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芳
摘 要:語文課堂是語言與思維情感同步發(fā)展的實踐場,語文的教學過程是文本、教師、學生三者之間詩意對話和多元共生的過程。本文從解碼文字、還原生活、尊重個性三個緯度,結合筆者的一線教學案例與實踐過程中的點滴思考,闡述了構建語言與思維情感同步發(fā)展的詩意語文課堂的策略與思考,實現(xiàn)從教課文到學語文的轉變。
關鍵詞:語言實踐 思維情感 詩意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荷爾德林
說起詩意,腦海中總會浮現(xiàn)出余秋雨老師回憶兒時國文老師的一件事:那一年的冬天特別冷。這一天,是孩子們考試的日子,可是天冷得凍住了硯臺中的墨,孩子們都急壞了。國文老師走進教室,見狀,不慌不忙地從布衫衣袖中拿出一壺酒,聞聞了,咂咂嘴道:“好香的酒??!”隨即往孩子們的硯臺中滴酒,墨漸漸便化開了,老師一邊滴一邊說…:“李白斗酒詩百篇,蘸酒下筆,定能寫出好文章??!”透過那飄著酒香的考場,我們聞到了語文課堂的詩意,國文老師的情懷。
什么是語文課堂的詩意呢?詩意語文大師王崧舟如是說:水本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激而發(fā)靈光。語文的教學過程就是一個“物我回響交流”的過程。小學語文的教學之路,曾有過重道抑文的偏失,也曾跌進重文抑道的桎梏。文以載道,無論是傾向哪一個方面,對于語文學科來說都是有失偏頗的。因為文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詩意語文倡導的正是在文本的“語妙情濃”之處做文章,讓學生的語言與思維情感同步發(fā)展,達到文道并行的和諧統(tǒng)一。
好的文章,正是語妙情濃的精品。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易的是內(nèi)容的感知,次之是情感的感受,最難的是情從何來,言妙何處,它們是怎樣達到完美統(tǒng)一的。學生解碼文字,探尋詩意的能力獲得是需要訓練的,而語文課堂正是這一訓練的主陣地。
(一)平淡之處探詩意
平淡的文字常常會被人忽略,而從平淡中讀出深刻是一種詩意。
在教學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大禹治水》時,我們一般都會先引導學生厘清課文脈絡,然后完成品讀禹為何治水,如何治水,治水效果如何,尤其是會抓住治水的過程的文字描述,感受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公而忘私的精神。一般到此,一篇課文的品讀也就結束了。
我在教學這一課文時,加了一個小環(huán)節(jié):
師:同學們,大家可否發(fā)現(xiàn),課文中與課題中對主人公的稱呼不一樣?
生:課文中稱“禹”,可課題中稱“大禹”。
師:對,故事主人公的名字就叫“禹”,那后世為什么稱它為“大禹”呢?
生:因為他公而忘私,很了不起。
生:因為他治好了洪水,很偉大。
生:因為人們都很感謝他,懷念他。
師:是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組詞——“大漢王朝、大唐盛世、大清帝國……”,這些“大”字都表達了對國家的尊重,在人名前加“大”字,也表達了后世對這一人物的敬重。一個“人”的肩上有了“擔當”,才能變成“大”字,讓我們一起再響亮地呼喚他的名字——
生:大禹。
師:一起再讀課題——
生:大禹治水。
從“禹”到“大禹”,只多一字,濃情無限,卻極易被忽略,通過這一探尋的過程,帶領二年級孩子在文字與情感的聚焦處觸及詩意的邊緣,感受藏在文字中的文化,練就一顆感悟文字的詩意之心。
(二)賞玩文字,尋覓詩意
為什么有這么多人看遍世界美景卻不知如何贊美,讀了這么多美文而寫不出自己的文章呢?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沒有讓語言和思維情感同步發(fā)展,建構起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
我在教學《小橋流水人家》一課時,與孩子們一起以“探尋”的方式展開教學。
課文的題目出自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作者的家鄉(xiāng)就像一首詩,你覺得家鄉(xiāng)的詩意藏在哪里?
孩子們有一雙雙發(fā)現(xiàn)詩意的眼睛,他們很快找到了——
詩意藏在小溪邊,垂柳是婀娜的,水鳥是會唱歌的,小溪是永不干涸的,村民是悠閑的,孩童是歡樂的。好一幅溪畔樂居圖:詩意藏在小橋邊,孩子們送給描寫橋的段落兩個畫面圖,分別是“流水送落花”“過橋去采茶”,多么詩意的畫面?。≡娨獠卦趯こ0傩占?,我家老房和那恬淡悠閑的生活令人心馳神往。
孩子們在探尋詩意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平凡的風景中藏著的詩意之美。
緊接著,我們將文章改編成現(xiàn)代詩:
我的家鄉(xiāng)是一首甜美的詩
…………
在創(chuàng)編與朗讀中感受“美”可以有多種解讀與表達。
最后,我們一起來尋找我們身邊的詩意,在平凡的風景中看到美好的詩意,感受自己家鄉(xiāng)的美好。在交流孩子們作品的時候,有孩子告訴我:他以前從來沒發(fā)現(xiàn)他的家鄉(xiāng)這么美,還真不錯!美景何須出門百千里,有一雙會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你就能創(chuàng)造更詩意的生活。
在賞玩文字的過程中,孩子們經(jīng)歷了從生活中的景到筆下的文字,再到內(nèi)心的情感內(nèi)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詩意的,它的成果也是詩意的,在這樣的課堂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他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有一顆感悟生活的心。
(三)重組文字,遇見詩意
語文課堂就是一個文字解碼的過程,很多文字的秘密只有通過解碼才能獲得,學生解碼文字的能力也需要在一堂堂語文課中習得。
《學會看病》這一課,我們在教學時重點關注的是媽媽的心理活動,往往容易忽略媽媽的語言,如果我們將媽媽的語言和心理活動的句子分別找出來,對比著品讀,你會有意想不到的發(fā)現(xiàn):
媽媽的語言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嚴厲、冷漠、理智的母親形象;對媽媽的心理描寫的品讀,我們又非常強烈地感受到了一位內(nèi)心柔軟、非常疼愛孩子的母親形象。此刻在順理成章地質疑:媽媽為何如此的“口是心非”?孩子們水到渠成地感受到了媽媽的愛——有一種愛叫作放手。這種對比的手法讓媽媽深層次的愛在字里行間流淌,也只有經(jīng)歷這樣的解碼文字的過程,孩子才能學會去感悟媽媽那深沉的愛。
這時我補充《戰(zhàn)國策·趙策》中的教育名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蹦阍谏钪幸娺^“口是心非”的媽媽嗎?你有沒有體會過媽媽的口是心非?是否感受到父母為你的“計之深遠”?通過語言和心理描寫,寫一寫“‘口是心非的媽媽(爸爸)”。
教師通過這樣的解讀過程,帶領孩子們學會透過表面深入地去品讀一個人物。經(jīng)常經(jīng)歷這樣的品讀過程,孩子們就能逐漸學會看待事物的全面性和思維的嚴謹性。學會詩意地解讀生活,達到了語言實踐與思維情感同步發(fā)展的效果。
將生活變成為文字,將文字還原為生活,在文字與生活間建立畫面,是品味文字、提升語感的重要方法,而語文課堂就是最好的實踐場。
(一)詩意的補白式還原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桂花雨》,是一篇文美情濃的好文章,教材單元訓練的重點是感受情感表達的方式,體會含意深刻的句子。作者將自己的思鄉(xiāng)情愫寄托在院子里小小的桂花樹上,母親的那一句:“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沒有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香”更是課文的點睛之筆。
我在執(zhí)教這一課時,除了抓住關鍵詞品讀了桂花的香之外,更是采用了另一種教學方法——還原生活法。在課堂上,我和孩子一起聞花香,送桂花,搖花樂……尤其是送桂花,課文并沒有具體寫出送桂花的過程,我們就進行了補白式還原。孩子們在課堂上將搖落的桂花送給胡家老爺爺、毛家老婆婆,那一句句家長里短,一聲聲美好祝福,不亦樂乎。這樣做不但提升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更是讓他們深刻地感受到了母親的那一句“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沒有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香”的深刻含意,因為只有家鄉(xiāng)的桂花才有鄰里溫情,才有童年快樂,才有故鄉(xiāng)的回憶!
這樣的課堂是詩意的,這樣的表達是詩意的,學生品讀文字,感悟句子的能力也在其中不知不覺地提升了。
(二)詩意的過程性還原
“佳句偶成”,很多精妙的句子是作者在當下靈感突現(xiàn)的成果,只有再次走進其中,才能品味其中的真味。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草原》一課中有一個精妙的句子:“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在教學體會這句話的妙處的時候,學生都能體會到這是一句比喻句,但它的妙處到底藏在哪里,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首先運用了對比法:
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
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回的河,就像一條明如玻璃的帶子。
學生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同樣是比喻句,第一句喻體在前,本體在后,而第二句反之。但第一句到底妙在何處呢?學生依然很難體會到。于是,我采用了過程性還原法。邀請兩名同學上來再現(xiàn)看到河時的表情與語言,然后我通過小記者采訪的方式,第一名同學看見河的時候,先以為那是玻璃帶子,定睛一看,那竟是河!而后一名同學表示,我看到了河,覺得它像玻璃帶子。通過采訪和帶有表演性的朗讀,同學們經(jīng)歷了兩個不同的句子創(chuàng)作時作者不同的心情,也水到渠成地感受到了第一句的妙處——喻體前置,讓讀者感受到了作者激動、興奮的心情,而第二種表達則平淡無奇。
通過創(chuàng)作過程的還原,同學們在語言的世界中涵泳,在文字的天地中浸潤,詩意的語文世界也在逐漸建構之中。
康德曾說:“沒有人,一切創(chuàng)造都只是荒蕪,徒然,沒有終極目的?!倍P注個性是關注人本身的首要條件,沒有個性的詩意是沒有生命的,生命的詩意在個性中張揚,個性的光輝在詩意中流淌。
(一)追問中彰顯個性與詩意
追問可以讓思維深邃。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蟋蟀的住宅》中,“住宅”是法布爾以擬人的手法寫出來的詞,本義是巢穴,即蟋蟀居住的地方。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一般都會抓住擬人這一點,從而引出這篇文章的要點——擬人的寫作手法,也會帶領學生感受作者法布爾之所以把蟋蟀當成人來寫,是因為他對動物的喜愛,同時還會推薦法布爾《昆蟲記》中的很多文章,再次品味法布爾的寫作手法與情感。如果課文能設計至此,已是不錯。但我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人——讀者——學生,學生本人的想法呢,我們只是感受了作者,但丟失了我們自己。
所以,在教學這一課時,在感受了“住宅”一詞后,我設計了追問:用科學家的用語表達,應該是巢穴,一個作家也可以稱之為住宅,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可見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那在你們的筆下,蟋蟀的巢穴一定會是更豐富多彩的。果然,學生的創(chuàng)造把我們帶到了另一個境界:城堡、宮殿、樂園、別墅、小區(qū)……
雖然只是簡單地多了一個追問,卻把課堂從文本帶到學生個性的世界,學生的語言、思維、審美情趣都得到了同步的發(fā)展,這才是詩意的語文課堂。
(二)反向對比式構建詩意世界
逆向思維總會帶給人驚喜,在反差與對比中迎接詩意的降臨,帶領學生走進詩意的世界。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冬陽童年駱駝隊》一課時,我被這樣的文字和插圖吸引:
“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tài)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在胡須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p>
多么細致的描寫,多么天真可愛的孩子,這樣的畫面和文字令人溫暖,我要怎樣設計教學,才能帶領學生感受文字、體會情感呢?我的設計如下:
在品讀完英子眼中的駱駝,感受完英子的可愛與她對駱駝的喜愛之后,我引領學生走進插圖,把目光聚焦到駱駝的眼神中——“小兒癡迷看駱駝,駱駝看兒應猶是”,駱駝眼中的英子又是怎樣的呢?請模仿段落中細節(jié)描寫的句法,寫一寫駱駝眼中的英子。
學生為駱駝代言,在這個創(chuàng)作的過程,學生既感受了語言的精妙,又體會了人物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逆向對比的過程中,打開了學生的思路,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提升了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走進了童話般的世界,這是多么詩意的探索??!
(三)模仿與借鑒中走向詩意共生
創(chuàng)作總是從模仿開始,而文章的結構是最容易模仿和借鑒的,巧妙的布局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在教學完五年級下冊《絲綢之路》后,我?guī)ьI學生一起質疑,這篇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在文章的重點部分已經(jīng)交代得十分清楚,那為何還要加上首尾呼應的開頭、結尾,而且呼應的點是巨型石雕。在探討中學生們得出結論:這樣的開頭讓我們感受到課文的故事不是憑空而來的,是由眼前的這一景物引發(fā)的,顯得非常自然,毫無突兀之感;再加上這樣的結尾,好似打開的記憶閥門輕輕合上,使文章渾然一體,結構的精妙讓情感變得更自然而濃烈。這樣的手法特別適合什么樣的文章呢?通過探討,大家得出結論:回憶性文章特別適合這樣的布局。于是,我和學生一起回憶往昔,一起探討回憶是由哪一個物件或人物或場景引發(fā)的,一起書寫我們的睹物思人,望景生情,難忘的回憶。于是,孩子的回憶變得不再突然,而是像一首首詩一樣緩緩地向我們流來……
人教版教材中經(jīng)典結構的文章不勝枚舉,我們應該適時地加以引導實踐,助力學生用更好的方式來表情達意,在模仿與借鑒中走上詩意的共生。
言由心生,文以載道,在語言與思維情感的聚焦處,打開通向詩意語文的大門,帶領學生探尋語文的真諦,我們將一直為之而努力!
[1]王崧舟.王崧舟與詩意語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王崧舟.詩意語文課堂的構建[J].小學語文教學通訊,2018(10).
[3]李瑩,崔鳳琦,馬巖.“童·趣”群文閱讀教學設計與評析[J].小學語文教學(會刊), 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