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抗凝藥物應用越來越廣泛,出血仍是抗凝藥物最常見以及臨床醫(yī)生最擔心的并發(fā)癥。出血常見部位為口咽、皮膚軟組織、胃腸道和泌尿系統(tǒng)[1],腹膜后是自發(fā)性出血的少見部位,在抗凝治療的過程中,約0.5%~1%的病人可發(fā)生腹膜后出血[2]。腰大肌出血屬于臨床上嚴重出血部位之一,臨床可表現(xiàn)為股骨神經壓迫、腹腔間隔室綜合征,甚至出現(xiàn)致命的低血容量性休克。Artzner等[3]在一項雙中心的回顧性研究中指出,ICU住院病人腰大肌出血發(fā)生率為3.8‰,死亡率為50.0%。腰大肌出血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有研究提出咳嗽、嘔吐和運動引起的微小創(chuàng)傷可引起凝血障礙,從而導致出血;還有研究認為,腰大肌是人體最強大的屈肌,參與許多運動動作[2,4],因此易發(fā)生出血。雖然一些非創(chuàng)傷性的危險因素(如抗凝治療、高齡和血液透析)已經被確定[5],但其病理生理學機制仍然不完全清楚。抗凝治療病人的腰大肌血腫通常是單側的,抗凝后雙側腰大肌血腫更為少見,肝素和華法林是大多數(shù)報道的病例涉及的藥物[6-7],低分子肝素抗凝引起腰大肌血腫的報道很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專門針對腰大肌血腫治療的指南,特別是關于保守治療和栓塞或手術之間的選擇。有研究提示,癥狀輕微的病例傾向于保守治療,栓塞技術用于更嚴重的病例,手術僅作為最嚴重情況的最后選擇[5]?,F(xiàn)報道1例肺栓塞病人應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過程中發(fā)生雙側腰大肌血腫的病例,以期提高對抗凝過程中少見出血部位的認識。
病人男性,61歲。主因“車禍致頭部外傷后1 d,伴昏迷、躁動”,以“多發(fā)傷、腦挫裂傷、彌漫性軸索損傷、創(chuàng)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肺挫裂傷”于2020-10-15入ICU。既往史:既往體健,否認高血壓、糖尿病病史,否認藥物應用史。查體:淺昏迷狀態(tài),體溫37 ℃,脈搏125 次/min,呼吸28 次/min,血壓137/81 mmHg,文丘里面罩(吸氧濃度為40%)吸氧條件下SpO2為90%~93%。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為8分(E1V2M5),雙側瞳孔直徑2 mm,對光反應靈敏。雙肺可聞及痰鳴音,心臟及腹部查體未見異常。左側肢體肌力Ⅲ級,右側肢體肌力Ⅳ級。
實驗室檢查:WBC為13.6×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為91%,Hb為125 g/L,D-二聚體為4.38 mg/L,肝腎功能大致正常。血氣分析:PaO2為80 mmHg、PaCO2為36 mmHg。頭部CT提示:腦挫裂傷、蛛網膜下腔出血;肺部CT提示:肺挫裂傷;腹部CT未見明顯異常。一般處理:病人顱腦損傷、神志差、舌后墜,氣道保護能力弱,口、鼻腔分泌物多,行保護性經口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甘露醇脫水降低顱內壓、丙戊酸鈉預防癲癇、甲強龍500 mg減輕神經水腫,芬太尼聯(lián)合丙泊酚及右美托咪定鎮(zhèn)痛、鎮(zhèn)靜減輕氧耗。經開放氣道、氣道護理等措施,病人氧合指數(shù)仍小于200 mmHg,肺部影像學、查體、感染指標及痰液性狀不支持肺部感染加重,結合D-二聚體水平偏高,雙下肢靜脈B超提示左側腘靜脈及雙小腿肌間靜脈血栓形成,2020-10-19行肺動脈CT血管造影檢查示右主干及其分支可見血栓形成。病人神經系統(tǒng)狀態(tài)暫穩(wěn)定,與外科醫(yī)師及家屬溝通病情,病人肺栓塞診斷明確,按照治療劑量(體質量約67 kg)予那曲肝素鈣0.6 mL 每12 h抗凝,并于2020-10-21拔除經口氣管插管。2020-10-24病人神志狀態(tài)出現(xiàn)惡化(GCS 為5分),口鼻分泌物吸出困難,血氣示呼吸性酸中毒,頭部CT考慮彌漫性軸索損傷可能,再次行經口氣管插管。
2020-10-26(抗凝治療1周)病人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血壓下降,伴血管活性藥物加量,床旁超聲除外心源性及梗阻性休克,結合實驗室檢查示Hb較前明顯下降至70 g/L,考慮失血性休克可能。同時病人發(fā)熱38.5 ℃,WBC為29.9×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為83.3%,不除外合并感染性休克可能。針對感染:結合肺部影像學變化及痰培養(yǎng)結果(肺炎克雷伯桿菌+洋蔥伯克霍爾德桿菌),肺部感染明確,將抗生素升級為美平;腰椎穿刺不支持顱內感染;預防性更換中心靜脈管理(后血培養(yǎng)報告為陰性)。結合影像學及查體無胸腹腔、消化道、腦、泌尿系統(tǒng)等出血證據;腹部增強CT提示雙側腰大肌腫脹,呈類圓形伴密度不均,考慮血腫形成(圖1)。停用那曲肝素鈣,并補液擴容、去甲腎上腺素維持血壓,先后予輸注10 U懸浮紅細胞及600 mL血漿,病人血流動力學逐步穩(wěn)定,Hb穩(wěn)定在95 g/L。復查腹部CT示血腫大小及范圍較前變化不大,病人無腹腔高壓表現(xiàn),無手術及介入治療指征,與泌尿外科醫(yī)師商議,繼續(xù)保守治療。診斷:多發(fā)傷,腦挫裂傷,肺挫裂傷,肺部感染,腰大肌血腫,失血性休克。病人腦損傷較重,短期神智恢復差,氣道保護能力低,2020-10-28行氣管切開術。后病人神志趨于穩(wěn)定,可簡單遵囑;肺部感染逐步控制,抗生素降級;肺栓塞穩(wěn)定,成功脫機;腰大肌血腫穩(wěn)定。于2020-11-9轉入普通病房。
圖1 腹部增強CT
抗凝治療為肺栓塞的基礎治療手段,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再形成和復發(fā),同時促進機體自身纖溶機制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一旦明確急性肺栓塞,宜盡早啟動抗凝機制。對確診為急性肺栓塞的病人應給予全身抗凝治療。有研究指出,病人出血的危險因素有:年齡>65歲、既往出血史、血小板減少、抗血小板治療、應用抗凝藥物、近期手術、頻繁跌倒、既往卒中、糖尿病、貧血、癌癥、腎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酗酒[3,8]。本例病人出血的危險因素為應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
腰大肌血腫病人有1/3可表現(xiàn)為三聯(lián)征:嚴重的腹側疼痛、可觸及的腫塊及低血容量休克[9]。其他非典型癥狀包括:惡心、嘔吐、腹脹、血容量不足、貧血、肢體腫脹、感覺異常、股神經壓迫伴下肢癱瘓、膝反射減弱、腹壓增高。本病例為顱腦損傷病人,無法獲得主訴,首發(fā)表現(xiàn)為不明原因低血壓、貧血。因此,當病人開始抗凝治療時,應警惕可能出現(xiàn)的出血并發(fā)癥。
隨著華法林使用的增加,與華法林相關的并發(fā)癥在老年病人中亦逐步增多。Gurbuz等[10]報道1例41歲病人因二尖瓣假體原因在已有的華法林治療基礎上加用阿司匹林,出現(xiàn)腹膜后血腫進而導致股神經麻痹。該病人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為4.1,予保守治療,3周后病人神經功能逐漸恢復,血腫基本穩(wěn)定。與本病例低分子肝素抗凝引起的出血不同,此病人出血可能是由于華法林導致的INR過高及聯(lián)合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引起的。與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相關的腰大肌血腫報道很少。與普通肝素的作用機制不同,低分子肝素與抗凝血酶Ⅲ結合后,可增加抗凝血酶Ⅲ與凝血因子Xa的親和力,發(fā)揮抗凝血因子Xa作用[8]。那曲肝素鈣是低分子肝素的一種,廣泛用于缺血性疾病的預防和靜脈血栓栓塞的治療。Schneiter等[11]報道了1例暫時性無尿腎衰竭病人在給予那曲肝素鈣后出現(xiàn)廣泛的腹膜后血腫。低分子肝素主要經腎臟排泄,因此,重復給藥可能導致腎損害病人用藥過量或累積,尤其在老年病人中,可能導致出血并發(fā)癥[1]。
Won等[9]報道了1例48歲的女性在長時間排便后突然出現(xiàn)下腹部疼痛、頭暈和明顯的腹部腫塊。該病人因人工主動脈瓣置換術后長期口服華法林和阿司匹林,后出現(xiàn)休克表現(xiàn),入院CT提示右側腹膜后血腫,隨即立即行血管造影止血。但是之后的8 h病情出現(xiàn)變化,腹股溝和大腿前部右側出現(xiàn)嚴重疼痛,大腿前部伴有感覺異常,且逐漸無尿。通過膀胱壓力測量的腹腔內壓力為32 mmHg,考慮腹腔間隔室綜合征[14],進行了剖腹探查手術,清除4000 mL血腫,后尿量逐漸恢復,術后第2天重新開始抗凝治療,術后第12天出院。
目前應用的抗凝藥物主要分為胃腸外抗凝和口服抗凝藥物。其中胃腸外抗凝代表藥物為低分子肝素,需按照體質量給藥,皮下注射,對于過度肥胖或孕婦宜監(jiān)測血漿抗Xa活性并根據其調整劑量。胃腸外初始治療啟動后,應根據臨床情況及時轉為口服抗凝藥物。華法林初始劑量為3.0~5.0 mg/d,大于75歲和出血高危者應從2.5~3.0 mg/d開始,并監(jiān)測INR,使之在2.0~3.0之間。目前抗凝相關的腰大肌血腫報道多數(shù)與華法林相關,且多數(shù)為單側出血。本例病人顱內出血雖暫時穩(wěn)定,但仍有病情惡化可能,仍存在手術可能,故未將低分子肝素改為華法林。
對腰大肌血腫的保守治療包括糾正休克,停止抗凝和應用拮抗藥物。本例病人停用抗凝藥物及輸注血制品、晶膠體,經保守治療后病情穩(wěn)定。除了保守治療外,還可以考慮進行介入栓塞及手術探查以止血。Wada等[12]描述了1例85歲病人因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接受抗凝治療后發(fā)生雙側髂腰肌血腫,于第三和第四腰動脈干行血管栓塞,3周后病人癥狀逐漸好轉。在另一個病例中,Won等[9]對1例并發(fā)自發(fā)性腹膜后血腫的婦女右側髂內動脈予以栓塞,雖然達到止血目的,但病人出現(xiàn)了腹腔間隔室綜合征、腎衰竭表現(xiàn),需進行緊急手術探查止血及減壓。
有回顧性病例報告顯示,手術和保守治療均可治療腰大肌血腫,并且結果相似[2,12]。手術或經皮介入治療的決定取決于股神經病變的嚴重程度,目的是逆轉壓力誘導的神經缺血;另一個指征是對保守治療無效的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5]。超聲或CT引導下經皮減壓已被越來越多地使用,其提供了一種微創(chuàng)的方法,特別適合于那些手術耐受能力差、在形成血腫之前進行手術的病人。另外還可在CT引導下進行動脈栓塞,不良反應是脊髓或周圍神經缺血。有研究顯示,病人無論是否進行外科干預,預后一般良好,高達70%的病人功能幾乎完全恢復[2]。由于缺乏證據,對治療方法尚無共識,每一個決定,如保守治療、栓塞、手術或CT引導穿刺引流,都是通過權衡風險和獲益來做出的。
總之,我們應意識到抗凝相關的自發(fā)性腹膜后出血的可能性,特別是在高危病人中,準確的診斷和及時的治療可以改善病人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