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艷
文學書寫與地域關(guān)系密切,文人在地域流動中常將所歷山水民情及自身體驗融入文學中,如中國古代大量的山水詩、貶謫詩等。越南北使使臣是中越宗藩制度下特殊的文人群體,他們既是越南漢文文學創(chuàng)作的佼佼者,也是中越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媒介。在出使中國的地域流動中,越南使臣以題詩的方式記錄出使路線中沿途所見地理景觀,通過“異域之眼”對中國地理風物、民俗世情等各方面進行細致觀察。他們還借以題詩的形式與中國文人有廣泛的文學交游。題詩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常見的文學樣式,因其創(chuàng)作獨特、傳播方式特別歷來受研究者重視,如題壁詩、題畫詩就成為近年青年研究者關(guān)注的熱點。題詩還對小說、戲曲、繪畫、書法等其他文學藝術(shù)產(chǎn)生深遠影響,如許中榮提到明清小說中眾多的題詩現(xiàn)象,楊光影、李旭婷提到題畫詩中的詩畫關(guān)系,譚亞南則從書法的視角談?wù)摰筋}壁詩。古代詩歌中的題詩形式也被漢文化圈中的朝、越文人所承繼,葛兆光就曾關(guān)注到朝鮮使臣的題詩現(xiàn)象,崔雄權(quán)也討論過朝鮮文人的題畫詩,但越南使臣在出使中國途中所做的眾多題詩卻一直沒得到應(yīng)有的注意。近年來,越南使臣文獻備受學界矚目,但目前多集中于文獻學、歷史學上的應(yīng)用,文學方面尚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本文擬以題詩為切為點,在文獻基礎(chǔ)之上重點探究這一現(xiàn)象背后的文學意義與文化內(nèi)涵。
古代文人在行旅之中常在壁間、山崖、驛站等地留有詩文題刻,還在一些小的物體如扇子、樹葉、手絹、器皿等留有題詩。越南使臣在出使中國的地域流動中也留下眾多題詩,“使華一路,水路共八千余里,楚粵山川之奇,冀豫關(guān)河之壯。固歷歷見諸記載,周覽而賦詠之,自是讀書人分?!圆挥X發(fā)為詩歌賦詠,隨所見而描寫之”。在出使中國的“八千余里”中,他們既有沿途與中國文人、地方官員往來的題扇詩、題畫詩,也有在所歷寺觀廟宇、山川勝景中留下的題壁詩、題石詩,由此形成體式多樣的題詩形態(tài)。
扇子不僅是古代文人日常生活中常用之物,在漢文化中還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扇面題詩體現(xiàn)了文人雅趣。扇子易于攜帶傳播,又常成為文人之間詩文唱和的工具。
扇上題詩成為越南使臣與中國文人之間人情往來的載體。越南使臣在出使中國期間常收到中國文人所贈送的詩扇,如西山朝使臣阮偍有《謝贈扇》、阮朝使臣范芝香有《長送泗城知府劉銘之(大烈)惠贈對聯(lián)詩扇,走筆答詩二律》及裴文禩有《歐陽石甫侍御贈以團扇并詩欠韻答》等。他們也將詩扇作為禮物回贈中國文人,如黎光定有《題扇贈徐師爺》《題扇贈湘潭陸豫知縣》《題扇贈通守長沙府唐景》,阮思僩《題扇贈湘陰李輔耀》等。而從武輝瑨使程回程中所作《寫朝鮮扇留贈張伴送》中可知,扇子與扇上題詩也成為朝鮮、越南兩國使節(jié)之間重要的交流媒介,如吳時任有《侍宴西宛朝鮮書記樸齊家攜扇詩就呈即席和贈》、范芝香有《贈朝鮮書狀李學士裕元題扇》等題扇詩。
以詩扇進行詩文唱和更體現(xiàn)出越南使臣與中國文人交流中的雅趣。詩文唱和不僅增進了文人之間的感情,還能展示他們的才華,在扇面上書寫詩歌更增添一份文人的情趣與雅致。越南使臣也常借助這種方式與中國文人互贈唱和,如裴文禩《陳槑喦撫院年兄置酒為餞既題扇送詩五絕依元韻答復》,阮思僩《和答張力臣題扇原韻四首》、《和答長沙黃瑜子壽題扇原韻》,武輝瑨《和答江西戴狀元贈扇詩韻》等。在詩扇的酬唱中,他們還在個人詩文集中將中國文人的題扇詩錄入其中,如武輝瑨、段阮俊的文集中都附有中國文人戴狀元所作的題扇詩。
題畫詩是觀畫者根據(jù)畫面內(nèi)容進行賦詩,或評論繪畫的藝術(shù)價值而抒發(fā)審美觀感,或借題畫抒懷而寓家國身世之感,或分析畫風而議論畫理。這些詩歌可以離開畫面獨立,但與畫作相融合時更是相得益彰,“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畫相互補充、印證,題畫詩進一步提高了畫作的品位與格調(diào)。
越南使臣題畫詩的內(nèi)容主要有以下兩類:一類是就畫中物進行題詠,如潘輝注《題畫梅》《題畫六絕》中詠松、梅、菊、牡丹、蓮;李文馥《為人題蘭鳳合畫》等。在這類詩中他們直接用詩詞形象描摹出畫中物,潘輝注《題畫》“迎涼枕醒垂楊畔,適興棋敲古樹陰。翠草欄桿幽徑寂,蒼崕屏嶂晚霞沉?!彼谠婎}下注云:“護送楊撫標送畫扇來乞詩,即畫中景詠題?!绷硪活愂蔷彤嬛幸饩尺M行賦詩,詩與畫相融合,成為有機的統(tǒng)一體。在這類詩中,他們并沒有指明畫中景,而是用借代、比喻等手法將拓展畫中的境界,如“白玉雙環(huán)白玉簪,桃花無艷柳無陰。羅浮夜月群巖窈,彭蠡秋江萬頃深。十二樓臺春寂寂,三千云水書沉沉。寄情止在弦聲外,莫向此中求解音?!保ㄅ饲搴啞额}美人理箏圖》)“微含春悶嬌無力,半露秋晴影欲闌”(黎光定的《題美人搖櫓圖》)。吳時位稱:“美人妙在神思而容色次之,故畫美人圖只能畫其容色而不能畫其神思?!鳖}畫詩賦予可見的畫中不可見的時空與意境,從而延展畫的內(nèi)涵,提升畫作品格。從越南使臣對畫作技法的理解中亦可見他們有很深的藝術(shù)修養(yǎng),一些使臣本身也熟知書法、繪畫,如張好合《長送直隸同業(yè)縣尉陶攜一扇來,懇余詩畫。余即筆以贈》,可見他不僅會題詩也可以作畫。
在此類題畫詩中,還有較為特殊的一種即題畫像,如馮克寬的《題趙侯畫像圖》為乙未進士趙邦清的畫像題詩。題像詩到后期還發(fā)展為題照詩,如阮朝使臣鄭懷德集中《題護送陸受豐知州幕賓徐體齋小照二首》。在這類題詩中,他們既有直接描繪像中人的神態(tài)風度,如鄭懷德為徐體齋所寫“綽爾美髯公”、“攜兒水石間,指點乾坤脈”,在這類題詩中往往突出像中人的品格氣質(zhì)、精神內(nèi)涵,如馮克寬為趙邦清的題像詩中“第一人當?shù)谝还伲T侯景仰共榮觀。策名曾是登龍虎,棲□初非穩(wěn)鳳鸞。大播玖名聞帝右,直須風采算朝端。良工蓋妙傳神妙,忠孝難播方寸間?!?/p>
題壁詩即題寫在旅店、驛站、寺廟道觀等墻壁廳柱之上的詩,這種方式曾風行于唐宋,當時文人普遍有壁上題詩的習慣。在出使路線中,越南使臣也有壁上題詩的習慣,就其題壁類型來看,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繼詩題壁,即越南使臣見到他人在壁上的題詩而繼題之作。亭臺驛站是人員流動性較強的地方,古代文人常在小憩時在此處題詩。墻壁寬廣利于題詩也引發(fā)后世文人續(xù)題的詩興,因而常出現(xiàn)一處墻壁有眾多文人的題詩。越南使臣在出使中也多有續(xù)題之作,一部分是繼中國文人的題詩,如阮偍《過萬年庵步吳荊山壁間元韻》《題寧明州水月庵依舒希忠壁間元韻》、阮述《楊店驛和浙東自怡子題壁之作》等。他們還常將所見壁上題詩抄錄下來,如潘輝注北使詩集中《又題廟和壁上韻》后就附壁上所題原詩全文。還有少量的和越南前部使臣的繼題,如阮述《潁川書院閱前屬使臣裴珠江題壁之作悵然有懷因步其韻》等。在這些詩中,他們往往在驛站、廟宇等建筑的墻壁上發(fā)現(xiàn)舊題,再依原詩韻賦作一首題于旁邊空白處。而能在壁上所題詩中發(fā)現(xiàn)作古親人之詩更能引發(fā)他們的感慨,如潘輝注《寺壁見舅氏舊題肅感》題下注云:“寶塔后之層山寺壁,望見字跡微茫。拾級而登,閱之則我舅氏澧溪侯所題詩章也。前其句字渺漫不可詳。惟結(jié)句云:‘無邊無岸故知量,寶塔崚層峙古今’,落款‘乙巳季夏粵南使者吳辰(時)位題’此二十六字,墨跡尚新?;貞浺宜儒式?,二十三年矣。舅氏永歸,不可復作,而江山閱歷。余兩度來此,今日始于山門中認見名跡。對起有致,感念今昨,重覺慨然于懷也?!眳菚r位曾于1809、1820年兩次出使中國,且在最后一次出使歸途時病逝中國。他在北使詩集《游湘山寺》題下注云:“余賞玩移時,與正使公各題一律。”潘輝注1831年再次出使,途中游覽湘山寺時才見舅舅吳時位舊題,此時其舅已作古人,然山河風景手跡仍在,不覺感慨萬千。
另一種是即興題壁,即越南使臣忽發(fā)文思并將所作之詩書之于壁。他們或由于特殊時令而發(fā)感嘆,如阮思僩《湘州逆旅逢人日題壁》“天涯車馬游將遍,人日鶯花醉不知。忽憶故園春宴罷,竹標風偃幾多枝。”在異國他鄉(xiāng),一逢節(jié)日更思念家園,題詩于壁書懷;或因偶觀書籍而生感嘆,如鄭懷德《讀〈云樵詩箋〉因興題壁》“百上詩壇爭幟手,封關(guān)今為讓云樵”對詩歌的贊賞之情溢于言表,從他的另一首詩作《病停河南省城公館,欽命提督全省學政吳芳培以新刻本集〈云樵詩箋〉惠送痊期起行以詩道謝》中可知《云樵詩箋》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進士吳芳培送給他的個人詩集;或是因觀風景而發(fā)詩興,如阮文超《邯鄲古觀題壁(并序)》、《新樂觀題壁》、裴文禩《平樂登印山蒼然亭題壁》;或短暫休息時閑暇之作,如黎貴惇《早渡河橋午憩景州東光驛漫題壁間》、段?!队謺趹压拧返?。
從這些留存的題壁詩中可見,其所題地點集中于廟宇、驛站、亭臺樓閣。這些地方有大片墻垣方便題寫,同時也往往留存有眾多的文人題詩,因而越南使臣雖短暫逗留,也較容易引發(fā)他們的詩興題詩。
題石詩也是古代文人在登臨覽勝時常見的題詩類型,在唐宋詩歌發(fā)達時期,眾多文人常有石刻詩留于世。越南使臣的題石詩也集中于沿途所遇的道觀寺廟、亭臺樓閣及山水石壁中。由于題石詩限于題詩的物體特殊,或為崖間山石,或為石碑,文人往往不能直接題刻而需要借助于石工專門雕刻,如潘輝益在《題飛來寺》題下小序中注云:“要陪臣各賦詩,轉(zhuǎn)呈總督公,即委石工勒諸山壁?!币蚨噍^于其他的題詩樣式,越南使臣的題石詩數(shù)量相對較少,但留存更為久遠。
越南使臣在出使中國的地域流動中在折扇、畫作、墻壁、石碑上或題詩句聯(lián)語,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誡勉勵志,或題贈留念。他們借以題詩的特殊傳播方式傳達出豐富的內(nèi)容,正如陶公正永治二年(1677年)給黎熙宗的啟文中提道:“有玩風景,有接國客,亦有會同差僚友談筆,所作詩唱和,取快一時吟詠?!睆默F(xiàn)存留存越南使臣北使題詩可見,其內(nèi)容主要有以下幾個類別。
一是贈送留別類。古代交通工具落后,一別動輒數(shù)年都不會相見,因而特別重視送行留別。使臣作為域外文人,他們與中國文人離別幾乎此生不會重逢。雖然他們出使行程倉促,如武輝瑨在其《華原隨步集》中所記“由廣西、湖廣、河南、直隸一條而來,晝夜兼程。”與中國文人相處短暫,但還是需要遵循文人別離時慣常的人際交往方式,題詩便成為越南使臣與中國上至官員下至布衣最便捷的交際手段。他們在臨別時常在扇面、畫上題詩為贈,如吳時任《題扇許長送二爺張忠》、范芝香《贈題短送新寧知州月亭題扇》、裴文禩《題扇贈朱云門道臺登嶼塘晚泊》等。這些題詩僅僅是交際傳情達意的一種方式,“半面莫嫌相識淺,時牽清夢到天涯”(黎光定《題扇贈湘潭陸豫知縣》)。
二是登臨寫景類。在越南使臣北使詩中,留存最多的是描寫沿途山川風景題詠詩。一方面在于越南使臣以詩消遣,他們出使中國少則近一年,多則幾年,正如胡士棟所云“一路往還九千有余里,翰墨之外無以消旅悶者”。另一方面也在感嘆于中國山川風物,如裴文禩所云:“平日讀書,慕中朝山川人物之美,今征所經(jīng),紀之篇什?!睂懢耙渤蔀樵侥鲜钩急笔诡}詩中常見的方式,他們在詩中將所登臨時所觀之景形之筆端,如“泉飛碧浚雙條下,石繪丹霞兩岸開。象教不隨單履去,猿聲常自半云來?!保ǘ慰!队謶?yīng)制一首付于石》)“兩三野鳥煙波外,六七人家柳岸前。紅日落殘鉤掛月,白云行盡鏡磨天?!保ㄘ稛o題》)等語。
三是懷古抒情類。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往往將歷史與現(xiàn)實結(jié)合在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xiàn)實。尤其是在寺廟古跡、亭臺驛站的墻壁上、山石間讀了古人舊留題,令人睹詩思人,產(chǎn)生一種歲月滄桑之感。如湖南浯溪因元結(jié)的詩、顏真卿的字而知名,越南文人使程中經(jīng)過浯溪時總要緬懷這兩位已故幾百年的文人。由景懷人,詩人多感念曾居住于此的元稹,如“道州心事滿江湖,借此巖泉漫自娛。頌有顏書傳二絕,亭連溪水記三吾。廢興鏡石云光變,醒醉窊尊月影孤。篆壁題詩山欲盡,當年曾識隱憂無?!迸嵛亩T不僅作詩紀念元、顏二人,在看了宋代黃庭堅所書的摩崖碑文之后還次其韻作詩《和湖南短送盛錫吾觀察浯溪觀摩崖碑次黃山谷韻之作依元韻》。
四是羈旅之苦類。越南如清使無論是出使中國時道行幾千里,在地域流動中往往異常艱辛,有時甚至常面臨生死考驗。他們在出使期間還有眾多客死中國者,如申珪在陽和丁丑年“奉往北使,死國事”,阮潤、鄭時濟、阮維宏、吳時位等眾多使臣都捐軀中國?!稓J定大清會典事例》還特別制定外國使臣客死中國的律令:“順治元年議準,外國貢使或在中途病故,由部具題,令內(nèi)院撰擬祭文,所在布政使司備祭品,遣官致祭一次,仍修墳塋,立石封識,如同來使人自愿帶回骸骨者,聽?!眳菚r位等過關(guān)后即感嘆:“前途萬里,漸離鄉(xiāng)國。雖江山無異而風景頓殊,不覺悽然有居行之感?!币蚨麄兊念}詩也出現(xiàn)“征人”“孤蓬”“客舟”等意象,如“連朝風雪撲征衣,遙指紅云數(shù)貢期”(黎貴惇),“江蒲薫風征思遠”(潘輝注)、“洋湘千里泛孤蓬”、“煙雨三湘送客舟”(潘輝注《衡州三縣堂委人攜扇請題,走筆書贈》)等。排解內(nèi)心的愁苦與思鄉(xiāng)之情。如“安南萬里朝中國,暫借浯亭一夜眠”(佚名《無題》),展現(xiàn)出使中國幾千里地域流動中的行旅中鄉(xiāng)國之思與離愁別緒。
由于越南奉往出使中國的使臣都要經(jīng)過嚴格篩選,對于漢語言水平、年齡等均加以限制,其中的部分原因也在于考慮出使路途的跋涉與艱辛。一些使臣在出使中國的途中還病逝中國,因而越南使臣一生中僅有一兩次踏入中國。他們在中國境內(nèi)留刻題詩,不僅僅為了展示才華及文人自身登臨覽勝,更重要的是實現(xiàn)古代文人“立言”的人生追求,他們更希望借題詩展示越南文人的文學水平,以達“不朽”,“我粵文獻之國也,自莫挺之、阮忠彥諸公,能以高辯雄文,馳驟于中國者,為我邦駿朔聲列,于今賴之,比之一辰,替治制勝之功,蓋蔑如也。至于歷履山川,遍以見風物,訪往古之陳跡,發(fā)潛隱之微光,所以抒其胸懷,而壯為詞藻者,皆可以不朽矣?!?/p>
越南歷代使臣多出身科舉,以文學名世,尤其富有“詩才”。如武輝珽“黎朝景興中名進士也,雄文大筆,領(lǐng)袖詞林,尤邃于詩學”,阮有立“以文學受知,其作文自成一家”,阮文超“為人富學,工詩”,裴文禩“為詩天才奔放,數(shù)十百韻立就”等,《大南實錄》載阮朝明命帝就明確指出選派使臣:“須有文學言語者,方可充選”。越南北使跨越幾百年,不同時期使臣所作詩歌因人迥異,如一代文豪阮攸的漢詩尊杜,詩風中有沉郁悲涼之氣,而黎貴惇、吳時任等文史兼治者,詩風則質(zhì)樸自然。題詩作為越南使臣筆下詩歌創(chuàng)作方式的一種,雖因使臣個體差異而詩風有別,但從中亦可分析出相似的藝術(shù)特征。
在形式上,長用律詩,工于對仗。越南使臣題詩詩體多用七言體詩。中國文人題詩多選用絕句,且多五言居多,因絕句體制小巧,易于記誦,利于傳播。但越南使臣卻極少五言之作,且大部分題詩多為律詩。這緣于越南文人長期以來受唐詩律的影響深遠,他們尊奉律詩為圭臬。律詩整齊劃一、對仗工整,有雍容典雅之氣,符合越南使臣作為“國使”的身份,如“半竿風月嚴陵瀨,一棹煙波范蠡舟。志似淮陰初去楚,心如呂尚未歸周?!保ㄘ额}采石釣魚圖》)“冰逗寒橋車夜度,煙橫野痁客晨炊。悠悠今古人中意,渺渺關(guān)河馬上詩。”(黎貴惇《早渡河橋午憩景州東光驛漫題壁間》)在這些詩中的頸、頷二聯(lián)嚴格對仗。一些七言絕句組詩更可見越南使臣對七言詩運用得得心應(yīng)手,如馮克寬在《時到廣東兩人各持一扇乞詩,公隨次下筆,詩成眾人大笑》中一連以“安南客使不知詩”做開頭詩,一氣呵成作十一首七絕。
在用韻上,嚴格押韻。因他們筆下律詩為多,律詩的特點之一即為講究聲韻。因此他們在題詩中特別注意用韻,在詩歌酬答或壁上題詩時,他們?!耙狼绊嵸x詩”,且往往一韻到底。如“城西春暮挈樽瓢,且及行看花柳朝。延客洞開云掛寶,整容巖浴雨流橋。函關(guān)雪散遺青犢,榕樹風高送紫箾。遠價北瞻天子氣,恒山深阻熱河遙?!保ㄠ崙训隆赌捍旱抢暇龓r和廣西趙竹君題壁原韻》),全詩押平聲韻。因越南使臣多從科舉出身,越南很多文化承繼于中國,包括科舉也承繼中國重詩韻形式。正如金陵徐啟岱于道光辛丑(1841年)題《詩韻集要》序中所云“迨至李唐遂以詩取士,是故詩為韻之發(fā)端,韻為詩之模范”。越南文人作詩也特別關(guān)注如何用韻,鄭德昌在《詩韻集要序》中云:“迄今傳及南國,而南國之士亦知珍而寶之”。
雖然越南使臣的漢文題詩水藝術(shù)水平無法媲美于中國詩作中的優(yōu)秀之作,但作為以本土語并非是漢文的域外文人而言,他們能熟悉掌握詩文的平仄對仗且將漢詩中的藝術(shù)手法運用得爐火純青已難能可貴。他們中的一些文人創(chuàng)作與普通的中國文人題詩也難分伯仲,由此可見越南文人題詩的藝術(shù)水平在整個漢文化圈中已達到較高的程度。
越南使臣在出使中國期間所作的題詩不僅僅出于文人逞才、抒情達志,還有其更深層次的政治文化因素:一方面他們作為使臣,在出使時要以文學達到“不辱君命”的出使使命,正如西山朝使臣武輝瑨所言:“使豈易言哉?鄰邦之敬忽,國體之重輕所系,自非博學重望未足以當此,……無論歷涉之多、見聞之廣、詩情酒興之間且美,即所謂專對四方,不辱君命,將所有以擬諸古之睿使者?!薄胺蚬湃苏摲钍?,以文學則須博洽多聞,以詞命則須婉轉(zhuǎn)得體,然氣自不可不善?!保涣硪环矫嫠麄円残枰灶}詩作為交流方式,以文會友,增進與中國、朝鮮文人之間的感情。而外國使臣這一特殊身份也引發(fā)了中國文人的“求異”、“求奇”心理,促進了越南使臣北使題詩的發(fā)展。
首先,以“題詩”的方式完成記錄沿途風物的出使使命。越南使臣出使時,身銜君命,他們在出使期間必須詳細記錄所行路線及所見風土人情,以備出使后上交朝廷查閱。他們還會因出使記錄草率受責,如明命帝便稱:“黃文亶、張好合等,身銜王命,責在周詢,乃日記訪察清國事狀,率皆草略,無一可堪入覽。已屬不職”。因而在出使路線中,他們以“題詩”詠景紀事便成為慣常方式。越南使臣北使途經(jīng)省份眾多,不同時期使臣的出使路線也有差異,但常規(guī)出使路線是由鎮(zhèn)南關(guān)進入中國,依次途經(jīng)廣西、湖廣、河南、山東、河北、北京,如《大清會典》載雍正二年(1724年)規(guī)定:“安南國進貢使臣來時,令廣西巡撫填勘合,由廣西、湖廣、江西、山東等處水路進京。回日,兵部照原勘合換給,由水路歸國,永著為例”。為了記錄出使路線,他們以題詩的形式將使程沿途景點地名直接放入標題中,如黎貴惇的《經(jīng)浯溪謁元顏祠留題》、鄭懷德的《使停漢陽天都庵留題》、鄧文啟的《笠山侯祠留題》、范芝香的《留題賈傅祠》、阮述的《留題觀音月殿石壁》等。這些題詩中反映出各省不同的風物民情,如浯溪的元結(jié)、洞庭湖的岳陽樓、長沙的賈誼廟等。
其次,以“題詩”達到“詩賦外交”、以文會友的作用。賦詩不僅是文人言志的文學活動,在西周時期就成為一種獨特的外交話語方式。使臣作為一國的代表,在出使期間更是頻繁以“詩賦”作為外交手段。題詩便是越南使臣常見的詩賦外交方式。一方面他們以題詩傳情,表達文人之間的精神共鳴,或是“微言相謝”之意。如他們送給伴送官的題畫詩、題扇詩中云,“知音不隔關(guān)山遠,浩蕩丈瀾萬里流”(潘輝注)。越南使臣的伴送官有短送、長送兩種。短送時間一般為一個月左右,而長送的時間就長達一兩年之久。在這些題詩中,他們往往借物以傳情,表達感謝,如“乍接清風好,來從白鷺洲。披襟指絹素,滿座動蛟蚪。未挹東山雅,終慚巴里謳。倐?cè)话l(fā)征艫,寸心空悠悠?!保ㄅ饲搴啞逗庵荻趟秃虾庥莱还鸨鴤涞缽埞菀詴戎x詩》)詩中前四句中“清風好”“絹素”等都是以寫扇,而后四句卻寫使程中與伴送官之間短暫的友誼,以扇子傳達謝意。另一方面他們以題詩言志,暗示立場,傳達中越“一家親”的和諧關(guān)系。如他們給中國地方官吏贈答題詩中稱“北南分土雖千里,今古斯文亦一家”(黎光定《題扇贈湘潭陸豫知縣》)。可以說在使程出使路線中,越南使臣這些眾多的題詩行為加深了他們與他國文人之間的感情。
最后,因“題詩”稀有,形成中國文人追捧“求詩”現(xiàn)象。越南使臣出使中國期間常有眾多中國文人主動前來求詩,如西山朝使臣武輝瑨在《題夏扇求贈》《題秋扇求贈》等詩中提到中國文人“索贈”“求贈”之事,阮朝鄭懷德在《題梧下二美人圖》中也稱:“使部所至,士夫爭將古畫好扇懇其題詠,或以紙軸求其書寫條幅聯(lián)對,各送酬謝玩好潤筆之物,又要落款姓名亦祇以異之意也?!痹谶@些前來索贈的人中,不僅是普通布衣,甚至是一些地方官員、進士也希望得到越南使臣的“墨寶”,如潘輝注有《順德城晚住,縣堂遣子攜扇乞詩,即席書贈》、《江夏縣堂委價攜扇請詩,走筆書贈》等。中國律例中對本國人與外國使臣交往密切監(jiān)控,如《大清會典》載:“在京在外軍民人等與朝貢外國人私通往來,投托撥置害人,因而透漏事情者,俱問發(fā)邊衛(wèi)充軍,軍職調(diào)邊衛(wèi),帶俸差操。通事并伴送人等,系軍職者,從軍職例;系文職者,革職為民”,但從“求詩”現(xiàn)象可見律例并不能阻擋中國文人與越南使臣的私下往來。越南使臣所到之處常引起中國人前來,“索贈”已成為普遍現(xiàn)象。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中國文人欣賞越南使臣的詩才。越南使臣多出身科舉有文名,如馮克寬(1528—1613年)為越南光興三年(1580年)狀元。明朝進士趙邦清見馮克寬的詩贊嘆他“學問深遠”、“第一才品”,因此出自己畫像請之為題“以留家傳之珍”。另一方面也在于中國文人好奇求異心理,不惜“委價求詩”。然正如鄭懷德所指出,這些中國人前來求題詩無非是慕越南使臣之名以“求異”、以奇為居的心理。從中可見中國文人對“威儀共秉姬家禮,學問同尊孔氏書”異域使臣的好奇心態(tài)。然越南使臣對眾多“委價請詩”、攜畫或扇“索詩”卻心存反感,如鄭懷德在《題長沙趙知縣扇面李翰林畫梅》序中言:“漢陽府縣二幕賓魏、金二記室各將畫扇懇余題詠……余因酒席熏心,援筆塞責。”從“援筆塞責”可見越南使臣面對中國文人求詩時無奈又厭煩的心理。
綜上所述,越南使臣作為中越文化交流中的紐帶,他們在出使中以題扇詩、題畫詩與中國文人加深了友誼,又以題壁詩、題石詩的方式在中國山水中留下墨痕,成為中國地域文化中珍貴的域外文獻。一些留存在中國境內(nèi)的越南使臣的題刻詩,還成為越南的稀有文獻,如越南使臣阮登第、王有光二人在越南未留下任何文集,但在浯溪石刻中卻完好保留了他們的出使題詩。此外《浯溪志》還載有遺失的碑詩刻一首,并云:“此詩系活碑,原置石門,不知何年遺失,作者系咸豐間越南使者,名已佚?!比幌特S年間(1851—1861年)越南僅有一次出使,現(xiàn)僅留存潘輝詠、范芝香、武文俊三人的北使文獻卻并未見有此浯溪石刻詩留存。這些題詩既為了順利完成出使使命,也在于“詩賦外交”的現(xiàn)實需求,而越南使臣題詩成為中國文人“奇貨可居”之物引發(fā)的文人心態(tài)亦頗值得玩味。從中可見,越南使臣北使題詩的價值所在,有待有志者去更深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