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輝,韓建軍,許巖麗
對過往研究文獻的評價方法很多。不過從學科期刊的角度,匯集同行學術期刊的信息和分析的研究,尚不多見。本文從國際上全科醫(yī)學同行期刊綜述的角度入手,探索國際上全科醫(yī)學研究發(fā)表文章的規(guī)律和特點,從而為中國全科醫(yī)學學術期刊的發(fā)展,并為全科醫(yī)學學術文章的作者們提供可參考的依據。
1.1 研究對象 目的性選擇國際上10個全科醫(yī)學/家庭醫(yī)學學會組織的學術期刊,對其近一年內發(fā)表的文章(2019年9月—2020年9月)進行分析。納入標準:(1)科研論文使用了IMRaD格式(導言-方法-結果-討論);(2)英文發(fā)表。排除標準:(1)中國內地全科醫(yī)學/家庭醫(yī)學的學術期刊(另文分析);(2)中文或其他語言的學術期刊和文獻。
1.2 提取的主題和關鍵內容
1.2.1 雜志和文章基本特征 包括雜志名稱、所屬國家/地區(qū)和學會、第一作者國家、文章的卷期、文章類型。其中,文章類型按照原雜志分類,并合并同類項。本研究統(tǒng)計的文章類型包括:社論/主編簡報、時事觀點、來信、科學研究(含短報告)、培訓和考試、臨床/臨床服務、學會聲音/消息、案例報告、學科發(fā)展/初級保健創(chuàng)新、辯論分析、其他(如家庭醫(yī)學藝術)。
1.2.2 科研文章主題分類 借鑒澳大利亞全科醫(yī)學大綱中背景要素的框架(PPP結構)[1],提取科研文章的3個要素。(1)主要涉及人群(populations),按年齡和性別,按社會分層特別是弱勢群體,或者按職業(yè)分類;(2)主要涉及問題或表現(problems and presentations),按生理-心理、社會/環(huán)境問題,或臨床需要或主要疾病分類〔依據基層醫(yī)療國際分類第2版(ICPC-2)〕[2];(3)采取的主要措施或操作方法(processes or procedures),按臨床、管理、教育等分類。
1.2.3 研究類文章的方法學 分定量研究、質性研究、綜述類、混合方法及其他研究。(1)定量研究以收集和分析數字化數據為表面特征,以演繹理論或假設與數據之間的關系為主要任務。定量研究再劃分成:①無施加暴露的觀察研究,含無對照組的描述研究(含一次的、時間序列的描述)和有對照組的分析研究(含回顧或前瞻隊列研究、病例對照研究、橫斷面研究);②有施加暴露的試驗研究,含隨機分組的研究和非隨機分組的研究(含類實驗和自身前后比較)。(2)質性研究(也稱質的研究、定性研究)以收集和分析非數字化數據(文字、聲音、視頻等)為表面特征,以通過深入發(fā)掘而歸納出理論或提出假設為主要任務。質性研究再劃分為:①訪談類,含知情人深入訪談和焦點小組訪談;②觀察類,含對現象、文字的參與或非參與觀察;③專家觀點和政策研究。(3)綜述類研究,包括傳統(tǒng)綜述、系統(tǒng)評價(含對綜述的評價)、薈萃分析。(4)混合方法及其他研究,包括定量研究、質性研究、綜述類研究中任2種或2種以上策略的組合方式。
1.3 期刊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方法 通過各期刊網站提取各期目錄和文章。通過閱讀題目、摘要及全文,提取研究類文章的主要信息,包括研究的對象或人群、研究的問題或表現、研究的措施或操作,以及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學。對研究類文章的特征和信息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2.1 10本全科醫(yī)學學術期刊基本情況 納入的10本全科醫(yī)學學術期刊分別位于:北美〔美國《家庭醫(yī)學年報》(AFM)、《加拿大家庭醫(yī)師》(CFP)〕、歐洲和英國〔《英國全科醫(yī)學雜志》(BJGP)、《斯堪的納維亞初級衛(wèi)生保健雜志》(SJPHC)〕、大洋洲〔《澳大利亞全科醫(yī)學雜志》(AJGP)、新西蘭《初級衛(wèi)生保健雜志》(JPHC)〕、亞洲〔《香港家庭醫(yī)學學院季刊》(HKP)、日本《通科和家庭醫(yī)學雜志》(JGFM)、《馬來西亞家庭醫(yī)師》(MFP)、《新加坡家庭醫(yī)師》(SFP)〕。部分期刊為國際性或區(qū)域性,如美國、英國、北歐、加拿大的期刊;部分則以學會舉辦國/地區(qū)為主,如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香港地區(qū)的期刊。10本期刊基本情況見表1,期刊進一步背景信息介紹見文獻[3]。
表1 10本全科醫(yī)學學術期刊的名稱、所屬國家/地區(qū)、所屬學會及本研究納入卷期Table 1 Title,country/region of publication,attributed organization of 10 representative journals of general practice and the included issues in this study
2.2 期刊近一年發(fā)文情況 2019年9月—2020年9月,10本期刊合計發(fā)文1 524篇(含所有類型文章)。從發(fā)文量來看,BJGP、CFP、AJGP、AFM的發(fā)文量較大(>150篇);從期刊影響因子來看,BJGP、AFM、CFP、SJPHC的影響因子相對較高(見表2)。
2.3 全科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學科對社區(qū)健康需要響應性的案例 (1)發(fā)文量:10本期刊合計發(fā)表COVID-19相關文章101篇。COVID-19相關文章發(fā)文量排在前3位的分別為BJGP(48篇)、SFP(19篇)、CFP(14篇)。SFP的COVID-19相關文章在總發(fā)文量中占比最高(23.2%),JPHC(9.5%)、BJGP(8.2%) 次 之(見表3)。(2)發(fā)文時間:相關國家/地區(qū)的COVID-19最初感染病例多在2020年1月下旬。納入10本期刊的COVID-19相關文章在2020年3—4月共發(fā)表3篇,是納入期刊中響應最快的,5—6月COVID-19相關文章數量增加明顯,7—8月則將近再翻倍(見表4)。(3)文章類型:COVID-19相關文章以社論、時事觀點、來信3種形式為主(各20篇),該3類文章占COVID-19相關文章的59.4%。COVID-19相關文章中,科學研究、培訓和考試類文章分別有9篇(見表5)。(4)在研究涉及的期間內,納入期刊上發(fā)表的9篇COVID-19相關研究類文章以質性研究方法為主(5篇)。關于奧司他韋的研究是COVID-19疫情發(fā)生前對冠狀病毒的研究(見表6)。
表2 10本全科醫(yī)學學術期刊的發(fā)文情況及期刊影響因子Table 2 Impact factor and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during September 2019 to September 2020 in 10 representative journals of general practice
表3 10本全科醫(yī)學學術期刊的COVID-19相關發(fā)文情況Table 3 COVID-19-related articles published in 10 representative journals of general practice during September 2019 to September 2020
2.4 對10本全科醫(yī)學學術期刊近一年發(fā)文的分析
2.4.1 期刊發(fā)文類型分布 (1)2019年9月—2020年9月,10本期刊合計發(fā)文1 524篇,其中科學研究文章463篇。本研究統(tǒng)計的科學研究文章,指有立題依據并提出明確研究問題、有具體研究方法學、有原創(chuàng)或二次加工的數量化或質性研究結果,并依據研究證據提出服務和政策結論或建議的文章。(2)除科研文章外,期刊發(fā)表的互動性欄目和文章較多,如時事觀點(213篇)、社論/主編簡報(152篇)、來信(135篇)、反思(11篇),以及對臨床問題(188篇)和案例的討論(54篇)等。(3)基于很多國家/地區(qū)的全科專業(yè)學會具有教育和培訓責任,期刊發(fā)表的培訓和考試(83篇)、學習/學習俱樂部(27篇)等文章也較多(見表7)。
表4 10本全科醫(yī)學學術期刊發(fā)表COVID-19相關文章的時間分布Table 4 Time of COVID-19-related articles published in 10 representative journals of general practice during September 2019 to September 2020
表5 10本全科醫(yī)學學術期刊發(fā)表的COVID-19相關文章類型分布Table 5 Types of COVID-19-related articles published in 10 representative journals of general practice during September 2019 to September 2020
2.4.2 科研文章的發(fā)表期刊分布 除去增刊的因素(BJGP有學科會議論文增刊),10本期刊平均每本每2個月發(fā)表科研文章6~7篇(即月均發(fā)表科研文章3~4篇)。從科研文章發(fā)文量來看,國際英文期刊并無明顯“優(yōu)勢”,甚至明顯低于國內同類期刊的科研文章發(fā)文量。但各期刊差別較大,如BJGP、AFM、SJPHC等國際化程度高、研究密集型、高引用率和影響因子的期刊,科研文章發(fā)文量明顯較多。
10本期刊中,BJGP的科研文章發(fā)文量最多(177篇),其次是AFM(67篇)、SJPHC(63篇),AJGP(35篇)、JPHC(35篇)、CFP(33篇)科研文章發(fā)文量也相對較多。BJGP、AFM、SJPHC的國際化程度較高,其科研密集型和國際化與其辦刊宗旨有關,也與其廣泛的國際間和地區(qū)間全科科研合作有關。AJGP、JPHC、CFP側重于全科教育和培訓,以及全科醫(yī)學臨床案例和問題的討論,其科研文章發(fā)文量相比于BJGP、AFM、SJPHC偏少(見表8)。
表6 10本全科醫(yī)學學術期刊發(fā)表的COVID-19相關研究類文章情況Table 6 COVID-19-related research articles published in 10 representative journals of general practice during September 2019 to September 2020
2.4.3 科研文章第一作者的國家/地區(qū) 科研文章第一作者所屬國家/地區(qū)中,排在前10位的分別為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瑞典、挪威、馬來西亞、荷蘭(見表9)。英國、美國科研作者較多,一方面反映出英國和美國是全科醫(yī)學的學會和學科發(fā)展較早的國家,全科醫(yī)生的學術性較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這些國家的教育(特別是醫(yī)學教育)賦予醫(yī)生和研究者的思辨?zhèn)鹘y(tǒng)。緊隨其后的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英聯邦系統(tǒng)的教育和科研思想的影響,或者本身就在地緣或政緣上與英美和北歐相近。日本地處亞洲但思想西化,在基礎醫(yī)療研究方面也占有重要地位。當然,除了科研素養(yǎng)和能力外,語言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擅長漢語、法語、西班牙語、日語、德語等重要語系的作者,在英文雜志上相對不占優(yōu)勢。
表7 10本全科醫(yī)學學術期刊的發(fā)文類型分布Table 7 Types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10 representative journals of general practice during September 2019 to September 2020
表8 10本全科醫(yī)學學術期刊的科研文章發(fā)文量Table 8 Number and percentage of research articles published in 10 representative journals of general practice during September 2019 to September 2020
表9 科研文章第一作者所屬國家/地區(qū)分布Table 9 Distribution of country(countries)/region producing the first author(s)of research articles published in 10 representative journals of general practice during September 2019 to September 2020
2.4.4 科研文章的研究對象 納入科研文章的研究對象可分為3類(見表10)。(1)明確關注某種人口學和社會學特征的患者或服務對象(106篇,22.9%)。研究對象類別按照涉及文章數量由高到低依次為:老年人(40篇)、兒童和青少年(22篇)、婦女(17篇)、弱勢群體和族群(16篇)、特定職業(yè)或行為者(8篇)、男性(3篇)。可見,老年人、兒童和青少年、婦女是全科研究者較為關注的3類人群;對“弱者”的研究(社會弱勢群體和特定族群的研究)也有一定數量,反映出全科醫(yī)學研究對社區(qū)問題和健康公平的關注;而針對男性健康的科研文章較少,提示出全科醫(yī)學研究的“短板”[4]。(2)關注全科醫(yī)學服務現有的和未來的人力資源及其所做工作(107篇,23.1%)。其中,85篇文章針對全科醫(yī)生/基本醫(yī)療服務提供者、全科醫(yī)學服務團隊成員及基本醫(yī)療服務的其他工作者,22篇針對醫(yī)學生和全科學員的教育和培訓??梢?,全科醫(yī)學人力資源的教育、發(fā)展、維持、績效等是該類研究的關注點。其中,全科教育涉及本科階段、畢業(yè)后住院醫(yī)師培訓、全科職業(yè)培訓、持續(xù)職業(yè)發(fā)展4個階段。兼顧各階段的全科教育,是需要注意的[5]。(3)關注全科醫(yī)學服務面臨的具體疾病和問題(156篇,33.7%)。按照ICPC-2分類,涉及文章數量較多的前5類為:①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或問題(25篇),主要是高血壓、腦血管?。虎趦确置?代謝和營養(yǎng)疾病或問題(22篇),主要是糖尿病、高脂血癥;③心理和精神疾病或問題(16篇),主要是焦慮障礙、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抑郁、睡眠障礙等;④呼吸系統(tǒng)疾病或問題(12篇),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炎等;⑤肌肉骨骼系統(tǒng)疾病或問題(9篇)。同時,有50篇文章未特指出具體疾病系統(tǒng),如疼痛、腫瘤患者等,這類研究通常涉及對臨床服務系統(tǒng)的研究。關注臨床問題在社區(qū)的基本醫(yī)療,是全科醫(yī)學的必備特征。
2.4.5 科研文章的主要研究問題 科研文章提出的研究問題非常廣泛和多樣化,多數文章(223篇)的研究問題針對全科臨床方面,各文章均提出了具體和獨特的問題,很少與其他文章雷同,涉及所有軀體健康系統(tǒng),探索并涉及一部分心理健康問題,反映出了全科醫(yī)學研究廣泛思辨的顯著特征。
表10 科研文章的研究對象分布Table 10 Subjects of research articles published in 10 representative journals of general practice during September 2019 to September 2020
針對全科醫(yī)學服務及管理的文章數量為59篇,僅次于針對全科臨床問題的研究。包括全科人力資源管理(教育、培訓、持續(xù)發(fā)展、技能組合、支持發(fā)展特殊興趣、激勵和保持人才隊伍、工作量和績效、工作滿意度、工作壓力及職業(yè)倦怠等)、全科醫(yī)學的經濟學分析(醫(yī)生收入、成本核算)、全科質量和安全(臨床審計、患者參與、早期預警、醫(yī)療傷害、轉診安排、住院和出院安排、安全網)、全科服務安排(下班后服務、服務導航、預約和爽約分析、入戶巡診和家訪、院外急救、災難醫(yī)療服務、慢性病管理模型、生前預囑、養(yǎng)老院老人的醫(yī)療服務等)、信息技術支持(遠程看診、短信提醒、電子病歷),以及全科醫(yī)學服務的系統(tǒng)和理論研究(全人照顧、執(zhí)業(yè)管理、連續(xù)性、全科中的預防服務、全科研究能力、全科帶教能力等)。
針對全科用藥的研究問題18篇,其中對止痛藥(阿片類)研究相對較多,其次為抗生素(合理使用、耐藥性、過敏)、抗血栓和抗凝劑。另外還有對甲狀腺藥物、流產藥物的研究,以及對重復處方、藥劑服務的研究。
14篇文章是針對全科醫(yī)學中的實驗室檢查。其中,多篇文章涉及全科服務場所內的超聲檢查服務。其他研究涉及血尿便檢查,如血清免疫球蛋白測試、肌蛋白評估、分子學測試、糞便免疫化學檢查等。
有個別文章涉及全科服務中的行為方式問題或行為改變,如親密關系暴力、減重和體質量管理、吸煙與戒煙等;個別文章涉及全科服務中的醫(yī)患關系,如患者體驗研究、信息告知研究、投訴管理、翻譯服務等;個別文章涉及全科中的人群健康問題,如農村地區(qū)的健康、公共衛(wèi)生危機、兒童虐待問題、婦幼保健問題、疫苗接種、健康公平性等。
2.4.6 科研文章涉及的干預措施 對科研文章中的干預措施進行大致歸類,并以頻數排列出主要的干預措施。第1類為針對臨床干預的研究(151篇),即除了藥物服務和操作服務外的全科診所內的看診服務,包括醫(yī)患互動、查體、安排實驗室檢查、患者教育、提供診斷和治療信息等;第2類為針對全科和初級保健服務系統(tǒng)方面的改革和舉措(87篇),如診所服務時間、下班后服務、上門巡診、養(yǎng)老院出診、預約系統(tǒng)等;第3類為全科醫(yī)學的評判思維和研究活動(74篇),旨在對既往做法進行評價和反思,對現有做法的評價,或者對未來趨勢的預測和討論;第4類為全科醫(yī)學的教育指導和領導(42篇),是針對全科醫(yī)生作為教育者和管理者的研究,包括全科醫(yī)生對本科和學員的臨床帶教、對年輕醫(yī)生的指導,以及在學科發(fā)展中的作用。其他的干預措施包括藥物的合理使用、多學科和整合服務、電子化服務,針對全科服務質量和患者安全、全科操作技能等方面干預的研究較少(見表11)。
2.4.7 科研文章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最常用的研究方法為定量研究(284篇,61.3%)。在定量研究中,針對干預效果的評價研究(即試驗性研究)47篇(16.5%),包括隨機對照試驗23篇、非隨機對照試驗24篇。余237篇(83.5%)定量研究為觀察性研究,其中161篇為未設立對照組的描述性研究,在設立了對照組的76篇觀察性研究中,43篇采用前瞻性或回顧性隊列研究、31篇為一次性或多次的橫斷面調查、2篇為病例對照研究。(2)108篇(23.3%)的科研文章采用質性研究方法(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方法)。知情人個別深入訪談(in-depth interview)是采用最多的質性研究方法(72篇),其次為焦點小組訪談方法(focus group discussion)(11篇),均使用半結構化提綱收集質性數據。此外也有個別質性研究采用素材分析、敘事分析、專家觀點、概念投射等方法。(3)多種研究方法混合使用的科研文章為24篇(5.2%)。研究方法的混合結合點多為定量數據和質性數據采集過程,并以其中一個數據作為另一個數據的補充。(4)其他的研究方法還包括綜述和系統(tǒng)評價等(見表12)。
表11 科研文章涉及的干預措施分布Table 11 Interventions contained in research articles published in 10 representative journals of general practice during September 2019 to September 2020
3.1 全科研究的響應性 本研究以COVID-19疫情為案例,初步探討學科期刊對社會和社區(qū)需要的響應性。誠然,學術期刊對現實問題,特別是緊急狀態(tài)的問題,不如其他媒體那樣可以做快速響應,而且對特定問題的科研也需要一定時間。不過可以通過各種補充方式,比如采用期刊網站進行快速響應,或者通過來信、時事觀點、時事評論等非科研論文形式,達到激發(fā)和鼓勵研究思想的作用。
對新發(fā)事件的研究,可以從質性和定量角度做研究。由于質性研究在關注為什么和怎么做,而定量研究在關注是什么及程度和關系,因此質性和定量研究這兩類回答不同問題的研究方法是互補的。
毋庸置疑,全科醫(yī)學中的質性研究是“短板”。在沒有獲得細致深挖、沒有建立起有意義的假設、沒有獲得利益相關者感知或觀點之前,測量某個概念或事物甚至其效果,徒增了定量研究的盲目性。因此質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學是采用不同的理論,在不同的階段,回答不同的問題。兩者的相互補充,得以對事物做完整認識。
3.2 全科研究的對象、問題和措施 全科研究在全科的學科發(fā)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關注全科特有的人群、全科特有的問題、全科特有的措施,才能彰顯出全科學科不同于其他臨床學科或醫(yī)學學科的獨特性。這無論是對全科期刊本身,還是對全科研究的讀者和作者來說,都是重要的學科定位思想。
全科的研究方向是什么?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從本研究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fā)。首先,研究對象是具體的,是社區(qū)中醫(yī)療和健康服務的高需要和高危人群。老年人、兒童青少年、婦女、弱勢群體仍是最需要考慮的研究對象。全科醫(yī)生及團隊、全專關系,以及醫(yī)學生和全科學員,也是重要的研究對象?;继囟膊『蛦栴}的人群作為研究對象,則取決于研究者的興趣和專長,以及研究者所在社區(qū)人群的主要問題。研究對象與社區(qū)健康需要相一致,并關注全科人力資源發(fā)展。其次,研究問題是特定和明確的,通過縝密推理,得到立題依據并提出具體的研究問題。一項研究是要回答一個問題,因此提出明確的問題是研究能夠成功的第一步。再次,關于研究的干預或措施。研究問題和干預措施是多樣化的,而且并非所有的研究都能涉及干預或措施。不過任何基礎的研究都是對干預研究的準備,研究者很難跨過對問題的了解而直接去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
表12 科研文章采用的研究方法分布Table 12 Research method used in research articles published in 10 representative journals of general practice during September 2019 to September 2020
3.3 應特別關注研究方法 本研究顯示,有少部分文章是試驗性研究,包括隨機對照研究和非隨機對照研究。試驗研究所產生的證據有相對較高的價值,其中隨機對照試驗被視為醫(yī)學研究的“金標準”。但同時也需要有較大的技術、經費及時間投入,其設計是困難的,而且研究的實施也非易事。甚至在社區(qū)實際中幾乎不能實現隨機對照試驗所規(guī)定的技術要求。
本研究發(fā)現大部分的全科研究是定量的觀察性研究,而且其中主要是未設立對照組的現象描述。研究方法以定量觀察研究為主,這是全科研究的主要特征。我們鼓勵更多的全科醫(yī)生做學術型全科醫(yī)生,即在臨床工作的同時,做一些教學和研究工作。學術型全科醫(yī)生遇到的問題是實際的和具體的,首先是要掌握遇到問題的性質(即這是什么樣的問題),作為非專職的和非職業(yè)化的研究人員,采用簡單并實用的觀察研究,更適合學術型全科醫(yī)生的科研活動。當然,全科醫(yī)生也可以與大學和研究所的專家合作,共同開展試驗性研究或者理論研究。
本研究發(fā)現,質性研究文章超過文章總數的1/5。但目前國內的全科同行雜志沒有達到這個比例。誠然,對質性研究的理解還是不足的,甚至有學者誤認為質性研究是非數字化的證實過程。我們提出要重視質性研究,不僅是因為其在全科科研中占比很小,更是因為質性研究是建立理論和提出假設的思辨過程,并讓與之呼應的驗證假設的定量研究成為邏輯上的可能。我們鼓勵全科醫(yī)生作者們與醫(yī)學界之外的社會科學專家及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專家請教或合作,從而增強質性研究在全科醫(yī)學中的作用。
全科醫(yī)學是臨床醫(yī)學范疇,但不局限于此范疇。特別是在研究方法上,全科醫(yī)學學科的方法學遠超出臨床研究,而更多地與公共衛(wèi)生學、生物醫(yī)學、社會學、人類學、管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等科學的“遠親”和“外戚”共用方法學。以全科醫(yī)學學科為立場,以各種方法學為實用,得以豐富和完善全科醫(yī)學的學科發(fā)展。多學科、跨學科、實踐與科研相結合,這是全科醫(yī)學方法學上的難點。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地探討多學科或跨學科的研究團隊,盡量減少“近親”繁殖,促進和而不同的團隊工作,促進全科科研水平的提升。也鼓勵醫(yī)學工作和科研人員,能夠跨越自己的學科領域,設計和實施自己的全科科研持續(xù)發(fā)展計劃。
3.4 對行業(yè)學會和期刊的啟示 全科學科普遍薄弱:無論是國際,特別是中國,全科醫(yī)學仍然是非常年輕的學科,是醫(yī)生數最多的群體,但也是一個尚未成熟的行業(yè)。以英國為例,其內科醫(yī)師學會(RCP)1518年成立,而全科醫(yī)生學會(RCGP)1952年成立。中國的全科學會組織成立更晚一些,于1990年代成立,很多全科的學術和科研組織剛剛成立。我們的全科人都很努力,各級政府政策上也有很大的支持,但不能以干代學,因為臨床實踐不等于學科發(fā)展。即便是職稱晉升不要求科研論文,也不能否定科研之于學科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從國際上各全科學會的學科期刊影響因子上,從發(fā)表科研原創(chuàng)文章的數量和比例上,從方法學水平特別是試驗性研究上,從方法學借鑒及跨學科合作上,全科醫(yī)學與其他醫(yī)學學科都有明顯距離。發(fā)展全科科研的障礙還很多,需要有戰(zhàn)略地克服。科研的時間、經費、團隊,是全科研究工作的資源“短板”。政府和基金會經費支持,區(qū)域間全科橫向合作,大學與學會的縱向合作,國際間合作,都是全科研究議程中的必備內容。
全科科研及其影響:全科科研是促進全科學科發(fā)展的基本功,這個蘊底需要幾代全科人的努力積蓄而成。全科學科要從理念推動走向學科發(fā)展,從倡導系統(tǒng)守門人和宣揚“總在照顧”發(fā)展到具有理論基礎、哲學思辨、創(chuàng)新思維、證實證偽、政策和實踐效益轉換。最終全科學科能夠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在于是否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在學科指導下的實踐,能有效和公平地促進人民大眾的健康。在中國的環(huán)境下,意味著全科醫(yī)學是否促進了醫(yī)改的成功和全民的健康。Barbara Starfield教授曾明確提出,好的健康取決于優(yōu)秀和扎實的基本醫(yī)療和初級保健。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反證,即醫(yī)學改革和發(fā)展的失敗很可能歸因于初級保健的問題和全科學科的羸弱。
學會及期刊在全科學術發(fā)展中的潛在作用:國際上全科學會作為行業(yè)組織,研究能力普遍較弱。作為行會組織的學會,最關注的是行業(yè)自律、人力培訓和考核,以及質量和持續(xù)職業(yè)發(fā)展等。附著在學會的期刊則大多服務于學會的總體宗旨,對研究的重視和投入程度相對較低。這個論點可能不適合英國、美國、北歐的國際化全科期刊。然而,以科研促進行業(yè)發(fā)展,以最佳實踐證據實施行業(yè)的管理、人員的培訓和準入、質量和發(fā)展,這是很多領域和學科已經和正在走的路。學會組織及其學術期刊,應該更多地與學術機構合作,特別是與國際和國內的高水平全科教研室合作,與醫(yī)學領域內的其他學科,與醫(yī)學領域之外的其他非醫(yī)學學科合作,拓展研究的視野,學會更多的研究方法,走出低水平復制的死循環(huán)。當然,全科學科和科研發(fā)展關鍵在人的科研思想??蒲胁粌H要精于術(熟練的方法),更要勤于思(創(chuàng)新的思想)。我們曾經討論過,目前行業(yè)內具有科研思想和興趣的人,仍是很小眾的,未成大氣候。要讓更多的同仁們具有思辨和評判的思維方式,會與其他研究者合作,會提出研究問題,會選擇和使用研究方法,會分析和提出研究結論,并能明確自己的研究不足和指明未來方向,這些研究的基礎需要從本科做起。這也是大學的當然責任,學會組織是當仁不讓的相關者。
3.5 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仍屬于對學科同行期刊文章的初步分析,主要分析的是近一年來國際全科同行期刊中研究文章的數量。然而論文數量并非科研的追求目標,而是要特別關注科研的質量,以及科研結果對臨床及其管理、社會和經濟上的效益。建議進一步研究這些科研發(fā)表物的質量,以及產生的健康、經濟和社會效益。
本文僅目的性選擇國際上10本全科學會同行的英文期刊,未涉及其他語種,因此說明范圍有限。建議對中文的同行學術雜志進行類似分析,以豐富比較的內容和范圍。作者已經計劃采用同樣方法對國內同行期刊的文章進行分析,并進行進一步的國內外比較研究。
作者貢獻:楊輝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負責資料收集與整理,撰寫論文,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韓建軍、許巖麗參與論文修訂。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