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辰
(中共中央黨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作為奠基于人的生活世界之上的精神家園,是由人的歷史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所構成的人的情感、心靈、理想棲息之地,蘊含著人們對價值和意義世界的追尋。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則是共產黨員“共有共建共治的集體文化記憶和價值追求”[1]。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精神家園的建構直接關系到中國共產黨人以何種精神狀態(tài)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以何種精神面貌引領中國人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何種精神境界打造服務型政黨。精神家園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守初心與使命、保持自身先進性的精神之源,是辨別各種錯誤思潮以保持自身獨立性的精神支柱,是引領中國人民走出困境的精神力量。沒有了精神家園,自我意義就難以尋找,就容易陷入“無家可歸”的“沒有標準的選擇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存在主義的焦慮之中”[2]。厘清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建構歷程,總結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建構的基本經驗,對中國共產黨人追尋意義、確定價值、發(fā)揮精神家園的內在超越性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
基于對現(xiàn)實生活中不同層次需求的回應,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具有感性、理性和超越性三重維度。感性維度是建立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基礎之上,表明了精神家園對于現(xiàn)實的關懷;理性維度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表明了精神家園對于客觀規(guī)律的把握;超越性維度則是追求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表明了精神家園對于崇高價值的追求。當然,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三重維度并非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緊密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體。追求美好生活的感性維度奠定了精神家園的現(xiàn)實根基,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理性維度指引著精神家園的發(fā)展方向,以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為追求的超越性維度為整個精神家園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和活力。
第一,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以滿足中國人民的現(xiàn)實需求為感性維度,彰顯了精神家園的現(xiàn)實性。感性維度的追求是整個精神家園的根基,直接關乎精神家園的理性維度以及超越性維度的形成和發(fā)展。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感性維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不斷進行自我革新。從追求實現(xiàn)民族獨立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再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到新時代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感性維度在歷史進程中發(fā)生的變化。不同時期感性維度的具體內容雖然有所差別,但都是立足于人民,最終也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人民。以追求美好生活為內容的感性維度是源于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以及新的歷史方位的確定,內蘊著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而甘于奉獻、為國家謀富強而不懈奮斗的崇高品格,不斷激發(fā)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以艱苦奮斗的精神開辟新天地。精神家園的構建離不開“物”的基礎力量,需要借助于“物”的感性激勵來實現(xiàn),但純粹對“物”的追求可能會使精神世界陷入非理性的享樂主義牢籠之中。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同樣會面臨諸如此類的問題,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失衡、功利主義和消費主義價值觀的盛行是我們黨面臨的大的時代環(huán)境,這就告誡我們黨在構建精神家園時要謹防陷入純粹的物質追求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地位,始終心懷人民,朝著共產主義方向奮力前進。
第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以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為理性維度,彰顯了精神家園的科學性。精神家園的理性維度以探索真理和創(chuàng)造價值為追求,對認知世界、評價世界、改造世界起著指導和規(guī)范的作用,關乎以何種世界觀看待這個世界、以何種價值觀對待這個世界、以何種方法論來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那么,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理性維度就是要明確中國共產黨人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理論指導實踐。構筑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必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以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看待這個世界、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對待這個世界、以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為指導來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盵3](P33)在歷史唯物主義這一科學方法的指導下,馬克思主義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性分析,確立了以謀求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崇高的價值目標,成為指引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科學理論。歷史也已經向我們證明,“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完成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就在于始終把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并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盵3](P33)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支撐力量。以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建構的理論基石,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規(guī)范、指導、引領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活動,正是精神家園理性維度的凸顯。
第三,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以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為超越性維度,彰顯了精神家園的崇高性。精神家園的超越性維度以追求理想和堅定信仰為內核,為人們的安身立命提供終極關懷和根本意義,直接關乎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對待世界、確立什么樣的最高價值信念、形成什么樣的價值尺度。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是現(xiàn)實性與超越性的統(tǒng)一,超越性維度主要是指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追求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中的信仰完全不同于宗教信仰,它有其自身科學的邏輯與依據(jù)。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是一種基于現(xiàn)實的行動,是在對歷史規(guī)律與現(xiàn)實情況充分把握的基礎上形成的價值目標?!肮伯a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xiàn)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xiàn)存狀況的現(xiàn)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xiàn)有的前提產生的。”[4]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然沒有也不可能向世人細致地描繪出共產主義的模樣,但基于對現(xiàn)實的分析和把握科學地預測了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正確方向和最終形態(tài)。共產主義社會的遠大理想散發(fā)出強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超越現(xiàn)實、實現(xiàn)自我的精神路標,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動力源泉。我們要明白“精神家園的‘本體’并不是某種既定的存在,而是一種源于現(xiàn)實而又超越現(xiàn)實的理想,是一種源于歷史而又重構歷史的信念,是一種源于實踐而又變革實踐的智慧”[5]。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同樣也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既立足于現(xiàn)實但又不沉迷于現(xiàn)狀、既尊重歷史但又不迷信歷史,在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指引下,不斷克服各種艱難險阻,以實際的行動把現(xiàn)實變成更為理想的現(xiàn)實。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超越性維度就在于能夠使中國共產黨人在自己全部的實踐活動中不斷進行自我革命,保持一種奮發(fā)有為的精神狀態(tài)。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不是先驗的絕對精神,也不是撲朔迷離的空中樓閣,而是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程中不斷建構起的具有民族特點、中國特色的精神歸宿,它凝結了全體共產黨人共同的精神追求,是中國共產黨人情感、價值、信仰的歸屬之地。從歷史維度上看,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經歷了一個從“精神被動”到“精神主動”的萌發(fā)階段、再到“精神自立”的逐步建構階段、最后到“精神日益強大”的完善階段的建構過程,這一過程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息息相關。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構建過程實際上就是在認同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不斷反思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不斷相結合的過程。
第一,從“精神被動”到“精神主動”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萌發(fā)階段?!熬裰鲃印币馕吨袷澜鐩_破了固有的傳統(tǒng)束縛,開始擺脫外在勢力的壓迫,自身的精神活力逐漸得到釋放,主動反思自身的精神世界并以積極主動的精神狀態(tài)投入到現(xiàn)實生活當中。毛澤東在《唯心歷史觀的破產》一文中曾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盵6]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說:“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中國人民就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盵7](P10-11)也就是說,從“精神被動”到“精神主動”的轉變,需要有馬克思列寧主義這樣先進的思想理論做指導、中國共產黨這樣嚴密的組織做支撐才能夠實現(xiàn)。這也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一種積極主動的精神狀態(tài)開始構建自身的精神家園。這種積極主動的精神狀態(tài)不僅表現(xiàn)在中國共產黨人自覺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而且表現(xiàn)在深入到工人群體中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結合起來,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來解決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
第二,從“精神主動”到“精神自立”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逐步構建階段。“精神自立”意味著打破對外界的迷信,不再一味迎合他人的價值理念,不再盲目追隨他國的步伐,已經意識到精神家園的構建要與本國的實際情況以及獨特的文化背景結合起來,并以實際行動逐步樹立起堅定的文化自信,實現(xiàn)從走別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飛躍,逐步構建起具有自身特質的精神家園。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從“精神主動”到“精神自立”這一質的轉變是在量的積累基礎上實現(xiàn)的。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到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再到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些發(fā)展過程都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自立”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積累??v觀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進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突破了對“城市中心論”的迷信;在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提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一化三改”的總路線;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逐步擺脫蘇聯(lián)模式的影響,提出走符合中國具體實際的獨立自主道路;改革開放新時期,通過不斷解放思想逐步擺脫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理解,開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解放思想、打破迷信,獨立自主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建設、改革的特色道路,確立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高度自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高度自信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形成的顯著標志,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發(fā)展過程中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質、滿足自身需求的精神家園。
第三,從“精神自立”到“精神日益強大”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日益完善階段。對內而言,“精神日益強大”意味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能夠為滿足中國人民的精神需求提供豐富滋養(yǎng),能夠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中國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xiàn)了時代精神”[8](P169)。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著傳統(tǒng)、世界、時代的精華,不僅是滿足中國人民尋求精神滋養(yǎng)的現(xiàn)實需要,也是引領中國人民精神追求發(fā)展方向的“坐標導航”。對外而言,“精神的日益強大”意味著能夠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fā)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社會發(fā)展道路上遭遇的難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精神不僅是中國特有的、區(qū)別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標識,還是中國共產黨人向世界人民展現(xiàn)自身精神家園、走向精神強大的重要標識。中國精神凝聚了中華兒女的精神力量,彰顯了中華兒女熱愛祖國、勇于創(chuàng)新、奮發(fā)圖強的精神品格,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是中華民族自立自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顯然,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以滿足精神需求和引領精神追求為使命、以弘揚中國精神和匯聚精神力量為己任、以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為目標。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入了一種精神自覺的境界,不僅關注自身的發(fā)展,同時關懷整個世界,自覺為推動人類精神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中國貢獻,無疑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世界日益走向強大的表征。
從總體上看,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構建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有所差別,但始終都貫徹著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與使命。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需求、引領人民精神追求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內在要求。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建構也是為了更好地踐行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塑造起中國共產黨人強大的“精神自我”,以完成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使命和時代重任。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總結歷史經驗是為了開創(chuàng)更好的未來。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總結出了構建精神家園的寶貴經驗,即通過堅持實事求是的根本原則、傳承馬克思主義的精神財富、堅定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來堅守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通過始終追求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推進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來涵養(yǎng)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中國共產黨人要充分認識到“學習是精神家園的源泉”[9]。只有不斷學習科學理論,不斷汲取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中國共產黨人才能始終保持自身的生機與活力,真正為全國各族人民提供精神寄托之處。
第一,堅持實事求是是筑牢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感性維度的根本原則。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將中國革命引向勝利進而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篇章的根本,構筑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必須要將實事求是這一根本原則貫穿始終。是否堅持實事求是,直接關乎著我們黨和國家事業(yè)的興衰成敗。歷史已經向我們證明,“什么時候堅持實事求是,黨就能夠形成符合客觀實際、體現(xiàn)發(fā)展規(guī)律、順應人民意愿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黨和人民事業(yè)就能夠不斷取得勝利;反之,離開了實事求是,黨和人民事業(yè)就會受到損失甚至嚴重挫折?!盵10]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出現(xiàn)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大躍進”等錯誤路線,都是對實事求是這一原則的根本背離,不僅對現(xiàn)實的發(fā)展造成了破壞,還對人們的精神世界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對于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而言,脫離實事求是這一根本原則不僅會喪失保全自身的現(xiàn)實根基,甚至會成為虛無縹緲的無根之物。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只有在遵循實事求是這一根本原則下,破除思想迷信、實現(xiàn)思想解放,才能不斷加固精神家園的感性維度,以發(fā)揮其實際效用。
第二,繼承馬克思主義的精神財富是構筑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理性維度的基本遵循。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構筑離不開對馬克思主義精神財富的賡續(xù),它既是中國共產黨人把握時代脈搏不斷實現(xiàn)自我革新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牢記自身使命、激發(fā)人民團結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更是中國共產黨人歷經艱難險阻依舊滿腔熱血的力量源泉?!皩嵺`也證明,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占據(jù)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盵3](P329)一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的信仰,不僅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奮力前進的精神動力,也是保持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純潔性的“凈化器”?!爸袊伯a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11](P3)構筑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必須要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和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破除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化理解,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指導下,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第三,堅定理想信念是構筑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超越性維度的內在要求。 “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8](P15)堅定理想信念必須要發(fā)揚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征程中形成的偉大精神,這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最生動、最親切、最有力量的精神財富?!耙话倌昵?,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chuàng)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盵11](P2)紅船精神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蘊含的首創(chuàng)精神、奮斗精神和奉獻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中的各個階段都有所體現(xiàn),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根脈所在。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xiàn)”[3](P47)??箲?zhàn)精神升華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彰顯了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同仇敵愾的愛國主義情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必須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紅船精神、長征精神以及抗戰(zhàn)精神等偉大精神,并從中汲取精神力量,以涵養(yǎng)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弘揚中國共產黨奮斗歷程中形成的偉大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的根脈所在,堅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超越性維度的重要內涵。
第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構筑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構筑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核心問題就是要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脫離群眾是建構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危險。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的寄托之處,更是密切黨和人民關系的精神橋梁,建構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必須要明白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必須扎根于人民群眾豐富多彩的實踐,將中國人民實踐中蘊藏的偉大精神發(fā)揚光大,以不斷修正自己的精神坐標、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推進精神家園的完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構筑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一方面,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善于采取多種方式,“多宣傳報道中國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的偉大奮斗和火熱生活,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中涌現(xiàn)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8](P154),同時還要回到群眾中去,成為滿足中國人民精神需求、豐富中國人民精神世界、引領中國人民精神發(fā)展的領路人和建設者。另一方面,還要求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推進自我革命,處理好公與私、義與利、是與非之間的關系,展現(xiàn)共產黨人光明磊落、坦蕩無私的人格魅力,以強大的“精神自我”踐行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將精神家園的現(xiàn)實意義最大化。這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才不會失去現(xiàn)實的根基,才能夠永葆生機和青春活力。
第五,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構筑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獨特資源。構筑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之所以要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由中國共產黨自身的性質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的精神特質所共同決定的。首先,一方面,中國共產黨是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哺育之下逐漸成長壯大起來的,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每一個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自覺;另一方面,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光榮傳統(tǒng),歷代中國共產黨人都高度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作用,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有能力也有責任傳承中華民族的一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其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7](P314)。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家國情懷、道德修養(yǎng)等精髓,凝結著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追求,影響著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貫穿于中華民族奮斗的整個歷程。構筑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必須要善于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yǎng),“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7](P314)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并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不斷賦予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新的時代內涵,使之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譬如,“實事求是”一詞出自東漢班固的《漢書》,毛澤東賦予其新意,創(chuàng)造性轉化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路線;“小康”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詩經》,鄧小平將小康思想賦予全新的內涵,提煉成為鼓舞中國人民開啟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強大力量。這些都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創(chuàng)造性運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范例,對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精神家園有著鮮明的指導意義。
第六,推進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是煥發(fā)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活力的重要路徑。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各國精神文化之間的溝通交流也日益頻繁,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逐漸成為煥發(fā)各國精神文明活力的重要路徑。激發(fā)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朝氣與活力既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具備不斷自我革新的能力,也要求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獲取新的活力要素。推動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汲取人類優(yōu)秀的文明成果,首先要求中國共產黨人要平等對待每一種人類文明,認識到“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3](P544)。其次,中國共產黨人要以虛心的態(tài)度“學習外國的長處,來整理中國的,創(chuàng)造出中國自己的、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的東西”[12](P83)。換言之,在保持自身精神獨立性的基礎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將人類優(yōu)秀的文明成果為我所用,推動精神家園的與時俱進、與世俱進,真正達到涵養(yǎng)精神家園的效果。再次,中國共產黨人要充分認識到精神家園不是封閉的、排外的,而是開放的、包容的,要用世界眼光看待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建設,既要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又要汲取世界先進的精神文明養(yǎng)料,將時代性與歷史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統(tǒng)一于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之中,匯聚起建構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資源寶庫。
[參考文獻]
[1]宮麗.當代共產黨員精神家園建設論綱[J].江漢論壇,2016(4):46.
[2]孫正聿.屬人的世界[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52.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6.
[5]孫正聿.崇高的位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
[6]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9]孫正聿.人的精神家園[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7.
[10]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N].學習時報,2012-05-28(1).
[1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7-02(2).
[12]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