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躍進
(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天津300387)
“民族”和“民族主義”是學術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人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展開探討,但“民族”“民族主義”和“東方民族主義”概念仍是眾說紛紜,本文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辨析。
民族的形成是一個動態(tài)的歷史過程,影響民族過程的因素是復雜的。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特征;加之研究者的視域及價值訴求不同,對民族的定義也是紛繁多樣。
漢語“民族”一詞是梁啟超從日語中借用來的,1899年,在他的《東籍月旦》一文中最早使用“民族”一詞。在這篇文章中,出現了“東方民族”“泰西民族”“民族變遷”和“民族競爭”等新名詞。日語中的“民族”(みんぞく)是英語nation的翻譯,據學者的研究,英語的“民族”(nation)“實際上經歷了一個從生物學、人種學到社會學、政治學演變的歷史過程。隨著nation概念本身的不斷演變,人們的看法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保?]
正由于“民族”概念的歷史演變,導致對“民族”的界定不一。西方學者從政治意義理解“民族”,將“民族”與“國家”的外延等同。英國學者安東尼·史密斯認為,民族是“具有名稱、占有領土的人類共同體,擁有共同的神話、共享的歷史和普通的公共文化,所有成員生活在單一經濟之中并且擁有同樣的權利和義務?!保?]14英國另一學者吉登斯則認為,民族是指“居于擁有明確界限的領土上的集體,此集體隸屬于統(tǒng)一的行政機構?!保?]美國著名學者卡爾·多伊奇指出:“一個民族(nation)就是一個擁有國家的人民(people)?!保?]美國另一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說:“遵循著人類學的精神,我主張對民族作如下的界定:它是一種想象的政治共同體——并且它是被想象為本質上有限的(limited)、同時也享有主權的共同體?!保?]
無論對“民族”怎樣界定或者怎樣描述,“民族”概念包含以下幾方面:
第一,“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民族”的內涵和外延都不相同。從人類社會的縱線發(fā)展看,“民族”至少有三個階段性的概念:(1)原初性民族。這種民族形成于原始時期后期和文明初期,具有部落聯盟的性質,有血緣的基礎但又突破血緣的關系而開始進入文化關系的社會;(2)次生性民族。這種民族形成于成熟的奴隸制社會和整個封建化過程中,地緣代替了血緣,以對祖先遺留的土地歸屬、共同認同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文化要素和對王朝政權的服從為特征;(3)現代民族。這種民族形成于19、20世紀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其特征是超越族類觀念和傳統(tǒng)的共同文化,由對民族國家和民主政治的認同代替對王朝政權與制度的服從。“民族”不是自然現象,而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結果。必須以動態(tài)的眼光來考察“民族”,才不至于走向褊狹和機械。
第二,“民族”具有明顯的文化屬性。人類按不同關系的組合形成不同的群體,如階級關系形成政黨,血緣關系形成家庭,業(yè)緣關系形成行會組織,政治關系形成國家,文化屬性是民族形成的重要因素。有論者認為:“民族與人種不同,民族的結合大半是文化性的?!谘壍娜朔N成分,固然是民族構成的重要分子,但是更重要的是那形成的程序?!覀兛梢詮膯渭兊难墕挝凰鶚嫵傻摹N’,演化為綜合的文化單位所形成的‘族’這一過程中,看出每一民族經過的一般歷史?!保?]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和繼承性決定了民族的創(chuàng)造性和繼承性,人們在實踐活動中不同的目標確立和價值選擇形成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文化內在結構的復雜性、多層性導致對“民族”界說的多義性。處在文化結構最核心的“精神文化”是民族的靈魂,表層的物質文化、中間層次的制度文化固然是民族構成的一些要素,但關鍵性的要素是“精神文化”。“民族的諸特征不是平列的,至少形成兩個層次的結構:表層的是地域、經濟、語言等方面的聯系與源流關系,深層的則是以民族精神和民族認同意識為核心的觀念文化系統(tǒng)?!顚拥挠^念文化系統(tǒng),是諸特征中最‘堅硬的內核’,少了它民族就不是自己,而表層的文化特征卻是有‘彈性’的因素,有的民族突出這一因素,有的民族突出另一些因素;同一民族,在這時期突出這個因素,在另一時期突出另一因素。”[7]
第三,在實際運用中,“民族”概念因其外延不確定,論述問題范圍的大小而有所變化??梢源蟮桨训厍蛉祟惙殖蓶|、西兩半,稱為“東方民族”“西方民族”;還由于重大的歷史文化活動而形成的跨越洲際的民族,如由于歷史上的阿拉伯帝國而形成的“阿拉伯民族”就跨越亞洲和非洲,流散世界的“猶太民族”遍布世界各地;再到以國家命名的民族,如“中華民族”“法蘭西民族”“美利堅民族”“印度民族”等;還有由于歷史上種族的流徙而形成的跨國民族,如“突厥民族”“斯拉夫民族”等;再到一國內部組成部分的各民族,如中國的漢族、藏族、蒙古族等,印度的印度斯坦族、泰魯固族、孟加拉族、泰米爾族等。這樣形成外延由大到小的不同層級的“民族”體系,成員之間的文化關系也相應于由大到小的不同民族層級而呈現出由粗疏趨向密切的梯度。
正是在這樣的維度上,有論者不主張給“民族”下明確、清晰的定義,而是強調它們之間的一種模糊的文化關系。當代英國學者蓋爾納就有這樣的表述:“在我們這個時代似乎是普遍存在的和規(guī)范的民族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呢?對以下兩個權宜的、臨時的定義進行分析,將有助于明確這個難以捉摸的概念。(1)當且只當兩個人共享同一種文化,而文化又意味著一種思想、符號、聯系體系以及行為和交流方式,則他們同屬一個民族。(2)當且只當兩個人相互承認對方屬于同一個民族,則他們同屬一個民族。換言之,民族創(chuàng)造了人;民族是人的信念、忠誠和團結的產物。如果某一類別的人(比如某個持定領土上的居民,操某種特定語言的人),根據共同的成員資格而堅定地承認相互之間的權利和義務的時候,他們便成為一個民族。使他們成為民族的,正是他們對這種伙伴關系的相互承認,而不是使這個類別的成員有別于非成員的其他共同特征?!保?]
第四,現代民族與現代國家外延重合,但內涵不同。在當代學界,許多學者強調民族的政治含義,將“民族”與“國家”等同,以至于很多場合下nation被用來表示國家,但民族之所以與政治或國家、政治組織有關,是有它的現實的政治背景的。從前文民族一詞的發(fā)展演變過程看到,nation到法國大革命時成為有關政治的詞匯。的確,現代民族與現代民族國家相生相伴的關系,賦予了現代民族許多不同于古代民族的新內容,但作為學術研究,我們必須看到,“民族”(nation)和“國家”(state)是兩個概念,他們的內涵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英國學者安東尼·史密斯就認為:“民族不是國家,因為國家的概念與制度行為相關,而民族的概念則指的是某種類型的共同體。國家的概念可以被定義為一套與其他制度不同的自治制度,擁有在給予的疆界內強制性和家世(extraction)的合法壟斷。這與民族的概念非常不同,就如我們已經說過的那樣,民族是被感覺到的和活著的共同體,其成員共享祖國與文化?!保?]12也就是說“國家”指的是不同于其他社會機構的、在一塊既定領土上壟斷性地實施強迫和壓制的公共機構(public institutions),而“民族”指的是倚靠文化和政治契約而統(tǒng)一在一起的一個政治共同體,成員們分享其歷史文化和領土?!懊褡濉钡某蓡T們分享共同的文化傳統(tǒng),這與“國家”公民們之間存在的純粹法律和科層制聯系紐帶是完全不同的。當然,在兩者之間確實存在著重合的部分,如都強調領土,在民主國家中也都強調人們的權利,但是其內涵和著重點是很不相同的?!皣摇敝饕敢徽拙哂泄舱J可的權威性社會行政管理組織體系,這套國家機器由于受執(zhí)政集團控制,所以與執(zhí)政集團的意識形態(tài)背景密切相關。
“民族主義”比“民族”的概念出現更晚,據考證,“民族主義”一詞,最早在15世紀出現于萊布茨格大學的校園里,圍繞“波希米亞人”和“非波希米亞人”的“出生地”(Nations)問題曾進行了一場學術爭論。爭論中,雙方使用了“Nationalism”這個詞。當時這個詞僅僅指萊布茨格的教授為了保衛(wèi)相同出身地同胞的共同利益而組成的聯合組織,1836年這個詞首次出現于《英國牛津詞典》。[9]1844年意大利學者首次將“民族主義”(nationalism)運用于社會文本中,其基本含義是對于一個民族的忠誠與奉獻,體現為一種突出的民族認同意識,即認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優(yōu)越,特別強調促進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和本民族利益,以對抗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利益。[10]
學界對民族主義內涵從不同側面加以論述并進行界定。英國學者安東尼·史密斯提出五義說:“(1)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2)民族的歸屬情感或意識;(3)民族的語言和象征;(4)爭取民族利益的社會和政治運動;(5)普通意義或特殊性的民族信仰和(或)民族意識形態(tài)?!保?]6
美國學者海恩斯認為“民族主義”大致有四種涵義:(1)作為一種歷史進程的民族主義,成為創(chuàng)建民族國家政治聯合體的支持力量;(2)作為一種理論的民族主義,它提供實際歷史過程的理論、原則和觀念;(3)民族主義包含著一種政治行動,如特定的政治黨派的行動;(4)民族主義是一種情感,意指一個民族的成員對本民族國家有著超越于其他的忠誠。[11]
中國學者余建華將民族主義定義為:“民族主義是民族共同體的成員在民族意識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對本民族至高無上的忠誠和熱愛,是關于民族和民族問題的理論政策,以及在這種理論政策指導或影響下的追求、維護本民族生存和發(fā)展權益的社會實踐和群眾運動。[12]
民族主義作為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觀念體系,以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強烈認同、歸屬、忠誠的情感與意識為基礎,追求民族政治獨立的民族運動,維護民族權益,實現民族與民族國家發(fā)展的綱領和政策,致力于民族文化統(tǒng)一性的文化變革和措施,這是民族主義觀念體系應用于民族現實問題的具體表現和行為取向。
對于民族主義需要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識是民族主義的基礎,但不是民族主義本身?!懊褡迩楦小痹从谝欢ǖ拿褡逦幕?,同一民族的成員生活在共同的文化氛圍中,長期的目濡耳染會形成共同的心理傾向和行為方式,成為民族共同體中的情感維系,隨著民族形成、發(fā)展過程而積淀于民族成員的心靈世界?!懊褡逡庾R”產生于民族之間的交往與沖突過程中,在“他族”的參照下,形成“本族”的自我意識,而且在民族發(fā)展過程中通過民族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表現出來,如語言、文字、音樂、舞蹈、戲曲、飲食、服飾的特點,以及社會風尚、節(jié)日和民族傳統(tǒng)等,并不斷得到強化。這種“民族意識”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穩(wěn)定性。即使民族的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甚至共同語言等特征發(fā)生了變化,而民族意識仍然明顯存在(如海外華人和猶太民族)。這樣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識是民族主義產生的前提和心理基礎,但它們是情緒化的、本能直覺式的、零散片斷化的,民族主義是將它們升華、理性化而形成的觀念體系。
第二,政治上的民族認同是連接民族情感、民族意識與民族主義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民族認同往往在與異民族及異文化的相互關系中顯露、強化和發(fā)揮作用。它是民族情感、民族意識的主體性追求,其基本職能在于族屬上我與他的主觀區(qū)分。任何民族與民族社會(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都處于一定的民族關系過程之中,因而民族認同對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始終是必需的,人類各民族正是通過認同與排斥的機制來區(qū)分本民族與異民族。民族認同對于加強民族內部團結和凝聚力,促成民族內部一體化過程,抗拒民族同化,保持民族傳統(tǒng),都具有重大的作用。民族認同首先是心理的、情感的、文化的、宗教的、血緣的等等,但這樣的民族認同還不是現代性意義上的民族認同,作為與現代民族國家一同產生的民族主義意義上的民族認同,是一種政治上的民族認同,具有合法性的政治意義。當然政治、法律意義上的民族認同并不排斥文化、心理、宗教、情感等方面的認同和歸屬,但作為民族主義形態(tài)上的民族認同,主要是政治和法律意義上的,也就是說,這種認同是建立在民族共同體的政治合法性這一基點上的,沒有民族國家的建構,民族認同便失去了基礎。因而,政治上的民族認同是民族情感、民族意識升華到民族主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第三,民族主義與現代化的產生發(fā)展相生相伴。民族意識的覺醒與現代化進程是同步的,現代意義上民族國家的誕生就是其直接結果。民族主義產生于歐洲由中世紀向現代社會轉化的時候,民族主義日漸演化成一種不可抗拒的社會思潮。同一地域、同一語言、同一風俗習慣的自在的民族急切地向自為的民族過渡,民族自覺、民族獨立成為時代的潮流。這種民族自覺以創(chuàng)建現代民族國家和鑄造自強、自立的新國民為目標:在這樣的民族主義理念引導下,歐美的許多民族成功地創(chuàng)建了新的民族國家,實現了傳統(tǒng)社會的現代轉換。隨著現代化浪潮的全球性擴散,在殖民與反殖民、傳統(tǒng)與現代的劇烈沖突中,歐洲之外的美洲、亞洲、非洲各地的民族意識覺醒,各具特色的民族主義思潮興起,民族主義也是這些地區(qū)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動力。梁啟超在總結這種歷史性的社會變革時精辟地指出:“民族主義,是制造近世國家之原動力也?!保?3]
民族主義和現代化進程緊密相連,民族主義具有強烈的民族整體憂患意識、自強意識和趕超意識,它能激發(fā)起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奮進心和凝聚力,在各國、各民族的現代化建設中,一直是重要的精神資源。
東方民族主義是從空間層面對民族主義進行的分類與西方民族主義相對應。在東方的亞非大地,生息過眾多的古老民族,古埃及、古巴比倫、古波斯、印度、希伯來、中國……都有各自獨立發(fā)展的久遠文明,有的一直傳承至今。這些古老民族在數千年前的民族交往中,就形成了以血緣、地緣、種族為基礎的原生態(tài)民族,并形成早期的民族意識:一套反映“我族”以區(qū)別“他族”的風習、原始信仰和行為規(guī)范。而且在早期的民族意識中,往往體現出“我族中心”的色彩,古代埃及人認為埃及是世界的中心,中國古人也一向以“天朝上國”自居,視他族為“夷狄蠻番”,希伯來人稱自己是上帝的特選子民。這種“我族中心”意識,是人的自我意識在族群關系中的反映,只是東方民族文化傳承悠久,這種原始性質的族體意識更為醒目。
現代意義上的“東方民族主義”誕生于反殖民主義、反帝國主義的斗爭之中。有論者粗線條地描述“民族主義”的演進脈絡:“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思想意識形態(tài)大致經歷了三個歷史的發(fā)展階段,呈現出三種基本的表現形態(tài)。第一個歷史階段是文藝復興以來西方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所逐漸鍛造出來的對于西方各主要民族的政治認同,以及圍繞著這種認同所日漸豐富的文化形態(tài)。這一政治與文化雙重推進的民族主義伴隨著、促進著歐美各主要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fā)展。民族主義的第二個歷史階段是20世紀以來亞非拉各弱小民族在擺脫西方政治奴役的過程中所產生出來的民族獨立運動和民族文化認同意識,這一時期的民族主義與前一種形態(tài)的民族主義有著重大的區(qū)別,它對于民族國家的政治訴求和各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呈現出全權主義的強勢特征。民族主義的第三個階段可以說是20世紀末隨著美蘇兩大陣營的解體以及當今政治、經濟、文化的全球化進程所表現出來的對于各自民族全方位的政治和文化認同,這一階段目前還剛剛開始,它的發(fā)展趨勢以及內在的問題雖尚未明朗,但端倪卻已出現”[14],這里說的“第二個歷史階段”大體上就是東方民族主義。我們要提出的是:第一,從習慣的區(qū)域概念來看,東方是指亞洲和非洲地區(qū),拉丁美洲不屬東方的范圍;第二,從時間上看,19世紀中葉開始,東方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民族主義思想已經開始確立。
西方民族主義在深入傳播和發(fā)展的進程中出現了向外侵略擴張的殖民主義。由于殖民體系的建立和各宗主國對殖民地的爭奪,使民族主義思想開始在歐美以外的東方廣泛傳播。在帝國主義入侵以前,東方諸民族對民族淪亡沒有休戚相關的感受?,F在面對民族的災難和受辱,歐洲民族主義思想啟發(fā)了東方民族的知識精英,他們逐漸形成明確的民族主義意識。
對于東方民族主義的獨特內涵,彭樹智指出“第一種主要觀點認為,東方民族主義是反殖民主義的‘現代化意識形態(tài)’?!诙N觀點認為,東方民族主義是‘涵化’過程的結果?!谌N觀點認為,東方民族主義現象是反殖民主義的革命理論的一部分,是東方各民族用武裝斗爭進行反殖民統(tǒng)治的革命結果?!保?5]10—13彭教授還從“思潮”的層面對東方民族主義作了自己的概括:“民族主義思潮是20世紀東方國家和地區(qū)的主要政治思想傾向,又是盛行的政治信仰、情感、思維方式和倫理價值觀,也就是說,它是一種政治文化。它在共性上集中表現于政治文化的核心——國家觀,在共同任務上表現于反帝反殖和發(fā)展民族經濟方面;同時在內容和形式方面又表現為個性各異、絢麗多彩。”[15]5
西方學者常在西方民族主義的參照下論述東方民族主義,美國學者漢斯·科恩在《民族主義思想》一書中認為,西方民族主義以啟蒙運動的理性和普遍人道主義為基礎,旨在建立開放、多元、前瞻的社會。它是和民主、自由主義以及憲政聯系在一起的,其目標是解放個人,因而是政治的、理性的,而東方民族主義是對西方理性主義文化的效仿式回應,是一種威權制度,它封閉、仇外,以特殊論對抗普遍論,是后進社會面對科學上更先進文化時用以彌補心理自卑和落后感的武器,因而是文化的、神秘的。[16]
普拉莫納茨也將東方民族主義與西方民族主義加以比較。他以在西方民族主義中次生形態(tài)的德國和意大利的民族主義為例,認為德意志人和意大利人成為堅定的民族主義者時,他們擁有的民族文化足以與英國人、法國人放在同一水平上比較,他們在文化上不需要借鑒相異民族的文化來武裝自己。他們最迫切需要的是獲得自己的民族國家,但東方民族主義產生于一種“轉變國家社會結構以便增強在世界水平上競爭能力的欲望”,[17]43源于在文化上既想模仿西方文明又想抵制西方侵略的矛盾心態(tài)。東方民族被迫分享西方文明時,不得不在文化上重新裝備自己或轉換自己。同時,東方民族想要提高自己到比他們先進得多的民族水平時,僅僅從祖先那里獲得的技能、思想和生活習俗是不夠的?!皷|方民族主義既是對西方社會的模仿,又是同西方文化的競爭,是社會結構相關變化的一種結果?!保?7]45普拉莫納茨將東方民族主義概括為“接受-回拒”型。所謂“接受”,指模仿西方的科技文明成就,尤其是科技啟悟,后來還包括西方的典章制度?!盎鼐堋敝阜磳ξ鞣饺肭钟谥趁窠y(tǒng)治,而這些正好又是東方人在文明上模仿的對象主體。[18]
東方民族主義確實是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語境中產生發(fā)展起來的,具有不同于西方民族主義的獨特個性,可以從幾個方面理解:
第一,被動應對性。東方民族主義是在西方殖民擴張、民族生存面臨危機時不得不做出的反應。西方民族主義的產生,是重商主義與自由主義理念相結合而促成的;東方民族主義的產生則是基于19世紀中葉以來西方列強的威逼與侵凌,使東方各國面臨空前的生存危機,這種由于民族危機而激發(fā)、并作為對西方挑戰(zhàn)的回應而產生的民族主義具有被動應對的性質,從根本上說,這種民族主義源于本民族的危機意識以及由此產生的“避害反應”。
第二,民族文化認同性。有學者認為:“在亞洲和非洲,所有現代民族主義運動都有其本土文化傳統(tǒng)根源,特別是對于西方入侵以前本民族悠久歷史及其成就的強烈意識和自豪。舍此,就難以想象它們有那樣的激情和精神動力。”[19]的確,東方古老民族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悠久文化資源,東方國家的政治精英和思想家們試圖通過挖掘傳統(tǒng)文化的資源,培植起本民族的文化與精神稟賦,來迎戰(zhàn)西方文化擴張和文化霸權,以保持或恢復民族自尊心,獲取政治號召力。因而,文化民族主義在東方民族主義中占居中心地位。
第三,錯綜復雜性。東方民族主義是一個內涵豐富、矛盾復雜的集合體,這種錯綜復雜性根源于東方民族主義的后發(fā)性和東方傳統(tǒng)文化的多樣性。東方民族主義的錯綜復雜性表現在許多層面:其一,對西方殖民統(tǒng)治及其文化的矛盾態(tài)度與艱難選擇;其二,對民族傳統(tǒng)的困惑與矛盾;其三,東方民族主義肩負著對內反對封建主義、對外反對殖民主義的雙重任務,這雙重任務的矛盾演化成救亡與啟蒙、眼前現實與長遠利益等矛盾;其四,“國家民族”的內部沖突,東方民族國家建立的時候,其民族整合過程遠未完成,當反帝反殖的目標達成之后,內部的民族沖突凸現出來;其五,東方民族主義與其他社會思潮的彼此滲透交錯。
在理論研究中,與“東方民族主義”相關的概念還有“第三世界的民族主義”“發(fā)展中國家的民族主義”“非西方民族主義”等。這些概念與“東方民族主義”有部分重合,但不完全相等,在運用時要注意辨析和區(q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