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歷史演進與實踐路徑

2021-12-05 05:23:54
關鍵詞:強國中國共產黨領導

韓 晗

(武漢大學 國家文化發(fā)展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70)

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建黨之初就將文化建設作為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來抓。縱觀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也是一部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歷史。作為在偉大斗爭中成長起來的偉大政黨,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對文化建設的領導,是其不斷完善自身、凝聚合力并進行黨的建設的重要方式。歷史地看,黨在不同歷史時期領導文化建設分別由“文化救國”“文化立國”“文化富國”與“文化強國”所體現(xiàn),因此“文化強國”不但是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歷史新階段,還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的必經之路,更是目前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最高形式。

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源自“文化救國”,這根植于近代仁人志士所植立的“強國夢”精神追求與當時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實際國情。它作為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歷史邏輯起點,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文化建設的時代責任與使命擔當,而與之形成歷史呼應的“文化強國”,則揭橥了其艱辛開拓所追求的價值目標。

從“文化救國”到“文化強國”,在歷史演進上一以貫之,在實踐路徑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雖然“文化強國”在之前并未被提出,但“強國夢”卻一直貫穿于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歷史進程當中,形成了近代以來中國最先進文化的一整套生成、傳播與接受機制。探討從“文化救國”到“文化強國”的歷史演進與實踐路徑,之于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而言,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

目前學界對于相關問題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從理論的高度,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重要意義的探討,如對先進性的研究[1]與對黨關于文化戰(zhàn)略價值認識變遷的研究[2]等等;二是對黨在不同時期領導文化建設的實踐如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黨領導文化戰(zhàn)線的成就與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文化體制改革的歷史考察[3-4]等等;三是對黨的核心領導集體在領導文化建設當中的為政舉措與戰(zhàn)略思想如習近平關于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與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鄧小平文化思想的發(fā)展的學術思考[5-6]等等。而立足于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對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歷史演進與實踐路徑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學理性考察,則略為不足。

習近平指出:“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盵7]125這為我們研究中國共產黨歷史指明了重要方向。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當中,領導文化建設方面的工作雖然在不同階段各有側重,但總體來看,具有鮮明的連貫性與系統(tǒng)性,不同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的使命、目標與成就,共同形成了一套完整、健全的黨建工程。對于這一系統(tǒng)工程的研究,之于客觀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有著重要的價值。

本研究擬立足于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試圖突破先前的革命史觀與現(xiàn)代化史觀,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史觀,對黨在不同歷史階段領導文化建設的具體內涵進行研究,并提出“文化救國”“文化立國”“文化富國”與“文化強國”四個特征性概念,嘗試對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來領導文化建設的歷史演進與實踐路徑予以學理性考察。

一、文化救國:新中國成立之前黨領導文化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

新中國成立之前,黨領導的文化建設由“文化救國”所反映。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文化救國”之下,也包含著對于“強國”的遠景追求,“文化救國”實踐正是基于近代仁人志士所植立的“強國夢”。

(一)“強國夢”之下的“文化救國”實踐

“強國”是近代以來仁人志士共同提出并矢志不移予以追求的夢想,它最初發(fā)端于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此前朝野上下并無“國家”的概念,“強國”亦無從談起?!拔蹇凇北黄韧ㄉ蹋砬逖髣张缮罡袉蕶嗳鑷?,遂寄望于“師夷長技”來“自強”“求富”,盡管表面上仍是“華夷之辨”的“制夷”之術,但深層次上已經認識到由清政府所治理的中國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實體,要想鞏固清王朝的統(tǒng)治,唯有“強國”一途。但囿于當時統(tǒng)治階層的局限性,一開始并未認識到中國落后于世界列強的原因在于文化與制度,而是認為“技不如人”。在“西學東漸”大勢下,洋務派一方面重視學習人類先進知識成果,另一方面則僅限于對當時西方先進技術的引入。

直至甲午一役戰(zhàn)敗,清政府才發(fā)現(xiàn)憑借明治維新一舉走向擴張道路的日本已躋身“強國”之列,而當時在裝備上遠遠領先于日本海軍的北洋水師卻一敗涂地,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化上的落后。藉此,以梁啟超為代表的近代思想家提出“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8]93;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國聞匯編》刊出嚴復翻譯赫胥黎的《天演論》,疾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9]2;康有為更是率先提出“強國”觀念,并在《強國會序》中指出“蓋學業(yè)以講求而成,人才以摩厲而出”[10]65。辛亥革命爆發(fā),孫中山在《建國方略》的核心部分《孫文學說》中從“有規(guī)撫歐洲之學說事跡者”“有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者”與“有吾所獨見而創(chuàng)獲者”[11]342等幾個方面,論述如何有針對性地揚棄舶來、傳統(tǒng)的文化并形成“創(chuàng)獲”,以服務于其“建國方略”。至此,“強國”與“文化”已經產生了邏輯聯(lián)系。而“新文化運動”中進步知識分子們所提出的“德先生”與“賽先生”之論,更進一步明確了中國要走上強國之路,文化因素乃重中之重。

上述中國共產黨建黨前的仁人志士在“強國夢”之下的道路探索,構成了中國共產黨開始領導文化建設的重要歷史背景。但需要注意的是,之前仁人志士的道路探索,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實際國情,同時也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論指導。而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認識到“強國夢”背景之下必須有具體實踐,否則只是紙上談兵,而這一實踐就是黨根據(jù)實際國情來領導建設工作。就文化建設這一具體領域而言,自中國共產黨成立至新中國成立的28年里,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最鮮明的特征是“文化救國”,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歷史開端與實踐路徑的第一階段,也是“強國夢”背景之下,中國共產黨基于實際國情所做出的歷史選擇。

從歷史演進與實踐路徑兩個方面來看,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文化救國”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在革命運動中領導文化建設,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非局部執(zhí)政的條件下領導文化建設的實踐;二是在紅色政權內部領導文化建設,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局部執(zhí)政的條件下領導文化建設的實踐。這兩個方面反映了黨領導文化建設工作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并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的理論品格與實踐擔當。

(二)黨在革命運動中領導文化建設

“革命運動”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就本研究而言,特指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共產黨在非局部執(zhí)政條件下所領導的“兵運、學運、工運”與文化運動。它們主要在紅色政權以外的地方進行,當中許多工作屬于地下工作,故而具有很強的斗爭策略性與較大的艱苦性。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并無紅色政權,但卻未忽視文化建設工作,而配合工人運動則是建黨之初黨領導文化建設的具體實踐。1920年8月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即中國共產黨上海發(fā)起組)正式成立,陳獨秀被推舉為書記,和李漢俊發(fā)起創(chuàng)辦了工人通俗讀物《勞動界》周刊。[12]108嗣后,北京的《勞動音》、廣東的《勞動者》等刊物相繼問世,而且,上海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還主辦《勞動周刊》,在全國各地都有分支刊物。中國共產黨通過配合工人運動的報刊宣傳工作,開始嘗試領導文化建設。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國共合作北伐,國民革命軍的政治工作歸中國共產黨負責領導,黨高度重視軍隊的政治工作,而政治工作的核心是宣傳工作,文化建設又是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可以說中國共產黨通過領導國民革命軍的政治工作,獲得了文化建設的領導權。其間,由毛澤東擔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郭沫若擔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兼宣傳科長。毛澤東親自負責指導國民革命軍的宣傳工作,針對前期成效不足等問題,指出宣傳工作不能“偏于市民、缺于通民,偏于文字、缺于圖畫”[13]12。之后,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革命軍內開展了大量的美術宣傳工作,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應。[14]此外在西北地區(qū),馮玉祥以“五原誓師”加入國民革命軍,倡議國共合作,邀請劉伯堅、鄧小平負責軍隊政治、宣傳工作,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革命軍內進行辦報辦刊、籌辦劇團等文化建設,如創(chuàng)辦《察哈爾國民新報》《新國民軍報》等報刊等等,配合黨領導的兵運工作,并積累了在軍隊中領導文化建設的經驗。

“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之后,大革命宣告失敗,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確定了工農武裝割據(jù)、農村包圍城市的斗爭方針,但同時也重視革命運動中的文化建設領導。在吸收先前文化工作的經驗與教訓之后,中國共產黨開始注重青年文化人才的培養(yǎng)。在國統(tǒng)區(qū),依托黨領導的“左翼文藝運動”及其核心組織“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團結了魯迅、茅盾、夏衍等革命文化工作者,培養(yǎng)了柔石、蕭紅、蔣光慈、周揚、金山等一大批青年文藝工作者,相繼主辦了一大批有影響力的文藝社團、書局、電影公司與劇團,尤其主辦了幾十種具有市場影響力的雜志如《北斗》《夜鶯》與《向導》等等,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應與經濟效應,“左翼文藝運動”最繁榮的1934年被文化史界稱之為“雜志年”。

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黨高揚“抗日戰(zhàn)爭統(tǒng)一戰(zhàn)線”旗幟,以左翼文藝工作者為核心,借助抗戰(zhàn)“文協(xié)”等社團與“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等機構,團結了一大批杰出文化人進行抗戰(zhàn)宣傳工作,培養(yǎng)了以劉白羽、碧野、張光年等為代表的一批青年文藝家,取得了突出的創(chuàng)作成果,并與淪陷區(qū)的抗戰(zhàn)學生運動相配合(1)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成立地下黨支部、印刷發(fā)行地下刊物等形式,在淪陷區(qū)廣大學生中傳播黨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如曾擔任南京中央大學地下黨支部書記的潘田回憶,他曾在黨的領導下,與厲恩虞、江澤民等同學一道印刷發(fā)行《學生》月刊、《干》月刊等刊物,發(fā)起反奴化教育、要求禁煙等運動。見:潘田.一場矛頭直接指向日本侵略者的運動[M]∥中共南京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革命青年滿腔熱血——青年江澤民與南京.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為今后中國共產黨的全國執(zhí)政打下了重要的文化基礎。

可見,在1949年之前,中國共產黨通過文藝創(chuàng)作、辦報辦刊、興辦書局、主持各類文藝社團等方式在革命軍人、工人、職員、學生乃至民族資產階級等新興社會階層中宣傳黨的綱領、政策,將黨領導的文化建設與革命運動相結合,打開了黨在革命運動中領導文化建設的局面。

(三)黨在紅色政權內部領導文化建設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紅色政權內部的文化建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按蟾锩笔≈螅愿鶕?jù)地、解放區(qū)為代表的紅色政權逐漸在全國范圍內發(fā)展。中國共產黨通過局部執(zhí)政中的文化建設,為在全國執(zhí)政并長期執(zhí)政下領導文化建設積累了重要的經驗。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已經確定了工農武裝割據(jù)的斗爭方針,以工農紅軍為主體,領導各地紅色政權的文化建設。譬如紅軍中設有“紅軍之友社”,由“紅色藝術家”李伯釗負責,通過演文明戲、編寫戲曲與歌曲的形式,宣傳紅軍政策。全國各地的蘇維埃政府設有專職文化機構,如閩西蘇維埃政府專設文化建設部與各級文化委員會[15]51-52,文化建設部長由林一株擔任。[16]1071931年,該文化建設部組織進行了紀念“廣州暴動”的文化活動,包括化裝游行、演出戲劇、辦刊辦報等等,同時也要求“禁止采茶燈八仙燈封建式的游藝”,“禁止舊劇以及其他帶有封建思想的表演”等等。[17]118

自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至解放戰(zhàn)爭時期,紅色政權以星星之火發(fā)端,遍布全國各地,黨在紅色政權內部領導文化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就。在陜甘寧邊區(qū)、鄂豫皖邊區(qū)、蘇皖邊區(qū)等根據(jù)地設有多級文化委員會(區(qū)以上)與文化委員(鄉(xiāng)、村),專司根據(jù)地文化工作,并開展“文化入伍”運動,使邊區(qū)文化生活逐步走向健全與完善。這為今后中國共產黨通過領導文化建設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經驗。當中,以各類文化社團為代表的陜甘寧邊區(qū)的文化建設,取得了當時舉世矚目的成就,如1937年成立的西北戰(zhàn)地服務團與邊區(qū)文化界救亡協(xié)會及其下屬的“民眾劇團”等等,以及與之同時代誕生、發(fā)展的延安美術工作者協(xié)會、抗戰(zhàn)劇社、延安新詩詩歌會等社團。中國共產黨通過文化社團領導邊區(qū)文化建設,從而推動邊區(qū)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是近代以來我國文化治理工作的一大創(chuàng)舉,為中國共產黨全國范圍內領導文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因此,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共產黨已經逐步通過“文化救國”的實踐建立了一整套行動指南,即將黨領導文化工作、鞏固黨對意識形態(tài)的領導權以及理順文化建設與其他革命工作的關系等具體實踐予以理論化,形成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的工作綱領。

如何通過領導文化工作,推進包括文化治理在內的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這是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之日起就努力踐行的一項事業(yè)。在這個過程當中,工作綱領尤其重要。這項事業(yè)在此之前無人為之,也無先例可循,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以“文化救國”來探索文化治理之道并形成工作綱領,當然是前無古人的理論創(chuàng)新。

建黨之初,中國共產黨盡管很重視領導文化建設,但未形成綱領,主要按照共產國際的相關文件及指示開展工作,如辦報辦刊等等,目的是“由此可以漸漸使我們的文化工作與政治運動緊相結合起來”[18]136,仍未將文化工作與革命工作予以明確區(qū)分。直至1942年召開的延安文藝座談會,這一情形才得到徹底的改變。為適應“文化救國”的現(xiàn)實需求,中國共產黨著手建立并完善了黨領導文化工作的基本指導路線,闡明了包括文藝工作在內的文化建設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差異性。

延安文藝座談會圍繞文藝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關系,討論了文藝作品的群眾性和如何為群眾提供優(yōu)秀文藝作品等問題。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指引下,黨領導文藝工作者創(chuàng)作出了《黃河大合唱》《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優(yōu)秀文藝作品,實踐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并強調“一切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只有聯(lián)系群眾,表現(xiàn)群眾,把自己當作群眾的忠實的代言人,他們的工作才有意義”[19]864。《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黨領導文化建設這一實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形成了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核心工作綱領。

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通過在中央蘇區(qū)、陜甘寧邊區(qū)和敵后抗日根據(jù)地以及解放區(qū)等紅色政權的局部執(zhí)政,取得了包括領導文化建設在內的豐富的實踐經驗[20]。在不斷認識與實踐過程當中,中國共產黨逐步將領導文化建設的經驗理論化,為全國范圍內領導文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從“文化立國”到“文化富國”:黨領導文化建設逐步走向繁榮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救國”的目標得以實現(xiàn)。自新中國成立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期間,黨領導文化建設在艱辛中探索,從無序中尋找有序,其總體特征由“文化立國”所反映。十一屆三中全會至黨的十八大期間,“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概念被提出,文化成為國家走向富強的重要動力,這一階段黨領導文化建設總體則由“文化富國”所體現(xiàn)。

“文化立國”與“文化富國”依次成為改革開放前后兩個“三十年”黨領導文化建設在實踐路徑上的重要特征。實踐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是真理觀和價值觀的內在有機統(tǒng)一,無論是“文化立國”還是“文化富國”,它們都是從實際國情出發(fā),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出發(fā)點的歷史選擇。從歷史演進與實踐路徑的雙重角度來看,它們之間不但不相互對立,而且有著連貫性與一致性。

(一)“文化立國”與“文化富國”的連貫性

從歷史演變上看,從“文化立國”到“文化富國”都是根據(jù)不同階段的國情,從客觀實際出發(fā),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發(fā)展觀的歷史抉擇,是中國共產黨全國執(zhí)政并長期執(zhí)政環(huán)境下領導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因此兩者具有鮮明的連貫性。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中國共產黨從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轉變成為全國執(zhí)政并長期執(zhí)政的黨,經濟建設作為頭等大事被提上國家議事日程。黨領導全國人民不但要進行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而且還要提升工業(yè)、農業(yè)與交通運輸業(yè)的綜合生產力。黨需要通過制定文化政策、確立文化方針、引導全國文化發(fā)展方向來實現(xiàn)對文化建設的全面領導,使社會主義文化服務于國家發(fā)展大局需要。

“文化立國”關鍵在于一個“立”字,這里的“立”指的是從無到有的開拓樹立,使之在未來黨領導文化建設當中具有屹立不倒的標桿性意義。自新中國成立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期間,中國共產黨以“雙百”方針、“二為”方向為指導思想,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中國化”發(fā)展,確實取得了“立”的歷史成就。一方面,黨領導各級政府與有關部門推動文化生產的基礎設施建設,各類文化場館遍布全國,至1965年,全國已有縣級文化館2 598個,城鄉(xiāng)影劇院2 943個,縣級以上圖書館562個,群眾藝術館62個,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2 125個,廣播電臺、電視臺、報社、出版社等機構遍布全國。[21]154另一方面,中央及省、市三級文聯(lián)作協(xié)制度基本建立,這既為基層民眾獲取文化權益提供了重要保障,也實現(xiàn)了黨通過團結文化藝術工作者,積極領導文藝創(chuàng)作實踐,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并為社會主義建設凝神聚力。在新中國成立不到三十年的時間里,先后推出了以《青春之歌》《紅旗譜》為代表的長篇小說,以《梁?!贰堕L征組歌》為代表的音樂作品,以《開國大典》《毛主席去安源》為代表的美術作品,以《龍須溝》《蔡文姬》為代表的劇作,等等。當中許多作品至今都膾炙人口、走向世界,成為世所公認的“紅色經典”,并培養(yǎng)出了老中青三代文化藝術工作者梯隊??梢哉f,這些都是“文化立國”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共產黨進一步加強了對文化建設的領導,進一步明確文藝創(chuàng)作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創(chuàng)造性地闡發(fā)了“雙百”“二為”方針,鼓勵思想解放。這一階段黨領導文化建設之路的探索以“文化富國”所體現(xiàn),這個“富”字著重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化產業(yè)獲得了快速發(fā)展,文化成為繁榮國民經濟發(fā)展的直接動力;二是文化建設服務于“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體現(xiàn)了黨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因時而變的實踐創(chuàng)新,是對“文化立國”的賡續(xù)與發(fā)揚,更是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新舉措。

“文化富國”還表現(xiàn)在文化在提升綜合國力、國家軟實力與國際競爭力上的作用?!疤K東劇變”之后,中國的外部挑戰(zhàn)日趨嚴峻,“歷史終結說”“文明沖突論”等觀點風行一時,“中國威脅論”等荒謬論調甚囂塵上,以江澤民、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將文化建設與發(fā)展提升為國際間交往、競爭的國家戰(zhàn)略,為黨領導的文化建設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并將其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指導方略,表明了黨領導文化建設應對國際挑戰(zhàn)的決心與信心。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成為我國文化建設領域的一項重要戰(zhàn)略,“文化強國”這一重要概念首次被提出。

(二)“文化立國”與“文化富國”的一致性

“文化立國”與“文化富國”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在不同時期的實踐探索,但從實踐路徑上看,兩者在目標追求上先承后續(xù),尤其在依靠文化產業(yè)繁榮發(fā)展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上,可謂一脈相承,具有鮮明的一致性。

就我國現(xiàn)實國情而言,文化產業(yè)是黨領導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我國的文化產業(yè)已經實現(xiàn)了從少到多、由弱而強、自點及面的開拓性發(fā)展,在體量、地域、生產主體、消費主體與業(yè)態(tài)上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開拓。(2)關于自新中國成立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期間中國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各方面均有一系列詳細的數(shù)據(jù)可供說明,如出版社、電影院、電視臺的增長數(shù)量等等,以及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文化市場的繁榮、連環(huán)畫出版市場的興盛等等,此處茲不贅述。具體內容可參閱:韓晗.拓新·立新·創(chuàng)新:新中國文化產業(yè)七十年[J].東岳論叢,2019(11):14-30.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了空前發(fā)展,與此同時,我國文化市場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期,尤其是出版、影視、廣告等文化業(yè)態(tài)均展現(xiàn)出了巨大活力。黨的十四大前后,文化市場的繁榮發(fā)展成為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時代話題。鄧小平曾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22]367。文化建設既要敢于逐步進行文化市場嘗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與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也要堅決杜絕其中有損精神文明建設的不良成分,堅持社會效益?!鞍l(fā)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成為這一時期文化建設的主基調。

不難看出,“文化富國”在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特別是加強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方面賡續(xù)了“文化立國”的傳統(tǒng),這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兩個方面:其一,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組成,黨領導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在這一點上,“文化立國”與“文化富國”具有完全一致的目的性;其二,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很大程度上因黨在包括文化建設在內各項事業(yè)當中領導權的不斷鞏固而決定。在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這一時期,黨通過篳路藍縷建設遍布全國、業(yè)態(tài)完備的文化產業(yè)來鞏固文化建設的領導權并不斷提升領導水平,既為我國文化產業(yè)今后發(fā)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為黨領導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這是“文化立國”之“立”得以成功的前提?!拔幕粐敝案弧闭且柟獭傲敝晒?,通過改革開放的一系列經濟建設舉措,推動我國文化產業(yè)不斷做大做強,從而使黨在文化建設上的領導權得以更加鞏固。

我國的文化產業(yè)是有別于西方文化產業(yè)的一套體系,在內涵與本質上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是黨領導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一部分,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的目的是鞏固而非削弱黨在文化建設中的領導,這是我國文化產業(yè)的基本原則,無論我國經濟發(fā)展到什么樣的水平,這一點都必須堅持毫不動搖。

20世紀90年代,學界曾就我國文化產業(yè)未來發(fā)展方向產生過一些爭論,但很快通過以程恩富、夏贊忠為代表的一批學者的論述而得到了正本清源:“(我國的文化產業(yè))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力求獲得好的經濟效益,這一原則不因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而改變”[23]257。“精神文化市場的管理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24]152。上述論述也證明了,“文化富國”并不是只看重“富”的一面,而是不斷鞏固“立”的成果。因此,矢志不移地加強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依靠文化產業(yè)繁榮發(fā)展,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是“文化立國”與“文化富國”共同的奮斗目標與歷史使命。

三、“文化強國”的全面實踐: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歷史新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外形勢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國際形勢錯綜復雜,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fā),全球性問題日益加劇,國內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包括文化建設在內,黨領導國家各項建設工作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作為概念的“文化強國”雖然提出于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但真正得以全面實踐,則是在黨的十八大之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明確將“文化強國”上升為黨領導文化建設的總綱與國家意志?!拔幕瘡妵钡娜鎸嵺`,意味著在“文化救國”“文化立國”與“文化富國”之后,黨領導文化建設步入了歷史新階段,與近代仁人志士所植立的“強國夢”形成了歷史呼應。

從“文化強國”全面實踐的方略、路徑與所取得的成就來看,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為指導思想,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牢固樹立文化的正確前進方向,自覺把握文化的發(fā)展規(guī)律,并堅持落實文化為人民服務的宗旨[25],從而不斷推動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進程,在理論與實踐雙重維度上服務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黨領導文化建設在各項指標上均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一)“文化強國”的全面實踐要以“文化自覺”為行動路徑

以“文化自覺”為行動路徑是指在黨領導文化建設工作中,應自覺維護、強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人民性”本質,牢固樹立自“文化救國”以來黨領導文化建設所確立的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工作導向,充分認識到黨領導文化建設是服務群眾與教育引導群眾、滿足群眾需求與提高群眾素養(yǎng)的有機結合,將“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需求”[26]154落實到位。

“文化自覺”是費孝通在1997年提出的一個文化學概念,最原初的定義是“各民族開始要求認識自己的文化”[27]174,即不同民族對于自身文化的覺醒認知。在現(xiàn)代“民族國家”視域下,文化自覺這一概念也超越了傳統(tǒng)民族概念而走向了基于“國家”的闡釋維度。就目前的國際關系而言,國家之間的競爭才是人類發(fā)展當中的核心博弈因素,民族之間的競爭已居于其次?,F(xiàn)實來看,一國有一國之文化,這種國家文化的形成既有自發(fā)性,但更多是一國政府通過意識形態(tài)形塑而成的結果。不寧唯是,當下“文化自覺”的客體更多是指向“國家文化”。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成果結晶,是我國目前國家文化的組成形態(tài)。如何形成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文化自覺,這是當前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關鍵問題,更是黨領導文化建設的行動路徑。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核心本質的“人民性”卻是一個淵源有自的概念。毛澤東曾就文藝問題提出“我們的問題基本上是一個為群眾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為群眾的問題”[19]869。鄧小平更是明確指出“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28]209。

黨領導文化建設就是要在全國、全黨維護、強化“人民性”這一本質,從而形成全面實踐“文化強國”的行動路徑。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黨領導文化建設中的“人民性”問題,習近平多次在重要講話中指出“人民性”的重要意義。具體而言,以“文化自覺”為行動路徑就是要將“人民性”貫穿到目前我國文化生產、傳播與接受等各個實踐層面:一是文化生產要以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導向,提升全社會文化供給的綜合能力與總體水平,做到以文育人、成風化人;二是文化傳播要把握“人民性”方向,將文化傳播自覺納入黨領導文化建設當中,注重將服務群眾與教育引導群眾相統(tǒng)一;三是文化接受要堅持“人民性”本位,主動接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產品,認識到文化接受的目的不只是滿足日常文化需求,更與提升自身文化素養(yǎng)息息相關。

(二)“文化強國”的全面實踐要以“文化自信”為基本立場

以“文化自信”為基本立場,即繼承發(fā)揚自“文化救國”以來黨領導文化建設的立場與精神,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將古今中外文化資源轉化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大主流文化資源,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時空坐標。

在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與理論自信的基礎上,習近平創(chuàng)造性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種“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29],這是“文化強國”全面實踐的基本立場。唯有堅持自信,才可走向自強。文化自信不是妄自菲薄,也不是故步自封,而是以積極、務實的態(tài)度在人類優(yōu)秀文化資源中吸收養(yǎng)分,這是自“文化救國”以來,黨領導文化建設始終如一的立場?!拔幕孕拧币笪覀兞⒆阒袊鴮嶋H、解決中國問題、發(fā)出中國聲音,形成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且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真正地走向“文化強國”。

晚清“西學東漸”以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知識全球化的沖擊下一度處于下風,甚至我們的文化評判標準與價值觀念也飽受沖擊,“中不如洋”之說頗有市場。毛澤東曾嚴厲批評“許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者也是言必稱希臘,對于自己的祖宗,則對不住,忘記了”[30]797。改革開放時期,因為受全球化浪潮的影響與文化霸權主義的侵擾,崇洋媚外、食洋不化之風又漸日盛,鄧小平一針見血地予以批判——“老祖宗不能丟??!”[31]369不言而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前所未有地面臨著更為復雜的古今、中外文化關系之辨,以什么樣的立場、如何處理上述關系,成為黨領導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基于此,習近平高屋建瓴地指出:“如果‘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把作品在國外獲獎作為最高追求,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熱衷于‘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絕對是沒有前途的!”[32]135-136因此,在進行文化資源轉換時,我們要堅持“文化自信”這一基本立場,主動將古今中外文化轉換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大先進文化資源,它們是新時期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正如習近平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盵33]29

(三)“文化強國”的全面實踐要以“文化自強”為價值指引

以“文化自強”為價值指引是指在目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下,要不忘并牢記“文化救國”以來的初心與使命,審時度勢,站在新的歷史方位、立足新的時代變局,通過不斷發(fā)展、完善和創(chuàng)新文化話語體系引領并提升文化軟實力,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增強我國在世界文化舞臺上的話語權、競爭力與影響力,將黨領導文化建設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上升到全球治理公正合理化的新高度。

人類全球化運動已有了近600年的歷史,其間世界舞臺波譎云詭,經濟全球化、社會現(xiàn)代化則一直是人類發(fā)展的主流。但因為世界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與“冷戰(zhàn)”思想的回潮,近年來,以文化霸權主義、經濟保守主義與政治單邊主義為代表的“逆全球化”思潮死灰復燃。在全球化大勢下,任何國家都無法面對挑戰(zhàn)而置身于事外,必須團結起來抵抗“逆全球化”思潮并積極推進全球治理公正合理化。如果沒有全球治理公正合理化,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也無從談起。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無法僭越全球治理公正合理化這一基本前提。近年來,我國文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就世界文化舞臺上的話語權、競爭力與影響力而言,仍與我國經濟、軍事、科技實力的國際地位有一定距離。因此,在遭遇“逆全球化”的不公正對待時,常常難以文化軟實力來有效地捍衛(wèi)自身合法權益。譬如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在國際上始終缺乏相應的話語權,以至于我們在參與國際對話時,缺乏必要的理論武器。習近平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這一問題,指出“實際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34]。

上述問題的本質,就是話語體系建設不足。毋庸諱言,與經濟、軍事、科技等其他國家實力相比,文化軟實力是目前我國綜合國力的相對短板。我們在文化方面爭取話語權,提升競爭力與影響力并不是要和誰爭王爭霸,而是為了保護自身的文化安全,履行應當履行的大國職責。

黨領導文化建設以“文化救國”始,其初心就是在近代仁人志士的“強國夢”背景下,救泱泱中華于“東亞病夫”之深淵泥沼。及至其后的“文化立國”“文化富國”,皆是以提升中國國際地位為使命。而今之“文化強國”,關鍵也在于一個“強”字,所謂“強”,就是讓國家文化軟實力真正地為增強綜合國力服務,并與經濟、軍事與科技等實力相匹配,使中國在世界強國之林站穩(wěn)腳跟,從而更好地承擔起推動全球治理公正合理化的大國責任。

世界大國之間向來博弈激烈,任何國家躋身大國都非常不易,若想成為強國則更難,而文化強國則是人類歷史上許多大國、強國一直以來的追求。公正地說,我國作為一個擁有5000多年不間斷歷史的文明古國,目前只能算是一個文化大國,離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文化強國仍有一段距離。但文化強國的地位不是誰賦予的,更不是誰謙讓出來的,只有自強而強,別無他途。唯將“文化自強”作為價值指引,全面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才能真正地讓中國屹立于世界“文化強國”之林。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本在于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具有世界性的傳播力與認同度。習近平就此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35]

四、結語

從歷史演進與實踐路徑兩個方面來看,“文化強國”不但繼承、發(fā)揚了“文化救國”以來黨領導文化建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與寶貴經驗,而且還立足新時代、直面新挑戰(zhàn)、解答新問題,是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歷史新階段。因此,在改善并加強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方略上,“文化強國”不僅實現(xiàn)了革故鼎新、與時偕行的創(chuàng)新,更將黨領導文化建設這一歷史重任與近代仁人志士所植立的“強國夢”有機結合到了一起,形成了穿越百年的歷史呼應,推動著中華民族走向期盼已久的偉大復興。

致謝:本文在撰寫過程中先后得到了國家圖書館原館長韓永進同志、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文化科技司原司長孫若風同志、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fā)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同志及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李鳳亮同志的重要指導,筆者銘感至深,特此致謝!

猜你喜歡
強國中國共產黨領導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小主人報(2022年1期)2022-08-10 08:29:08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散文詩(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心聲歌刊(2022年6期)2022-02-14 13:20:22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當代陜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強國有我
秦晉爭霸
2016重要領導變更
軍工文化(2017年1期)2017-03-14 10:11:20
領導致辭
印刷經理人(2016年9期)2016-12-20 16:02:55
牙克石市| 油尖旺区| 井研县| 中宁县| 杂多县| 弥渡县| 修武县| 平南县| 建德市| 灌南县| 平泉县| 安化县| 鄯善县| 闻喜县| 仙游县| 云梦县| 仙桃市| 云霄县| 沅江市| 泰和县| 定南县| 唐海县| 凤庆县| 蒙自县| 金坛市| 临夏县| 东乡县| 团风县| 贵州省| 临江市| 米泉市| 陈巴尔虎旗| 伽师县| 泉州市| 寻乌县| 应城市| 德江县| 霍城县| 临西县| 巴林右旗| 湛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