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主持人:韓大元(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主持人語:憲法教育是一國法律教育的基石,是推進憲法實施、繁榮憲法學研究、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基礎性、引導性與前瞻性的工作,它在提升公民憲法意識、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權威、凝聚憲法共識、培育憲法文化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憲法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加強憲法學習宣傳教育是實施憲法的重要基礎?!?/p>
在我國,憲法教育不僅包括狹義的專業(yè)的憲法學教育,也包括廣義的人權教育與公民教育。它們以統(tǒng)一的憲法學科為依托,并根據各自教育目標、教育對象的不同,在教育方法、課程設置等方面各有側重,分別代表了憲法教育的不同面向,共同構成了中國的憲法教育體系。這一體系萌芽于晚清,伴隨著中國憲法學科的形成與發(fā)展而得以不斷完善,已經歷了百余年的歷史進程。為了完善憲法教育制度,提升憲法教育水平,營造良好的憲法文化,我們有必要梳理近代以來中國憲法教育發(fā)展的脈絡,總結其中的經驗與教訓,以資今日之鏡鑒?;谏鲜隹紤],我們策劃了本專題。
其中,本人的《中國近代以來憲法課程體系的演變》一文以憲法學課程為主題,具體梳理了清末以來中國憲法學課程的起源及其演變過程。中國的憲法課程最早出現(xiàn)于1897年設立的湖南時務學堂,其經晚清、民國直至新中國的發(fā)展演變,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與課程類型越來越豐富與多樣化,最終形成了以中國憲法、外國憲法與比較憲法為主體的完整的憲法學課程體系。
王德志教授與李猛博士合作的《論民國時期的人權教育》一文則根據國民政府統(tǒng)治下的國統(tǒng)區(qū)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兩條主線,分別梳理了人權教育在民國時期的發(fā)展過程。該文認為,人權思想對民國時期的思想界和社會政治實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雖然當時沒有出現(xiàn)專門的人權法課程和人權教育機構,但是憲法學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陷,承擔了憲法教育和人權教育的雙重使命。
陸一爽博士的《論民國公民教育的起源與變遷》一文梳理了公民教育的形成與演變史,指出公民教育在晚清民國時期經歷了從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公民教育思想向三民主義教育思想的轉向;學制方面經歷了從修身科、公民科、黨義科直至公民訓練科的變遷;教育目標方面經歷了從培養(yǎng)踐行民權、民治、世界主義的公民向踐行民族主義和傳統(tǒng)倫理的公民的轉型。論文強調,公民教育中提倡某種程度與形式的愛國心與政治認同,其與多元文化和價值的緊張關系將一直內嵌于公民教育的結構之中,并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與平衡。
曾韜博士與張翔教授合寫的《憲法規(guī)范力的學術建構——從基本范疇認識民國憲法學的學說史貢獻》一文則以憲法規(guī)范力的學術建構為內核,梳理了民國憲法學如何在學術研究中通過個別概念的輔助建構強化憲法規(guī)范力,以支撐憲法學作為規(guī)范科學的獨立地位,從而為憲法教育在民國時期的發(fā)展奠定學科基礎。
本專題希望通過探討憲法學課程、人權教育、公民教育以及憲法學說框架內的憲法規(guī)范力,較為全面地展現(xiàn)憲法教育的不同側面及其學科特征,從而為我們思考憲法教育體系的當代使命提供有益的思路與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