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朱海娜(渭南市臨渭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陜西 渭南 714000)
胃脘痛是常見的內科疾病之一,也稱胃痛,在其他消化道疾病中常見此癥狀[1]?;颊甙l(fā)病時會感覺上腹部靠近心臟的位置有疼痛感,若是空腹時發(fā)病則疼痛感加劇,同時患者還會出現(xiàn)口水分泌增多、沒有精神、手腳冰涼、脈象偏沉細等情況[2]。由于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發(fā)生極大的變化,胃脘痛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加,且在各個人群中均有廣泛分布。目前,臨床治療胃脘痛都遵守恢復患者脾胃功能、減輕疼痛感和預防疾病復發(fā)的治療原則[3]。黃芪建中湯是中醫(yī)常用于治療胃脘痛的方劑,但單用此藥療程較長,療效欠佳,為了提高此藥方在臨床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擬用黃芪建中湯配合食療治療胃脘痛,觀察其療效。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的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患者120例,按入院時間分為基礎組和研究組,各60例。基礎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26~45歲,平均(35.56±4.67)歲;病程0.5~2年,平均(1.25±0.56)年。研究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24~44歲,平均(33.68±4.09)歲;病程1~3年,平均(1.32±0.98)年。納入標準:西醫(yī)診斷符合《實用內科學》[4]中胃脘痛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的診斷標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且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對本次用藥有禁忌癥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依從性低或中途退出者;由于手術、腫瘤、異物等導致胃脘痛者;合并其他臟器嚴重疾病者;肝腎功能嚴重障礙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基礎組使用黃芪建中湯進行治療,藥方具體為:黃芪20 g、青羊參9 g、飴糖50 g、桂枝10 g、甘草10 g、大棗5顆、生姜9 g,嘔吐者方中加橘皮5 g、茯苓5 g、竹姑5 g;脾胃氣滯寒凝者,方中加黨參10 g、泥附子2 g。;將上述藥方用水煎煮,患者每日服用1劑,分早晚各1次。研究組在基礎組的基礎上配合飲食療法進行治療,飲食療法的具體治療措施如下:根據(jù)患者的實際病情發(fā)展情況制定合適的飲食搭配方案和進食計劃,教會患者及其家屬計算食物的熱量、脂肪含量、糖分含量以及蛋白質含量的方法,并要求患者對自身每日熱量、脂肪、糖分、蛋白質的攝入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建議患者堅持少食多餐,多喝水,多吃富含纖維素和維生素的果蔬,盡量選擇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忌辛辣、生涼等刺激腸胃的食物;建議患者保持穩(wěn)定規(guī)律的生活作息和樂觀積極的情緒態(tài)度,配合醫(yī)生給出的治療方案,避免長時間的消極情緒、熬夜或過度勞累;建議患者家屬協(xié)助醫(yī)生對患者上述治療內容的執(zhí)行過程進行監(jiān)督。兩組均持續(xù)治療3周。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脘痛癥狀評分以及胃痛緩解時間、復發(fā)率。其中胃脘痛癥狀評分量表包括疼痛、喜按喜暖、食后脹悶滿痞、納呆少食、便清腹瀉、四肢酸軟、舌苔舌質,總分為7項得分之和,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者癥狀越嚴重。
2.1胃脘痛癥狀評分總分和胃痛緩解時間 基礎組胃脘痛癥狀評分總分治療前(12.65±1.32)分,治療后(9.01±1.32)分,胃痛緩解時間(3.14±0.42)d。研究組胃脘痛癥狀評分總分治療前(12.46±1.72)分,治療后(7.00±0.56)分,胃痛緩解時間(1.21±0.36)d。治療后,兩組患者胃脘痛癥狀評分總分均降低,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基礎組(t=3.00,P<0.05),研究組胃痛緩解時間明顯短于基礎組(t=8.89,P<0.05)。
2.2復發(fā)率 治療后,研究組復發(fā)率3.33%(2/60),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15.00%(9/60)(χ2=4.90,P<0.05)。
西醫(yī)治療胃脘痛常用拉呋替丁、奧美拉挫腸溶片等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以減輕胃酸對胃粘膜的侵蝕作用,以抑制疾病發(fā)展和緩解患者的疼痛[6]。中醫(yī)對治療胃脘痛有自己的理解和方法,并將此病分為5種基本證型,包括肝氣郁結型、脾胃虛寒型、淤血停滯型、食滯傷胃型和寒邪客胃型。臨床常見的證型是脾胃虛寒型胃脘痛,多因患者自身脾胃氣滯、虛弱,又多食了生冷食物,導致寒氣侵入脾胃引起。中醫(yī)治療此證型時通常使用溫脾法,通過祛除患者脾胃中的寒氣,達到治療和止痛的效果。
黃芪建中湯出自張仲景著述的《金匱要略》,此方主要功效有溫養(yǎng)脾胃、調補陰陽、柔肝緩急等,是用于治療虛寒型胃痛的經典古方,黃芪味甘性溫,歸肺、肝、脾、腎三經,有溫養(yǎng)脾胃、升陽舉陷、利水退腫、益氣固表的功效,能夠治療脾氣虛弱、精神不振等病癥,現(xiàn)代藥學研究[7]發(fā)現(xiàn)黃芪能夠顯著增加人體內白細胞的數(shù)量,增加免疫力,還能保護保護肝臟;青羊參辛且甘,性溫,歸肝、肺、脾三經,有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yǎng)血調血的功效,能用于治療脅痛、腹痛等病癥,現(xiàn)代藥學分析其藥理作用,發(fā)現(xiàn)其能對淋巴細胞DNA有保護作用,能增加機體內淋巴細胞的數(shù)目,從而增加患者免疫力[8];飴糖味甘性溫,歸肺、脾二經,有補虛止渴、健脾胃氣的功效,能用于治療勞倦傷脾、腹痛腸鳴等病癥;桂枝味辛且甘,性溫,歸肺、心、膀胱三經,有發(fā)汗解肌、助陽化氣的功效,能用于治療外感風寒、腹痛等病癥;甘草味甘性溫,歸心、肺、脾、胃四經,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等功效,可用于治療脾胃虛弱、脘腹等病癥;大棗味甘性溫,歸脾、胃二經,有補中益氣、安神養(yǎng)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脾虛食少、氣血不足等病癥;生姜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三經,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咳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胃寒嘔吐、風寒感冒等病癥,其含有的姜烯成分能有效保護胃黏膜細胞,抑制胃蛋白酶作用,可通過作用于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系統(tǒng),有效抑制胃痙攣,生姜中含有的姜油酮及姜烯酮的混合物還有止吐的作用,其水提取物還有促進腸胃吸收的作用[9]。本文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胃脘痛癥狀評分總分均降低,但研究組總分明顯低于基礎組,胃痛緩解時間較基礎組也明顯提前(P<0.05)。由此表明,黃芪建中湯配合食療對胃脘痛進行治療,規(guī)范患者的飲食結構和生活規(guī)律,其治療效果和止痛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用黃芪建中湯。多數(shù)胃脘痛患者的治療效果不好或者在出院后復發(fā)的主要原因,是其不規(guī)律的生活作息和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因此規(guī)范患者的飲食搭配和每日攝入量,并得到患者家屬的配合,共同監(jiān)督患者改善自身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減少腸胃的負擔和消化道收到的刺激,提高機體免疫力,可從根源解決患者胃脘痛久治不愈和易復發(fā)等問題。本文結果發(fā)現(xiàn),研究組復發(fā)概率明顯低于基礎組(P<0.05),說明食療對于黃芪建中湯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有優(yōu)秀的輔助治療能力,減少疾病的復發(fā)率。
綜上所述,黃芪建中湯配合食療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癥狀以及疼痛感,且復發(fā)率較低,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