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初中生進入閱讀教學時,其本身已經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往往帶著自己的經驗和對社會的認知,會從已有的經驗和能力出發(fā),通過“讀、思、辨、悟”的各項活動,完成與文本、與同學、與師長的對話。因此,筆者在閱讀教學中倡導“隨物賦形,浸潤而生”的方法,即針對不同的學情,在不同的教學階段,給予相應的任務驅動,引導學生走向深度學習,促進學生的能力增長和素養(yǎng)提升。
“隨物賦形”出自北宋蘇軾的《畫水記》:“畫奔湍巨浪,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盡水之變,號稱神逸?!彼J為,畫水應當隨著“山石曲折”展現水流隨之變化的狀態(tài)。其實,語文閱讀教學也是如此:“隨物”是指要適合學校實際、學科特色和學生實情;“賦形”是指運用靈活的方法、有效的途徑和適切的時機展開教學活動。
“浸潤而生”是指教師引導學生浸入文本,汲取文學的精粹,促成生命的滋養(yǎng)生長。而這種“浸潤式”閱讀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是循序漸進地引導和驅動學生,從接受文本,到走進文本,最終走向深度閱讀。筆者把這種任務驅動分為“他驅、自驅、互驅”三個階段,以“三驅聯動”的方式,全面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培育學生“真善美”的生命品質。
很多語文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得閱讀者得天下”的道理。但是,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即使想要開始閱讀,第一感覺也往往是無從下手,因為閱讀首要面臨的問題是材料駁雜、時間零散和方法瑣碎。中學生求知欲旺盛,會通過網絡、圖書館、書店等各種途徑獲得閱讀文本。但由于缺乏辨別能力和有效的閱讀方法,很多學生的自由閱讀常常是一種“為讀而讀”的消遣式閱讀,處于無序零散甚至是無效閱讀的狀態(tài)。這時,就需要教師出面干預、引導和驅動。閱讀教學進入第一階段——“他驅”階段。
教師驅動閱讀教學需要做三件事。
清代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把書籍分為五等,主張按等選擇讀物,“有當讀之書,有當熟讀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再三細讀之書,有當備以資查之書”。雖然我們并不完全贊同他的分類方式,但是,教師確實應該在分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選擇地進行閱讀:第一類是名著或名家的經典作品,可以是名著的整本書閱讀,也可以是名家同時期作品的選讀;第二類是與教學密切相關的作品,比如教材中有選文的原著,與課文同題材的作品,甚至是課文作者或課文人物的傳記作品等;第三類是專業(yè)工具書,比如字典、詞典等,要讓學生熟悉并善于運用它們。
教師對學生閱讀不同類別的文本要有不同的要求。首先,閱讀材料可分為必讀和選讀。必讀是指學生讀中考和高考要求閱讀的書目或篇章,這也能為我們的課堂教學做準備。選讀就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文本材料進行閱讀。其次,閱讀方式分泛讀和精讀:泛讀長篇文本,整體把握故事情節(jié);精讀文中最精彩的段落,突出重點。最后,預設相應的項目驅動任務。教師按照閱讀的不同進度設置前置性、過程性和后延性閱讀任務,讓學生在閱讀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明確的目標,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具體的事可做。
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思想狀況、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和教師自身的教育教學需要,組織開展名著閱讀或者選擇適切的主題開展各類閱讀活動,以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占據閱讀教學的主陣地和制高點。
學生的自由閱讀應該是比較理想的閱讀方式,但就現狀而言,部分學生的閱讀能力下滑、閱讀習慣缺失、閱讀積累不濟是不爭的事實,由教師主導的“他驅”也是無奈之舉。從另一個角度看,明確的閱讀指向可以集中有限的時間,在一定范圍內驅動學生浸潤到文本和具體閱讀活動中去,極大地改變部分學生應付式的“為讀而讀”的行為,讓閱讀教學進一步開展成為可能。
學生在一定任務的驅動下,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走近文本。但要讓學生真正成為主動閱讀的主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就是說,學生閱讀要從“他驅”轉入“自驅”,還需要一定的方式和推力。
因此,教師在推進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有整體性的規(guī)劃,無論是閱讀主題的選擇,閱讀流程的設計,還是閱讀評價的預設,都要尊重和滿足學生的閱讀體驗,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fā)展需求,循序漸進地讓閱讀成為學生成長的應然需求,從而漸漸驅動學生進入自覺閱讀的佳境。
閱讀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學生的自主行為,是在學生實際的社會經驗和知識水平的基礎上的自我修煉、不斷生長的過程。閱讀教學其實是以學生為主,師生共同參與以至共同創(chuàng)造的過程。
首先,學生的閱讀往往源自喜歡,教師要與學生一起通過調查或者“海選”,發(fā)掘出學生喜歡的主題,進而把這種喜歡內化為閱讀興趣,成為閱讀教學的突破口。
其次,在一個個不同的主題下,教師可以把課內外的閱讀材料匯聚成“資源庫”,再把不同閱讀水平的學生組成一個個“伙伴群”。當他們直接浸入文本,就會從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能力出發(fā),在具體閱讀任務的驅動下,像“抽絲剝繭”一樣,從獲取、理解、辨析字里行間的各類信息開始,逐漸深入,感受語言的魅力,拓展想象的空間,體悟作者的情感,形成自我的認知和個性化的見解。
再者,學生在閱讀中必然會產生疑惑和困擾,這是驅動他們繼續(xù)自覺閱讀的動力源。教師可以引導、啟發(fā)學生多角度地深入思考,通過“讀、思、辨、悟”等活動探尋解決的途徑,還可以收集整理典型的難點、難題,為下一步生生互動及師生互動奠定基礎。
教師實踐閱讀教學的過程要有一定的復雜性和層次性。這是一項需要在教師指導下,有計劃、有步驟、有任務、有成果,能長期持續(xù)發(fā)展的學生研究活動。這種活動要以適切的主題吸引學生閱讀的興趣和愛好,以有效的閱讀任務驅動學生思考和實踐,以扎實的活動培育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探究能力。這樣,學生的“自驅”才能成為閱讀教學的內驅力,使學生閱讀走向自覺。
閱讀教學在尊重學生閱讀體驗的基礎上,因教師有效引導而井然有序,也因學生在任務驅動下的積極參與而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而閱讀教學的最理想境界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達到平等共讀、共同提升、互為成就的狀態(tài)(筆者稱之為“互驅”)。這種“互驅”往往發(fā)生在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家長)之間,而“生生互動”和“師生共讀”會呈現出不同的精彩。
閱讀教學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也是伙伴分享、思辨和成長的過程?!吧印贝蠖嘁孕〗M合作的方式,利用學生知識與技能上的差異,組織同伴進行互助式的合作學習或閱讀研究性活動,讓學生注重自己的體驗,自主分享閱讀感受,加深體驗,升華情感;也可以組織辯論賽甚至舉辦個人答辯會,拓寬思考角度,激發(fā)思維碰撞;還可以在合作互動中磨合友情,增強互信,逐步達成提升能力、成就思想和培育團隊精神的目標。
“師生共讀”是讓教師(有時也可以是家長)作為閱讀者,與學生共同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來,平等交流,互為影響,并最終實現教學相長的學習過程。但是,教師要改變角色定位,由以往閱讀教學中“帶著讀”的主導者,轉變?yōu)閷W生閱讀的“同行者”,以“陪著讀”的心態(tài)去傾聽、去接納,再以自身的閱歷和經驗化解學生疑惑,助推學生成長,慢慢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情感和價值觀。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或共讀學習,不僅是形式上的優(yōu)化,更有助于閱讀教學走向深入,尤其是師生在平等的基礎上,進一步優(yōu)化閱讀教學目標,展開思辨式的“二次閱讀”。師生之間互相督促,良性競爭,始終讓學生與文本、學生與他人(作者、伙伴和師長)之間的對話和交流處于一種多向互動、不斷發(fā)展與創(chuàng)生的延展狀態(tài)。
這樣的過程會讓閱讀教學成為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主體,推動教師和學生的個人能力有質的飛躍。通過品讀語言,可以讓師生感悟生活的美好,拉近師生距離,增進彼此之間的情誼和信任,讓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更加積極主動,學習精神更愉悅飽滿,真正讓我們的閱讀教學具有鮮活的靈氣、現代的意識、發(fā)展的潛力。
總而言之,閱讀是學生了解社會、體驗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閱讀教學是教師主導驅動的教育教學活動,但閱讀教學不能只是“為閱讀而閱讀”,而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三驅聯動”讓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成長,收獲希望。同時,教師更要把閱讀教學的目標由知識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直接指向陶冶學生的生活情趣,提升學習生活的品位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