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泗洪縣洪翔中學 王小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幫助學生培養(yǎng)基礎知識素養(yǎng)之外,還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讓學生在提升核心知識素養(yǎng)的同時以積極的態(tài)度提升核心能力素養(yǎng),從而真正達到對學生綜合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對此,本文將從以下方面進行闡述。
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德育功能很強,當教師把核心素養(yǎng)滲透其中,學生的思維就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如在探究“維護國家利益”一課時,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列舉身邊的“英雄”人物,并以競賽的形式讓學生來分析這些人物身上具備的品質,我們如何看待目前的自身行為,學習“英雄”行為,不負韶華,這就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組織教學中教師再適時地進行引導,學生不但能深刻地理解了所學內容,也增強了勇?lián)熑魏蛫^發(fā)圖強的信念,積極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主動服務社會,奉獻社會。課堂的實效性是不言而喻的,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最大程度的彰顯。
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穿插核心素養(yǎng)培育視角下的學生自主活動以后,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也會隨之增強,而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更容易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去聯(lián)系新的知識,并對新的知識做出一個較為精確的判斷,提升解決復雜情境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會得到提升,產生更大的興趣投入以后的學習中去,不斷檢驗已有知識。例如,講到“中國共產黨”的知識點時,學生看到“黨旗高高飄揚在疫情第一線”“災難面前,黨和政府始終把人民的生命和財產放在第一位”彰顯“中國智慧、中國力量”等相關知識點時,自然聯(lián)系到黨的相關知識點——黨的宗旨、黨的地位、黨的性質、黨的初心和使命、黨的奮斗目標等,從而由衷地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偉大的祖國,為生在中國而驕傲和自豪。
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素養(yǎng)與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非常貼近,而情感教育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首先降低了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難度,增強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悟出一些淺顯的道理,并發(fā)展為道德和倫理的價值;同時也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情感經驗,在領會教學內容的過程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和反饋,讓學生在一個安全的空間中,形成了主動反思的習慣,并形成積極向上的評價體系,最終促進學生自己能夠教育自己,發(fā)展自己,并不斷地超越自己。學生的自我塑造力得到不斷的彰顯從而養(yǎng)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現在的教材一方面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先進性,另一方面又多以學生的生活、活動為主。對此,就要求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如在學習到“文明與家園”這課時,教師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生活中設疑“如何建設美好家園?”學生們根據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并對討論的結果主動設計活動方案,走訪身邊的同學和到圖書館查閱資料,來檢驗自己提出的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最后,他們在積極撰寫“建設美好家園”的報告時,還自發(fā)地向身邊的同學老師和社區(qū)的居民發(fā)出如下倡議:1.節(jié)約資源,不浪費糧食,提倡光盤行動;2.拒絕使用一次性產品,購物提倡自備購物用品;3.不踐踏草坪,不攀折花草樹木,不隨地吐痰;4.勇于同身邊浪費資源、破壞環(huán)境的行為做斗爭……在這節(jié)課的學習中,學生在實踐中活動中增強了情感體驗,開闊了視野,增強了社會責任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有較高的政治素養(yǎng)、高尚的人格魅力、完備的知識體系、敏銳的政治洞察力。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教師人格對年輕的心靈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yè)的一切……”教師與學生之間亦師亦友,師生之間要彼此尊重。當教師施與這種美德于受與者時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班級中有位學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課上總是睡覺,置學校紀律于不顧、班級紀律于罔聞。他班的班主任多次找其談話和走訪家長了解原因:原來該生是留守兒童,跟隨著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因父與母長期見不著面,就買了一部手機方便溝通。于是該生借與家長溝通為由上網通宵打游戲。教師了解了事實經過后,耐心地做思想工作,并發(fā)動班里其他同學對其及時提醒和監(jiān)督……班主任還為他組建幫扶學習小組和其他興趣小組來轉化他的態(tài)度,剛開始時收效甚微,但在師生的堅持和努力下,該生的不良惡習慢慢被轉化,這正是寬容起了作用。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利用時政熱點來組織教學,既能夠增強此學科課堂教學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還能夠充實學科內涵,體現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代性和德育性,在利用時政熱點組織教學時,教師一方面要認真研究教學內容,尋找更貼切的時政熱點,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學生利用好身邊的報刊、電視、網絡等現代媒介來了解當今社會的時政熱點以及時政動向來探究解決生活中的現象。如在探究“遵守社會規(guī)則”一課時,結合社會上一些人在疫情嚴峻時出門不戴口罩、不遵守居家隔離的要求、醫(yī)院就診時不配合醫(yī)生的治療等諸多現象,闡述了這些人的做法嚴重地擾亂了社會秩序,危害了社會安全,褻瀆了法律的權威。此時,教師就要分析時政中這些公民的行為與教材中的“自由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自由”“自由是法律之內的自由”“任何公民在行使權利和自由時,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益”等是相違背的。
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能刺激學生的感覺、視覺、聽覺。因此,教師可根據教材的相關內容要精準施策:利用現代手段的音頻、視頻、動漫、四維空間等輔助教學。如講解“堅持改革開放”這一課時,教師可利用視頻把深圳從曾經的小漁村到國際大都市的華麗蛻變——讓學生在觀看學習中通過直觀的對比思考,更容易得出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性和重要性。這樣學生掌握本節(jié)課的相關知識點就能既準確又深刻。教師還可以根據教材的布局,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情境,如“網絡新空間”這一課開展辯論賽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提升思辨能力,從而認識到網絡的兩面性,正確利用網絡為自己服務。在辯論中教師也要適時參與點評,做好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教師要及時對每節(jié)課進行反思與總結,可以邀請同事聽評課,并請同事認真地給出評價和建議,或者課前試講并自行錄成微課,請資深專家指導。當然,教師更要深入學生之中,聽聽學生的評價。如針對網上熱議“廣場舞的現象”引導學生參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生分析產生這類現象的原因,以及這些行為可能引發(fā)的社會影響,從中悟出深刻道理,這一過程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識和法治觀念,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基礎核心素養(yǎng)除了具備本學科的相關知識與能力素養(yǎng)以外,還需要學生培養(yǎng)多學科的綜合素養(yǎng)。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道德與法治其他學科知識的結合,校內與校外的教育資源融合,學生個體和社會群體的結合等,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學生是充滿活力的創(chuàng)造群體,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貫徹核心素養(yǎng)進行因勢利導,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素養(yǎng)貫穿于每個人的一生,它的養(yǎng)成需要日積月累的消化和吸收。因此,學校教師和學生都需要與時俱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探索與反思總結,共同以科學和發(fā)展的眼光對學習模式進行研究,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素養(yǎng)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