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峰|上海師范大學 知識與價值科學研究所,上海200234
|張荊京 蘇長恒 周繼舟|東華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620
勞動教育在育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寫道:“從工廠制度中萌發(fā)出了未來教育的幼芽,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盵1]556-557這說明:第一,勞動教育的方式要和特定時代的生產方式、勞動方式聯系起來;第二,勞動教育既能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唯一途徑”。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挑戰(zhàn)杯”實踐團隊一直關注人工智能條件下的勞動變革,研究這種變革對勞動教育的影響。當下人工智能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及其對勞動方式的影響已經逐步展現在我們眼前。對此,我們應該如何認識這些勞動變化?這些勞動變化對于我們將產生哪些影響?在這種勞動變革下勞動教育該如何實現育人目標?對于這些問題,我們采訪了上海師范大學何云峰教授。
▲(采訪者簡稱▲,下同)何教授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勞動的概念在歷史唯物主義中處于核心地位,請您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談一談在智能時代的背景下勞動的變革趨勢。
何(被采訪者簡稱何,下同):馬克思包括恩格斯對于勞動的概念其實并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在《資本論》和其他的一些著作中,在政治經濟學、哲學等不同的語境下他們使用的“勞動”一詞的含義也都有所差別。我認為,馬克思不從普遍性的角度對勞動下一個定義的原因可能在于:勞動是作為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邏輯起點,相當于一個不證自明的原初概念。也就是說,對于什么叫作勞動,所有人都明白,不需要專門對其定義。舉例子說,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要吃飯,但是沒人對“吃飯”這個概念進行定義。因為無論是大米、饅頭、面包,雖然食物的種類各不相同,但所有人都可以理解什么叫吃飯。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勞動也可以被認為是這樣的一個概念:“任何人通過發(fā)揮自身智力和體力而展現有益性的過程,只要不違法犯罪,都應該被看成誠實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換言之,人類遵紀守法的一切活動,無論體力性的還是智力性的或者混合性的,都可以叫作勞動?!盵2]20
當然,物質生產是最典型的勞動形式,也是當時最主要的生產形式。在這種生產形式中,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這些要素都很全面,從原材料到最后產品的生產過程也很完備,沒有可以省略的環(huán)節(jié)。馬克思本人也對提供服務的勞動進行過分析,并沒有把勞動定義為物質生產勞動,而是把物質生產勞動當作勞動最典型的范例加以考量。也正是在對這種勞動的典型形式的分析中,馬克思創(chuàng)建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即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它的平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決定價格,價格圍繞商品價值波動。如果資本家想要獲取更多的利潤,他就要改進生產技術,或是提高勞動強度,使單個企業(yè)的生產時間低于社會平均水平,以此獲得超額剩余價值。所以人工智能的應用就放大了這個效應,實際是帶來了一種新的剩余價值獲取方式,剩余價值的量、剩余價值的質都會發(fā)生很大變化。
人工智能的應用對勞動者來說也是一種很大的解放。過去非常危險、繁重、費時費力的工作如今在人工智能的條件下就能很快得到解決。生產同一個產品,在人工智能的協(xié)助下,勞動者在勞動時比過去要輕松得多。許多產品可以輕而易舉地大量生產,全自動化的生產甚至可以離開人。但是這也給就業(yè)方面帶來了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因為人工智能帶來了巨大的技術進步,AI代替人工勞動已經大量發(fā)生。這也可以理解為一個挑戰(zhàn),為勞動者提供了一個進步的契機。因為人工智能對多種低技術水平工作的替代,反而要求勞動者掌握更多的技能,擁有更高的知識水平,實現更全面的發(fā)展。也可以說,勞動者的知識要更有“遷移性”,能夠把所掌握的知識遷移、運用到更多的工作領域。從前,一個人從大學畢業(yè),掌握了一定的勞動技能,很可能在這個工作崗位上一輩子都夠用了。但是人工智能的大量運用,可能會導致原來在受教育階段掌握的知識不夠。這種情況就促使人們終身學習、反復學習、不斷學習,也不斷地去把自己的知識遷移到新的崗位。
既然人工智能對教育領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那么這就給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提供能力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zhàn)。一方面,政府和管理部門要處理好如何促進終身學習的問題,比如說目前是把在職學習交由市場運作,那么將來是讓它繼續(xù)留在市場這個領域,還是要把它轉向公共服務?另一方面,無論是靈活性、知識的遷移性還是學習能力,和年輕人相比老年人的學習能力肯定有所下降,那么,如何保障中老年人能夠順利進行終身學習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所以說,人工智能應用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關于勞動的概念不能僅僅考慮物質生產勞動,其他很多領域只要是體力腦力的付出,產生了一定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應將其歸為勞動,而不是將其局限化。比如說管理活動,再比如外賣小哥,他不生產產品但是提供了一定的服務,這個服務過程也應該算為一種勞動。所以,勞動的概念應該隨著勞動的發(fā)展變化而相應地擴大。因此,對待勞動的概念實際上很難將其完全界定清楚。適當將其模糊、簡單處理是比較有利的。但是,勞動必須親自動手,不動腦不動手,坐享其成是不可取的。
▲:您在文章中寫道:“所謂勞動幸福,簡單來說就是人通過勞動使自己的類本質得到確證所得到的深層愉悅體驗”[3]。那么資本家獲取剩余價值能力的提高以及可能帶來的失業(yè)問題是否會影響勞動幸福的實現呢?
何:總體來說,人們的勞動幸福程度是不斷提高的。這會同時體現在勞動幸福的四個維度上[4]。勞動幸福的四個維度,即勞動發(fā)展維度、勞動解放維度,勞動尊嚴維度、勞動基礎條件維度[5]。人工智能的應用,對這四個維度的發(fā)展提高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首先,人的全面發(fā)展要通過真正的勞動幸福來實現。因為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fā)展就是人的自由勞動的發(fā)展,人的發(fā)展要“表現為活動本身的充分發(fā)展”[6]69。所以說,“當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就意味著人更像人了,更接近真正的人了,而人只有作為人而存在才能獲得持久和永恒的幸福。人的全面發(fā)展程度關系到真正的勞動幸福體驗。隨著勞動對人的意義越來越接近自由勞動,人自身的發(fā)展程度也會追求更高的水平?!盵3]從這個角度看,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會提高生產力的水平。這樣一來,就會減少人們的勞動時間,人們的自由時間就會增多,就有更多的時間來實現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這樣就更容易實現馬克思所說的“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fā)展,社會調節(jié)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7]537。所以說人們的幸福度比過去是會提高的。
但是,關于一些概念還是要分辨清楚。勞動的解放程度和勞動幸福度的提高之間也并非完全是一個簡單的線性關系,不能簡單地認為勞動解放一小時人們的幸福程度就相應地提高百分之十。這其中還涉及一個遷移性的問題。如果在勞動時間減少的條件下,沒有調整好心態(tài),不適應智能條件下的生活,不能正確理解勞動和休閑的關系,離開了工作人們就會感到無聊,無所事事。所以心理的接受過程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不能認為勞動幸福和勞動解放程度之間是簡單的一對一線性關系。但是人工智能的應用使交通、教育、醫(yī)療狀況都有很大的改善,所以勞動幸??隙ㄊ且粋€上升的趨勢。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勞動幸福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是一個隨著勞動跟人的關系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過程,當下的勞動幸福是一種狀態(tài),今后的勞動幸福也許是另外一種狀態(tài),它永遠處在變化之中。
其次,人工智能的應用也有利于人的解放。人的解放歸根到底取決于人與勞動關系的發(fā)展程度,取決于人擺脫各種盲目力量的支配的程度,表現為人從奴役勞動到謀生勞動再到體面勞動,最后走向自由勞動的過程。[8]隨著人工智能的應用,人就愈加能控制生產過程,勞動活動本身對人的摧殘性和折磨性逐漸降低,勞動的享受性和快樂性逐漸提升。人工智能使人從很多繁重、危險的崗位中解放出來。雖然人工智能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還受到資本邏輯的統(tǒng)攝,但是,不得不承認,許多對人的腦力和體力消耗巨大,甚至對生命威脅十分巨大的勞動已被人工智能替代,這的確也是一種對勞動危險、痛苦的解除。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認為,人工智能的應用在推動人類解放進程、提高勞動幸福程度上有著十分明顯的積極意義。
最后,從勞動的尊嚴來看,人工智能的應用也會大大提高人們在勞動中的尊嚴?!叭说膭趧幼饑乐傅氖且粋€人的勞動是否受到尊重、勞動中人格是否被有尊嚴地對待、是否以人本質的存在方式參與勞動和成為勞動主體、勞動是否符合人的意愿等。”[3]勞動和尊嚴之間也存在著這樣一種辯證關系?!氨仨毷紫染S護勞動尊嚴,從而才有可能實現自由勞動。反過來,自由勞動展現人的勞動意愿性、快樂性和享受性,進一步彰顯人的勞動尊嚴?!盵2]145比如說,以前人們在從事勞動時既要為生存奔波,還要被繁重的勞動任務摧殘身心,古代的一些大型工程中被勞動折磨致死的大有人在?,F在生活質量提高了,人再窮也不會餓死,人們及人們的勞動果實都被有尊嚴地對待。也就是說,即使從事相似的勞動,現在的勞動實際上也是比過去的勞動幸福多了。這其中又涉及幸福程度和幸福感的問題。幸福感和幸福程度不能完全劃等號。因為幸福感作為一種感覺是因人而異的,如果一個人的勞動態(tài)度更積極,在同樣的勞動中他可能就有更強的幸福感。
所以,客觀地講勞動幸福程度是提高了,但是每個人的感覺可能不一樣??赡軓那叭藗兊男腋3潭炔皇呛芨?,但是他對幸福的主觀感受是和當下的人們差不多的,甚至還要高一點??陀^地講,他的勞動過程不會比現在更加舒適,幸福程度是沒有現在高的,所以要把客觀的幸福程度和主觀的幸福感區(qū)別開來。
▲您關于勞動解放進而實現勞動幸福都是偏重于體力勞動來進行論述的,但是現在一些以腦力勞動為主的互聯網行業(yè)的加班現象非常嚴重,您怎么看待這個勞動現象?
何:從社會的角度來講,勞動幸福程度提高以后,它需要相應的一些法律制度、管理制度來進行配套。但目前不可回避的是,仍然有一些企業(yè)為了追求高利潤,總是希望員工不停地加班,實際上這是法律所不允許的。
年輕人需要奮斗,但是奮斗不應該成為不合理規(guī)定的借口,二者之間存在著沖突。年輕人既需要通過奮斗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企業(yè)也要為年輕人創(chuàng)造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條件。“996”“007”的加班方式雖然在短期內能創(chuàng)造更多的剩余價值,但這種方法是不可持續(xù)的。一旦員工年紀超過35歲,他的身體條件不允許他繼續(xù)長時間工作、加班,有的企業(yè)就會把員工開除。所以“996”實際上是不合理的一種規(guī)定。
基于這種情況,法律在制定時要考慮到勞動幸福程度的提高,保障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在合理范圍內,不能讓雇主無所顧忌地延長員工的工作時間??萍嫉陌l(fā)展應該使勞動者得到解放,進而提供人全面發(fā)展的機會。所以“996”也罷,“007”也罷,我們不能因為它存在就認為它是合理的。但是加班問題也可以從兩方面來思考。一方面是勞動者本身怎么樣去克服那種不必要的經濟追求。針對通過加班獲取更高收入的這種情況,員工也需要在思想上自我解放,不要被金錢所束縛。另一方面就是雇主怎么樣來保障每個人的幸福勞動。雇主也會利用人的弱點。比如計件工資、提成等來引誘人加班。人的勞動也是具有兩面性的,勞動一方面創(chuàng)造價值、創(chuàng)造幸福,另一方面也要付出精神體力,有生命的損耗。既使機器也不能一直讓其工作,就連金屬也會疲勞,一旦超過一定的界限它的結構就會被破壞。所以國家應該管控這種無限制的加班,出臺相關政策來確保勞動幸福。
▲:您覺得勞動教育該怎樣實現育人目標?
何:勞動教育實際上就是一種幸福教育。也就是明白什么是幸福,進而用什么樣的方式去獲得幸福。所以勞動教育應該跟勞動幸福聯系起來。我認為現階段的勞動教育不夠全面,它將勞動教育概念狹義化了。當前勞動教育主要的實現方式是做家務、在學校參加公益勞動、在社會上參加志愿勞動等。這些都有其合理性,但是勞動教育不應僅是這些東西。勞動還應該與幸福聯系起來,勞動的目的不僅是賺錢,勞動的目的也不只是為了去生產產品,最終的目標應該還是為了實現幸福。錢只不過是維持個體生命的一種符號。相對于幸福來說,工資或者錢都是手段性的東西。實際上勞動目標的實現才是一種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所以在勞動教育當中,一方面要幫助教育對象樹立正確的認知,即通過合理合法的手段來獲得幸福,另一方面就是要明白什么是幸福,幸福的最高形態(tài)是勞動幸福,是通過勞動使自己的類本質得到確證后所得到的深層愉悅體驗,這是不能以金錢的多少來衡量的幸福。
除此之外,在實現勞動教育育人目標的過程中還應該明確勞動過程中有哪些影響勞動幸福的不利因素,以及怎樣克服和規(guī)避這些不利因素。
首先,需要用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消解不利因素。比如有人懶惰,但是工作還必須繼續(xù),不可能拋棄工作。這個時候就需要克服內心的阻礙,消解這種消極因素進而達到工作和勞動的要求。所以勞動教育還應該包括以下內容,怎么樣運用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去克服自身的惰性,比如可以用智能化產品改進工作技術和工作方法,用智能化產品改進工作環(huán)境等。這也彰顯了人類勞動的力量,人類可以用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方法來消解前進道路上的不利因素。換言之,人類也可以消解影響幸福的不利因素。比如說干體力活太累了、危險系數太高了,但是這些勞動仍然需要繼續(xù)。于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了與機器自動化相關的產品以解決這類問題。這不僅是人類消解不利因素的一種方式,同時還展現了人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所以勞動教育要強調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方法和手段實現勞動幸福。這樣的勞動教育它才有價值。所以大學階段的勞動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要以創(chuàng)新教育為主。
其次,要培養(yǎng)受教育者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該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勞動付出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也就是培養(yǎng)什么樣的勞動價值觀的問題。因此在勞動教育中有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對自我和他人勞動的尊重和承認,對勞動本身要懷有一種敬畏。
所以說,勞動教育擁有豐富的育人路徑。要糾正對于勞動教育的狹隘認識,它并不是簡單地參加某一活動,不是簡單地去掃馬路,不一定非要去打掃衛(wèi)生。在育人路徑不正確的情況下勞動教育不但不能產生積極效果,反而可能會制造矛盾。學生可能不樂意參加老師安排的有些勞動,從而加深了對勞動的反感。這種強迫性的勞動正是馬克思所反對的,馬克思所推崇的自由勞動非常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合意愿性,是在自己自愿的情況下去勞動,并不是在某種壓力之下被迫勞動。所以我認為,勞動教育應該是一種很正的能量而不應該這么狹隘。勞動教育的重點在于激發(fā)對生活的思考,是對創(chuàng)造性的一種發(fā)揮,也就是說怎么去改善我們的生活,怎么去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怎樣實現勞動幸福。
▲: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不同時期的勞動教育都體現出了鮮明的特點,那么您認為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勞動方式的變化之間是否存在內在性的關系呢?
何:我認為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勞動的變化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以前,我們勞動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所以很多教育活動是同生產直接關聯起來的。當時很多大學在設置上就是專門為特定的行業(yè)服務的,比如上海交通大學的船舶、同濟大學的建筑、華東紡織工學院(現東華大學)的紡織,所以這一時期,工科院校中的職業(yè)教育的特點非常明顯。每個學校都根據自身的特點對接跟其相關的特定行業(yè)。很多學生在校期間都是在工廠進行課程實習,而不是被派到機關單位。
這種狀況是和計劃經濟條件下對勞動的認知密切相關的。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體力勞動、物質生產是最主要的勞動形式。人們普遍認為只有在工廠、農田等生產一線才是真正的勞動。如果每天都待在辦公室里那就是脫離勞動群眾,就會產生官僚特權思想,進而就會導致剝削。所以說,勞動的方式和勞動教育還是有密切聯系的。
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生活領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雖然我們仍然在強調教育同生產實踐相結合,但是客觀上還是存在一些偏差。這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勞動形式的多元化。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流通領域完全是由國家掌控的,人們一般也認為生產環(huán)節(jié)才是勞動。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價值、利潤是在流通領域產生的。馬克思認為運輸業(yè)實際上也是物質生產勞動,流通等非生產領域的活動都可以被視作勞動。二是流通和管理環(huán)節(jié)重要性的提升。隨著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制造業(yè)的比重和利潤率都在不斷下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工廠必須打開銷路,依托合適的流通領域才能獲取較高的利潤。否則,生產出的產品走不出工廠,不僅不能賺錢還要虧錢,反而在流通環(huán)節(jié)比較賺錢。
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的勞動形式發(fā)生變化,流通領域逐漸出現大量勞動崗位,生產領域的勞動崗位的比重相對下降,那么傳統(tǒng)的教育同生產實踐相結合就相應地淡化了。在勞動形式發(fā)生這一變化后,勞動教育本身也被淡化,它的育人效果也受到了影響。當下我們又提倡重視勞動教育,2020年3月份更是首次由中央的最高層面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這就要求今天的勞動教育不僅是生產勞動教育、體力勞動教育,還要講究流通領域、管理環(huán)節(jié),這些東西也應該是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將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完善,勞動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可能要發(fā)生更多的切實變化。所以我們要考慮怎么在流通環(huán)節(jié)里面完善對勞動的理解,進而使勞動教育得到更好的開展。
▲:您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對勞動教育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勞動教育應該如何來適應這些變化?
何:人工智能的應用對當下勞動教育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這個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人們的觀念受到影響。在智能技術條件下開展勞動教育,人們的勞動觀念是需要改變的。正如我之前所說的,過去我們單純或者片面地強調勞動教育關注體力勞動。但是人工智能發(fā)展了以后,體力勞動的份額實際上是越來越小,腦力勞動的份額越來越大。這一點大家都能很明顯地感覺到,比如家用的掃地機器人得到普及,手機上的語音助手控制很多機器去做家務。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在推進勞動教育的過程中結合新的情況,明確在智能技術的生產條件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勞動,而不能還像過去那樣簡單地將勞動教育體力勞動化。
其次,完善勞動教育的實踐方式。過去進行勞動教育的實踐就是將學生帶到工廠,帶到農田。如果現在還是完全按照從前的這種實踐方式去開展勞動教育,那就不符合時代的發(fā)展趨勢。在人工智能時代,為發(fā)揮勞動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讓受教育者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應該把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比如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融入勞動教育之中,讓學生在人工智能的生產條件下進行實踐,把教育和人工智能條件下的勞動實踐結合起來。
再次,勞動教育更應該彰顯勞動幸福教育。幸福不等于簡單的快樂,幸福是持久存在的快樂,它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可感覺到的真實快樂感。幸福不是一成不變的,“勞動的幸福程度同生產力和科技發(fā)展以及社會制度是相關聯的”[2]20。人工智能大規(guī)模應用之后,人們對于幸福的理解可能會發(fā)生很大變化。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目前人們的生活已經很難離開智能手機,可以說使用智能手機并讓其為我服務已經是過上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條件,現代社會離開智能手機就會遭遇各種各樣的不便和麻煩。所以人工智能的應用對勞動教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勞動教育的手段、目的都會發(fā)生改變。因此,我認為,真正的勞動教育必然是勞動幸福的教育,人們能夠在勞動中展現人作為人的力量,所以才感到幸福,而不是因為我吃飽了,滿足了動物性的需求才叫作幸福,只有踐行了屬人的屬性才是真正的幸福。人工智能的應用使勞動獲得了極大的解放,為進一步實現勞動幸福奠定了物質基礎。所以,真正的勞動教育應該圍繞實現人們的勞動幸福而展開。這樣的話,對幸福也就有了新的見解,它既不是簡單地滿足物質需求,也不是脫離物質需求空談精神境界,而是能夠真正涉及人怎樣成為人的問題。這樣的勞動教育才能脫離單純的活動層面,改善人們對于勞動教育的刻板印象,并實現一種升華。
最后,勞動教育的手段也應該人工智能化。在醫(yī)療領域,原來都是對真實的人體開刀看病,現在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不開刀就完成對人體的建模模擬,利用VR技術后,一些原來需要外出實踐的活動現在在室內就可以通過虛擬技術來完成。通過先進技術的應用也可以大大提高勞動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比傳統(tǒng)的打掃衛(wèi)生、下田干活顯得更加有趣味性。當然,有些勞動還是無法用智能化來代替的,只有在真正的勞動實踐中才能夠更好地養(yǎng)成正確的勞動認知態(tài)度,也就是說,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助力勞動教育的開展,但是必要的勞動實踐還是不能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