和(b)LLZTO/PP為隔膜的鋰金屬陽極的電化學沉積行為示意圖[48] Fig 2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behaviors of the Li metal anodes using (a) a routine PP separator and (b) a composite separator with the LLZTO/PP layer [48]
研究者還采用氟化物、氮化物和有機物來改善PP隔膜。Li等[49]在PP隔膜上涂敷SrF2微球,SrF2表面比金屬鋰更容易吸附Li+,從而提高了Li+的分散性,有效抑制了Li負極上Li枝晶的生長。Luo等[50]將六方氮化硼(BN)涂覆在隔膜表面,利用BN的高導熱性使熱分布變得均勻,促使Li+均勻形核,避免鋰枝晶的產生。Liu等[51]將納米碳(FNC)涂覆在隔膜表面,在循環(huán)過程中,鋰枝晶在金屬鋰負極和FNC改性層上相對生長,當兩側鋰枝晶接觸時,軸向機械力轉化為徑向機械力,阻止鋰枝晶刺穿隔膜。
Ryou等[52]受到蚌的仿生結構啟發(fā),在PE隔膜表面涂覆聚多巴胺(PD)膜,使金屬鋰負極與隔膜緊密粘合,提高Li+的分散性,減小金屬鋰的表面張力,從而抑制鋰枝晶的生長。Li等[53]利用催化反應,在隔膜表面原位生成聚吡咯(Ppy)層,Ppy吸附大量電解液,從而使隔膜附近的Li+均勻化,提高了電化學性能。Nie等[54]利用與電解液良好潤濕的生物質膜提高Li+傳輸數,制備的Li|| Li1.2Mn0.6Ni0.2O2電池能夠在20 C的超高倍率下循環(huán)。Huo等[55]在PP隔膜表面制備了一層Li6.4La3Zr1.4Ta0.6O12/PVDF復合固態(tài)電解質(PLLZ)層,PLLZ層具有大量3D快離子通道和高的Li+傳輸數,不僅能控制Li+濃度梯度,而且能抑制鋰鹽的陰離子傳輸,對稱電池穩(wěn)定循環(huán)1 000 h后過電位僅40 mV。
人工SEI膜是直接在金屬鋰負極表面制造一層人造保護膜,以提高金屬鋰負極的電化學性能。
Peng等[56]采用澆注法在金屬鋰負極表面制備了Al2O3保護層,具有高機械強度的Al2O3阻礙了鋰枝晶生長,將金屬鋰的生長限制在保護層內。Luo等[57]在Li負極表面制備了高極性的β-聚偏二氟乙烯(β-PVDF)SEI膜,使Li+均勻分布,在5.0,4.0 mA/cm2條件下鋰可均勻沉積/剝離。Xu等[58]制備出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和LiF復合的人工SEI膜,兼具良好的機械強度、柔性和Li+電導率,使Li||LiFePO4電池的壽命提高了2.5倍。Liu等[59]在金屬鋰表面構建Cu3N納米顆粒/丁苯橡膠復合保護層,如圖3所示。Cu3N與金屬鋰反應,形成快離子導體Li3N,而丁苯橡膠可提供柔性界面,從而提高了電池的電化學性能和安全性能。
圖3 (a)Cu3N納米顆粒/丁苯橡膠復合人工SEI膜示意圖,(b)人工SEI膜保護鋰負極的沉積/剝離過程的示意圖[59]Fig 3 (a) Structural diagram of Cu3N nanoparticles/SBR artificial SEI film, (b)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Li plating/stripping behavior of the artificial SEI protected Li[59]
氣相沉積法可以實現原子級厚度、高致密、高均勻的人工SEI膜的制備。Xie等[60]通過CVD法將石墨烯和六方氮化硼的復合保護層沉積在Cu箔上,得到超薄二維金屬鋰保護界面層,有效抑制了副反應,在2.0,5.0 mAh/cm2的條件下,穩(wěn)定地循環(huán)了50圈。Liu等[61]通過CVD制得無機/有機硅酸鹽復合的人工SEI膜,其中無機LixSiOy既充當鋰離子導體,又作為硬質相阻止鋰枝晶的生長,而有機甲基苯丙胺起到增韌、增塑的作用。Kozen等[62]采用原子層沉積(ALD)法在金屬鋰表面制備出僅14 nm厚的Al2O3人工SEI膜。Cha等[63]通過磁控濺射制備了厚度10 nm的MoS2層,二維MoS2誘導Li原子進入層間,控制了Li+的均勻流入/流出,從而有效控制了Li的沉積/脫出過程。
與非原位人工SEI膜相比,原位人工SEI膜與金屬鋰負極結合地更緊密,對鋰更穩(wěn)定。Li等[64]利用金屬鋰與聚丙烯酸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原位制備出具有高柔性、高穩(wěn)定性、與金屬鋰結合緊密的聚丙烯酸鋰作為人工SEI膜,Li||Li對電池能夠穩(wěn)定循環(huán)700 h。Lu等[65]利用金屬鋰與P2S5、S的四氫呋喃混合溶液進行反應,形成以Li3PS4為主要成分的保護層,穩(wěn)定了負極界面,抑制多硫化合物的穿梭效應。Liang等[66]利用金屬鋰還原金屬氯化物,形成LixM合金(M為In、Zn、Bi或As)及LiCl組成的保護層。LiCl有良好的電子絕緣性,而LixM合金層提高了Li+傳輸性,使Li的沉積/剝離過程均勻化。Li||Li對電池在2.0 mA/cm2電流下,可以穩(wěn)定、連續(xù)循環(huán)1 400 h。
Cheng等[67]將金屬鋰負極在三鹽電解液(其中以DOL/DME為混合溶劑,LiTFSI、LiNO3、Li2S5為溶質)中預循環(huán)形成SEI膜后,分別搭配S和LiNi0.5-Co0.2Mn0.3O2(NCM523)兩種正極,電化學性能均有明顯提高。Wang等[68]在稀釋的離子液體中,對金屬鋰進行電化學循環(huán)預處理后,金屬鋰負極體現出高穩(wěn)定性,在5.0 mA/cm2的高電流密度下,表現出大于99.98%的高庫倫效率。
電解液一般由有機溶劑、鋰鹽和添加劑組成。傳統鋰離子電池主要采用碳酸酯為有機溶劑,如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丙烯酯(PC)、碳酸二甲酯(DMC)等。碳酸酯類電解液也可用于鋰金屬電池,但循環(huán)壽命不理想[69-70]。Markevich等[69]提出在酯類電解液中加入氟代碳酸乙烯酯(FEC),FEC能夠使負極和正極的表面分別形成一層致密SEI膜和CEI膜,提升了電池的綜合性能。
醚類有機溶劑,如1, 3-二氧乙烷(DOL)、1, 2-二甲基乙烷(DME)等,可以提高金屬鋰電池循環(huán)壽命,且還原電位更低,但其耐高電壓性能較差,難以匹配LiCoO2、LiFePO4等商用正極材料,限制了其應用[71-73]。Miao等[74]以1, 4-二氧烷(DX)和1, 2-二氧乙烷(DME)為混合有機溶劑,DX中的六元子環(huán)對稱分子結構具有抗氧化能力,使溶劑可在4.87 V的高電壓下保持穩(wěn)定。
離子液體不易燃,與金屬鋰負極相容性好,但黏度過高,離子電導率低。Lu等[75]采用SiO2納米顆粒改性離子液體(IM-TFSI 和 PP-TFSI),并將其與PC、LiTFSI配制成電解液,其離子電導率可達1×10-3S/cm,電化學性能有了顯著的提高。
理想的鋰鹽應不僅能夠高效傳輸Li+,還能夠促進薄而穩(wěn)定SEI膜的形成。目前常用的鋰鹽包括LiClO4、LiAsF6、LiTFSI。LiClO4對金屬鋰穩(wěn)定,但其強氧化性易產生安全問題;LiAsF6具有劇毒性,難以廣泛應用;LiTFSI易解離、高壓穩(wěn)定性好、熱穩(wěn)定性好,但對鋰枝晶的抑制能力差。Suo等[76]研究發(fā)現,提高鋰鹽濃度能夠改善Li的沉積行為、抑制鋰枝晶生長。Qian等[77]制備出一種7.0 mol/L LiTFSI的超高濃度電解液,電解液中的鋰鹽接近飽和狀態(tài),鋰鹽在Li+的傳輸中起到主導地位,Li+傳輸數提高至0.73,并降低了鋰枝晶的產生和對金屬鋰的腐蝕。Chen等[78]設計出LiTFSI和LiBOB的雙鹽電解質,LiBOB有利于形成更薄、更穩(wěn)定的SEI膜,以彌補LiTFSI性能上的不足之處。Zhao等[79]制備出LiTFSI、LiNO3和Li2S5的三鹽電解質,通過協同作用使金屬鋰負極表面的SEI膜電導率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添加劑能夠有效降低金屬鋰負極與電解質間的界面阻抗,減少副反應,穩(wěn)定SEI膜。LiNO3是醚類電解液的常用添加劑,能夠鈍化金屬鋰負極,形成穩(wěn)定而致密的SEI膜,然而LiNO3在SEI膜中形成的LiNxOy會導致電池內阻增大[80-81]。Li2Sn和LiNO3聯合使用,兩者的協同作用使金屬鋰負極表面形成平整、穩(wěn)定的SEI膜[81]。Choudhury等[82]在電解液中加入0.5%(質量分數)的LiF,形成富LiF的SEI膜,LiF的Li+電導率是Li2CO3的30倍,促進了Li+均勻沉積,抑制了鋰枝晶生長。鋰的鹵化物(LiF、LiCl、LiBr、LiI)能夠降低Li在SEI膜界面處的活化能,穩(wěn)定金屬鋰的沉積過程。Lu等[83]將鋰的鹵化物作為添加劑,發(fā)現Li||Li對電池循環(huán)數百周期后,金屬鋰仍均勻沉積。金屬陽離子也可以作為電解質添加劑,Ding等[84]向電解液中添加低濃度的Cs+或Rb+。鋰沉積過程如圖4所示,Cs+和Rb+的還原電位比Li+低,在金屬鋰表面形成了靜電屏蔽,一旦有鋰枝晶形成,Cs+、Rb+將優(yōu)先堆積于鋰枝晶尖銳處,形成帶正電的靜電場以排斥Li+,誘導Li+在其他區(qū)域沉積,獲得無鋰枝晶、自修復的平滑Li沉積層。
圖4 基于SHES機理的鋰沉積過程示意圖[84]Fig 4 Illustration of Li deposition process based on the SHES mechanism
固態(tài)電解質具有高機械強度和高的Li+遷移數,這使固態(tài)電解質能夠抑制鋰枝晶生長,此外,固態(tài)電解質無多硫化物的穿梭效應。固態(tài)電解質主要包括無機和有機兩大類。
有機固態(tài)電解質是以聚合物為基體,鋰鹽為鋰離子導體。有機固態(tài)電解質比無機固態(tài)電解質柔軟,便于成型,與金屬鋰負極的界面電阻小,但存在著離子導電率差、易結晶等亟待克服的問題。聚氧化乙烯(PEO)作為最廣泛使用的有機固態(tài)電解質,室溫電導率僅有10-6~10-8S/cm。降低有機物的結晶度,可大幅提高其離子電導率。Yuan等[92]在PEO中加入Zn的金屬有機框架(Zn基MOF-5),MOF-5上的路易斯酸位與PEO鏈段作用,降低了PEO的結晶度,促進Li+的遷移,25 ℃離子電導率提高至3.16×10-5S/cm。有機固態(tài)電解質的Li+傳輸數低,嚴重影響Li+傳輸效率。Chen等[93]將聚(4-苯乙烯磺?;?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亞胺)(PSTFSI)與PEO制備共聚物,PSTFSI締合鋰鹽中的陰離子,僅允許Li+移動,從而提高了Li+傳輸數。Zhou等[94]采用擁有高氧化電位的聚(N-甲基-丙二酰胺)(PMA)與PEO制成雙層電解質,能夠與高電壓的LCO進行匹配。
為了兼具無機電解質和有機電解質的特點,常將兩者復合使用。Huo等[95]將LLZO粉末分散到PEO中,降低了PEO的結晶度,提高了Li+電導率。Liu等[96]研究發(fā)現,在PEO為主體的無機/有機復合固態(tài)電解質中,Li+優(yōu)先在無機/有機的界面進行傳輸。Fu等[97]將靜電紡絲制備的LLZO纖維填入PEO中,其室溫Li+電導率提升至2.5×10-4S/cm,Li||Li對稱電池在最高電流密度為0.5 mA/cm2的條件下,穩(wěn)定循環(huán)了1 000 h。Zhou等[98]制備了PEO/LLZO/PEO 3層電解質,如圖5所示。LLZO阻擋了PEO中陰離子的擴散,提高了整體Li+傳輸數,柔性的PEO與電極接觸良好,電場分布均勻,降低了局部電流密度,從而抑制鋰枝晶生長。
圖5 (a)PEO/LLZO/PEO 3層電解質的電壓曲線分布示意圖;(b)單層PEO中的電壓曲線分布示意圖[98]Fig 5 Illustration of the electric potential profile across the sandwich electrolyte (a) and individual polymer electrolyte (b) in the charge process of a Li/LiFePO4 cell[98]
金屬鋰作為負極是未來鋰電池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高活潑的鋰造成了SEI膜不穩(wěn)定,鋰枝晶生長和體積膨脹效應等問題。
研究者從鋰負極、隔膜、電解液、人工SEI膜和固體電解質這5個方面對金屬鋰負極的保護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雖然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1)廉價的多孔碳常用作金屬鋰的“host”,但它的親鋰性差,需要在其表面引入其他元素進行改性,因此復合金屬鋰負極的表面在制備過程中會形成復雜的SEI膜,該SEI膜可能無法與電解質系統兼容。另外,金屬鋰與電解液的接觸而產生的問題尚未解決。(2)粉末作為隔膜的增強相,在提高隔膜的力學性能和物理化學性能上仍有局限性,而多層隔膜使隔膜的厚度增加,內阻變大,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電池的容量衰減和能量密度降低。(3)電解液的組分會影響鋰金屬負極表面SEI膜的組成和結構,從而影響鋰金屬負極的性能。由于SEI膜敏感易被破壞,采用常規(guī)的非原位測試技術難以獲得其相關信息,因此,難以揭示其形成機理。(4)不能準確控制人工 SEI 膜的厚度及鋰離子傳導能力,鋰離子在人工SEI膜/負極界面以及SEI膜內的擴散、遷移、被還原過程及相應的機理等難以闡明。(5)使用固態(tài)電解質的鋰電池的性能仍不如商業(yè)化的液態(tài)電解質鋰電池。這是因為無機固態(tài)電解質與電極的界面容易形成較高的阻抗,而有機固態(tài)電解質的Li+電導率、Li+傳輸數、電化學窗口仍然不盡人意。此外,人們對固體電解質與電極的界面機理認識還不統一。
因此,鋰金屬電池的未來研究及發(fā)展有以下幾個方面:
(1)發(fā)展非破壞的、原位測試技術及模擬計算深入研究SEI膜的成分、結構、形成過程以及鋰離子在SEI膜內的行為等基礎科學問題,為未來電解液體系和人工SEI膜的設計和發(fā)展提供理論基礎。
(2)綜合考慮SEI膜的穩(wěn)定性、機械強度、鋰離子的輸運、與金屬鋰和電解質的兼容性等關鍵因素,能對人工SEI膜進行精準的設計和調控。
(3)深入研究固態(tài)電解質與電極之間的界面機理,提高固態(tài)電解質與電極的界面結合能力和導鋰離子能力,開發(fā)柔性一體化的固態(tài)電解質,減小電池的體積,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
(4)單一的改性策略還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鋰負極面臨的難題,應將不同的改性策略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金屬鋰負極的物理力學性能和電化學性能,推進金屬鋰電池的實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