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慧軒,魯志美
(東北林業(yè)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自然資源作為一種天然存在的財富,需要一部分的人民群眾使用一定工具,通過勞動進行開發(fā)利用,才能創(chuàng)造出極大的價值。也就是說,這一部分的人民群眾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這一部分人民群眾被稱為勞動群眾,而人民群眾的主體正是勞動群眾。作為推動社會歷史進步的一個重要部分,人民群眾通過他們的智慧和力量,在滿足自己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時,還為整個人類社會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在人類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他們還將物質資料通過生產的方式使其價值擴大化,從而創(chuàng)造出財富,豐富了人類的生活。人們可以通過勞動累積財富,再用財富去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充實物質世界及精神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也進一步深入,從最初的簡單工具逐步發(fā)展為高精尖科技,從最開始的體力勞動發(fā)展為現在的用腦力勞動支配機器,用機器的機械作業(yè)取代人類的體力勞動,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也極大豐富了社會物質財富。人民群眾在創(chuàng)造社會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物質文明。
物質財富對人類來說,是賴以生存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人類就無法生存,看似平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卻是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僅僅如此卻是遠遠不夠的,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就在于人除了這些物質的需求外還有精神的需求,在基本的物質需求得到保障以后,精神的需求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是人幸福指數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一般來講,物質的需求會有一定的限度,但是精神的需求卻是無止盡的。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直接創(chuàng)造者,也是直接受益者。人民群眾通過物質生產實踐提供了滿足精神生活的基本條件和保障,而在生產生活之余的實踐活動中,又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去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并創(chuàng)造出相應的精神財富。當然,知識分子作為人民群眾的一部分,積極參與了精神生產過程和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過程,他們是不可代替的先行者。很多偉大的人物都是在物質相對匱乏的情況下,也不放棄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物質的豐富,對精神的追求具有推動、保障和提升的作用。而精神世界的豐富,也促使人們更有信心和能力進一步提高物質生活水平。
馬克思、恩格斯曾經說過: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yè)。決定歷史發(fā)展的是“行動著的群眾”。①1845年2月,馬克思、恩格斯合寫著作《神圣家族》,中譯文收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群眾是歷史的推動者和見證者。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人民群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歷史發(fā)展至不同的時期,人民群眾也會劃分出不同的階級和階層,而勞動群眾始終占據著最穩(wěn)定的主體地位。根據不同的時代環(huán)境,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也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人民群眾則會根據這些變化去改進相應的生產關系,從而滿足不同時期人們的需要。歷史的前進不是單純的僅依靠經濟基礎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上層建筑與之相適應。也就是說,需要社會變革更替完善相應的制度,而社會變革不是靠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必須靠人民群眾的共同力量,才能實現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每個人都是歷史的參與者、推動者。人類社會經歷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演變,這都離不開人民群眾自覺的革命斗爭,勞動人民是革命斗爭的主力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而一切社會矛盾都是人與人的矛盾,社會矛盾只能通過人的活動去解決。所以說,人民群眾對歷史發(fā)展的決定作用,突出地表現在社會變革時期。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終堅持并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人民為中心,力求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解難事、謀幸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質量顯著提升,生活幸福感和獲得感也得以充分保障。毛澤東同志首先創(chuàng)造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政權,使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在中國實現了由理論走向實踐的質的飛躍,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和擁護。早在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把人民利益擺在第一位,不僅深入了解人民群眾的真正需求,而且做出了建立人民民主政權的偉大嘗試。在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將馬克思主義人民觀進一步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使人民觀得到了極大發(fā)展,從國家政體、國家性質、根本政治制度和根本經濟制度等各方面,為實現人民當家做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毛澤東同志不僅在思想路線上時刻聯系群眾,更是在行動路線及日常工作中緊密聯系群眾,確保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時時刻刻關心人民群眾的生活,把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情感寄托在實際工作中。毛澤東同志的人民觀實踐活動,為全黨踐行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也為以后全黨的工作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改革開放作為中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既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中國發(fā)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決策。這個創(chuàng)造性的舉措,不僅使中國的經濟逐步邁向飛速發(fā)展階段,也使人民群眾對我們黨的能力更加肯定。而鄧小平同志作為這一舉措的總設計師,對改革開放的策劃和部署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正確帶領人民群眾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的新起點。而改革開放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首先需要做好人民群眾的思想工作,解放人們固有的思想,讓人民群眾認識到改革的重要性。革命是需要人民群眾的,改革同樣也是。只有人民群眾接受改革開放的新路子,才可以全黨全國齊頭并進,才能取得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鄧小平同志憑借敏銳的觀察力和強大的執(zhí)行力,提出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思路,還要在社會主義國家搞市場經濟,這看似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并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是需要深入基層,切實了解人民群眾的真正難題,既然人民生活水平處于比較落后的時期,就要大力進行經濟建設。要讓人民生活富裕、國家經濟繁榮,就只有改革開放。此后,中國經濟在方方面面進行了調整部署,在促進本國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也聯通了和世界經濟之間的橋梁。人民的生活幸福感明顯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開始注重精神財富的累積。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我國的科研、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等方面均得到了逐步完善,改革開放使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在中國的實踐又得到了新的發(fā)展。
在新舊世紀之交的2000年,國外局勢發(fā)生重大轉折,國內對黨的工作提出新的歷史任務,黨的干部隊伍也出現了一些思想組織作風問題。面對這樣復雜的形勢,江澤民同志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對當時情況的一種審時度勢,也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又一次實踐。我們黨既然是人民的政黨,那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搞工作,決不允許黨的干部隊伍出現偏離,黨的建設至關重要。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群眾前進的過程中,不僅必須時刻保持自身的先進性,而且要在工作中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干部隊伍一旦脫離群眾,就會引發(fā)一系列的重大問題,所以必須及時解決。江澤民同志在關鍵時刻對全黨作出新的要求,為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作出巨大貢獻。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只有人民工作做得好,我們黨才能永葆生機與活力。踏踏實實扎根于人民群眾,真真切切服務好人民群眾,耐心傾聽民眾的呼聲,詳細了解民眾的訴求,堅持做人民愛戴的政黨?!叭齻€代表”重要思想在危急關頭力挽狂瀾,指導全黨逐步踏回正軌,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在中國的實踐需要這樣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接中國地氣,解決中國人民的難題。
2003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雖然人民生活水平總體達到小康,但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水平仍差距較大,收入分配格局仍需完善,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強烈。為了解決好新階段的新矛盾,以胡錦濤同志為中心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起點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這一重大戰(zhàn)略思想,致力于站在人民立場謀發(fā)展,統(tǒng)籌協(xié)調各方面的發(fā)展,以科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抓住新的機遇,迎接新的挑戰(zhàn)。在尊重人民群眾合理需求的同時,也充分調動了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性,不斷挖掘其寶貴價值,使其得到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滿足。我們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①2009年1月1日出版的《求是》雜志中發(fā)表胡錦濤同志的《努力把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提高到新水平》。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是無窮的,我們黨要充分從中汲取養(yǎng)分,才能實現又快又好發(fā)展,始終保持鮮活的生命力。不僅要激發(fā)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更要尊重人民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活動。高度關注民生問題,在鼓勵人民創(chuàng)造財富的同時,還必須注重財富的公平分配問題。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是基礎,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才是最終目的。發(fā)展成果也不是一人獨享就可以的,必須讓人民群眾盡可能享受到我國各方面的發(fā)展果實,本著向人民群眾虛心求教的態(tài)度去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茖W發(fā)展觀的種種內容表明,馬克思主義人民觀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原則,我們黨的方方面面必須經得起時間和人民群眾的檢驗,才能更好地向前發(fā)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轉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趨強烈,而我國社會發(fā)展仍面臨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為指導,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為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新群眾觀。堅持從人民立場出發(fā),時刻與人民群眾保持統(tǒng)一戰(zhàn)線,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去布置工作,確保人民利益得到最大保障。當今中國的成就不是靠頂層設計就可以完成的,這其中離不開人民群眾孜孜不倦的生產實踐。人民群眾靠實踐積累的新鮮經驗是我們黨珍貴的理論來源,必須加以總結利用,為黨的指導思想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和強大動力。習近平同志以身作則,把人民群眾時刻記掛在心上,不斷去各地考察居民的真實生活狀況,和鄉(xiāng)親們促膝長談,深入了解基層老百姓的真正訴求,并結合不同地區(qū)的居民生活水平因地制宜地去解決現實問題,堅持把人民的幸福放在首位。“我們黨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①2017年6月21日至23日,習近平在山西考察工作時強調。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全黨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進行了又一次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呈現日趨向好的態(tài)勢,人民幸福始終是我們黨前進道路上的不懈奮斗目標。
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深入學習和堅定踐行,使黨內各級干部充分認識到人民群眾的重要性。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的國家,我們的黨是為人民服務的政黨。人民群眾始終被放在首位,人民占據我們黨心中的最高位置。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之間的關系越緊密,中國的力量才會越強大。我們黨秉承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從執(zhí)政之日起就堅持在思想上尊重人民群眾,在感情上貼近群眾生活,在工作上踏實依靠群眾,真誠了解群眾訴求、傾聽群眾呼聲、滿足群眾愿望、考察群眾疾苦,腳踏實地落實群眾工作,真心實意解決群眾難題。黨的各級干部心中的天平永遠向人民群眾傾斜,在同人民群眾朝夕相處的過程中提高能力、增強本領、發(fā)揮作用,促使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日益密切。
馬克思主義人民觀不能只掛在嘴邊,而是要行動起來。我們黨在盡心盡力服務群眾的同時,也更加注重從方方面面激發(fā)群眾活力,讓人民群眾有充分的參與感和歸屬感,拉近執(zhí)政黨和民眾的距離。在實踐工作中,我們黨不斷總結成功經驗,拓寬服務廣度,挖掘服務深度,確保發(fā)展成果覆蓋至每一位民眾本身,落實到每一個基層組織。從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具體問題入手,從人民群眾不滿意的地方改進,保護并重視人民群眾的話語權,做到群眾參與、群眾滿意。眾人拾柴火焰高,群眾的力量是偉大的,只有最大程度地調動民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實現一個又一個的奮斗目標,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創(chuàng)造性成就。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在中國的實踐過程就是激發(fā)人民群眾生機活力的過程,無論是機遇還是挑戰(zhàn),都要和人民群眾永遠站在一起、想在一起,把群眾的熱情轉化為行動,依靠群眾的力量勇往直前,向著美好生活的奮斗目標大踏步邁進。
中國共產黨迄今為止所取得的各項成就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在黨的帶領下,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yǎng)大幅提升;城鄉(xiāng)建設越發(fā)出彩,城市規(guī)劃不斷細分完善,鄉(xiāng)村建設日益現代化;文化領域也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藝術形式多種多樣,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生態(tài)建設也取得良好成效,民眾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加強,環(huán)境狀況也不斷改善。這些都是我們黨和人民群眾共同努力的結果。進入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人民觀仍至關重要,要一以貫之堅持下去,保證黨和人民思想同步、行動統(tǒng)一,合力為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