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菏澤市單縣中心醫(yī)院放射科 山東 菏澤 274000)
慢性牙周炎是一種常見口腔疾病,而此種炎癥很容易擴散到上頜竇組織,導致此部位受到破壞,從而引發(fā)上頜竇黏膜炎癥,對人們的生活和健康產(chǎn)生影響,也會導致患者逐漸喪失咀嚼功能。牙周非手術治療是治療慢性牙周炎的主要方式,能夠幫助患者控制牙周袋當中的齦下菌斑,改善牙周組織出現(xiàn)的炎癥情況。在此基礎上想要對療效進行檢測,需要使用合理的影像學手段評估牙周炎骨組織缺損情況,并且診斷上頜竇底以及竇底黏膜軟組織形態(tài)方面所呈現(xiàn)出來的情況[1]?;诖耍驹簩β匝乐苎谆颊邞每谇活M面錐形束CT 評價牙周非手術治療對上頜竇黏膜變化的價值進行了研究,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28 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所有患者均進行牙周非手術治療。28 例患者中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齡(41.85±5.69)歲。
所有患者均進行牙周非手術治療,方法如下。
在進行牙周非手術治療時,需要對患者進行口腔衛(wèi)生健康教育、全口菌斑顯示、齦上潔治以及根面平整等工作。在進行全口齦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后需要進行1 個月、3 個月和6 個月的復查工作。每次進行規(guī)范的全口菌斑顯示和健康教育工作之后,需要對探診深度超過5 mm 的地方進行二次刮診的工作,并且?guī)椭颊咭Ш险{(diào)整以及消除咬合的創(chuàng)傷。首次進行非手術治療半年后復查。
口腔頜面錐形束CT 檢查:在治療前后患者均需使用相同的儀器進行口腔頜面錐形束CT 檢查。掃描的范圍設置為10 cm×13 cm,度數(shù)為360°。電壓設置為110 kV,電流為5 mA,曝光時間為3.6 s,總掃描時間為36 s。在獲得清晰的影像學圖像之后需要由兩名具有豐富經(jīng)驗的醫(yī)師閱片。
觀察和對比各項指標和上頜竇黏膜變化情況。
患者半年后進行復查,觀察其牙周指標以及上頜竇黏膜的厚度以及長度。
治療后菌斑指數(shù)、出血指數(shù)、臨床附著喪失、探診深度指標值均顯著小于治療前(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各項指標的對比()
表1 治療前后各項指標的對比()
治療后上頜竇黏膜長度和厚度顯著小于治療前(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上頜竇黏膜變化情況的對比()
表2 治療前后上頜竇黏膜變化情況的對比()
現(xiàn)階段,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導致患有口腔疾病的患者逐漸增多,因此口腔疾病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牙源性上頜竇炎是一種常見口腔感染疾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等引起的,而在研究當中發(fā)現(xiàn),上頜竇黏膜當中會出現(xiàn)和牙源性感染十分相似的細菌[2]。牙周病也是臨床當中常見感染性疾病,和口腔衛(wèi)生以及全身疾病的關系較大,也是導致上頜竇炎感染的主要疾病。患有牙周炎的患者牙周袋所含有的生物膜當中會含有較多的微生物。上頜后牙和上頜竇組織具有相似的解剖組織,上頜竇底骨板出現(xiàn)血管穿孔的情況后,上頜竇黏膜和上頜磨牙牙周韌帶會互相貫通。與此同時,上頜牙齒以及周圍牙周組織的血液來源均是牙槽動脈前后支,和鼻部血管分支以及系血管分支充分匯合后有效的連接在一起成為了相通的血管網(wǎng)絡。所以在發(fā)生牙周病炎癥的時候很容易將所帶有的炎癥擴上到上頜竇組織中,導致其受到破壞和出現(xiàn)上頜竇黏膜炎癥。
在臨床當中,一般會使用牙周非手術方式治療慢性牙周炎,能夠通過口腔衛(wèi)生健康教育、全口菌斑顯示等方式治療得到理想的療效[3]。實際治療當中可以對患者的牙周袋中齦下菌斑有效控制,改善出現(xiàn)的炎性癥狀。而想要對其療效以及對上頜竇黏膜變化進行檢查,需要使用合理的影像學手段,確?;颊吣軌虻玫礁鼮橛行У闹委?,并及時發(fā)現(xiàn)治療中存在的問題,更換治療方式。根尖X線片和全頜曲面斷層片是兩種傳統(tǒng)的影像學方式,前者在使用中會出現(xiàn)影像重疊以及角度偏差等問題,使檢查效果變差;后者雖然可以幫助臨床提供全景影像,但是所呈現(xiàn)出來的影像會出現(xiàn)失真以及解剖結(jié)構重疊等問題,所以在判斷牙周組織和上頜竇底的關系以及上頜竇黏膜變化等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4]。這就導致在實際的診斷過程當中,因為牙周組織炎癥而導致的牙源性上頜竇炎會被忽略,也就沒有辦法對牙周非手術治療的效果進行評價。醫(yī)療技術的提升,促使傳統(tǒng)影像學檢查手段逐漸被口腔頜面錐形束CT 代替,此種方式可以幫助臨床對牙周炎骨組織損傷情況進行有效的判斷,并且對上頜竇黏膜變化以及牙周情況也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來。
口腔頜面錐形束CT 是近幾年在臨床中廣泛使用的三維成像技術,在實際使用中對患者出現(xiàn)炎癥的部位進行錐體束的三維掃描,射線比較少。并且其掃描的速度快,成像分辨率更高,還可以對運動軌跡進行步驟,能夠在動態(tài)空間重建當中發(fā)揮出自身的作用[5-7]??谇活M面錐形束CT 還可以對患者顱頜面區(qū)硬組織結(jié)構進行評估,清晰地將其解剖結(jié)構顯示出來,判斷患者牙周組織和上頜竇底的關系。除此之外,此種檢驗方式對于軟組織的測量也有較高的準確率,利用其優(yōu)勢在各個層面和角度完成切割,測量上頜竇黏膜的每一個角度,但是不會對患者產(chǎn)生任何的損傷,所以可以在評估慢性牙周炎治療后上頜竇黏膜的變化中得到更為理想的效果[8-10]。在本次研究當中,治療后的牙周臨床指標和治療前具有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上頜竇黏膜厚度和長度值顯著小于治療前(P<0.05),在對慢性牙周炎患者使用牙周非手術治療之后,可以控制牙周袋當中所滋生的細菌,此時炎癥也會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牙周炎所導致的牙源性上頜竇炎能夠得到控制無法直接顯示出來。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在牙周指標不斷改善的情況下,使用口腔頜面錐形束CT 檢查所得出來的結(jié)果看出了上頜竇黏膜增厚并且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改變,這就說明炎癥得到了明顯的控制,可以阻礙其發(fā)展,對此種疾病有著較大的治療意義。但是依舊需要在治療之后提醒患者注意口腔衛(wèi)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降低慢性牙周炎的復發(fā)率,減少疾病為患者帶來的痛苦。
綜上所述,口腔頜面錐形束CT 能夠有效地將患者進行非手術治療后的上頜竇黏膜變化反映出來,是一種有效的影像學檢驗方式,能夠為臨床提供更多參考數(shù)據(jù),值得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