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池瑜
中國藝術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我國古代哲學美學著作中包含著藝術學精辟的觀點和思想,古代樂論、詩論、文論、曲論、書論、畫論以及造物理論,詩品、畫品、書品,書史、畫史中,包含有豐富的藝術基本理論、藝術品評理論和藝術史學理論,有待我們認真研究和開掘。20世紀初期,西方的哲學美學以及藝術理論介紹到中國,我們開始建構現(xiàn)代形態(tài)的藝術學,張澤厚于1933年出版我國學者寫作的第一部《藝術學大綱》,林文錚出版《何為藝術》,豐子愷編著《藝術概論》,李樸園出版《中國藝術史概論》,1940年代,馬采發(fā)表藝術學系列論文,岑家梧發(fā)表藝術社會學論文,蔡儀出版《新藝術論》,此外宗白華在中央大學講授藝術學概論等等,這一切標志著現(xiàn)代形態(tài)的中國藝術學已經在建構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藝術理論和批評理論得到新的發(fā)展。改革開放以來的1980年代,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科技得到快速發(fā)展,藝術教育得到恢復和拓展。到90年代,高等藝術教育包括藝術設計等迎來輝煌時期,各大學爭辦藝術教育,當代中國藝術學應運而生,這是時代的產物,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張道一先生作為藝術學學科的領軍人物,為建立中國當代藝術學,推動藝術學學科獨立發(fā)展,建構藝術學學科理論體系,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可謂中國當代藝術學的重要建構者之一。
本文從三個方面看張道一先生對中國當代藝術學建設的貢獻。
雖然我國現(xiàn)代形態(tài)的藝術理論、藝術批評和藝術史學在不斷發(fā)展,但將藝術學作為學科來說并沒有明確提出和進行建設。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高等藝術教育學科目錄用的是“藝術”,下設目錄是“美術”“音樂”等。只是“音樂學”這個詞在音樂界使用過,例如中國音樂學院主辦《中國音樂學》期刊。
1994年6月,張先生在東南大學創(chuàng)辦我國第一個藝術學系,為藝術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yǎng)建立了機構,使藝術學的發(fā)展具有組織保障。因此這是一個對我國當代藝術學學科發(fā)展有較重要意義的舉措。1995年張先生主編的《藝術學研究》第一輯由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共出版兩輯。本人在第二輯發(fā)表過《作為文化形態(tài)的美術》,得到張先生的提攜。1998年張先生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著名美學家汝信先生(中華全國美學學會會長)聯(lián)合主編《美學與藝術學》,共出版三期。張先生主張,應加強藝術學和美學的關聯(lián),主張對藝術學進行綜合研究。藝術學不能閉關自守,要和哲學、美學、文學、宗教學、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交叉綜合研究才能有新的突破。有了藝術學刊物就有了藝術學研究成果發(fā)表的陣地,也是為藝術學學科建立造勢、宣傳推廣,因為當時學術界和社會上對藝術學還不甚了解。
1998年張先生就開始籌備要召開一次藝術學會議,討論藝術學的發(fā)展問題,并開始聯(lián)系相關專家,1998年6月,我當時在湖北美術學院主持美術學系的工作,邀請潘魯生先生來本院舉辦講座和學術交流。他向我談到張先生準備召開一次藝術學會議,要他走訪相關專家,魯生要我也準備會議論文。當時魯生還在張先生指導下在職攻讀博士學位,該年10月魯生到東南大學去見張先生,并要我從武漢到南京,介紹我拜見張先生。本來我曾于1992年10月帶著中國藝術研究院介紹信,為王朝聞先生主編的國家重大項目《中國美術史》現(xiàn)當代卷理論部分到南京、上海和杭州收集資料,我到南京藝術學院圖書館查找資料,并拜訪林樹中先生、周積寅先生,周先生帶我到張道一先生家中拜訪,當時不巧張先生不在家,見到張先生夫人。直到六年后,我才和魯生到東南大學張先生家中拜見張先生,張先生給我談到中國藝術由宮廷藝術、文人藝術、宗教藝術和民間藝術組成,民間藝術這一塊以前被忽視了,應加強研究,還談到藝術學學科發(fā)展等問題,使我受益匪淺。1999年4月在東南大學召開“世紀之交的中國藝術研討會”,會議由東南大學藝術學系主任張道一先生主持。請了20余位專家來參加會議,包括汝信、于潤洋、仲呈祥、滕守堯、聶振斌、茅原、易中天等。我也有幸被邀請來參加了這次會議。會議還邀請旅美華人藝術家丁紹光先生,他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畢業(yè)的,他贊助了10萬元支持這次會議。那天晚上,我和仲呈祥先生住一間房,看到資料袋中有一本評論丁紹光繪畫的文章,約4萬字。我當時特別感動,近70歲的張先生為了給會議籌集贊助費10萬元,給丁紹光寫了4萬字的評論,費了多大心血。本次會議討論世紀之交的藝術,總結20世紀中國藝術學的發(fā)展,展望21世紀中國藝術學的前景,是非常重要的一次會議。
1998年由張先生主持的藝術學博士點得到批準,創(chuàng)立了我國第一個藝術學博士點,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藝術學學科建設和高層次藝術學理論人才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意義。張先生連續(xù)任三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召集人,為了藝術學學科發(fā)展首先為藝術學正名,獲得藝術學的“戶口”,得到國家認定。并為美術歷史與理論改為美術學等,在學位委員會會議上據理力爭,這樣才有了藝術學作為一級學科,并有了與音樂學、美術學并列的二級學科藝術學,也才有后來2011年藝術學獨立為一個學科門類,藝術學理論成為一級學科,張先生為藝術學的學科設立做出很大的貢獻。
1995年張先生在《藝術學研究》發(fā)表代發(fā)刊辭《應該建立“藝術學”》。1997年《文藝研究》發(fā)表張先生《關于中國藝術學的建立問題》,這兩文闡述了張先生關于中國藝術學的特征,學科理論構想。張先生對藝術學的基本定義:藝術學者是研究藝術實踐、藝術現(xiàn)象和藝術規(guī)律的專門學問。藝術學是帶有理論性和學術性的。成為有系統(tǒng)知識的人文學科。但若只有藝術的創(chuàng)作,設計,表演和演奏也不能等同于藝術學的建立。他經常引用恩格斯的一句話:一個民族要達到科學的高峰,沒有理論是不行的。
張先生構建藝術學的框架和學科群。其方法是由個別上升到一般。在音樂、戲劇、美術、設計等部門藝術研究的基礎上,再上升為藝術學的理論層面。提出藝術學九大基礎學科:即藝術原理、中外藝術史、藝術美學、藝術評論學、藝術分類學、比較藝術學、藝術文獻學、藝術教育學、民間藝術學。主張藝術學與其他學科聯(lián)姻,形成交叉學科如和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思維學、文化學結合,形成藝術心理學、藝術社會學、藝術思維學、藝術倫理學、藝術宗教學、藝術考古學、藝術經濟學、藝術市場學、工業(yè)藝術學、環(huán)境藝術學等11個學科。為我們從宏觀上構架起藝術學的學科體系,繪制我國藝術學的理論大廈的藍圖。為以后藝術學發(fā)展奠定了學科基礎。張先生還主編了《藝術學研究叢書》,組織出版藝術學研究專著,從各個方面推動藝術學的深入研究。
張先生對門類藝術學研究很重視。把藝術學宏觀理論研究和部門藝術學研究結合。特別重視對民間工藝美術、民間藝術和民藝學的研究,主編《中國民間工藝》,發(fā)表《中國民藝學發(fā)想》《民間美術的價值觀》等論文,張先生是最早在我國提出民藝學概念和倡導中國民藝學的學者。其學生潘魯生出版《民藝學論綱》、唐家路出版《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tài)論》,二人還合著《中國民間美術學導論》《民藝學概論》等專著,傳承張先生的學術思想。此外,張先生把對藝術學一般理論的研究和個別專題研究相結合,不做空洞的理論家。他出版《造物的藝術論》《美術長短錄》《中國圖案大系》《吉祥圖案》《漢畫故事》《畫像磚鑒賞》等專著,對圖案藝術、工藝美術、造物藝術、漢畫像磚等方面做了深入探討,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體現(xiàn)了張先生博大精深的藝術理論和學術思想,和將一般理論研究與門類藝術及專題研究結合的治學方法。
我們僅舉一例即張先生對漢畫像石的研究看看他對專題研究所下的功夫。漢畫像石是一種雕畫、刻畫、石刻繪畫,從制作技術來看,是雕刻藝術,但它又是平面的,具有繪畫的平面特點,又可以稱為石刻繪畫,故稱為畫像石。2007年6月2日我到東南大學參加全國藝術學學會第三屆年會,晚上我去看望張先生,他送給我剛出版的《漢畫故事》,2010年我在清華美院小書店買到張先生《畫像石鑒賞》,這兩部書對畫像石的特點、故事內容、審美鑒賞進行深入研究。張先生對畫像石情有獨鐘,幾十年來從未間斷。他認為“那斑駁殘破的背后,隱藏著豐厚的藝術精華!”并將畫像石視為“民族之魂”。張先生為了寫作《漢畫故事》一書,查找文獻資料包括《易經》《爾雅》《楚辭》《呂氏春秋》《詩經》《管子》《荀子》《淮南子》《山海經》《白虎通》《瑞應圖》《神異經》《孝子傳》《烈女傳》《史記》等古代文獻,同時也對現(xiàn)代學者聞一多、茅盾、郭沫若、常任俠等有關神話研究的成果進行參考,可見張先生治學之嚴謹。張先生將漢畫像石中的故事,分為“人事故事”“神話故事”“祥瑞故事”,分別進行細致解讀和鑒賞,提出新的學術見解,深化了漢畫像石的研究。
張先生倡導和實踐的對藝術學研究方法即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一方面我們既要重視對一般藝術原理、普遍理論進行構架和研究,從理論上進行新的突破。同時也要扎扎實實研究具體問題,研究具體的藝術門類和藝術家及作品,不能夸夸其談,空洞無物。應該像張先生那樣,將對藝術理論的一般研究和對民間藝術、圖案藝術、造物藝術、工藝美術、設計藝術和畫像石等具體門類藝術和專題的研究結合起來,并從特殊或個別藝術現(xiàn)象的研究中,抽象出一般藝術概念,上升到藝術原理之中,這樣,我們的藝術學研究才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獲得源源不斷的活水長流,我們的藝術學理論才能更加厚實,并具有美術、設計、音樂、戲劇、電影等藝術門類的支撐,使藝術學理論獲得旺盛的生命力,從而也才能對各門類藝術創(chuàng)作和評論產生應有的影響。
張先生在南京藝術學院、東南大學、蘇州大學培養(yǎng)了一批博士、碩士和本科生以及進修生和訪問學者,為新時期藝術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對藝術學教育工作也做出卓越貢獻。如許平、李硯祖、潘魯生、李立新、孫建君、唐家路、董占軍、胡平、謝建明、夏燕靖、梁玖、桂宇暉、劉宗超、龍紅、李軼南等,都是專家教授,還有很多張先生的學生都很有成就,我在此未能一一列舉,他們分布在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北、上海、北京、武漢、重慶等省市,在藝術學理論、設計學、美術學、民藝學、工藝美術等方面取得重要學術成果,成為藝術學研究的骨干力量和生力軍,在我國藝術學研究和教學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從藝術學人才培養(yǎng)來看,張先生也是功德無量的。
今天,潘魯生院長、董占軍副院長與李新副院長及唐家路教授等辛勞籌辦,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成功召開張道一先生從教70周年研討會,很有學術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張道一先生的藝術理論和思想,推進具有民族特征和當代形態(tài)的中國藝術學向縱深發(fā)展。我們研討張先生的學術,就是要認真學習張道一先生的藝術理論和思想,樹立文化自信,建立具有民族特征和當代形態(tài)的中國藝術學,開掘我國傳統(tǒng)詩論樂論畫學書學以及工藝造物理論等精華,研究中國傳統(tǒng)藝術和現(xiàn)當代藝術,借鑒西方藝術觀,建構藝術學的新的理論和觀念與思想,創(chuàng)造新的藝術理論、史學理論和批評理論,建立中國藝術的價值標準,并不斷推進藝術學理論的研究。為此我們清華大學藝術學理論研究所和山東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中國藝術學研究書系》,被列入國家十三五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已出版第一輯十本,第二輯十本即出,第三輯十本正在組稿編輯。我們還編輯《中國藝術學》輯刊,請張道一先生擔任顧問,也由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我們以此叢書和輯刊來響應和實踐張先生有關建立中國藝術學的思想精神。為中國藝術學的發(fā)展盡綿薄之力,將張先生開創(chuàng)的中國當代藝術學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