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家國情懷、人類情懷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2021-11-30 14:46:34
關鍵詞:家國情懷命運

陳 杰

引 言

家國情懷與人類情懷都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詞語,用來表述深為中國人服膺的情懷。家國情懷中的“家”不是西方人理解的束縛個體自由的暫時性契約組織或與公共領域相對的“私人領域”,而是由以親子關系為核心的親屬組成的最基本、最親密并具有無限包容性的血緣或擬血緣共同體;家國情懷中的“國”也不是西方式的封閉、排外、爭利、好斗的民族國家,而是立足于特定主權、領土及民眾而又具有天下關懷、追求世界和諧的文化-族群共同體;家國情懷中的“情懷”,不是單純、低級的感情,更不是反復無常的情緒,而是一種建立在一定認知基礎上具有一定思想或價值內(nèi)涵的比較穩(wěn)定的情感。家國情懷,實際上是在家、國生活實踐中自然形成并得到自覺培養(yǎng)的對家、國的關愛之情,其實質(zhì)是一種超越一己之私認同和追求親密合作、和諧相處的共同體生活的情懷。人類情懷則是對整個人類的關愛之情及對人類成員之間親密合作、和睦相處的認同和向往之情,它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直接心理動因。人類情懷脫胎于古代中國人的“天下關懷”,而不同于西方式的普世主義情懷。后者把自身文明標榜為普世價值,并妄圖以之強行取代其他文明,結果只導致了數(shù)不盡的沖突,造成了人類內(nèi)部的對立和分裂,因而實質(zhì)上是一種“非人類情懷”,甚至是一種“反人類情懷”。人類情懷或天下關懷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而是在家國情懷的基礎上形成的。如果說家庭是基于血緣認同形成的人類共同體,國家是基于文化-族群認同形成的更大人類共同體,那么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基于對整個人類共同命運和共通人性的認同形成的最大人類共同體。這三種共同體不僅在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即它們都意味著成員之間不可分割、休戚與共的關系,而且彼此之間是相互貫通的:如果說血緣認同可以消除家庭成員之間的隔閡讓家變?yōu)橐粋€親密共同體,那么文化-族群認同則可以化除血緣界限把國變成像家那樣的親密共同體,而對人類共同命運和共通人性的認同又可以化除文化-族群界限使整個人類變?yōu)橄窦摇菢拥挠H密共同體。家、國、人類命運共同體由此構成了一個不斷擴大又相互連通的同心圓序列:家—國家—人類一家或天下一家。正因為如此,基于家庭共同體和國家共同體生活形成的家國情懷構成了培育人類情懷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源頭活水。不過,僅有家國情懷還不足以激發(fā)人類情懷。只有真正認識到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形成深切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家國情懷才能擴展為人類情懷并導向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際行動。如果只有家庭共同體意識和國家共同體意識而沒有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家國情懷就可能淪為狹隘的家族主義和排外的民族主義,而所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就會變成一句空話。

一、 家國情懷:培育人類情懷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源頭活水

如果說家國情懷是“齊家治國”的直接心理動因,那么人類情懷就是“平天下”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直接心理動因。不過,人類情懷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而是由家國情懷延伸而來的??梢哉f,家國情懷是培育人類情懷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源頭活水”。

(一) 家國情懷構成了培育人類情懷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原初情感動力

從直接意義上看,人類情懷而非家國情懷才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情感動力。問題是,沒有家國情懷這個基礎,所謂人類情懷就會變成空洞的說辭或淪為虛情假意。近代以來,許多西方國家之所以在口頭上高喊“博愛”,在行動上卻極盡壓榨弱者、掠奪他國之能事,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因為它們的“博愛”沒有家國情懷的支撐而流于虛假的宣傳。中國儒家也提倡博愛,比如孔子主張“泛愛眾”(1)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5頁。、董仲舒倡導“忠信而博愛”(2)董仲舒:《春秋繁露》,張世亮、鐘肇鵬、周桂鈿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383頁。等,但與西方不同,儒家的博愛不是抽象、空洞的愛,而是發(fā)自一個真實、不竭的情感源頭——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包含家庭親情和愛國之情,其中家庭親情又是愛國之情的源頭,在家國情懷中居于基礎地位。

人的生命來自父母,又通常在父母的撫育、照顧下長大成人。父母對子女的“慈愛”和子女對父母的“孝愛”構成了家庭親情的主要內(nèi)容。很多其他高級動物,出生不久即可站立乃至跳躍奔跑,并很快能夠自食其力,只需要“母親”短暫的哺育即可進入成年時期。與它們相比,人類幼兒在出生時處于極不成熟的狀態(tài),不但需要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而且需要父親全力以赴的撫養(yǎng)才有可能存活下來。父母對子女的慈愛既出自本能,又在忘我養(yǎng)育子女的過程中不斷加深。父母對子女忘我的“慈愛”又催生了子女對父母的“孝愛”。由于父母對子女生活的全身心投入,也由于幼年子女對父母的全方位依賴,子女和父母之間形成幾近同體共生的關系。正是在這種幾乎不分彼此、渾然一體的關系中,子女本能地意識到愛自己就得愛父母而愛父母不啻愛自己。于是,“孝愛”在不覺間得以形成?!靶邸钡漠a(chǎn)生是如此自然,以致其看上去似乎是一種天生本能。正因為如此,美國學者“羅斯文認為孝作為一種家庭角色的實現(xiàn),既不是基于規(guī)則遵守,也不是基于一種契約,而是出自孩子們對父母所給予的充沛慈愛的‘自然反應’”(3)張祥龍:《在中西間性里反對個體主義——從羅斯文的書談起》,《道德與文明》2018年第4期。。子女對父母開始時不自覺的“孝愛”在其成長過程中又增添了自覺的成分。父母對子女深沉的愛,由于在子女還沒出生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在子女出生以后和成長的過程中仍然綿綿無盡,因此烙刻在子女的記憶深處,甚至融入他們的骨髓和血液之中。一旦子女長到一定年齡和有了一定意識,去反思和回溯自己的生命起源、成長歷程時,就不能不認識到父母對自己的深恩厚德,不能不對父母產(chǎn)生自覺的感恩之情即孝愛之情?!对娊?jīng)·小雅·蓼莪》生動地描繪了子女對父母大恩大德的認識以及對父母的恩德無以為報的感激心情:“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無父何怙?無母何恃?……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在家庭的教育和社會的引導下,這種孝愛之情又會進一步鞏固加深。這樣看來,慈愛和孝愛都是最自然、最真實、最深切的情感,而且發(fā)自肺腑,源源不斷。如果說西方人所謂的“博愛”是空洞、抽象的愛,那么中國人所看重的慈愛和孝愛就是自然產(chǎn)生并在家庭生活中不斷加深的愛,豐富、細膩而深厚。它們可以讓一方捕捉到另一方最細微的感受、最微妙的需求而積極給予回應,可以讓愛的雙方親密無間、不分彼此、融合為一,從而成為父母和子女愛家、持家、護家的本源性動力。

無論慈愛還是孝愛都不是自私、狹隘的愛。中國主流思想向來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2頁。,強調(diào)把對親人的愛“推擴”到其他人身上,甚至在必要時可以為了“博施濟眾”而犧牲家庭。如果把一個人對親人的愛看作源初的愛而把他對其他人的愛看作派生的愛,那么正因為前者是真切的,后者才有可能是真切的。正如郭齊勇指出的那樣:“愛我們的親人,是愛社會上其他人的基礎……在正常、和諧家庭的氛圍中,家庭成員之間的關愛,養(yǎng)育、陶冶了我們的愛心。長期在這樣的情感滋養(yǎng)、浸潤下,人的心靈與心理漸趨健康而有了溝通性、包容性與責任感。”(5)郭齊勇:《墨儒兩家之“孝”“喪”與“愛”的區(qū)別與爭論》,《哲學研究》2010年第1期。假如一個人連親人都不愛,只能說明他失去了愛的機能,因此不可能真正地去愛其他人;而假如一個人沒有經(jīng)歷過親情這種真切的愛的體驗,便不會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愛。在這兩種情況下,即使他打起博愛的旗號,這種所謂的博愛也要么是虛假空洞、缺乏動力的,要么是簡單粗暴、強人所難的。

家庭親情的“推擴”是沒有界限的,從家人開始可以推擴到國人即一國同胞身上。之所以能夠把對親人的愛推擴到一國同胞身上,是因為他們與自己享有共同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習俗、生活方式和心理習慣,因而很容易被識別為“自家人”。當把對親人的愛推擴到一國同胞身上時,愛國之情就形成了,國也仿佛成為一個大家庭。這時,家與國連成一體,愛家之情與愛國之情融成一片,家國情懷由此誕生。家國情懷的形成證明親情完全可以超越狹隘的家庭范圍,擴展到廣泛的人類成員身上。有了家國情懷這個基礎,人類情懷才有可能產(chǎn)生。若沒有家國情懷,就不可能產(chǎn)生人類情懷??梢?,一個人只有從真切的家國情懷特別是家庭親情開始才可能形成真切的人類情懷并以此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 家國情懷蘊含著培育人類情懷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念原型

培育人類情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味著超越自我關愛他人乃至整個人類,并與他們結成一體、患難與共、同舟共濟。這需要超越孤立的個體意識、形成某種共同體觀念才有可能做到。而最初的共同體觀念正是在家國情懷中孕育出來的。可以說,家國情懷尤其是家庭親情蘊含著培育人類情懷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必需的共同體觀念的原型。

如前所述,家庭親情是最自然、最真切的情感,其主要表現(xiàn)為孝愛和慈愛。雖然孝愛和慈愛具有不同的指向、內(nèi)容和功能,但它們在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即它們都意味著化除一己之私,為親人考慮,并在互相尊重、彼此關心中結成緊密的家庭共同體、達到情如一體的境界,而不意味著以自我為中心一味向親人進行索取和占有。梁漱溟指出,“人在情感中,恒只見對方而忘了自己……凡感情厚的必處處為對方設想,念念以對方為重,而把自己放得很輕”(6)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87頁。。正是在孝愛、慈愛等這些深厚的感情經(jīng)驗中,人們養(yǎng)成了尊重對方、關愛他人的習慣,懂得了與他人互幫互助、和諧共處的道理,形成了初步的共同體觀念。正如孫向晨指出的那樣,“人們通過‘孝’的機制,以最切己的方式把人從自我中心中超拔出來,以對生命感恩的方式來超越自我而熱愛自己最親近的他人——父母”(7)孫向晨:《論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家的哲學”現(xiàn)代重生的可能性》,《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如果說“孝”是子女超越自我熱愛父母的話,那么“慈”則是父母超越自我熱愛子女。而一旦超越了狹隘的自我,學會了熱愛他人,一種休戚與共的共同體觀念就產(chǎn)生了。

如果把蘊含在家庭親情之中的共同體觀念推廣應用到國家范圍內(nèi),家庭親情就擴展為“家國情懷”,國也就變成了像家一樣的緊密共同體即形成所謂“國家”。不過,雖然國家及愛國之情是由家庭及家庭親情延伸而來,但與家庭這個共同體相比,國家共同體更大、更重要、更完備,并關乎千萬個家庭的幸福乃至生死存亡。所以,在家、國利益一致時,家國情懷往往表現(xiàn)為保家衛(wèi)國的情感和實踐,然而當其不一致時,家國情懷就需要表現(xiàn)為舍家為國的氣概和行動。“國家”和“家國情懷”的形成證明家庭親情中蘊含的共同體觀念可以適用于比家庭更大的范圍。如果把這種共同體觀念進一步推廣應用到全世界,家國情懷就擴展為人類情懷,人類也就變成了像家一樣的緊密共同體即形成所謂“天下一家”。在人類共同體這個大家庭中,每個國家都是其不可分離的成員,都與其他成員休戚相關,都應該為這個共同體的和諧、安寧、繁榮和幸福進行努力,甚至做出必要的犧牲。如果奉行對立思維、霸權主義,搞唯我獨尊、利益獨占的零和博弈,不但會損害共同體,而且最終必然傷及自身。

可見,正是因為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本身已蘊含了超越個體的共同體觀念,所以中國人才能夠形成人類情懷、提出和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相反,萌芽于希臘時期而成形于近代的西方個人主義意識形態(tài)為了抬高個人的價值而極力貶低家庭及家庭親情,結果使得西方人難以形成人類共同體思想及與之相應的人類共同體情懷。個人主義一方面把個人看成在性質(zhì)上獨立、價值上自足的個體,結果割斷了個人與他人、社會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從而阻礙了共同體觀念的出現(xiàn);另一方面,把個人視為占有性、進攻性的個體,結果將導致霍布斯所說的“每一個人對每個人的戰(zhàn)爭”(8)霍布斯:《利維坦》,黎庶復、黎廷弼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94頁?!词雇ㄟ^契約建立國家也難以完全抑制個人的占有和爭斗沖動,從而妨礙了共同體情懷的形成。雖然在西方也有不同名目的社群主義,但正如法國學者莫蘭指出的那樣,“目前存在于大國內(nèi)部的社群主義被用來維系集體認同,卻沒有喚醒高于個體的共同體意識”(9)埃德加·莫蘭:《倫理》,于碩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17年,第219頁。。在個人主義意識形態(tài)指導下建立的一些西方民族國家也復制了個人的這些特性,往往把其他國家當作對手或敵人,把世界當成爭權奪利、弱肉強食的戰(zhàn)場,結果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無數(shù)區(qū)域性紛爭,以致羅素聲稱西方式“國家主要是一個殺外國人的組織機構”(10)伯特蘭·羅素:《羅素思想小品》,張廣勇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8年,第254頁。??梢?,家國情懷與人類情懷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相連相通的,而個人主義意識形態(tài)與人類情懷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尖銳對立的。沒有家國情懷,就難以確立人類情懷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

二、 人類共同體意識:家國情懷擴展為人類情懷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中國人有著濃烈、深厚的家國情懷,但這種情懷有淪為狹隘的家族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可能。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現(xiàn)實中,家族腐敗屢見不鮮,排外行為時有出現(xiàn),就說明了這一點。怎么才能突破家庭和國家的界限,將家國情懷擴展為對全人類的關愛并導向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呢?這需要具備人類共同體意識才能做到。即只有深刻認識到整個人類是一個共同體,家國情懷才能擴展為人類情懷。家國情懷本身已蘊含著某種共同體觀念,這為人類共同體意識的產(chǎn)生提供了前提條件。不過,人類共同體意識畢竟與家國共同體觀念不同,并不會隨家國情懷自動出現(xiàn),而是需要經(jīng)過自覺的文化努力才能培養(yǎng)出來。

(一) 人類倫理共同體意識:人類共同體意識的古代形態(tài)

古代中國人有著鮮明的天下意識,而“‘天下’云者,即人類全體之謂”(11)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192頁。。因為這種天下意識主要是從倫理道德層面而不是從經(jīng)濟、技術、安全等實質(zhì)上的角度看待人類共同體的,所以可以把它稱作人類倫理共同體意識。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同類意識和關聯(lián)意識。同類意識是指把所有人——不論其膚色、民族、習俗狀況、文明程度如何,都看作一類,即人類。同類意識在我國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形成并延續(xù)至后世?!渡袝飞暇陀涊d著“惟人為萬物之靈”(12)《尚書》,王世舜、王翠葉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429頁。的觀點。孟子明確提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13)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200頁。。荀子有力論證了“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14)王先慎:《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162頁。。朱熹重申“人之性皆善”(15)黎靖德:《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69頁。。這些經(jīng)典論述都表明,中國古代主流思想家都認同,人雖然可能存在賢愚之分、先覺后覺之異或民族身份之別,但在本質(zhì)上都具有靈性、知覺、仁義,是天地間的高等存在,是同類。同類意識意味著人們不會把別人、陌生人乃至其他民族和其他國家的人看成“他者”、異類或敵人,而是會把他們視為和自己在本性上一樣的人,并對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同身受。人類世界之所以充斥著沖突和戰(zhàn)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許多國家和民族總是抱著根深蒂固的“他者”意識,把其他國家和民族當作異類進行斗爭。而如果牢固地確立起同類意識,人們就很容易設身處地站在其他人乃至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立場考慮問題,并依照忠恕之道處理與他們之間的關系。這將導向于對天下太平的實際追求或構建人類倫理共同體的實際努力。

關聯(lián)意識是認為人與他人、社會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的關系,而任何人都不能離開這種關系獨立存在。這種關聯(lián)意識可用儒家關于“人”的觀念來說明。在儒家看來,所謂人,不是原子式的、孤立的個人,而“是社會關系連續(xù)體中的關聯(lián)性存在一方”(16)陳來:《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國學流變與傳統(tǒng)價值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年,第14頁。。離開了與他人、社會之間的關系,人也就不成其為人。這種關系不是外在的,而是內(nèi)在的。換句話說,人“不是‘有’關系,或者‘進入’關系,而是由不可化約的關系性所構成”(17)安樂哲:《安樂哲比較哲學著作選》,貴陽:孔學堂書局有限公司,2018年,第292頁。。關系首先包括與親人之間的關系,但絕不限于此。極而言之,“家國天下,皆吾之身”(18)熊十力:《讀經(jīng)示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96頁。;“人類全體才是‘自我’的極量”(19)侯宜杰:《梁啟超文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285頁。。這意味著,世界上的任何人都處于以我為焦點的關系場域之中,都與我息息相關、休戚與共,即使這個人非親非故且遠在異國。在這種意識的引導下,古人往往把自己看成小我而把家庭、國家和天下視為層層擴展的大我,并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追求“齊家”“治國”“平天下”。

古代的天下意識或人類倫理共同體思想有著深厚的宇宙論依據(jù)。在中國古代主流思想看來,包括人在內(nèi)的整個宇宙是個有機的整體。宇宙的各個部分之間同體共生,互相作用,緊密相連。在這一思想背景下,北宋程顥明確提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20)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5頁。。這一觀點被后世思想家傳承下來。比如,朱熹認為“天地萬物本吾一體”(2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18頁。,王陽明也認為“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22)鄧艾民:《傳習錄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230頁。。在“萬物一體”視野下,人與自然之間一體共生,構成了宇宙共同體;人類內(nèi)部之間更是互依互存,構成了人類共同體。在此,人類共同體思想在宇宙論層面得到了有力論證,具有了哲學理論的堅固支撐。

正是因為有這種明確的人類倫理共同體意識,所以“親仁善鄰”“協(xié)和萬邦”才成為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歷史上,在這種意識的支配下,不但許多仁人君子突破狹隘的家庭和國家界限,“視天下之人,無外內(nèi)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yǎng)之”(23)鄧艾民:《傳習錄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13頁。,而且一些開明的統(tǒng)治者也往往奉行“厚往薄來”“以德服人”政策,用以處理與周邊民族之間的關系。如果沒有這種意識,家國情懷就可能淪為狹隘的家族主義和民族主義,而無法上升到天下情懷,擴充為對整個人類的關愛。

(二)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人類共同體意識的當代形態(tài)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中國引領世界發(fā)展潮流的一面旗幟,贏得越來越多國家的響應和支持,并多次被寫入聯(lián)合國相關文件之中。由中國首先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是偶然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固有的“協(xié)和萬邦”“天下太平”“天下為公”“萬物一體”等思想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提供了豐富的養(yǎng)料。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后提出并推動落實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不稱霸、和諧世界等外交思想,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先聲。在此基礎上,根據(jù)新的國內(nèi)條件和國際形勢,習近平于2013年創(chuàng)造性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其后,這一思想在實踐中不斷趨向完善,已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

與中國古代人類倫理共同體思想相比,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具有三個特點。第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扎根于深厚的現(xiàn)實生活土壤中,反映了人類互相依存、休戚與共這一客觀事實。習近平指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xiàn)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2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72頁。人類之所以在客觀上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經(jīng)濟全球化和技術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幾乎將所有國家都納入世界市場和國際分工體系;二是日益嚴峻的全球性挑戰(zhàn)如氣候惡化、恐怖主義等使得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迫切要求世界各國齊心協(xié)力、采取共同行動去解決。與此相比,古代人類倫理共同體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古人道德修身的主觀要求提出來的,主要是一種理論想象,缺乏現(xiàn)實依據(jù)。第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追求國家與國家之間、文明與文明之間的平等對待、相互尊重和交流互鑒,而古代人類倫理共同體思想則把華夏族看成文明中心,把周圍其他民族看作未開化的夷狄,把天下視為由中心向四周文明程度不斷遞減的等級化秩序,因而主張“用夏變夷”,把人類文明的提升視為由中心向周圍輻射的單向過程。第三,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指引下,當代中國主要通過經(jīng)濟開放、技術合作、人員交流、資金融通、信息共享等手段發(fā)展與其他國家的協(xié)作關系,由此建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實質(zhì)性而非名義性的共同體。而依照人類倫理共同體思想,古代中國主要通過冊封制、羈縻制、和親制、朝貢制等建立其他國家對中國的隸屬關系,由此建立的天下秩序或人類倫理共同體只是一種表面上的禮儀性秩序,缺乏實質(zhì)內(nèi)容。

正是在這種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引領下,中國人把自己的家國情懷擴展為對人類的關愛之情。出于這種關愛之情,中國人民“始終密切關注和無私幫助仍然生活在戰(zhàn)火、動蕩、饑餓、貧困中的有關國家的人民,始終愿意盡最大努力為人類和平和發(fā)展作出貢獻”(25)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第138頁。,大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力促進了人類進步事業(yè)。

三、 積極培育家國情懷與人類情懷:順利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提條件

家國情懷內(nèi)在地蘊含著人類情懷。只要人們認識到家庭和國家是命運共同體,認識到整個人類也是命運共同體,家國情懷就會生發(fā)出人類情懷。家國情懷與人類情懷相連相通,又不能互相取代。只有正確把握家國情懷與人類情懷并積極予以落實,才能順利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一) 以家庭為基石,維護家庭親情

擁有家庭是人類的重要特征。其他高級動物,如黑猩猩,雖然也是“母親”所生,但一旦成年就會永遠離開“母親”,且不知“父親”為何物,從來沒有形成穩(wěn)固的家庭?!艾F(xiàn)在的人類學界對此已達成這樣的共識,即盡管人類的家庭形式、親子關系的格局多種多樣,但人類一直就有某種家庭,從來就沒有過完全無家庭的無母無父的混交時期”(26)張祥龍:《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7年,第67頁。。

安頓好家庭是推動國家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基礎工程。這是因為“家,是每一個人安全感、歸屬感、歸宿感和幸福感滿足的最重要來源,是最基本、最普遍、最穩(wěn)定、最自然也最重要的人類生活單位”(27)笑思:《家哲學:西方人的盲點》,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39頁。。所謂“家齊而后國治”(28)王文錦:《大學中庸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2頁。、“正家而天下定矣”(29)《周易》,楊天才、張善文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331頁。,就是說,只有守護好家庭,國家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才能獲得穩(wěn)固的根基。如果家庭這個根基坍塌了,那么“治國平天下”就會成為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樓閣。趙汀陽指出,“就可能性而言,家庭是個人利益計較趨于最小化的一種生態(tài)環(huán)境,最有利于形成無條件的互相關心和相互責任……于是,家庭原則被認為是處理一切社會問題、國家問題乃至天下問題的最優(yōu)原則”(30)趙汀陽:《天下的當代性:世界秩序的實踐與想象》,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第86頁。。所謂“家庭原則”就是關愛他人、講究責任、注重合作、追求和諧的原則。因此,只有按照家庭原則才有可能建立起友善型、合作型國家。相反,如果按照西方的個人主義原則去構建國家,那么如此構建起來的國家就會復制個人爭權奪利的特性,趨向于成為掠奪性、爭斗性國家。基于同樣的道理,也只有按照家庭原則才有可能構建一個和諧的世界。換句話說,“除非天下能按照家庭的模式進行治理,否則它將不能得到和平與和諧”(31)趙汀陽:《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99頁。。中國正是因為重視家庭并按照家庭原則對待世界,所以才能提出和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此相反,“家在西方價值觀念體系中一貫的不重要,幫助導致了‘天下一家’的政治在西方變得不可能。”(32)笑思:《家哲學:西方人的盲點》,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5頁。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承認,家庭是政治生態(tài)的本源與根據(jù);如果沒有美滿的家庭,就沒有美滿家庭導致的興旺社會,政治規(guī)則將形同虛設或者更糟。”(33)安樂哲:《儒家角色倫理學:一套特色倫理學詞匯》,孟巍隆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86頁。因此,只有培育和維護深厚的家庭親情,守護好家庭,國家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才能具備堅實的基礎。

(二) 以中國為重心,鞏固愛國之情

只有建設和擁有一個強大的中國,才能為千萬個家庭提供安全的生存環(huán)境,也才能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堅實的后盾。一個支離破碎、積貧積弱的中國,只能導致無數(shù)家庭妻離子散,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變成一廂情愿的空談。所以無論從安頓家庭著眼還是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著眼,都必須以中國為重心,把中國建設好、守護好。

現(xiàn)代中國不僅是一個獨立自主的現(xiàn)代國家,而且是一個特色鮮明、歷史悠久的文明國家。作為現(xiàn)代國家,與其他現(xiàn)代國家一樣,中國擁有自己的主權、領土和國民,并承擔著一定的對內(nèi)和對外職能,如維護公共秩序、興辦公共事業(yè)、抵抗外來侵略、保證國防安全等。與其他國家不一樣的是,作為文明國家或文明型國家,中國延續(xù)和守護著自己的一套獨特的價值。在這套價值中,就本文討論的主題而言,最重要的是對家庭的看重和對天下即人類整體的關懷。

就家庭價值而言,幾乎沒有任何國家像中國這樣看重家庭。比如,早在古希臘時期,西方人就把家庭貶斥為城邦的對立面,柏拉圖甚至在《理想國》中取消了家庭。到了中世紀,西方人追求所謂靈魂的救贖,因此把自己奉獻給了上帝和教會,而僅把家庭視為俗世生活的低級場所。到了近代,西方主流思想家把家庭看成家庭成員通過契約建立的暫時性機構——這種機構對父母來說是不得不擔負的累贅,對子女來說是不得不接受的枷鎖。在現(xiàn)實中,選擇獨居、離婚或離家的西方人越來越多。家庭在西方社會重要性的不斷降低讓英國哲學家羅素也不由得感嘆“如今家庭日趨衰弱”(34)羅素:《羅素論中西文化》,楊發(fā)庭等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年,第22頁。。相形之下,只有中國一開始就把家庭視為人生意義、社會生活和政治秩序的源發(fā)地加以尊崇,并堅持至今??梢哉f,在這個世界上,最看重家庭的是中國。因此,只有建設好、守護好中國,才可能建設好、守護好家庭。

就人類或天下價值而言,“‘天下’觀念是中國文化最具特色、最具宏大愿景的一面”(35)孫向晨:《民族國家、文明國家與天下意識》,《探索與爭鳴》2014年第9期。,它展現(xiàn)的是對人類的整體性關切。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協(xié)和萬邦、天下太平的追求,即使進入近代后因飽受帝國主義侵略而處于風雨飄搖的時刻,中國人也沒有放棄世界大同的理想。一俟中國發(fā)展起來,中國人就適時地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并積極予以落實。中國的迅速發(fā)展及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巨大努力讓英國學者羅思義由衷贊嘆“當今中國已成為人類共同利益取得決定性進步的關鍵點?!?36)解讀中國工作室:《讀懂中國:海外知名學者談中國新時代》,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50頁。與中國相反,“西方世界所能考慮的最高原則就是‘國家利益’,這是西方化現(xiàn)代世界的法則,也是美國人的口頭禪”(37)孫向晨:《民族國家、文明國家與天下意識》,《探索與爭鳴》2014年第9期。。在這種鮮明對比下,也可以這么說,只有建設好、守護好中國,才可能順利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好、守護好全世界。

(三) 以其他國家為伙伴,培育人類情懷

第一,杜絕唯我獨尊心態(tài),樹立相互尊重信念。每一個國家、每一種文明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因此,對任何一個國家和任何一種文明都應予以尊重。然而遺憾的是,一些西方國家在近代以來養(yǎng)成了唯我獨尊心理,認為只有西方文明才是真正高級的文明,往往居高臨下、頤指氣使地強迫非西方國家接受西方的價值觀和實行西方式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這不僅讓后者陷入動蕩和貧困之中,而且對人類文明的整體發(fā)展和進步構成了嚴重威脅。只有杜絕這種唯我獨尊心態(tài),樹立和落實相互尊重的信念,才能為順利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必要條件。

第二,破除對立沖突思維,樹立平等合作理念。面對不斷加深的全球化趨勢和層出不窮的全球性挑戰(zhàn),世界各國只有攜起手來、緊密合作,才能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然而,一些西方國家仍然奉行零和博弈、對立沖突思維,往往把其他國家當作對手進行防范,甚至當作敵人進行斗爭。只有破除這種對立思維,樹立和落實平等合作理念,才能為順利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切實條件。

第三,克服自私自利心理,樹立共同發(fā)展理念。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早已使世界各國處于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之中。然而,一些西方大國無視世界各國互相依存這一事實,仍然奉行利己主義,搞以鄰為壑那一套。正如羅素所說:“在西方,不論是國家還是個人,所熱衷追求的正是占有、自恃,以及統(tǒng)治。”(38)羅素:《羅素自選文集》,戴玉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176頁。只有克服這種自私自利心理,樹立和踐行共同發(fā)展理念,才能為順利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良好條件。

四、 結 語

中國人歷來具有深厚的家國情懷和人類情懷,把實現(xiàn)家庭和諧、國泰民安與天下太平視為人生的內(nèi)在要求和人生意義之所在,而沒有孤立的個人意識,也不推崇個人利益。與之相反,西方人有著根深蒂固的個人主義意識形態(tài),認為獨立的個人是最本真的存在,把家庭、國家和天下視為外在的甚至束縛個人的東西,因此缺乏真切的家國情懷和人類情懷。如果說家國情懷是齊家治國的直接心理動因,那么人類情懷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直接心理動因。家國情懷特別是其中包含的家庭親情是在家、國生活實踐中自然形成的,又得到中國文化自覺的培育。人類情懷則起源于家國情懷。沒有家國情懷,就不可能形成人類情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無從談起;但僅有家國情懷,未必產(chǎn)生人類情懷。只有深刻認識到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真正具有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家國情懷才能擴展為人類情懷并導向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際行動。順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正確把握和落實家國情懷與人類情懷。只有維護好家庭親情,把家庭建設得穩(wěn)固和諧,才能為國家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打下堅實基礎;只有鞏固好愛國之情,把中國建設得更加強大并把中國人特有的家庭親情和人類情懷充分發(fā)揮出來,才能為維護家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有力保障;只有培育好人類情懷,把其他國家當作伙伴予以尊重、進行合作并推動與其共同發(fā)展,才能為順利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良好條件。

猜你喜歡
家國情懷命運
命運的更迭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0
贛鄱情懷
心聲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8
民有呼我有應 “剛”與“柔”中顯情懷
人大建設(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家國兩相依
命運秀
海峽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 02:38:48
家國情懷
但為家國 無問西東
略談“家國情懷”
命運
詩選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1
命運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3:18:03
巴中市| 陵川县| 南丹县| 双牌县| 高邑县| 乌拉特前旗| 镇坪县| 繁昌县| 益阳市| 藁城市| 松溪县| 石阡县| 满洲里市| 安庆市| 虎林市| 视频| 囊谦县| 称多县| 泸水县| 哈巴河县| 台中县| 布拖县| 宜昌市| 长海县| 宣威市| 邹平县| 望奎县| 华池县| 新化县| 南汇区| 蓝山县| 塔城市| 龙江县| 呈贡县| 房产| 东辽县| 诸暨市| 兰考县| 鹤岗市| 庄浪县| 扶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