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全球媒介倫理的反思性與可能路徑

2021-12-01 06:19:28波,葉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3期
關鍵詞:倫理媒介道德

單 波,葉 瓊

(武漢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媒介倫理在全球化歷史中展開,如今它面對的最大挑戰(zhàn)也是全球化。[1]如何構(gòu)建一套國際的、具有包容性的、適合全球的媒介倫理成為值得思考的問題。其核心問題之一是全球媒介倫理是否可能,以及它要表達什么觀點。[2]從否認一元論(Monism),到懷疑道德相對主義(Moral relativism)或倫理相對主義(Ethical relativism),全球媒介倫理摒棄了純粹單數(shù)與純粹復數(shù)的概念,最后在多元主義的視野中,試圖形成多樣統(tǒng)一的全球媒介倫理的構(gòu)建,亦被卷入到全球與本土、去中心化(去西方化)等問題的旋渦之中。

全球媒介倫理建構(gòu)的主要任務是“為全球新聞媒體時代的新聞實踐制定一套全面的原則和標準”[3],其行動目標似乎很明確。比如,從更廣泛的目標上重新詮釋新聞學的目標;構(gòu)建新的原則,作為全球新聞業(yè)的評估指南,并重新詮釋現(xiàn)有觀念;將這些想法應用于事件的報道中。[4]但問題是,這依然擺脫不了規(guī)范性道德的弱點,即忽略道德的歷史性與情境性。

全球媒介倫理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層面來理解,即個人層次、組織層次、國家層面和國際層面,且每一個層次或?qū)用娑忌婕安煌膫惱頊蕜t要求。[5]個人層次包括追求真實與客觀、對社會負責、尊重隱私與人的尊嚴、最小傷害等;組織層次包括生存、盈利能力、合法性、專業(yè)性;國家層面,威權國家追求秩序,自由主義國家追求自由平等,社會責任論主導的國家追求平等,社群發(fā)達的國家追求團結(jié);國際層面,涵蓋自由而均衡的流動、接近與參與、傳播權利與責任以及國際合法性。這種分割注重的是新聞道德的確定性與普遍性,難以回應新聞道德實踐中的難題:如何理解各民族文化傳統(tǒng)中的倫理思想與全球媒介倫理的聯(lián)系?如何看待和處理在運用同一準則時,由于文化差異、理解差異和具體運用所引發(fā)的分歧乃至沖突?只有面對這些不確定性的問題,才能找到作為倫理融合的全球媒介倫理的可能路徑。

一、歷史語境:從一元論、倫理相對主義走向多元主義

全球媒介倫理的構(gòu)建充滿歷史的不確定性,從一元論、道德(倫理)相對主義、倫理多元主義一路發(fā)展而來,落入復雜的歷史語境。

一元論認為,只存在一個合理的價值體系,對所有人而言,無論何時何地,都是相同的。[6]這與普世主義(Universalism)的價值觀不謀而合。普世主義認為,“存在著普遍有效的規(guī)范和價值觀——亦即不限于一時一地,而對任何時代、任何地方的幾乎所有人都具有形式合法性和道德約束力的規(guī)范和價值觀”[7]。它的一些價值觀為世界所公認,如禁止不人道待遇、任意剝奪生命,公平分享謀生手段。[8]普世主義一度在世界盛行,但批評也接踵而至。首先,它堅信一種價值觀體系對任何時代、任何民族來說都是有效的,這不免陷入道德教條主義,而且容易助長專制與不寬容;其次,實際上這種普世的價值觀并不能代表普遍的共識,而僅僅只能代表“白人、盎格魯撒克遜人,新教徒和基督教的意識形態(tài)共識”[9]。世界上沒有人知道所有國家或地區(qū)的所有人的價值。這樣的批評似乎讓普世主義陷入一種倫理相對主義的旋渦中。

道德客觀主義(Moral objectivism)給一元論提供了重要支持,認為道德判斷在普世或絕對的意義上有對錯之分,理智正常、信息充足的人可以在可信的基礎上接受正確的道德判斷,或拒絕錯誤的道德判斷。[10]道德客觀主義不承認根本的道德沖突或道德分歧,認為沖突與分歧源于對經(jīng)驗事實的認知分歧、語言的模糊或判斷者的邏輯錯誤等,道德判斷有其實質(zhì)價值(truth-value),且這種實質(zhì)價值不依賴于特定的社會傳統(tǒng),但對人的理性有高度的信賴。而現(xiàn)實社會中各種道德沖突長期存在,道德虛無主義的思潮不時泛起,理論道德客觀主義需要同時面對道德懷疑論(Moral skepticism)、道德非認知主義(Moral non-cognitivism)、表現(xiàn)主義(Expressivism)、反實在論(Anti-realism)的挑戰(zhàn)。

不同于哲學家們對普世主義的闡述,社會學家與人類學家對道德相對主義提供了很多支持,他們同時是文化相對主義(Cultural relativism)的支持者。通過民族志的實地考察,人類學家發(fā)現(xiàn)世界上各文化之間存在文化差異,且各文化的價值具有不可比性。美國文化人類學家赫斯科維茨(Melville Jean Herskovits)在《人類及其創(chuàng)造》(ManandHisWorks)中發(fā)揚了博厄斯(F. Boas)的文化相對主義觀點,認為各個民族的文化是在其各自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下形成的,文化的價值是相對的,不存在一個能判斷不同文化之優(yōu)劣的普適于一切文化的價值標準,生活于某一文化形態(tài)下的社會成員無權評判處于別的文化形態(tài)下的社會成員[11],服務于澳洲土著的文化與服務于歐洲人的文化是平等的[12],反對將歐洲文化置于高位。將歐洲的文化視為先進的文化、其他地區(qū)與民族的文化視為劣等文化,這種原始進化論的做法,其實質(zhì)是民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文化相對主義是倫理相對主義的重要來源,為其提供了大量經(jīng)驗案例。道德相對主義的相應觀點是,道德規(guī)范、道德原則和道德體系總是具有特殊性、多樣性、條件性和不確定性,不存在普遍有效的和必不可少的道德價值[13];不同道德標準的正確性是相對于不同的個人和不同的社會來說的,對于一個人或社會是正確的,對于另一個人或社會則不必是正確的[14]。一個人以某種方式行動是否正當,是完全依據(jù)或相對于他所屬于的社會來說的[15],只是相對于特定的社會、民族、文化或時代才是確定的和有效的。道德相對主義一方面通過理性懷疑各類所謂的道德權威,反駁道德客觀主義的各類論證,另一方面又重視經(jīng)驗,從道德實踐中汲取養(yǎng)分。它是一元論和普世理論的批判者,反對盲目崇拜權威,強調(diào)在科學的、實踐的基礎上做出判斷,同時從非理性主義、反理性主義那里汲取養(yǎng)分。

否定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德準則,意味著以一種更加開放、寬容的心態(tài)面對世界上不同國家與地區(qū)的道德倫理以及形色各異的文化,形成文化間的相互理解與尊重,有利于文化間的平等交流,同時,對西方中心主義、霸權主義也起到了很好的抵制作用。對全球媒介倫理建設而言,倫理相對主義讓我們認知到了世界各民族地區(qū)倫理的差異性,對構(gòu)建全球媒介倫理具有重要啟發(fā)。

但是倫理相對主義也有缺陷。首先,倫理相對主義必須面對自身命題的悖論,在斷言世界上所有價值觀都是相對的、不存在普遍的倫理的時候,這種斷言本身也陷入了獨斷。其次,世界上的道德準則如果只是孤立的、各不相同的、差異性的存在,那么在一個沒有共性的條件下,全球媒介倫理的交流根本不可能,甚至會引發(fā)道德矛盾與道德沖突。這些道德矛盾與道德沖突在相對主義論者看來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無法解決的。再者,極端的道德相對主義者對不同民族、國家、地區(qū)、社會、階層、語言、文化等表現(xiàn)出的多樣性和相對性感到迷茫,對人類道德的普遍性和共性喪失信心,以至于將道德看作完全主觀、可有可無的東西[11],最終也將落入道德虛無主義的陷阱。第四,倫理的相對性強調(diào)的是靜態(tài)的差異,而缺少發(fā)展的眼光與歷史的視角。同一文化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不同文化在同一歷史發(fā)展階段都有可能發(fā)生變化,不同文化之間還有可能發(fā)生文化的交流與交融。倫理相對主義將這種道德變化的可能性抹去,看重對某一時期經(jīng)驗、材料的簡單靜態(tài)分析,忽略更深層次的動態(tài)性與實踐性,是無法觀照現(xiàn)實的。第五,道德總是相對性(特殊性)與絕對性(普遍性)的辯證統(tǒng)一。倫理相對主義只看到全球各地區(qū)、各民族道德中的差異,看不到共同點,實則割裂了道德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客觀性與主觀性、絕對性與相對性之間的聯(lián)系,過于夸大全球道德中的特殊性、主觀性與相對性,忽略了其中的普遍性、客觀性與絕對性。[16]第六,道德相對主義將倫理規(guī)范的相對性絕對化。如果只看到相對性的一面,忽略道德普遍性的一面,容易使跨文化與跨國原則失去鏈接。[17]最后,還有一種溫和的觀點,即認同文化相對主義,認為無論文化之間有多大的差異,其價值都應受到同等的尊重。但是,將文化相對主義拓展至倫理領域是不合適的,不能將文化相對主義與倫理相對主義混為一談。[6]文化相對主義的出現(xiàn)是為了遏制民族中心主義,最好將它限制在民族領域,將其放置于道德領域便越界了。

在對一元論、道德相對主義的批評中,一些學者試圖發(fā)現(xiàn)一些中間路徑,去彌合這幾種理論。這種中間路徑的形成建立在對道德一元論、道德相對主義的批判與超越之上。道德一元論可以贊成或譴責其他價值觀,但夸大了共性,因此,馬克思主義“拒絕想把任何道德教條當作永恒的、終極的、從此不變的倫理規(guī)律強加給我們的一切無理要求,這種要求的借口是,道德世界也有凌駕于歷史和民族差別之上的不變的原則”[18]。多元主義建立在對這些共性的正確定位與對差異的現(xiàn)實感知上。道德相對主義過于強調(diào)世界各地文化的“不可比性”(不可通約性),這更可能帶來的是全球倫理的沖突與矛盾,不利于全球倫理對話的形成。更有一種權宜之計,即試圖擱置沖突、和平共處。但是,基本矛盾和緊張局勢尚未解決,所造成的“和平”只是暫時的,各方都在等待下一輪的暴力。[19]

在全球化時代,如何構(gòu)建一套符合全球的媒介倫理使之解決這個問題,倫理多元主義(Ethicalpluralism)應運而生。倫理多元主義認為,在一元論與道德相對主義之間存在一個中間地帶,即某一價值觀念(體系)有理由比其他價值觀念(體系)更具合理性,并且,很多表面上的倫理差異反映了共同價值的多元化闡釋、應用和理解。由此,多元主義構(gòu)成了倫理相對主義(以及分裂趨向)和一元論(以及種族中心主義或殖民地化)的中間立場。[7]這就是跨文化倫理多元主義范式。在倫理多元主義者看來,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倫理準則均可歸入一個更大的框架之中。多元主義意味著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共存。在特殊性的層次上,通過參考選擇的情景,在相互沖突的多元價值之間做出理性選擇是可能的,這種情景包括背景性的善觀念;普遍性則在更為抽象的層次上,多元論的形式特征本身表明了普遍適用的倫理規(guī)范。[20]這樣,建立一套適應全球的、多元統(tǒng)一的倫理體系似乎是可能的。

倫理多元主義的觀念早在軸心時代的東西方哲學中就埋下了思想線索。在西方,柏拉圖努力尋求“善”本身、“正義”本身等“理念”。“對于理念的多種詮釋仍然保留了彼此之間的不可通約的差異,但是它們又通過它們原初的和參照性的共享點彼此相連?!盵19]在中國,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理念最為經(jīng)典?!昂汀北砻髁巳蛎浇閭惱碇械母蟮摹巴s性”存在,“不同”則是一種寬容差異的態(tài)度?!吨芤住吩啤岸飧袘韵嗯c”,陰陽二氣雖不同,但二者通過感應可交流與發(fā)展,體現(xiàn)的是一種動態(tài)的多元統(tǒng)一的結(jié)構(gòu)。

倫理多元主義因此為我們所遇到的時而存在的根本性分歧提供了一種重要的理解和應對方式,尤其是在全球?qū)用嫔?。[21]這一路徑不僅存在于西方的文化傳統(tǒng)中,而且存在于伊斯蘭教、儒學的文化傳統(tǒng)中,造成一種更為廣泛的普適性,而且在尊重差異化的道德準則基礎上,解決全球媒介倫理的建構(gòu)問題。

二、全球媒介倫理的發(fā)展脈絡

全球媒介倫理的發(fā)展大致有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6、17世紀,新聞業(yè)倫理話語已經(jīng)出現(xiàn),編輯向讀者保證,他們根據(jù)“事實”印制新聞。第二階段發(fā)生在17、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此時“報紙作為公共領域”而存在,特別是在英國、法國和美國,新聞聲稱是公眾的論壇,保護公眾的自由不受政府的侵害,新聞業(yè)作為“第四等級”(Fourth estate),介入到社會發(fā)展與民主建設中。第三階段,“第四等級”的概念演變?yōu)椤白杂芍髁x”理論。新聞界成為了民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時,新聞被定義為首先服務于自治的公民社會或大眾社會。新聞界的主要效忠對象是公眾,而不是政府、州政府或其他任何機構(gòu)。新聞業(yè)的角色是一個大眾的教育者、自由社會的倡導者和反對暴政的自由保護者。到了第四階段,自由主義進一步發(fā)展,對自由主義的發(fā)展與批評,貫穿了整個20世紀。20世紀初,客觀新聞學興起,新聞專業(yè)主義確立,新聞界強調(diào)自身有責任客觀地報道新聞,記者應該保持平衡、中立的態(tài)度,將觀點與事實分開。1950年代,隨著《哈欽斯報告》的發(fā)表,社會責任論興起,對自由主義理論進一步修正,它強調(diào)新聞業(yè)在追求新聞自由的同時,應該兼顧社會責任。到20世紀后半葉,記者被要求為更多的目標服務。1960年代的越戰(zhàn)(以及越戰(zhàn)中的五角大樓文件案)讓反戰(zhàn)派的激進主義新聞工作者質(zhì)疑客觀報道,支持公民權利。有人認為,新聞的目的不僅僅是報道,還要通過公平地代表和授權許多團體來實現(xiàn)更公平的社會;公共新聞認為,新聞學的主要目的是重新激發(fā)公眾對政治參與的熱情,創(chuàng)造條件讓公民參與公共事務;共產(chǎn)主義者呼吁新聞界加強社區(qū)建設,而不是鼓勵個人主義;女權主義者要求新聞不要貶低婦女,要促進公民之間的關愛關系。到20世紀90年代末,20世紀初發(fā)展起來的客觀專業(yè)的新聞模式受到了新的挑戰(zhàn)。此時互聯(lián)網(wǎng)興起,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并存,新聞業(yè)進入“混合媒體”(Mixed media)階段,媒介倫理由此進入第五個階段。從1995年美國新聞網(wǎng)站德拉吉報道(Drudge Report)的創(chuàng)立開始,公民新聞(也叫參與式新聞,Participatory journalism)崛起,非專業(yè)的公民記者和博客作者參與到新聞生產(chǎn)中來,專業(yè)的新聞記者的身份受到挑戰(zhàn),新聞業(yè)“把關人”的概念受到挑戰(zhàn)。不僅新聞業(yè)和新聞工作者需要被重新定義,而且新聞媒介倫理也需要被重新定義。[22]

全球化背景下互聯(lián)網(wǎng)帶來的全球傳播自然推動了全球媒介倫理的興起。全球化經(jīng)歷了幾個世紀的發(fā)展,逐步打破地域之間的孤立與隔閡,也讓全球不同文化發(fā)現(xiàn)了彼此及彼此間的差異。從印刷傳播時代(文字傳播時代)到電報傳播時代、電視傳播時代,無論是文字還是信號,其傳播的空間范圍仍然是有限的。從來沒有一種技術像互聯(lián)網(wǎng)這樣讓全球信息流通幾近暢通無阻,也讓媒介越來越全球化。因此,我們不得不考慮跨境新聞的影響。不客觀、有偏見的報道可能會煽動種族之間的矛盾,激發(fā)群體之間的沖突,導致雙方相互攻擊。在一個價值觀多元、宗教多元、種族多元的地球村中,我們生活的世界并不舒坦。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媒介產(chǎn)生的全球影響要求媒介承擔全球責任,新聞業(yè)應當成為文化理解的橋梁[23],新聞媒體應以反映全球多種觀點的方式報道事件,以幫助不同的群體相互理解、避免沖突,而非逾于某一地區(qū)、某一民族、某一種族,站在一方的立場上煽動對立。同時,在全球化的時代,也面臨著全球性的問題,如貧困問題、環(huán)境問題、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問題,這些問題需要采取協(xié)調(diào)一致的全球行動。這需要全球倫理讓新聞工作者共同構(gòu)建公平、知情的媒體,促成全球問題的解決。如果沒有全球媒介倫理,就很難批評其他媒體的做法。

一方面,生存的環(huán)境要求公眾尋找全球媒介倫理的路徑,但另一方面,公眾面對的現(xiàn)實是,當今世界近400種新聞道德準則中,大多數(shù)是針對地方、地區(qū)或國家媒體的。關于記者是否對公民以外的人負有責任,很少有人提到。[23]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全球倫理的某些要素似乎存在。確立一套全球媒介通用的倫理標準,這樣的嘗試似乎一直在進行,至少可以追溯到冷戰(zhàn)時期。1954年國際新聞工作者聯(lián)合會大會通過了《記者行為基本原則宣言》。此項國際宣言,經(jīng)正式宣布為從事新聞采訪、傳播、發(fā)行與評論者,以及從事事件之描述者的職業(yè)行為標準。它要求新聞工作者尊重真理、尊重公眾知曉真理的權利;在任何時候捍衛(wèi)自由地收集信息、誠實地發(fā)布信息及擁有對事件進行一定評論和批評的權利;只能通過公正的方式獲得新聞、圖片和文件,等等。1970年代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又頒布了《大眾媒體宣言》(UNESCO’s Mass Media Declaration),強調(diào)媒介存在一些共同的倫理規(guī)范。1980年代,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研究報告《多種聲音,一個世界》《國際新聞職業(yè)倫理原則》,以及在職新聞工作者咨詢俱樂部發(fā)行的《新聞職業(yè)道德》,都在嘗試整合出一個全球性的媒介倫理準則??v觀這些嘗試,它們都內(nèi)含一種認知,即有一種普適性的倫理的存在,能夠適用于全球各個地區(qū)與國家。這其實還是一種一元論的思維。

諸多的全球準則似乎都指向全球媒介倫理,但學者們認為,全球媒介倫理的真正起點是1990年代初,當時本土與全球之間的緊張關系開始主導著媒體發(fā)展的學術和政策討論,尤其是在發(fā)展中國家。[24]在此背景下發(fā)明的“球土化”(glocalization)概念指向全球與本土之間的共生程度,即“世界在壓縮,同時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意識在加強”[25]。媒體的成功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能否將地方和全球變量調(diào)和成統(tǒng)一的政治和文化參考框架。[26]既基于全球又照顧地方的意識的形成推動著對全球媒介倫理的思考??死锼骨偎?C. G. Christians)引入人類文化所共有的“普遍原始規(guī)范”的概念,去討論全球媒介倫理建構(gòu)的可能性。[27]這些1990年代開始的設想在“9·11”事件之后得到大范圍的關注,逐漸建立起全球媒介倫理的討論空間?!?·11”事件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震驚不已,造成了西方媒體對全球社群主義的承諾,讓強大的西方媒體與世界其他地區(qū)的媒體結(jié)盟。[28]這次襲擊讓更多人看到了不同國家、民族、文化之間的沖突與對立,在地球村中,村民并沒有享受到相互之間面對面的親密交流,而是生活在一個主要由政府媒體壟斷或商業(yè)媒體寡頭壟斷的中介世界中,它們構(gòu)建“他者”的形象,推廣特定商品和身份。這兩種形式的媒體往往將“他們”與“我們”對立起來[5],于是,人們主張在全球推行“和平”這一核心價值,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可持續(xù)的媒介倫理。這催生了一種新的新聞形式——和平新聞(Peace journalism)。正是這樣一種和平新聞的愿景,推動著學者們思考全球媒介倫理的問題,去構(gòu)建一個在更大范圍內(nèi)能容納全球共同價值的體系,這種普遍倫理標準成為探索的新方向。

三、全球媒介倫理建構(gòu)的反思性

以德性倫理的視域來探討媒介倫理,就會把目光投向這樣的問題:媒介實踐應具有怎樣的社會功能,什么是好的媒介實踐,媒介實踐的內(nèi)在目的是什么,進而沉浸于媒介實踐,反思有德性的媒體人應如何把握“適當”,分辨什么是適當?shù)臅r間、適當?shù)膱龊?、適當?shù)娜?、適當?shù)脑?,會用適當?shù)姆绞礁惺芨鞣N感情,由此理解全球媒介倫理建構(gòu)的反思性。同時,在通向“去中心化”的媒介世界中,全球媒介倫理應參照后殖民主義理論(Post-colonialism theory)、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跨文化傳播理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建構(gòu)自身的反思性。

后殖民主義理論一直在反對已經(jīng)確立的、以西方為中心的殖民話語。它敦促學者從歐洲中心主義的狹隘理論中解放出來,因為之前的歐洲中心主義話語要么完全忽略了世界上的其他地方,要么忽略了世界其他地區(qū)實踐的復雜性。傳播學和媒介學者仍在重視源自西方的媒體和文化觀點,這些觀點主要受到現(xiàn)代主義思想和制度結(jié)構(gòu)的影響。因此,媒介研究有必要進行認知轉(zhuǎn)向。[29]這種“去歐洲中心主義”“去西方化”的視角為媒介研究學者、傳播研究學者打開了一扇窗戶。借助于其中的一些概念,全球媒介倫理研究者們思考全球與本土的動態(tài)關系,反思以西方為中心的理論??梢哉f所有以后殖民主義為名的批判實踐都試圖擺脫西方作為世界中心的地位,超越以西方為中心的歷史主義,超越自我/他者和中心/邊緣的帝國二元結(jié)構(gòu),并最終超越任何形式的帝國主義。這種理論可以幫助我們?yōu)槊襟w和新聞學研究創(chuàng)建認識論,也可以解構(gòu)西方對全球化媒體的霸權觀念。[30]

在后殖民主義理論的引導下,有學者從本土出發(fā),試圖建立復數(shù)的全球媒介倫理,尤其是非洲這個深受殖民影響的地區(qū)的學者,他們渴望建立一套屬于非洲自己的媒介倫理體系,擺脫北方歐洲帶來的影響。在是否以歐洲為參照這個問題上,一些學者陷入了糾結(jié)?!皩Ψ侵迣で笕蛎襟w倫理的任何全面討論都必須考慮到正在進行的民主化進程,并解決以下問題:非洲是應該堅持新自由主義的民主觀點還是應當遵循她本身的價值觀,重新采用民主原則。”[31]一些學者堅定地認為,20世紀90年代及以后非洲新聞業(yè)所面臨的悲劇是,非洲大陸的新聞工作者已經(jīng)嚴格效仿了北方(以前稱為西方)的職業(yè)規(guī)范,他們認為這是優(yōu)秀新聞業(yè)的縮影。[32]另一些人試圖擺脫西方中心主義,采取一些特定方法來測定非洲的新聞倫理追求。例如,讓記者講述自己的高光時刻,什么事情是讓自己最難忘的,通過他的講述可以知曉他當時的感受和看法,以此作為證據(jù),還可以更深入地探討背后的原因。[33]但這樣的測量又免不了拿歐洲的媒介倫理作為標準。

另一個極端是,重視地方媒介倫理實踐,強調(diào)地方文化的特殊性,走向倫理相對主義。倫理相對主義在對抗一元論、擺脫西方中心上有優(yōu)勢,但最終仍舊陷入道德虛無主義的泥潭,不認同全球媒介倫理的存在。到頭來,偏向于本土媒介實踐而無法進入到一個全球?qū)υ捙c交流的狀態(tài)。

批判理論是指通過揭露制度和文化中的霸權對畸形社會(如奴役、不平等、壓迫等)的制造和復制,啟蒙人的自覺、反抗的意識和能力以獲得自由、解放的理論。從批判的角度來看,專業(yè)新聞倫理與自由主義所基于的偏見和局限性相同。自由新聞理論以啟蒙思想為基礎,這些思想形式是以男性、以歐洲為中心的,個人主義和普遍主義的。而批判理論提供了一種反敘事,它堅持將本土知識框架和當?shù)厣罱?jīng)驗納入總體的全球媒介倫理中。比如,在思考西方的自由、社會責任這些原則的時候,不能直接將其嫁接到非洲本土。在非洲記者的實踐中,他們對自由、社會責任的理解有其情景化的解釋,與原本西方的理解并非一致。而且,非洲內(nèi)部的復雜性與多元性也應該被考慮在內(nèi)。[2]在這種批判反思中,對“去西方化”的強調(diào)讓討論變得豐富起來。在討論媒體倫理原則時,“去西方化”還意味著使用跨文化比較,并適當重視非洲、印度和東方的倫理制度。[23]接受批判理論和跨文化的方法,避免我們陷入兩種極端的境地:一種是對本土情況不敏感的普遍主義;一種是相信每種新聞文化都有不同價值,其他傳統(tǒng)沒有什么可借鑒的地方。

批判理論在主體性的視野里反思權力支配關系,使主體重返社會經(jīng)驗,恢復道德主體的選擇能力,在恢復人的交往理性的過程中通向相互交往的主體,進而在相互尊重、相互開放的倫理對話中建構(gòu)全球媒介倫理。跨文化理論進一步促進人們轉(zhuǎn)向主體間性,反思“尊重他者”的道德行為可能隱藏的傲慢與偏見,以及文化間倫理的相似性可能掩蓋的差異與沖突。其結(jié)果是,從主體性的道德價值“尊重他者”已轉(zhuǎn)移到“從他者出發(fā)”,每一個處于傳播關系中的人不再僅僅以自我文化的善意或普遍的善意對待“他者”,而是要理解“他者”需要怎樣的善意;也不再僅僅考慮對“他者文化”的倫理知識進行語境化的理解,還要進一步思考如何產(chǎn)生互惠性理解。[34]103即在對話與合作中的理解,超越把“他者文化”的倫理當作知識理解與興趣滿足的局限,在倫理差異中形成互補性知識,強調(diào)倫理觀念的互相印證。

由此,上述三種反思把人置于全球與本土關系、權力支配關系和倫理對話關系之中,形成了在關系中建構(gòu)全球媒介倫理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正在媒介倫理實踐中得到某種顯現(xiàn)。

四、全球媒介倫理的可能路徑

回到人的交往關系中探討全球媒介倫理建構(gòu),常常通過對全球各地的媒介倫理實踐與文本進行比較,試圖建立一套“去西方化”的、適應全球的媒介倫理。

從歐洲、北非、中東、亞洲的穆斯林國家的媒介倫理比較中,可以提煉出真實性和客觀性標準作為新聞業(yè)的核心價值觀,其他的一些媒介標準在比較之中呈現(xiàn)出復數(shù)。[35]如在隱私和公共問題上,跨文化的共識是存在私有/公共二分法,個人和家庭這些私人領域需要保護,但并非是“東方的私密性對西方的公共性”這么簡單。很多伊斯蘭的倫理準則也尋求在隱私與公共之間保持平衡:中亞獨立電子大眾媒體協(xié)會規(guī)定“電視和廣播新聞記者無權報道未經(jīng)其允許的個人生活細節(jié)”;吉爾吉斯斯坦媒介倫理準則規(guī)定,“除非采取旨在保護社會利益的行動,否則不得干預個人的私生活”。歸根結(jié)底,西方倫理與東方倫理的二分法破產(chǎn)了,無法作為一般范式。

如果不去尋找一些全球共通的、共同存在的東西作為標準,全球共識無法形成,全球媒介倫理更無法建立。文本比較分析過后,一般的方法是提煉出“普遍存在的倫理”,作為全球媒介倫理的哲學基礎,來解決種種分歧。但這些方法常常掩蓋了倫理的差異與沖突??缥幕穆窂睫D(zhuǎn)而尋求把普遍存在的倫理歸結(jié)為“原始規(guī)范”,假設它根植于全人類的共識,通過探討全球媒介倫理的各種理論立場,運用倫理多元主義的思路,在全球與本土之間調(diào)和。這種選擇基于兩個事實:首先,隨著時間的推移,價值觀念會發(fā)生變化;其次,不同文化對價值觀的解釋不同。同時還必須直面當下全球知識生產(chǎn)和分配不平等的事實。因此,普世價值不再被理解為超越性的觀念,而被理解為嵌入特定語境中的“原始規(guī)范”。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36]表達人性應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它鼓勵擴大我們的倫理理解和倫理意識。倫理應該從人類對話的經(jīng)驗中產(chǎn)生出來,既將他者視為道德,也代表他者的道德。將世界主義的首要目標理解為參與關于新聞倫理的跨文化對話,以探索共同點和差異。[23]以此形成充滿對話性的全球媒介倫理建構(gòu)。

近年來,中東的記者、媒體所有者和政策專家已經(jīng)開始認識到,全球媒體并不總是或不一定顛覆和消除本土(阿拉伯)價值觀。觀念上的變化激發(fā)一些中東專業(yè)人士試圖通過結(jié)合全球和本地倫理視角來進行自我調(diào)節(jié)。[37]將全球與本土結(jié)合/融合在一起,尋找其中可結(jié)合的點。融合的價值觀代表著人類在不同文化之間共享的普遍原始規(guī)范,而分歧的價值觀則表明了該地區(qū)的文化特色。其代表是土耳其哲學家阿爾·努爾西(Al Nursi)對《古蘭經(jīng)》的解釋理論,為媒介倫理學者提供了倫理框架,既照顧到中東的傳統(tǒng)根基《古蘭經(jīng)》,又將世界性的媒介倫理規(guī)范結(jié)合進來。當全球媒介倫理的原則與本土原則發(fā)生沖突的時候,一種世界主義的做法意味著新聞工作者接受人權和社會正義的跨國原則在沖突時優(yōu)先于自身利益甚至國家利益。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國際新聞業(yè)必須重新考慮愛國主義的作用,它應該在記者的價值體系中發(fā)揮較低的作用,因此一種溫和的愛國主義被倡導。

現(xiàn)實的倫理對話并不樂觀,在制定全球媒介倫理的時候應盡量考慮到各方因素的影響,運用多元化、調(diào)和的方法,學者、新聞生產(chǎn)者、媒體內(nèi)容消費者、媒體用戶、媒體擁有者、媒體專業(yè)協(xié)會、媒體非政府組織,這些因素都應考慮在內(nèi)。[38]這就帶來了某種可能性。但是,一些實踐表明,這套方法并非如此行之有效。比如讓一部分學生觀看具有全球價值觀的電視真人秀,另一部分學生觀看具有本土價值觀的電視真人秀,最后發(fā)現(xiàn),其實很難將媒體倫理超越其本地和全球范圍來考慮,而是要和諧地整合到一個新的“球土化”媒體倫理體系中。[28]這為全球與本土之間調(diào)和的想法提出了挑戰(zhàn)。

首先,它強調(diào)存在共識,但要在各種文化中尋求特殊性的解釋。究其本質(zhì),它仍然是世界主義的,只不過將這種世界主義化約為“原始規(guī)范”。這種“原始規(guī)范”建立在全人類的倫理的基礎上,這有可能擴大倫理基礎,讓這個基礎變得大而空泛。

其次,在西方與非西方的關系上,由于非西方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的影響,因此,要追問的問題是,西方的倫理準則是如何進入非西方世界的?經(jīng)過反思可以找到解構(gòu)權力關系的方法。非洲曾經(jīng)長期屬于歐洲國家的殖民地,在此期間,非洲法語國家沒有媒體,只有法國人才被允許擁有媒體。非洲獨立后,西方為第三世界國家提供新聞學教學。非洲對西方的依賴、對西方內(nèi)容不加批評地引進,使得西方的新聞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由此傳入非洲。在中東,媒體倫理守則的內(nèi)容也各不相同,但它們通常強調(diào)自由、責任、隱私、公平、客觀和信息獲取。中東制定的最新倫理準則已開始納入道德觀念,例如自由、平衡和獨立,這些觀念通常與西方新聞業(yè)有關。[37]例如,設在中東的半島電視臺,采用的是全球倫理標準,即西方倫理的標準。因為只有設定全球倫理標準才能更好地進行國際傳播。土耳其在制定《新聞界專業(yè)守則》的時候,寫入新聞發(fā)布會保證通訊自由等條款,在大多數(shù)段落中體現(xiàn)西歐標準。因為土耳其已經(jīng)取得了歐盟候選人的位置,所以不得不采取歐洲標準,以便為歐盟所接納。這三者總由于各種各樣的經(jīng)濟、政治的原因,無法避免地受到西方世界的倫理的影響。所有這一切均指向全球信息傳播秩序的不平等,這一既定事實不改變,談“去西方化”將只是夢幻泡影。

再次,盡管一部分人強調(diào)全球與本土的調(diào)和,既照顧到全球媒介倫理,又兼顧本土文化,但回到現(xiàn)實中,有時候西方倫理/全球倫理與地方倫理之間無法實現(xiàn)調(diào)和,二者甚至是沖突的。拿愛國主義來說,在全球媒介倫理中,公正客觀的報道被視為一種標準,但在許多阿拉伯新聞工作者的專業(yè)協(xié)會中,愛國主義被視為一種美德,而不是違反道德。1996年埃及新聞集團的法典草案要求新聞媒體“遵守埃及社會的愛國主義和道德價值觀”。在阿爾及利亞,要求新聞記者忠于“阿爾及利亞革命的目標”。曾經(jīng)有溫和的愛國主義聲音出現(xiàn),但事實是,如果一名美國記者在“9·11”事件以后被視為不愛國,他就會被拋棄。在美國如此,在中東也如此,那么如何在全球媒介倫理中要求一種溫和的愛國主義呢?

再比如,公正的報道,這被認為是全球媒體應該遵循的準則,但在報道巴以沖突相關的新聞方面,此法并不十分有效。半島電視臺的崛起與對第二次巴勒斯坦起義的深度報道有關,這讓半島電視臺在中東建立了公信力。但是半島電視臺在報道巴以沖突時,恰恰是放棄了公正的報道而取得成功的。在被問及報道巴以沖突的專業(yè)標準時,頻道主編艾哈邁德·阿爾·斯凱克(Ahmad al Skaikh)是這樣說的:“我們的目標并不完全是報道事實……戰(zhàn)爭必須以結(jié)束戰(zhàn)爭為目標,真正引導的價值并不是公正,而是尋找可以結(jié)束戰(zhàn)爭的東西。新聞業(yè)中公正和客觀的倫理標準不能保證弱勢群體巴勒斯坦人得到公正的代表權,他們有權在新聞媒體中講述自己的故事,半島電視臺承擔了這一任務。阿拉伯新聞工作者必須發(fā)展自己的方式來報道巴勒斯坦問題。這種報道可能符合或可能不符合全球新聞學所倡導的公正和客觀的理想。但是,對于他們中的許多人而言,根據(jù)他們對這些專業(yè)理想的理解,這仍然是符合倫理和平衡的。”[39]

調(diào)和的想法變得不切實際。加拿大裔的皮耶維(J. Piecowye)是阿聯(lián)酋英語節(jié)目《光線》(lightline)的主持人,作為一個在阿聯(lián)酋已經(jīng)定居5年的人,他對阿聯(lián)酋十分了解。在一次節(jié)目中,就是否要談論一對英國夫婦在街頭接吻的話題時,他陷入了糾結(jié)。按照“普世”的想法,這個話題沒有任何禁忌可言,在一檔非黃金時間的英語節(jié)目中討論這一話題肯定沒有問題。但是按照伊斯蘭的規(guī)定,情侶公開進行親密行為是不對的。糾結(jié)之后,他最終采取了本土的倫理,沒有談論這一“禁忌”話題。阿聯(lián)酋一直試圖通過將自己展示為一個開放和進步的社會來吸引游客,同時又試圖保持保守的伊斯蘭文化。盡管阿聯(lián)酋正逐漸與全球媒體實踐融合在一起(許多廣播公司都是外籍人士居多),但內(nèi)容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當?shù)匾了固m文化和道德規(guī)范的影響,而不是從西方引進的規(guī)范和規(guī)則。[40]全球的倫理準則似乎很難進入到本土的實踐中。

至此,全球媒介倫理的發(fā)展路徑清晰地呈現(xiàn)在眼前:以西方為中心的、一元論的全球媒介倫理曾經(jīng)被視為理所當然;在后殖民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批判理論等理論的滋養(yǎng)下,全球媒介倫理的發(fā)展逐步突破以西方為中心的“一元論”的想法,在本土建立起自己的媒介倫理理論,走上了倫理相對主義的道路,但是,這條道路遭遇了諸多的挑戰(zhàn);在實踐與學術討論中,一套去西方化、去中心化且基于全球的、多元的全球媒介倫理被認可,倫理多元主義打開了人們的思路。

但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困境再次出現(xiàn)了。似乎全球媒介倫理只能要么偏向全球,要么脫離全球,要么介于全球與本土之間。偏向全球,只能繼續(xù)回到原來的西方一元論的世界,滋生世界主義、普世主義的因素;脫離全球,只能是擺脫西方中心主義,再建一個“非洲中心”“亞洲中心”,讓全球?qū)υ捠タ赡?,全球媒介倫理失去意義,甚至陷入倫理虛無主義;介于全球與本土之間的調(diào)和似乎是一種美好的設想,但它仍不可避免地被一種西方霸權主義的力量所裹挾。在現(xiàn)有國際信息傳播秩序不平衡的情形下,構(gòu)建一個基于全球又兼顧本土的全球媒介倫理秩序是困難而不切實際的,它面臨各種質(zhì)疑。當它進入實踐,便會陷入種種窘境。象征性將“他者”包括在內(nèi),以作為一種手段來驗證現(xiàn)有的、占主導地位的框架的霸權,這可能會(盡管無意間)導致相對主義倫理[2],使多種文化再次陷入無法交流的情境之中。

當我們真正體會這一困境時,我們就會轉(zhuǎn)向跨文化傳播,即強調(diào)每一個傳播參與者的主體性地位,謀求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傳播者之間建立某種具有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的相互關系,這對于全球媒介倫理建構(gòu)尤為重要。在傳播方面,卡爾(David W. Kale)明確表示,通過破壞他人對于其自身觀念以及人類精神的尊嚴和價值的方法進行傳播,是不道德的?;谶@樣的理解,卡爾進一步提出了跨文化傳播中全球化道德準則的四原則,即:(1)對不同文化的人采取自己希望得到的尊敬態(tài)度;(2)盡可能準確地描述你所感知的世界;(3)鼓勵其他文化的人用他們獨特的方式表達自己;(4)努力尋找同其他文化的人的共同點。[24]也就是說,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盡可能表述自己并傾聽他人的表述,在表述與傾聽中尋找共同點,達成共識,跨文化傳播活動才能回避沖突,達到和平。傾聽作為一種媒介倫理概念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提供的機會來促進更大的參與度和互惠性。[41]也只有這樣,全球媒介倫理的建構(gòu)才能真正體現(xiàn)其為人的目的。

從本質(zhì)上講,跨文化傳播的媒介倫理追求就是促進全球媒介倫理的全球理解。它的思維邏輯在于將“我與他”的主客體思維轉(zhuǎn)換為“我與你”的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思維。而后,進一步將主體間性轉(zhuǎn)換成文化間性,形成文化的互惠結(jié)構(gòu),提高每一個個體超越自身和與其他文化互動的能力,從而建構(gòu)完整的自我意識。[34]26這種基于動態(tài)的、全球?qū)υ挔顟B(tài)的全球媒介倫理建構(gòu),摒棄了之前靜態(tài)的媒介倫理建構(gòu)的弊端,在倫理融合意義上通向全球媒介倫理。

猜你喜歡
倫理媒介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十幾歲(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傳媒評論(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書,最優(yōu)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歡迎訂閱創(chuàng)新的媒介
用道德驅(qū)散“新聞霧霾”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反思媒介呈現(xiàn)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xiàn)象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
昌宁县| 韩城市| 盐山县| 龙南县| 深泽县| 大姚县| 宝清县| 星座| 阿合奇县| 古浪县| 广南县| 禄劝| 上虞市| 三台县| 固原市| 灵石县| 顺昌县| 桓台县| 公安县| 隆安县| 观塘区| 溧水县| 五寨县| 务川| 买车| 泸水县| 饶平县| 龙南县| 手机| 大邑县| 南汇区| 普兰县| 遂昌县| 张掖市| 芜湖市| 剑河县| 唐海县| 会昌县| 白山市| 通河县| 古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