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丁力
(天津師范大學 文學院, 天津 300387)
“文化傳播”一詞的概念是“將文化特征從一個文化或一個社會傳到另一個文化或社會”[1]。在泰國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多次中國文學傳播熱潮,泰國文學史明顯地將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初傳期“《三國》時期”;第二,中傳期“魯迅時期”;第三,晚傳期“金庸、古龍時期”。其中尤以《三國》在泰國傳播最廣泛,影響最深遠,泰國文學會視為開創(chuàng)了泰國文學史上小說類的先河,具有促進與推動小說文類在泰國文壇的生成和發(fā)展的作用,也為近代泰國接受西方新小說奠定了良好基礎。
泰國古典文學大多數(shù)都受古印度文學的影響,在作品中往往以“長篇敘事詩”為核心,而“散文體”的文學作品并不發(fā)達。據(jù)載1802年昭帕雅帕康(宏)受當時曼谷王朝一世王之托,將《三國演義》譯成泰文,當初的翻譯宗旨是為了進一步充實泰國文學,豐富王朝的治國方案與用兵之策,十分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原著《三國演義》經(jīng)過泰國文學家的加工潤色、增刪內(nèi)容,最終成為泰譯版《三國》,并創(chuàng)造了泰國文學“三國文體”,影響了整個泰國文學的體系,特別是小說方面的創(chuàng)作以及散文敘事的發(fā)展。泰譯版《三國》的問世,對泰國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因其內(nèi)容涉及到政治爭斗、戰(zhàn)爭策略、文化道德等領域,所以許多王室貴族、達官顯貴將其視為治國用兵之寶典,平民老百姓將其看作娛樂消遣之力作。
泰國自從大城王朝起,烽火連年,社會混亂不堪,彼時不僅與緬軍作戰(zhàn),而且國內(nèi)也是內(nèi)戰(zhàn)頻繁。1767年4月大城王朝淪陷,鄭王達信募集人馬、組織隊伍、斥逐緬軍光復了國家,建立新王朝并將國號改為“吞武里王朝”。大城王朝敗于緬軍,除了宮廷、寺廟等建筑被敵人糟蹋以外,很多關于文學的古書籍都被燒毀,因此,從鄭王達信開始就致力于恢復并發(fā)展泰國文學。后來拉瑪一世王將首都搬遷到宮貼瑪哈納孔(今曼谷),成立拉達納格信(曼谷)王朝之后,其中只有8年沒有戰(zhàn)爭。因此治國安民成為統(tǒng)治者的急需之事,他開始注重恢復文化教育。除了重視本國的文學以外,很多中國古典文學都被王室高度重視,這促進了中國文學在泰國的廣泛傳播。
《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jié)巧妙地表現(xiàn)三國時期統(tǒng)治集團之間以及各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尖銳斗爭、軍事謀略、用人之道。因此拉瑪一世王對《三國演義》尤為欣賞,認為這本書的情節(jié)有利于開發(fā)人民的智慧。當時《三國演義》被翻譯成泰譯版《三國》,成為泰國第一批中國歷史小說翻譯作品、軍事策略的寶典之一,平民百姓的娛樂消遣的古典書,其順理成章地融入到了泰國社會。
近年來,隨著泰國出現(xiàn)了漢語和漢學研究熱潮,“三國熱”也依舊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有不少知名的泰國研究學者正在研究此話題,并對《三國》等泰譯漢文學給予了極大關注與高度評價。除此之外,在社會上也不斷地推出以《三國》為論題的書籍,從社會學、政治學、軍事學、哲學、商學、管理學、文學等不同的視角重新解讀《三國》,全方位地研究《三國》[2]。
《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jié)非常復雜,人物極多,一共寫了1191(1400多,參照沈伯俊的統(tǒng)計)人,其中武將436人,文官451人,漢、三國、晉的皇族后裔、后妃、宦官等128人,鮮卑、羌等邊遠民族67人,各色人物109人。書中主要是以男性為主,許多人足智多謀,爭雄斗狠,形象突出,光彩照人。此外,書中還有60多名女性。這些人物名稱包括地名在泰譯版《三國》中都用中國閩南方言音譯的(因當時口譯的翻譯員是中國閩南華人)[3]。這些因素使讀者讀《三國》的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困惑,沒有恒心毅力的讀者很難堅持閱讀。正如鄭淑惠在《試論〈三國演義〉在泰國的傳播》所說:“但是真正讀過《三國》的人卻極少,要讀懂《三國》首先必須對中國文化及歷史有一定的了解,而許多泰國人都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其次,《三國演義》塑造的人物太多,涉及到的歷史人物、地名也很多”[4]。
本文所謂經(jīng)典泰文版《三國》是指昭帕雅帕康(宏)版《三國》,它的翻譯方法比較特殊,和其他翻譯作品相比有自己鮮明的特點。欒文華在《泰國文學史——泰文版〈三國〉等中國歷史演義故事的翻譯及其對泰國散文文學發(fā)展的意義》一書中提出泰譯本《三國》的三個特點:其一,《三國》雖然是譯文,卻不大拘泥于原文。議論、詩詞歌賦都被刪掉、難譯的和泰國人難于理解的,或者舍棄或者做了改變;其二,在翻譯方法上追求的是故事的有趣,而不是忠實于原文,因此意譯多于直譯;其三,譯本大大消減了原本《三國演義》開頭和結(jié)尾的部分,突出了《赤壁之戰(zhàn)》前后扣人心弦的政治和軍事上的斗爭,使故事情節(jié)更加緊湊,全書成為濃縮本,《三國》的全套譯本一共有95冊[5]。
泰文版《三國》經(jīng)過加工潤色、增減刪除,全套譯本一共有95冊。Ms.Malinee Dilokwanich在《泰國文學開始接納中國文學的重點》中提出:“從中文原版《三國演義》和泰文翻譯版《三國》的對比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內(nèi)容是意譯。泰文版《三國》保存著中文版《三國演義》的情節(jié)和故事的順序,但在故事細節(jié)上做了很多改變。她還指出泰文版《三國》的翻譯錯誤使泰文版《三國》變成了另外一部特殊的中國歷史演義小說。此外,她還提到泰譯本《三國》刪掉了中文版《三國演義》的開頭和結(jié)尾部分,在中文版《三國演義》中的200多首詩歌大都被刪除掉,泰文版《三國》只留下了其中的11首,由于這些詩歌是連接前后故事內(nèi)容,可是這11首詩歌卻被翻譯成廣東話[6]。
正因為《三國演義》很長時間影響了泰國社會,廣受泰國人民的重視與喜愛。因此,在兩百多年以來除了經(jīng)典泰文版昭帕雅帕康(宏)版《三國》以外,也涌現(xiàn)出了很多相關泰文《三國》文本,本文將對較受泰國人喜愛的泰文《三國》文本進行歸類如下:
隨著《三國演義》在泰國的廣泛傳播,該書成為泰國家戶喻曉、老少皆知的中國歷史演義之一。自從1802年第一部泰文《三國》問世,非常受泰國讀者歡迎,《三國》書籍成為了泰國人的珍藏。因世界的發(fā)展,語言上的變化,讀者不同時代的理解,之后又出現(xiàn)了很多譯本,但我們不能否認每一部譯本翻譯的成功都是基于泰譯版《三國》首版——昭帕雅帕康(宏)版《三國》。
昭帕雅帕康(宏)(Chao Phraya Phra Khlang Hon)所譯的泰譯本《三國》以羅貫中《三國演義》為底版,一共兩冊。此版在泰國具有較高的地位,它的文學創(chuàng)作對新的散文體作品貢獻較大。其文采斐然、情節(jié)生動緊湊,故事情節(jié)也符合泰國人傳統(tǒng)的欣賞習慣,可以反映當時泰國的風俗和社會情況,可謂第一部泰譯本《三國》。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不似則欺世,太似則媚俗。該書在1802年譯成泰文,以手抄本形式流傳,1867年基督教傳教士布拉德利牧師印刷廠首次鉛印全本。目前,通行的標準版本為丹隆·拉查努帕(Damrong·Rajanubhab)(泰國曼谷王朝親王)1928年組織??毙抻喌膰覉D書館??卑姹荆髞矶嗉页霭嫔缍紨?shù)次再版,此后,該書便成為后代作家的創(chuàng)作楷模。后來,?!づ怂Z泰(Sang Pantanothai)所著的《三國戰(zhàn)略》是一部完整的《三國》改寫版,由昭帕雅帕康(宏)版《三國》改寫而來。文章刪除了原文的某些細節(jié),該書最大的特點是重新劃分了章節(jié),每一章節(jié)均以《三國演義》主要人物為核心,詳細地分析與總結(jié)三國戰(zhàn)略,文章語言通俗易讀,書后附錄《三國演義》人名字典(對照英文、泰文、閩南方言、普通話)。除此之外,該書還按照《三國志》附加三國地理字典,以便讀者更深入地了解《三國演義》。
很多作家認為昭帕雅帕康(宏)版《三國》稍有欠缺與不足之處,語言上古舊難懂,所以他們做了重譯泰譯本《三國》。目前,有很多受讀者歡迎的重譯本,如:天財·葉瓦拉梅(TienChai IamWorawet)新譯的《概觀版〈三國〉》,是將英譯本Brewitt Taylor版《三國演義》(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翻譯成泰文版,他充分考證中國史料,并且完全按照史書的標準評析《三國演義》中的主要人物與事件,采用通俗易懂的泰語口語編撰,分析《三國演義》人物形象塑造非常到位、精彩。除了翻譯版,他還創(chuàng)作了關于《三國》的闡發(fā)批評本與實用應用本,如:《〈三國〉人物評析》《孔明哲學著作及其生平》等。又如,甘拉雅·素攀瓦尼(Kanlaya Supanwanij)所著的《完整版〈三國〉》,一共三冊。重譯泰譯本《三國》,以羅貫中《三國演義》為底版,忠實于原文,該書最大的特點是有批注點校,概括與總結(jié)《三國演義》里面的重要事件,每一個人名、地名都用普通話來代替閩南方言。因此,能解決讀者兩種語言之間的困惑,為新時代《三國》學添加了美麗的朵花。2013年,該書在曼谷學友出版社出版,成為泰國目前既完整又與時俱進的一部《三國》書。
《三國演義》是中國最有名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故事包含著中國的歷史文化與觀念。其傳入泰國后,便成為了最重要的泰國外來文學之一。有許多泰國作家將《三國演義》經(jīng)典情節(jié)、重要人物或某一個觀點挑摘出來議論與分析,并形成泰文創(chuàng)作本《三國》。如:蒙拉查翁克立·巴莫(Mom Ratchawong KukRit Pramoj)創(chuàng)作的“資本家版”《〈三國〉之曹操:終身丞相》,該書主要分析曹魏集團,以曹操為核心,將曹操視為最有才華和智謀的政治家,反對文學審美對蜀漢集團的偏愛、諷刺劉備的德行,認為劉備不如曹操適合當《三國演義》的主人公。作家引用了丹隆·拉查努帕親王撰寫的《〈三國〉記事》(泰文)最典型的結(jié)束語為導引:“《三國演義》作者編撰的情節(jié)相當好,但作者對‘擁劉’派的贊揚卻有較深的意義,若曹操編撰《三國演義》則讓讀者在情節(jié)中倒著理解,認為曹操忠于朝廷、讓百姓安居樂業(yè),蜀漢劉備集團為反派角色!”1905年,該書在曼谷進步出版社出版,為泰國《三國》讀者揭開《三國》新型評點。該書也被評為“三國的反派”[7]。又如,雅可(Yakob)創(chuàng)作的“賣藝乞丐版”《三國》,又叫“說書藝人版”《三國》,以英譯本Brewitt Taylor版《三國演義》(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為底版。1946年,“賣藝乞丐版”《三國》在曼谷教育扶助出版社第一次結(jié)集出版,從1942年到1955年在《泰國民族報》連載,陸續(xù)出版了18本分冊?!百u藝乞丐版”《三國》的特點是突破了小說的體制,取而代之的是一本一本的小分冊,每一分冊以著名的主要人物為中心,文中介紹并用評書人的角度和口吻述說了整個三國故事,對泰國《三國》讀者有巨大的影響力。如:《曹操:“休教天下負我”》《關羽:“忠義之神”》《董卓:“人人咒罵”》《趙子龍:“常山之君子”》《劉備:“能向每一個階級敬禮之人”》等等。
《三國演義》是根據(jù)三國時期的史實和民間傳說創(chuàng)作而成的優(yōu)秀歷史小說,泰國民眾對《三國演義》的關注度比較高,有許多作家對《三國演義》某個問題上集中批評之后將這些評論匯集成一個本子或文集。如,丹隆·拉查努帕所著的《〈三國〉記事》(泰文)。因兩百年前的第一版泰譯本《三國》出現(xiàn)很多缺陷、跨文化的差異以及語言上的障礙,1928年他編撰《〈三國〉記事》(泰文),對(宏)版《三國》加以修飾與潤色,讓泰國讀者更加理解(宏)版《三國》的歷史與背景,而且該書里面設有八十二個《三國演義》主要人物插圖,呈現(xiàn)出《三國演義》的審美。又如,威瓦·巴查仍威(Wiwat Bacharuangwit)所著的批注本全版《三國》也是一部完整的改寫與批注版《三國》。該書的特點是每一章回后面有批注點,能為讀者解釋《三國演義》中難以理解的東西,概括與總結(jié)《三國演義》里面的重要點。2001年,該書由曼谷法會出版社出版。除了《批注本全版〈三國〉》以外,他還創(chuàng)作了“深討分析版”《三國》、“線條版”《三國》、“批注本全版”《西漢》、“泰譯版”《封神》、“泰譯版”《列國》、“泰譯版”《西游記》、“泰譯版”《紅樓夢》[4]。
其他相關泰文《三國》的文本如今不計其數(shù),但大多數(shù)為現(xiàn)代人就《三國》某一點或某一人物所創(chuàng)作的通俗讀物,其中有很多不同凡響的創(chuàng)作本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與好奇心,對《三國》進行全新角度闡發(fā)與批評,使《三國演義》變得更加有趣。如:“曹操的愛情版”、“孔明遇瘋子”、“凡夫俗子版《三國》系列:剖析劉備”、《三國》“人物評析”、“揭秘《三國》:三國人物計謀的內(nèi)幕透析”、“三國式的偽裝、欺騙與揭秘”等等。吳瓊的《〈三國演義〉在泰國》認為:在泰國南宮搏原著、素提蓬·尼迪瓦塔納編譯的《曹操的愛情:情愛版〈三國〉》與楊漢川編譯的《孔明哲學》是最為有名的創(chuàng)作[8]。
若提到泰譯本《三國》,不可不點出昭帕雅帕康(宏)版的《三國》。1802年昭帕雅帕康(宏)受曼谷一世王之托,負責主持翻譯該小說。在翻譯的過程中,因當時缺乏精通中文的泰國文學家,便采取了特殊的方法,由識字而粗通泰文的華人將《三國演義》口譯成泰文,再由泰國作家加工潤色制作成泰譯本《三國》。因此,后人將該譯本定名為“昭帕雅帕康(宏)版《三國》”。后來出現(xiàn)了許多改寫本與重譯本,但所有的這些文本都基于昭帕雅帕康(宏)版《三國》。所以說昭帕雅帕康(宏)版《三國》對泰國的中國文學發(fā)展與傳播做出很大的貢獻。
昭帕雅帕康(宏)的文學創(chuàng)新和冒險,還體現(xiàn)在他采用散文體來進行翻譯和創(chuàng)作,是當時前所未有的文學新型創(chuàng)作。他筆下《三國》散文體敘事語言朗朗上口、清新雋永,受到泰國人的熱烈歡迎,他所創(chuàng)作的《三國》被泰國文學學會評譽為“三國文體”。這種文體風格從表層看是作品的語言秩序、語言格式,但從深度來看,它負載著社會文化精神和作家、批評家的個體人格內(nèi)涵。不同的文學類型要求便有不同的體式規(guī)范,它不是個人活動的結(jié)果,而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不斷積累、不斷豐富,逐漸成熟起來的。
“三國文體”體現(xiàn)在文學語言的運用當中,既是描述性的,又是評價性的,彰顯了獨特的個性特征、體驗方式和思維方式,同時也折射出社會歷史文化的走向,這也反映出昭帕雅帕康(宏)對于文學潮流變化的敏銳洞察力和獨特感悟力。因為它的體裁形散神聚、取材廣泛、形式靈活、文采優(yōu)美、通俗易懂,所以它非常受歡迎。雖然它未登大雅之堂,但為泰國文壇添加了多樣化、推動了泰國古代小說文類的生成,而且還為文學欣賞者增加新奇感。
泰國著名的泰文《三國》研究專家馬麗妮·蒂洛瓦尼(Malinee Dilokvanich)一針見血地指出,昭帕雅帕康(宏)版《三國》的譯文從情節(jié)內(nèi)容和專有名詞上保留了中國特征,但其本質(zhì)上卻是泰國的(Thai intrinsically),她甚至認為有60%左右的內(nèi)容是為泰國讀者而改寫的。因此,泰國人才將(宏)版《三國》視為泰國本土文學“三國文體”,泰國學界也多從泰國文學的角度來對其分析與研究,從而使“三國熱”永不休止地流傳于泰國社會[4]。
關于昭帕雅帕康(宏)版《三國》譯本與羅貫中《三國演義》原著在文本上的差異,歷來都是學界關注的熱點。為了更具體地分析昭帕雅帕康(宏)版《三國》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120回)之間的文本差異,筆者將選取《三國演義》的序幕——“宴桃園豪杰三結(jié)義”這個經(jīng)典段落的文本來進行比較。為了更好地反映譯本的行文風格以及語言特點,筆者將昭帕雅帕康(宏)版《三國》的文本重新譯成中文,在翻譯方式上采取直譯方式,這樣雖然會使部分語句顯得不甚流暢,欠缺文采,但是可以保留更多的泰文表達方式和行文特點,以便更好地顯現(xiàn)兩種文本之間的差別。
“宴桃園豪杰三結(jié)義”的經(jīng)典段落在宏版《三國》的第一章中間部分,在文中并沒有使用“宴桃園豪杰三結(jié)義”而是用“初談劉備、關羽、張飛”為標題,文本如下:
張飛說:“咱們仨想法一致,請您二位到寒舍,后院有一片安靜的花園,花園里有很多含苞欲放之夾竹桃,我們將祭拜佛祖與神仙,相互盟誓、同心協(xié)力,后可圖大事?!眲渑c關羽聽到就高興,同行去張飛住宅。翌日,在花園中,張飛備好白馬、黑牛以及香燭等供品,燒香點蠟燭祭拜佛祖與神仙,然后發(fā)誓言說:“劉備、關羽、張飛,雖然居住異地,今日有緣相逢,即結(jié)為同胎兄弟,只要一息尚存我們將相互忠實,將精忠報國、國泰民安,若有難我們將同擔,不會拋棄,將會互相幫助直到身亡。老天在上,往后,若有忘恩負義者,天誅地滅、人人唾罵?!笔漠?!喊劉備為“大哥”、關羽為“二哥”、張飛為“三弟”。隨后,三百多名鄉(xiāng)里的勇士與劉備入伙,劉備擺宴酒席相待。收拾準備很多兵器,但還缺乏很多匹馬。
正在想這件事的同時,突然有人稟告,外面有兩個馬商奔莊投靠,劉備出去接待,一名張世平、一名劉雙,他們與劉備講:“我們多年販賣馬匹,今天去賣馬的路上遇見賊寇,因此回歸此都”。劉備邀請兩位馬商進宅,擺設酒宴。劉備跟那兩位馬商說“我們打算討賊安民”。張世平與劉雙說:“你的想法正合我意!我們愿意贈五十匹馬、五百兩銀子和一百擔鑌鐵”。劉備謝別他們,便命鐵匠將鑌鐵打造武器;劉備打造雙股劍;關羽造青龍偃月刀長達九尺五寸,重達八十二斤;張飛造丈八點鋼矛。另外,打造全身鎧甲。點鄉(xiāng)下勇兵五百,來見鄒靖。鄒靖帶他們?nèi)ヒ娞貏⒀?。兄弟仨向劉焉拱手作揖完畢,各報姓名,劉焉看劉備同姓,收劉備為侄子。[9]
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宴桃園豪杰三結(jié)義”片段中間部分,文本如下:
飛曰:“吾莊后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于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jié)為兄弟,協(xié)力同心,然后可圖大事?!毙隆⒃崎L齊聲應曰:“如此甚好”。次日,于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jié)為兄弟,則同心協(xié)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侍旌笸?,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祭罷天地,復宰牛設酒,聚鄉(xiāng)中勇士,得三百余人,就桃園中痛飲一醉。來日,收拾軍器,但恨無馬匹可乘。正思慮間,人報有兩個客人,引一伙伴當,趕一群馬,投莊上來。玄德曰:“此天佑我也!”三人出莊迎接。原來二客乃中山大商:一名張世平,一名蘇雙,每年往北販馬,近因寇發(fā)而回。玄德請二人到莊,置酒管待,訴說欲討賊安民之意。二客大喜,愿將良馬五十匹相送;又贈金銀五百兩,鑌鐵一千斤,以資器用。玄德謝別二客,便命良匠打造雙股劍。云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重八十二斤。張飛造丈八點鋼矛。各置全身鎧甲。共聚鄉(xiāng)勇五百余人,來見鄒靖。鄒靖引見太守劉焉。三人參見畢,各通姓名。玄德說起宗派,劉焉大喜,遂認玄德為侄。[10]
由本文選取兩者段落的對比可以看出,《三國演義》與昭帕雅帕康(宏)版《三國》之間從行文風格到具體內(nèi)容細節(jié)上都有許多出入。泰文版《三國》在章節(jié)劃分上與原文并不一樣;原文中很多內(nèi)容都未譯出,如許多詩詞,像大段氣勢恢宏的《大霧垂江賦》等盡皆被譯者舍棄;行文上宏版顯得拖沓,一些表達重復。原文中很多句子也都被刪去,如:“玄德曰:此天佑我也!”“此天佑我也”這句話,因為譯者是泰國人,信奉佛教,不理解中國的天地神仙,因此,只能舍棄這句話。本文認為那個時候如果沒有舍棄這句話,應該翻譯成:“佛祖保佑我”或“菩薩保佑我”。又如:“祭告天地”作者譯成“祭拜佛祖與神仙”,因為泰國自古至今是佛教之國,許多文學作品都受到佛教文化影響。
總而言之,在主觀方面,昭帕雅帕康(宏)對《三國》譯文進行了大膽的修改,以使譯文能夠符合泰國讀者的文學審美習慣和閱讀習慣,更容易被泰國讀者接受。例如,中國章回小說的藝術形式是在中國說唱藝術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說書藝人為吸引聽眾再來捧場,往往在情節(jié)發(fā)展緊要處戛然而止,保留懸念,“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度龂萘x》就是以宋元說書藝人的話本作為參考底本,在形式上也多有借鑒,也采用這種劃分章節(jié)的方式。但是對于異文化的泰國受眾來講,這種方式反倒難以接受。他們更喜歡簡單明了的形式。因此《三國演義》原著的中國式章回劃分并沒有得到泰國人的認同。昭帕雅帕康(宏)便打亂原著的章回,以情節(jié)和敘事的完整為原則重新劃分章節(jié),此舉得到泰國讀者的認可。此外,如前所述,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家,《三國演義》原著中卻經(jīng)常出現(xiàn)與佛教教義相左的內(nèi)容,而中國文化中“天命”觀又使不諳中國傳統(tǒng)信仰的泰國人無法理解,因此必須對其進行修改才能為泰國讀者所接受,如以“福報”、“業(yè)報”等佛教理念替代“天命”觀,重新進行闡釋等。[11]對于另外一些極具中國特色的表達和修辭,昭帕雅帕康(宏)也進行了本土化處理,即用泰語的習慣表達方式進行替換,有時添加原文中沒有的內(nèi)容。這一切都是為了方便泰國讀者理解和接受。
19世紀初泰譯版《三國》正式在泰國傳播,廣受泰國民眾的喜愛,成為家喻戶曉的中國文學作品。其傳播能如此成功的因素之一是首創(chuàng)經(jīng)典泰文版《三國》(昭帕雅帕康(宏)版《三國》)的傳播。許多泰國的讀者往往將《三國演義》視為中國歷史演義小說的代表,通過經(jīng)典泰文版《三國》文本的傳播使泰國民眾逐漸開始認識中國的歷史、文化習俗等方面。在兩百多年的傳播過程中,泰譯版三國為中泰兩國官方與非官方的交流架設了橋梁,為兩國文化添加了魅力,為泰國的文學史作出極大的貢獻。泰國文學“三國文體”深刻影響著泰國人生活與社會的方方面面。
如今,在泰國出現(xiàn)很多泰文版《三國》,除了重譯版、創(chuàng)作版、闡述批評版等之外,還有相關《三國演義》其他欣賞品鑒,如:漫畫、工具書、資料匯編等。本文對以上版本的《三國》進行了詳細敘述,對經(jīng)典泰文版《三國》在泰國的傳播接受進行了分析,并對其與原著《三國演義》的文本翻譯進行了對比分析。關于泰譯版首創(chuàng)版——昭帕雅帕康(宏)版《三國》采取了特殊的翻譯方法創(chuàng)作出的經(jīng)典泰譯本《三國》,較多地融合了泰國傳統(tǒng)文化與佛教概念,十分適合泰國人審美文化圈的心理,成為泰國歷史章回小說散文的楷模,給后世小說創(chuàng)作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與值得借鑒的藝術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