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泄瀉病名的演變

2021-11-29 00:41:21王彩霞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21年2期
關鍵詞:水谷下痢痢疾

楊 麗,王彩霞

(1.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沈陽 110003;2.遼寧中醫(yī)藥大學,沈陽 110032)

泄瀉又稱腹瀉,是以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泄出如水樣為主癥的病證。相當于西醫(yī)學的炎癥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腹瀉等以腹瀉為主癥者。一般以大便稀薄而勢緩者稱為“泄”,勢急者稱為“瀉”,合稱為“泄瀉”。從簡帛文字開始,就有泄瀉病的記載,其在古代中醫(yī)文獻中的病名有:泄、瀉、溏、利、痢、腸垢、腸澼、腸僻、注下、遺屎、遺矢、遺糞等。

1 “泄”與“利”的名稱并存

1.1 殷商甲骨文中的“腹不安”包括泄瀉

殷商甲骨文在卜辭篇內有“腹不安”之病,有學者認為,這一病證包括了腹脹、泄瀉、腹痛等癥狀:“酉卜,爭,貞王腹不安亡延” ,意思是酉日問卜,希望貞王的“腹不安”不要繼續(xù)拖延下去了,此處的腹不安包括了消化不良、腹脹、泄瀉、腹痛等腹部癥狀[1]。

1.2 馬王堆漢墓中出現(xiàn)“泄”與“溏”

馬王堆漢墓秦簡中有關于泄瀉的記載,《足臂十一脈灸經》言“足厥陰脈:循大指間……溏洩恒出,死”[2]200-205。《陰陽十一脈灸經》言 “足泰陰脈:是胃脈也……其所產病……溏洩,死”[2]246-249,論述了“溏”與“泄”分別屬于肝經和胃經的病證,其結果為“死”,即預后不良,推斷此處的泄瀉應指泄瀉的重癥。

1.3 《內經》中以諸泄命名為主

《內經》中出現(xiàn)與泄瀉相關的病名較多:泄、飧泄、瘧泄、溏泄、濡泄、鶩溏、泄利、洞泄、注泄、腸澼、注下、后泄等,以諸泄命名為主,并且根據(jù)病因、大便性狀等的不同冠以其他修飾詞。

飧泄:《內經》中對于飧泄的癥狀并沒有描述,根據(jù)《說文解字》中飧的解釋:“飧,晡也,從夕食”[3]247。推斷飧泄應該與飲食有關?!饵S帝內經太素·順養(yǎng)》解釋為:“飧,音孫,謂食不消,下泄如水和飯也。冷氣不下,故多脹。腸中冷而氣轉,故腸鳴也”[4]2。飧泄瀉下的大便中有未消化的食物,像以水和飯的狀態(tài),王冰亦言:“飧泄者,食不化而泄出也”[5]9(《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可見飧泄即為完谷不化的泄瀉。

洞泄:《說文解字》中“洞”的解釋為:“疾流也,從水同聲”[3]552,“洞”是水流急的意思?!饵S帝內經太素·調陰陽》:“洞,大貢反,疾流也”[4]73。也將洞解釋為水流急。因此洞泄是指瀉下急劇的暴瀉。

濡泄:“濡”本身有濕的意思,《韓非子》:“人涂其體、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6]。此處的濡衣是指濕的衣服?!秲冉洝分械摹板Α弊忠灿袧竦暮x:“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7]69(《素問·痹論》)?!端貑枴ちo大論》云:“濕勝則濡泄”[7]139以上兩處的濡均為潮濕的意思,因此可推之濡泄是指濕邪引起的泄瀉。

溏泄:溏字有不凝結、半流動像泥漿一樣的意思,是指大便稀薄。筆者認為,《內經》中的溏泄應該是泛指泄瀉,是泄瀉一詞出現(xiàn)之前最接近泄瀉的總稱。

腸澼:楊上善對“腸澼”的解釋:“澼,音僻,泄膿血也”《黃帝內經太素·調陰陽》[4]73,腸澼即為便膿血,相當于后世的“痢”。

1.4 《傷寒論》中將泄瀉稱為“下利”

《傷寒論》將泄瀉和痢疾統(tǒng)稱為“下利”,六經病中均有下利,太陰病的主證為下利:“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fā)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去故也”[8]85(《傷寒論·辨太陰病脈證并治》)此處的下利即為泄瀉。其他經病亦可出現(xiàn)下利:“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8]91(《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利”可以指大便也可以指小便,而“下利”通常是言大便。

2 “泄”“利”“痢”同現(xiàn)

《內經》《傷寒論》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中,“泄”與“利”作為泄瀉的名稱共同存在,之后又發(fā)展出“痢”這一病名,但是這一時期的“痢”并不是專指“痢疾”,而是與“利”相通,既包括泄瀉亦包括痢疾,此時的“泄”“利”“痢”并無差別。

2.1 《難經》之“五泄”

《難經》以“泄”命名,并將其歸納為“五泄”?!峨y經·五十七難》:“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9],按臟腑分為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與大瘕泄,其中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為普通泄瀉,而大瘕泄相當于現(xiàn)代的痢疾。

2.2 《脈經》以“痢”言泄瀉

《脈經》中開始出現(xiàn)“痢”,通“利”?!捌⒅魉?,其氣微弱,水谷不化,下痢不息,清者,廁也,溲從水道出,而反清溲者,是謂下痢至廁也”[10]39(《脈經·腎膀胱部》),脾主水谷,脾氣虛弱則水谷不化,而下痢不止。此處的下痢伴有水谷不化的癥狀,而未見赤白相兼等癥狀,是指普通泄瀉,不是特指痢疾。“陽毒為病,身重腰背痛,煩悶不安,狂言,或走,或見鬼,或吐血下痢,其脈浮大數(shù),面赤斑斑如錦文,喉咽痛,唾膿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有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10]129(《脈經·平陽毒陰毒百合狐惑脈證》),這里出現(xiàn)的“下痢”也是腹瀉的意思。

《脈經》中還出現(xiàn)了其他泄瀉的名稱,有“下利”:“下利,谷道中痛,當溫之,以為宜熬木鹽熨之”[10]120(《脈經·病可火證》)。有“鴨溏”:“肺脹者,虛而滿,喘咳逆倚息,目如脫狀,其脈浮。肺水者,其人身體重,而小便難,時時大便鴨溏”[10]84(《脈經·肺手太陰經病證》 )。有“遺屎”:“脈來中央堅實,徑至關者,沖脈也。動苦少腹痛,上搶心,有瘕疝,絕孕,遺屎、尿,脅支滿煩也”[10]25(《脈經·平奇經八脈病》)。另外根據(jù)寒熱的不同,分別稱為“鶩溏”與“腸垢”:“大腸有寒鶩溏;有熱便腸垢。大腸有宿食,寒栗發(fā)熱,有時如瘧狀。大腸脹者,腸鳴而痛,寒則泄,食不化”[10]85q。

2.3 隋唐醫(yī)書將“痢病”作為泄瀉和痢疾的統(tǒng)稱

隋代的《諸病源候論》將泄瀉和痢疾統(tǒng)稱為“痢病”,將其均列于《痢病諸候》下,分為冷痢、熱痢、赤白痢、久痢等,這些痢病中既有泄瀉也有痢疾。水谷痢是泄瀉:“水谷痢者,由體虛腠理開,血氣虛,春傷于風,邪氣留連在肌肉之內,后遇脾胃大腸虛弱,而邪氣乘之,故為水谷痢也”[11]347(《諸病源候論·水谷痢候》),水谷痢是由于虛人腠理開,風邪由腠理而入,侵入脾胃大腸而成之泄瀉。赤白痢更接近于痢疾:“然其痢而赤白者,是熱乘于血,血滲腸內則赤也;冷氣入腸,搏于腸間,津液凝滯則白也;冷熱相交,故赤白相雜?!盵11]351(《諸病源候論·赤白痢候》)。赤白痢是指色白之膿與色赤之血相間的泄瀉,更接近于我們今天便膿血的痢疾。

唐代醫(yī)書《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臺秘要》中“泄”“痢”的劃分基本遵循《諸病源候論》,統(tǒng)稱為“痢”,其下分為熱痢、冷痢、赤痢、白痢等,并沒有區(qū)分痢疾和泄瀉,痢病中既有“痢”亦有“泄”。

3 出現(xiàn)“泄瀉”之名

3.1 《太平圣惠方》始見“泄瀉”

宋代醫(yī)書始見“泄瀉”:“治脾勞,胃氣不和,時有泄瀉,食少無力,宜服松脂丸方”[12]728(《太平圣惠方·治脾勞諸方》),脾虛胃不和時會出現(xiàn)泄瀉、食少、無力等癥狀。雖已見泄瀉,但書中是作為癥狀出現(xiàn),并沒有將其作為獨立的病,也未列泄瀉專章。而所載水瀉一章,所描寫的病證更接近泄瀉,水瀉之病名更接近于腹瀉的統(tǒng)稱:“夫脾與胃為表里。脾未消于水谷,胃為水谷之海,其精氣化為氣血,以養(yǎng)臟腑。其糟粕傳于大腸也,若腸胃虛弱受于氣,或飲食生冷傷于脾胃,水谷不消,大腸虛寒,故成水瀉也”[12]3123(《太平圣惠方·治水瀉諸方》)。由于脾胃虛弱,水谷不消,大腸虛寒而引起的泄瀉稱為水瀉。所載治療水瀉的方劑有龍骨散、相連散、縮砂丸、厚樸丸、赤石脂丸、訶黎勒散、吳茱萸丸等。

3.2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始將“瀉”與“痢”加以區(qū)分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論泄痢癥候》一章對“瀉”與“痢”進行了區(qū)分 “暴瀉、水瀉,此二證秋、夏間多有之,皆因飲食所傷,及食生冷之物,暴瀉不住,須用仔細詢問”[13]347(《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論泄痢癥候》),泄瀉分為暴瀉、水瀉,水瀉是指普通的腹瀉而言,水瀉是輕癥,暴瀉為重癥?!罢摿〖沧C候,皆因飲食失調,動傷脾胃,水谷相拌,運化失宜,留而不利,冷熱相搏,遂成痢疾。冷氣相搏其色白,熱氣相搏其色赤,治之法,皆用溫藥調和脾胃,次隨證治之”[13]348(《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論泄痢癥候》),赤白相間,冷熱相搏,便膿血者是痢疾。首次比較了“瀉”與“痢”的區(qū)別,將“痢”從腹瀉中獨立出來。

3.3 《圣濟總錄》和《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出現(xiàn)泄瀉的專篇

《圣濟總錄》中《泄痢門》有“泄痢統(tǒng)論”“水瀉”“濡瀉”“飧泄”“洞泄寒中”“鶩溏”六篇,并且將“產后泄瀉”作為專篇。其下有水瀉、濡瀉、飧泄、洞泄、鶩溏、冷痢、熱痢、赤痢、白滯痢、血痢、膿血痢、赤白痢各章,其中水瀉、濡瀉、飧泄、洞泄、鶩溏更接近于泄瀉。寒證泄瀉稱為水瀉:“脾胃怯弱,水谷不分,濕飲留滯,水走腸間,禁固不能,故令人腹脹下利,有如注水之狀,謂之注泄,世名水瀉”[14]904(《圣濟總錄·水瀉》)。濕證泄瀉稱為濡泄:“夫脾為五臟之至陰,其性惡寒濕,今寒濕之氣,內客于脾,則不能埤助胃氣,腐熟水谷。致清濁不分,水入腸間,虛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隨氣而下,謂之濡瀉”[14]907(《圣濟總錄·濡瀉》)。 風邪而致泄瀉稱為飧泄?!扳感梗撛粌冉浽?,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又曰、久風為飧泄,夫脾胃土也,其氣沖和,以化為事,今清濁交錯,風邪之氣,得以干胃,故沖氣不能化而食物完出,夕食謂之飧,以食之難化者,尤在于夕,故食不化而泄出,則謂之飧泄,此俗所謂水谷痢也”[14]908(《圣濟總錄·飧泄》)。洞泄為飧泄的重癥:洞泄謂食已即泄。乃飧泄之甚者。此因春傷于風。邪氣留連,至夏發(fā)為飧泄。至長夏發(fā)為洞泄。蓋當春之時,陽氣在表。為風邪所中。入客于經”[14]910(《圣濟總錄·洞泄寒中》)。脾虛泄瀉稱為鶩溏:“若脾胃氣虛弱。為風冷所乘。則陰氣盛。陰氣盛則藏寒。糟粕不化。故大便色黑。狀如鶩溏也。又大腸有寒。亦曰溏”[14]912(《圣濟總錄·溏泄》)。這種分類法雖與《內經》最初的概念有區(qū)別,但分類明確,也是當時大多數(shù)醫(yī)家所認可的分法。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設泄瀉專篇:“方書所載瀉利,與《內經》中所謂洞泄、飧泄、溏泄、溢泄、濡泄、水谷注下等其實一也,仍所因有內外不內外差殊耳?!秲冉洝吩疲汉鯙樾?;春傷風,夏飧泄。論云:熱濕之氣,久客腸胃,滑而利下,皆外所因。喜則散,怒則激,憂則聚,驚則動,臟氣隔絕,精神奪散,必致溏泄,皆內所因。其如飲食生冷,勞逸所傷,此不內外因。以此類推,隨證主治,則不失其病源也”[15](《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泄瀉敘論》)。對泄瀉進行了定義,泄瀉包括方書中的瀉利與《內經》中的洞泄、飧泄、溏泄、溢泄、濡泄、水谷注下等,泄瀉作為腹瀉的統(tǒng)稱出現(xiàn),而又因病因的不同而分為不同類型的腹瀉。

4 “痢疾”從“泄瀉”中分離出來

4.1 《景岳全書》區(qū)分“泄瀉”與“痢疾”

《景岳全書》分設《泄瀉》與《痢疾》兩章,從病因病機治法方藥上進行全面的區(qū)分?!胺病秲冉洝酚醒遭感拐?,有言濡泄者,皆泄瀉也;有言腸垢者,即下痢也。然痢之初作,必由于瀉,此瀉之與痢本為同類,但瀉淺而痢深,瀉輕而痢重;瀉由水谷不分,出于中焦;痢以脂血傷敗,病在下焦。在中焦者,濕由脾胃而分于小腸,故可澄其源,所以治宜分?。辉谙陆拐?,病在肝腎大腸,分痢已無所及,故宜調理真陰,并助小腸之主,以益氣化之源。此瀉痢之證治有不同,而門類亦當有辯,然病實相關,不可不兼察以為治也”[16]《景岳全書·泄瀉》)。認為泄瀉包括《內經》中的飧泄和濡泄,其病輕,表現(xiàn)為水谷不分,病位在中焦脾胃。痢疾是指《內經》中的腸垢,是泄瀉的重癥,其病重,表現(xiàn)為脂血相間,病位在下焦肝腎。

4.2 《證治匯補》對“泄瀉”詳細分類

明確了泄瀉作為此類疾病的統(tǒng)稱出現(xiàn)后,《證治匯補》中將泄瀉進行了詳細的分類。按臟腑分可分為:脾泄、胃泄、腎泄、肝泄、大腸泄、小腸泄等;按癥狀可分為:大瘕泄、飧泄、腸垢、鴨溏、濡泄、滑泄等;按病因可分為:痰泄、火泄、氣泄、虛泄等。自此泄瀉不但病名明確,其分類也更加完善。

發(fā)展到明清之后,受當時樸學影響,很多醫(yī)者致力于古醫(yī)書考據(jù),古醫(yī)書中泄瀉之病名廣為應用,但作為主流之“泄瀉”的定義、分類及其與痢疾的區(qū)別都已明確,而且與現(xiàn)代中醫(yī)學的泄瀉與痢疾也基本一致,泄瀉之因機證治體系也已基本完備。

猜你喜歡
水谷下痢痢疾
不再窩囊的姜水谷
北京文學(2023年10期)2023-11-10 04:50:05
黃帝內經
中藥喂產仔母豬防仔豬下痢
水谷隼接搶段技戰(zhàn)術分析
仔豬下痢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新農業(yè)(2019年21期)2019-01-06 01:11:34
仔豬下痢鑒別診斷
常見羊痢疾疾病的發(fā)生與預防
少數(shù)民族醫(yī)用于治療痢疾的黔產蕨類植物(一)
用于治療痢疾的黔產蕨類植物(二)
石榴皮巧治子豬下痢
土默特右旗| 龙井市| 乡宁县| 平泉县| 永州市| 承德市| 焦作市| 镇宁| 淄博市| 扬中市| 荥经县| 马边| 南昌县| 通江县| 荔浦县| 越西县| 库车县| 凌源市| 栖霞市| 云浮市| 神农架林区| 江川县| 泸定县| 阳春市| 长乐市| 藁城市| 灵台县| 花垣县| 满洲里市| 堆龙德庆县| 游戏| 自贡市| 泰兴市| 恩平市| 满洲里市| 饶平县| 白银市| 资溪县| 新化县| 江西省| 奉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