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耀文,田永衍
(1.甘肅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甘肅 蘭州730000;2.河西學院絲綢之路中醫(yī)藥研究中心,甘肅 張掖734000)
《圣濟經(jīng)》又名《宋徽宗圣濟經(jīng)》,成書于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政和八年五月十一日“詔頒之天下學?!保?]177,政和戊戌五月十八日“班(頒)《圣濟經(jīng)》于兩學”[1]16?;兆谠谖黄陂g將《圣濟經(jīng)》頒于太學生、醫(yī)學生作為教本,后又令全國內外學校根據(jù)《圣濟經(jīng)》內容“課試”命題,學習者眾多,影響深遠。該書遵循《內經(jīng)》之義而闡釋其要,發(fā)明《內經(jīng)》之妙,論述了陰陽五行、天人相應、孕育胎教、察色診脈、臟腑經(jīng)絡、病機治法、五運六氣、食療養(yǎng)生、中藥方義等諸多方面的理論,可視為北宋時期《黃帝內經(jīng)》教本和《中醫(yī)基礎理論》學本,對中醫(yī)經(jīng)典及理論的學習起到很好的橋梁作用。
但《圣濟經(jīng)》全書原文(不含注)所引醫(yī)論大多無注明出處,且《圣濟經(jīng)·卷之一》與《圣濟經(jīng)·卷之二》的原化篇、慈幼篇所引醫(yī)論亦未注明出處,給后人研究《圣濟經(jīng)》醫(yī)學理論帶來諸多不便。原化篇、慈幼篇兩篇內容多為孕養(yǎng)胎氣、稟賦差異、小兒胎教等知識,與婦兒孕育、生長、保健相關,為宋徽宗《圣濟經(jīng)》論述婦兒孕育及胎教的主要篇章,宋以后諸多醫(yī)家對此部分內容多有征引,其學術淵源具有整體性,故而合成一篇進行考略,以期考察其學術思想淵源,彰明其在婦兒孕育、生長、保健理論上的發(fā)揮,分析《圣濟經(jīng)》在醫(yī)學理論方面的深化與發(fā)展,有利于進一步從整體上把握兩宋時期醫(yī)學理論的特點,深入理解兩宋時期醫(yī)學理論衍化的內在理路。
通過對《圣濟經(jīng)》原化篇、慈幼篇醫(yī)論來源的考證,發(fā)現(xiàn)其醫(yī)論文獻主要來源于《易經(jīng)》《莊子》《黃帝內經(jīng)》《諸病源候論》《備急千金要方》等文獻,茲試對其征引文獻及理論發(fā)揮的情況考述如下。
1.1 源自《黃帝內經(jīng)》 《圣濟經(jīng)》對《黃帝內經(jīng)》的文獻征引多來自《素問》,極少為《靈樞》內容。同樣,《圣濟經(jīng)》原化篇、慈幼篇所引的《內經(jīng)》醫(yī)論文獻主要是對《素問》的引用,涉及《上古天真論篇》《陰陽應象大論篇》《陰陽離合論篇》《六節(jié)藏象論篇》《天元紀大論》《六元正紀大論篇》等6篇,其中有引《內經(jīng)》原文,亦有只引《內經(jīng)》大意,其中表達的醫(yī)理內涵基本與《內經(jīng)》原文一致,但文詞經(jīng)過徽宗本人的潤色加工,顯得更加精簡。
原化篇言及人之生育求子,當遵循自然之理,徽宗言:“昔人論年老有子者,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1]27,此句引自《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七八之理:“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余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2]2。
原化篇“和調滋育章第六”,于論治妊娠之病處引上古圣人謂:“重身毒之,有故無殞,衰其大半而止?!保?]43此即引自《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黃帝問曰:婦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帝曰:愿聞其故何謂也?岐伯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2]174。由此觀之“重身毒之,有故無殞”為疾病前提,盡管“重身”,但“有故無殞”,方可以處以藥食,其治病法度為“衰其大半而止”,處以中庸,不能過藥,如后文所言“誠能處以中庸,與疾適當,且知半而止之”[1]43,不必拘泥于攻治之法。
慈幼篇“形氣變成章第三”直接引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2]11?;兆谧鳎骸八疄殛帲馂殛?。陰陽者,血氣之男女。水火者,陰陽之征兆”[1]51。其論述形精相感、天地水火既濟而生化成物,進一步論述嬰孩生命所成之理。后文又以“蓋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1]54,論述“變蒸”對于嬰兒七情的影響。嬰兒七情本于五臟,亦本于五行,此句語出《素問·天元紀大論篇》:“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保?]128
除去以上所引《內經(jīng)》原文外,也有非《內經(jīng)》原文原話引用的。如原化篇首章言“生生化化,品物彰矣”[1]25,《素問·天元紀大論》作:“生生化化,品物咸章”[2]129;其后又有言“有生之初,雖陽予之正,育而充之,必陰為之主”[1]25,《素問·陰陽離合論篇》作:“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2]13。皆論及天地陰陽孕育之道,人資生于父母,而母專于孕育。
1.2 源自《諸病源候論》 《圣濟經(jīng)》原化篇、慈幼篇對《諸病源候論》所引文獻多涉及胎化之法、母胎飲食及小兒“變蒸”相關內容,為其論述婦人妊娠胎養(yǎng)、小兒哺乳生長的方法方式作文獻支持,其中大多引用是徽宗對《諸病源候論》原有文獻的總結,也有對其發(fā)揮闡釋。
原化篇“凝形殊稟章第二”言及胎化之法中具體操作“操弓矢、籍斧斤”[1]30,此法具體載錄自巢氏,《諸病源候論》言:“欲得男者,操弓矢,射雄雞,乘肥馬于田野,觀虎豹及走犬[3]”,即為同氣相求之說,取弓矢、斧斤等陽類剛物之陽氣,以陽召陽,轉女為男。
《諸病源候論》載錄關于逐月養(yǎng)胎之法[3]787-789:“妊娠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脈,其食宜稻秔,其羹宜魚雁”“妊娠五月,始受火精,以成其氣……其食宜稻麥,其羹宜牛羊”“妊娠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宜食鷙鳥之肉”“妊娠七月,始受木精,以成其骨……常宜食稻秔,以密腠理”,以及妊娠八、九月成膚革皮毛?!妒?jīng)》原化篇“和調滋育章第六”則對《諸病源候論》此段飲食宜忌進行概括描述,引為:“食秔稻魚雁于四月,以通水精之成血。食稻麥牛羊于五月,以助火精之成氣。食猛鷙于六月,以強金精之成筋。食秔稻于七月,以堅木精之成骨。八月、九月受土石之精,以成膚革皮毛,則形已備矣”[1]42?;兆谠诔彩稀吨T病源候論》的基礎上,對十月養(yǎng)胎之法宜忌概括論述,使語言更加簡練。
慈幼篇之“形氣變成章第三”在論述小兒“變蒸”理論[1]53時,引述《諸病源候論》多處內容?!妒?jīng)》論述小兒“變蒸”規(guī)律為“兒生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再變且蒸”,這與《諸病源候論》所述涵義同:“其變日數(shù),從初生至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再變,變且蒸”[3]856?!妒?jīng)》論述小兒“變蒸”機理為“變者上氣,蒸者體熱”,明顯引自《諸病源候論》所述:“小兒變蒸者,以長血氣也。變者上氣,蒸者體熱”[3]855?!妒?jīng)》論述小兒“變蒸”中小蒸、大蒸規(guī)律為“積二百八十八日九變,三百二十日十變五蒸,是之謂小蒸畢。后六十四日一大蒸,積二百五十六日大蒸畢。凡五百七十六日變蒸數(shù)足”?!吨T病源候論》則論為:“二百八十八日九變,三百二十日十變,變且蒸。積三百二十日小變蒸畢。后六十四日大蒸,后六十四日復大蒸,后百二十八日復大蒸,積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畢也”[3]856。再者,《圣濟經(jīng)》論述小兒“變蒸”癥狀表現(xiàn)有輕重之分“其候有輕重,其時有遠近,輕者體熱微汗,時有驚候,耳與后陰,所會皆冷。重者壯熱而脈亂,或汗或否,此其候也”。《諸病源候論》的描述更為詳實:“變蒸有輕重,其輕者,體熱而微驚,耳冷髖亦冷,上唇頭白泡起,如死魚目珠子,微汗出,而近者五日而歇,遠者八九日乃歇。其重者,體壯熱而脈亂,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輒吐,無所苦也”[3]855??梢?,《圣濟經(jīng)》論述小兒“變蒸”理論,從其規(guī)律、機理、分類以及癥狀表現(xiàn)方面均引自《諸病源候論》原文。雖然徽宗《圣濟經(jīng)》在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的基礎上總結語言更加簡練,但就論述內容詳細與否而言,則不及《諸病源候論》原文。
徽宗《圣濟經(jīng)》論述婦人妊娠胎孕命成的過程時,于原化篇之“臟真賦序章第四”道:“壬者其一水一石”,即后文所言“太一真精,兆于水,立于石”[1]36-37?!疤弧北緸榈兰摇暗馈敝畡e稱,為宇宙萬物的本原,生命成化及于婦人,便為婦人妊娠胎孕命成,其間水精始受于四月成血脈,火精于始受五月成其氣,金精始受于六月成其筋,木精始受于七月成其骨,土精始受于八月成膚革,石精始受于九月成皮手。巢氏《諸病源候論》述之甚詳:“妊娠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脈……妊娠九月,始受石精,以成皮手,六腑百節(jié),莫不畢備”。此段徽宗《圣濟經(jīng)》所述有關生命生成內容完全結合了道家思想,是徽宗個人對《諸病源候論》原有文獻以及道家思想的融匯發(fā)揮。
1.3 源自《備急千金要方》 《圣濟經(jīng)》原化篇、慈幼篇多次引用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來說明婦人妊娠胎養(yǎng)、小兒襁褓乳養(yǎng)及“變蒸”之后情態(tài)異常等問題。源自《備急千金要方》的引用是徽宗對原有文獻的概括總結,或是對其原有文獻的精簡引用。
原化篇“氣質生成章第三”關于婦人妊娠胎養(yǎng)禁忌內容[1]33,主要以“調喜怒,寡嗜欲,作勞不妄”為綱領,注意禁忌,方能“氣血從之,皆所以保攝妊娠,使諸邪不得干焉”。而《備急千金要方》言:“故妊娠三月……調心神,和情性,節(jié)嗜欲”[4]42、“四月之時,兒六腑順成。當靜形體,和心志,節(jié)飲食”[4]46、“六月之時,兒口目皆成。調五味,食甘美,無大飽”[4]48。孫思邈所述妊娠保攝之法,徽宗以《圣濟經(jīng)》所述“調喜怒,寡嗜欲,作勞不妄”等十字概而言之,此段引用可視為是徽宗對原有文獻的概括總結。后文又言飲食禁忌“食兔唇缺,食犬無聾,食雜魚而瘡癬”,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云:“妊娠食兔肉、犬肉,令子無音聲及缺唇。妊娠食雞子及干鯉魚,令子多瘡”[4]43。此段引用則是徽宗對《備急千金要方》原有文獻的精簡引用。
《備急千金要方》言:“夏不去熱乳,令兒嘔逆;冬不去寒乳,令兒咳痢”[4]144?;兆谟诖扔灼叭椴格唏僬碌诙币么硕危骸笆且哉撊檎?,夏不欲熱,熱則致嘔逆。冬不欲寒,寒者致咳痢”。吳褆注也解釋了小兒哺乳時嘔吐和咳痢的原因:“夏而熱乳,是謂重熱,重熱則偏陽而嘔逆。冬而寒乳,是謂重寒,重寒則偏陰而欬痢”[1]49。后文“論襁褓者,衣欲舊帛,綿欲故絮,非惟惡于新燠也,亦資父母之余氣以致養(yǎng)焉”[1]50。關于新生兒襁褓,宜用舊故,此句亦存有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的影子:“生兒宜用其父故衣裹之,生女宜以其母故衣,皆勿用新帛為善”[4]142。
《圣濟經(jīng)》所述小兒“變蒸”理論引述《諸病源候論》多處內容,在言及“變蒸”之后情態(tài)異常時,《圣濟經(jīng)》有言:“每經(jīng)一變,則情態(tài)異?!保?]50,此與《備急千金要方》“小兒所以變蒸者,是榮其血脈,改其五臟,故一變竟,輒覺情態(tài)有異[4]138”所述內涵極度趨近。
2.1 源自儒家、道家 《圣濟經(jīng)》原化篇、慈幼篇不僅講述孕養(yǎng)胎氣、稟賦差異、小兒胎教等相關內容,而且徽宗個人結合儒道兩家生命理論,對生命繁衍生育機理進行了總結闡發(fā)。
道家認為混沌元氣未分之前萬物為混元一氣,以“泰初”來形容這一狀態(tài)?!疤┏酢闭Z出《莊子》[5]420“泰初有無,無有無名”,而在原化篇之“孕元立本章第一”[1]25,徽宗則引其言來說明天地未分、胚胎未成之前的兆態(tài)“有泰初,有泰始,混淪一判”。假若混淪既判,則形氣立命,徽宗隨后即言“既見氣矣,故曰:太初。既立形矣,故曰:太始”。其中“太初”“太始”語出《列子·天瑞》[6]:“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其后又引《易》“故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言及天地乾坤資化之大德,萬物不離其資化之德,生命孕成亦然?!兑住氛Z本作:“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7]2、“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7]10”。至此徽宗引儒道兩家生命理論,對胚胎未成之前的狀態(tài)予以說明。
在原化篇之“凝形殊稟章第二”[1]28,徽宗認為胚胎之所以有生命,是因為男女稟天地之形、陰陽之氣,天地陰陽之形氣相感流通于人體,男女完成交合,才始成胚胎。這一思想同樣出自儒道兩家,如“天地者,形之大也。陰陽者,氣之大也”,語出《莊子·則陽》[5]905:“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道者為之公”。男女稟天地之形、陰陽之氣?!澳信啪?,萬物化生”,語出《易·系辭下》[7]391:“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男女相媾,完成交合,得以孕育生命。以上徽宗引儒道兩家生命理論,對胚胎形成生命予以說明。
徽宗在《圣濟經(jīng)》原化篇也有引儒家其他典籍中只字片語者,在原化篇之“凝形殊稟章第二”論述稟賦強盛時,引《周禮·職方氏》[8]所言:“東南曰揚州……其民二男五女”“荊州……其民一男二女”“雍州……其民三男二女”“冀州……其民五男三女”,并以壤之薄厚為因,致使多女或者多男之說“荊揚薄壤多女,雍冀厚壤而多男”[1]30;緊隨其后又引《詩·小雅·斯干》[9]:“吉夢維何,維熊維羆,維虺維蛇……維熊維羆,男子之祥;維虺維蛇,女子之祥”,來論述母體懷胎后所夢應男女之兆象,徽宗作“熊、羆為男子之祥,虺、蛇為女子之祥”[1]30。其中所引之言雖然未進行系統(tǒng)相關論述,但也體現(xiàn)了徽宗對前人經(jīng)驗的繼承和總結,最后納為己用以闡釋醫(yī)理。
2.2 其他文獻出處 《圣濟經(jīng)》原化篇、慈幼篇所引非醫(yī)學類文獻除了儒家、道家之外,另有引《列女傳》一處、《太上老君內觀經(jīng)》一處,為史學著作與道教著作文獻。
徽宗在《圣濟經(jīng)》指出胎教是讓孕婦在以下兩個方面做好規(guī)范。在視聽言動方面:耳不聽淫聲,讓“聲音之和”厭足于耳;目不視惡色,讓“剛毅之氣”感動于目;口不出敖言,亦不食異常之物;動則“防閑忌慎”[1]39。在精神狀態(tài)方面:順調心神,舒適情性,無大喜大怒,節(jié)制不良嗜欲,給胎兒以良好影響。因而引《列女傳》[10]:“太任者,文王之母……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作為胎教范本為例,徽宗概括而作[1]40:“昔太任之妊文王,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
原化篇之“臟真賦序章第四”則引道教經(jīng)典《太上老君內觀經(jīng)》論述胚胎十月生長自然之序,語作:“始一月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陽神其為三魂動而生也;四月陰靈為七魄長靜鎮(zhèn)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靈也;七月七精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定精也;十月炁足,萬象成也”[11]。而徽宗概括為“一月血凝,二月胚兆,三月陽神為魂,四月陰靈為魄,五月五行分五藏,六月六律定六府,以及七情開竅,八景神具,宮室羅布,氣足象成”[1]37-38?;兆谥皇歉哦岢鼍V領,回首溯源《太上老君內觀經(jīng)》,則能從綱領基礎之上更深入理解胚胎十月生長自然之序。
《圣濟經(jīng)》全書原文(不含注)僅2萬余字,而通過對《圣濟經(jīng)》原化篇、慈幼篇原文(不含注)醫(yī)論來源的考證,發(fā)現(xiàn)《圣濟經(jīng)》原化篇、慈幼篇的所引醫(yī)論文獻主要來源于《易經(jīng)》《莊子》《黃帝內經(jīng)》《諸病源候論》《備急千金要方》等文獻。然而從《圣濟經(jīng)》所征引醫(yī)論中亦能揣測出徽宗醫(yī)學理論衍化理路,其基礎理論源于《內經(jīng)》,并對諸多名家前賢理論進行整合,其間又引入了趙佶本人的理論總結與發(fā)揮,故而該書可視為北宋時期《黃帝內經(jīng)》教本、《中醫(yī)基礎理論》學本有據(jù)可言。且于非醫(yī)學文獻處,徽宗結合儒道兩家生命理論,對生命繁衍生育機理進行闡發(fā),其中不乏閃光之處,同樣能于此處揣測出徽宗《圣濟經(jīng)》理論建構中的哲學來源。以上自以揣漏,但對于深入理解宋徽宗醫(yī)學理論及兩宋醫(yī)學理論衍化的內在理路,不失為一合理的文獻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