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溯源與展演:晚清政治小說的“西學東漸”
——讀葉凱蒂《晚清政治小說:一種世界性文學類型的遷移》

2021-11-26 01:07徐莉茗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1年2期
關(guān)鍵詞:凱蒂文學小說

徐莉茗

被傳統(tǒng)文學視為“末流”的小說,在晚清知識分子的“夫說部之興,其入人之深,行世之遠,幾幾出于經(jīng)史上,而天下之人心風俗,遂不免為說部之所持”①幾道、別士:《本館附印說部緣起》,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1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27頁。的賦值中,成為“救亡”的“利器”。政治小說以其“專欲發(fā)表區(qū)區(qū)政見”,在20世紀初繁盛一時。因為與政治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研究者多認為其社會功用性有余,文學性不足,因此在文學史的書寫中否定多于肯定。在這樣的研究視域下,葉凱蒂的《晚清政治小說:一種世界性文學類型的遷移》(以下簡稱《晚清政治小說》)既將晚清政治小說置于世界性的文學史框架之中,追溯這一小說類型的源頭;又立足于晚清政治小說的文本自身,探究其在中國晚清國事蜩螗、民生凋敝這一語境下衍生出的獨異性,從而重新審視晚清政治小說。

可以說,《晚清政治小說》發(fā)掘了一種晚清政治小說的新的研究范式,在與世界各國政治小說的比較中,凸顯這一文學形式如何進入中國,如何被中國語境重塑,從小說主題、文學策略、中國政治小說獨有的“楔子”等方面多維度剖析,進而重估這一文學類型的價值。但書中對晚清政治小說“才子佳人”模式的分析及小說《鄒談一噱》政治立場的分析也值得商榷。

一、重審概念:世界文學視域下的“政治小說”

以往研究政治小說多以梁啟超的言說為出發(fā)點:“政治小說者,著者欲借以吐露其所懷抱之政治思想也。其立論皆以中國為主,事實全由于幻想,其書皆出于自著?!雹佟吨袊ㄒ恢膶W報〈新小說〉》,《新民叢報》1902年第14期。中國現(xiàn)實、虛構(gòu)性寫作、政治觀念書寫成為研究晚清政治小說的關(guān) 鍵 詞。而對這種小說的來源的探究,多認為從對日本政治小說的譯介開始,那么,日本的政治小說又是受到什么影響呢?《晚清政治小說》恰是從世界性文學史視野中重新追溯、觀察政治小說。葉凱蒂指出,盡管跨越國際,但政治小說的特有屬性卻較為穩(wěn)定,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文學類型,從而重新界定了“政治小說”這一概念。

葉凱蒂首先分析政治小說的發(fā)端——迪斯累利“少年英格蘭”三部曲(《科寧斯比》《西比爾》《唐克列德》)。迪斯累利作為一名富有才華的政治家,通過小說文本的方式宣傳自己的政治理想,表達政治改革策略就成為小說的敘事核心。小說理想化主人公的塑造,與其他人物的談話、爭論也成為一種政治寓言。從小說的敘事時間來看,小說將尚未發(fā)生的事情作為已知事實的書寫方式,“實際上是對未來發(fā)展的一種期冀。這種期望成了政治小說的核心特征,因為難以對相關(guān)議題和概念進行現(xiàn)實主義的描寫,通常就用高度象征或寓言式的方式來表現(xiàn)”。②葉凱蒂:《晚期政治小說:一種世界性文學類型的遷移》,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0年,第23、51頁。作者繼而分析意大利、美國、菲律賓等國家的政治小說,通過細致的文本分析,提煉出政治小說的核心特點:從政治含義來說,政治小說的主題是民族國家,它的內(nèi)容與改革議程密切相關(guān)。從文學策略來說,政治小說敘事的時間點是當下;小說的主要人物代表著政治力量,“通過這個人物,明日的領(lǐng)袖成熟了起來,同時他也體現(xiàn)了全體公民要效仿的主要價值”;③葉凱蒂:《晚期政治小說:一種世界性文學類型的遷移》,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0年,第23、51頁。對國家出路的探討,是通過人物間的政治對話表現(xiàn)出來的;此外,政治小說還有烏托邦式的維度,為國家描畫理想化的政治前景這一目標的可能步驟,將敘事從現(xiàn)實的局限中解放出來。這即是說,葉凱蒂在對西方各國小說的研究基礎(chǔ)上,觀察到文本敘事呈現(xiàn)出的“穩(wěn)定性”,從而歸納出政治小說的獨特文學敘事語法,重新界定了政治小說的內(nèi)涵。

有研究者認為,“界定政治小說是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同時指出,“在梁啟超所謂的‘泰西’其實并沒有‘政治小說’的概念,甚至也很難說存在這么一個小說類型”。④趙牧:《何謂政治,怎樣小說?——從類型視角探究“政治小說”的可能及限度》,《許昌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葉凱蒂恰是打破了這一“不可能”“不存在”的研究限度,不但證明政治小說有著獨特的核心特征,是一種文學類型,更為之溯源,并探究在東亞的“遷流”。通過對中國、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具體小說文本的解讀,作者發(fā)現(xiàn)政治小說的核心和文學特征幾乎沒有變動,只是各國根據(jù)國情不同,政治主題書寫的重點各有側(cè)重,寫作方法略有差別。至此,葉凱蒂完成了對政治小說的世界性審視,她對這一文學類型的歸納與界定一方面拓寬了研究視野,更重要的是厘清其內(nèi)涵與邊界。

二、繼承中的新變:晚清政治小說的全面透視

《晚清政治小說》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彰顯作者宏大的觀察視野,下篇則將視點聚焦晚清政治小說。全書既呈現(xiàn)出研究的流動性,又充分推演晚清政治小說的特質(zhì)。晚清政治小說借鑒西方與日本,這一點無需置疑,但它在繼承政治小說基本內(nèi)核的同時,更在晚清中國的現(xiàn)實基礎(chǔ)上生發(fā)出新的文學要素?,F(xiàn)有關(guān)于晚清政治小說的研究多以單篇論文的形式出現(xiàn),雖不乏新意,但終因篇幅所限,不能全面考察。而該書從寫作方式、主題意蘊、題材選擇等深度剖析,多維度探察晚清這一小說類型,是第一部全面觀察晚清政治小說的學術(shù)專著。

葉凱蒂從以下五個方面考察晚清政治小說的“本土化”敘事邏輯和意義指涉。第一,她關(guān)注晚清政治小說翻譯外國政治小說同時的“改寫”。以馬仰禹(筆名南支那老驥)翻譯《未來戰(zhàn)國志》添加“楔子”,從而完成對原著的改寫為例,認為“這個楔子反映了譯者和接受者強大的主體性。它展示了一種文學類型在新的環(huán)境中如何呈現(xiàn)新的形態(tài),發(fā)揮新的功能,即使是在翻譯外國作品時也是這樣……盡管《未來戰(zhàn)國志》對樣板的模仿仍然停留在翻譯而非原創(chuàng),它還是發(fā)揮了極大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來修正原作,把它置于一個不同的時空和政治目標之下”。①葉凱蒂:《晚期政治小說:一種世界性文學類型的遷移》,第138-139、305頁。第二,該書對晚清政治小說“楔子”的關(guān)注可謂獨到,作者在第七章專門討論這一“開篇的開篇”。依據(jù)作者對世界政治小說的觀察,唯有晚清政治小說以“楔子”開篇。一方面,楔子獨立于小說的其他部分,成為寓言化的文本,完成了將小說重塑為救國利器的作家意圖,同時將楔子作為推動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重要部件,“在推動真實世界發(fā)展的要素和小說的推動方式之間建立了關(guān)鍵的聯(lián)結(jié)”;②葉凱蒂:《晚期政治小說:一種世界性文學類型的遷移》,第138-139、305頁。另一方面,由于作家在楔子中注入自己鮮明的政治意識,力圖凸顯其宣教性,因此楔子也從結(jié)構(gòu)上關(guān)閉了小說的開放性,將小說的意義指涉規(guī)約在作家限定的框架內(nèi)。第三,經(jīng)過作者的考察,認為晚清政治小說拒斥“才子佳人”的小說模式,興起了描寫孤獨英雄的小說(這一點將在后文探討)。第四,葉凱蒂將晚清政治小說與歷史情境交織,勾勒小說對社會公共領(lǐng)域的書寫主題。作者從社會活動、朝廷的重要作用、對朝廷與社會的反思等方面書寫晚清政治小說在新政的主體性;以《新三國》《新列國志》《未來世界》《新中國》為剖析文本,觀察晚清政治小說對立憲與國民素質(zhì)二者間先后順序的探討與路徑規(guī)劃。此外,葉凱蒂還注意到晚清政治小說解決婦女問題的重要主題。第五,葉凱蒂認為晚清政治小說召喚了一種新的英雄人物,他們是政治領(lǐng)袖、是科學家、是偵探,也是女性虛無黨人。這一人物群像既是現(xiàn)實讀者的“榜樣”,是新國民代表,又讓文本內(nèi)容與意義指涉變得易于理解與接受。

從以往的研究成果來看,多將晚清小說的翻譯研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察,更多地聚焦于林紓等翻譯“大家”,而對政治小說的研究也大多涉及《佳人奇遇》《經(jīng)國美談》等日本政治小說。如陳平原在《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中談及域外小說對晚清中國文壇的刺激與啟迪,梳理了外國小說進入中國的手段與路徑,也認為“‘直譯’在晚清沒有市場,小說翻譯界基本上是‘意譯’一邊倒”。③陳平原:《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9頁。但文中對政治小說翻譯的研究著墨不多,有待深入。王宏志早在1996年發(fā)表的文章《“專欲發(fā)表區(qū)區(qū)政見”:梁啟超和晚清政治小說的翻譯及創(chuàng)作》中探究梁啟超對《佳人奇遇》的翻譯與改寫。不過文章將梁啟超的翻譯和創(chuàng)作作為研究對象,仍缺乏對晚清政治小說的全面觀照。正是從這一意義上,《晚清政治小說》將晚清的翻譯政治小說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學類型整體進行研究,觀察晚清作家“在具體翻譯文本的選擇以及對此類文學類型特征的創(chuàng)造性改動和重新定義中所體現(xiàn)的主體性,這種改動和重新定義使政治小說的特征得以適應新的社會和文化需要,而不失去其核心”。①葉凱蒂:《晚期政治小說:一種世界性文學類型的遷移》,第150、171頁?;谑澜缧砸暯钦寡萃砬逭涡≌f,是該書的核心邏輯。這種將原著與譯作的對讀,的確更能凸顯晚清譯者的內(nèi)在能動性,進而揭示晚清政治小說中或隱或顯的政治傾向,彰顯其“中國屬性”。

此外,由于政治小說強烈的用世、治世傾向,研究者多認為其對家國的想象性建構(gòu)功不可沒,但從文學審美上來說,則有著諸多缺失,如楊麗君的《晚清政治小說中的民族國家想象——以〈新年夢〉與〈新中國〉為例》,于潤琦的《〈新小說〉與清末的“政治小說”》……葉凱蒂的研究則從文學的角度探察晚清政治小說敘事結(jié)構(gòu)的獨特性,分析其基于本土語境的重新編碼,從而呈現(xiàn)對文學本身的重塑。當然,晚清小說強烈的社會關(guān)懷必然指向現(xiàn)實議題,該書以更大的體量,更加充分地對晚清政治小說涉及的家國議題進行了總結(jié)。另一種研究視角將晚清政治小說置于現(xiàn)代性的視域下,如王德威對晚清科幻小說的研究頗符合政治小說的范疇。不過,這種研究范式實際上將晚清政治小說框定在某一框架之下,或多或少遮蔽了其他方面的可能。葉凱蒂的研究則無意于凸顯這一文學類型的先進性,或曰現(xiàn)代性,更為客觀地還原這一小說類型在晚清中國的表現(xiàn)。

至此,葉凱蒂通過對晚清政治小說中譯作對原著的改寫、獨有的楔子、“才子佳人”小說模式的摒棄、基于中國本土所設(shè)置的小說對公共領(lǐng)域的書寫主題、新式英雄人物的塑造等方面,完成了對晚清政治小說的全方位、多維度的觀察,呈現(xiàn)出晚清政治小說既沒有脫離世界性的政治小說內(nèi)核,又扎根于現(xiàn)實社會,生發(fā)出自己的敘事框架和意義邏輯。這種“中國中心觀”的研究范式將中國本土小說與世界文學完美結(jié)合,可以充分重估晚清政治小說文學史價值。

三、與葉凱蒂商榷:潛隱的“才子佳人”與《鄒談一噱》的政治立場

晚清政治小說十分龐雜,葉凱蒂的文本細讀雖然灼見頻出,不免仍有粗疏之處。如上所述,在《晚清政治小說》第三章的“突出的孤獨英雄:‘才子佳人’主題的消失”一節(jié)中認為晚清政治小說拋棄的“才子佳人”的敘事模式,將主人公塑造成孤獨的英雄。筆者則認為,晚清政治小說的確將家國情感置于個人情感之上,但“寫情”的一面并未完全消失,而是隱匿在家國敘事的強勢話語之下,成為潛隱的敘事?!啊抡c新的公共領(lǐng)域”一章,作者將《鄒談一噱》作為細讀文本,認為這部小說是作家“看到了朝廷在新政中的關(guān)鍵作用”,②葉凱蒂:《晚期政治小說:一種世界性文學類型的遷移》,第150、171頁。呈現(xiàn)出“積極色彩”。而筆者細讀這部小說過后,發(fā)現(xiàn)作家對朝廷“變法”的態(tài)度并非樂觀,反而在字里行間流露出憂慮的意味。該書對這一小說政治立場的分析,值得商榷。

作者對“才子佳人”主題的研究構(gòu)成了該書分析政治小說“本土化”的一個方面,頗具閃光點。不過這一論點也值得探討。葉凱蒂通過對梁啟超《譯印政治小說序》中言論的分析,以及《黃繡球》《女媧石》等小說所展示出的情節(jié),認為不論是中國傳統(tǒng)小說,抑或是日本的政治小說,“才子佳人”模式都是情節(jié)發(fā)展的推動器,但晚清政治小說則拋棄了這一敘事模式,將英雄塑造成獻身于共同政治利益的孤獨英雄。不可否認的是,晚清政治小說的確以探求國家民族出路為敘事中心,極大地改寫了“才子佳人”的小說模式,但“說有易,說無難”,這一模式實際上并未在晚清的政治小說中徹底消失。按照作者對政治小說核心的分析,筆者認為《玫瑰花》也在政治小說之列。該小說1903年在《中國白話報》連載,作者署名白話道人。文本以虛構(gòu)的玫瑰村影射中國,批判清政府的賣國政策,構(gòu)建了革命的救國路徑,最終建立民主政府,改良社會風氣。不過,在小說的政治講述之余,作家還敘述了男女主人公——鐘國洪與玫瑰花二人情投意合,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完滿結(jié)局。再如荒江釣叟所著《月球殖民地小說》(《繡像小說》1904—1905),整個故事情節(jié)以主人公龍孟華尋妻為推動力量,他對妻子的深情令讀者動容,小說另外兩個人物——玉太郎與濮玉環(huán)的琴瑟和鳴同樣充滿“才子佳人”的意味。由此可見,梁啟超等人固然明言自己拒斥這一模式,以宣傳政治理念、意圖謀求國家復興為要旨,但“寫情”并未消失,只是隱藏在時代文學的星辰之中,雖光亮微弱,仔細視之卻也依稀可見。

《鄒談一噱》作者署名烏程蟄園氏,1906年8月上海啟文社出版,分前、后兩編,共24回。小說“借孟子事實,貫以新學”,①烏程蟄園氏:《鄒談一噱(前編)》,上海:上海啟文社,1906年,第3、5頁。將晚清的變革需求放置在先秦的情境中,以齊國作為敘事中心,書寫由國家元首——齊宣王領(lǐng)導下的各項新政變革。葉凱蒂說“小說內(nèi)容覆蓋了新政所有項目以及朝廷詔書中對某些項目的詳細闡釋”,②葉凱蒂:《晚期政治小說:一種世界性文學類型的遷移》,第173、171頁。作家的確將清廷頒布的種種新政在小說中進行充分展演,因此文本的意圖十分明確,即用小說的方式反觀現(xiàn)實,不過其中的價值立場與情感指向卻十分微妙。

葉凱蒂認為,“這個文本提供了兩個主角,作為朝廷代表的齊宣王以及他的顧問,作為讀書人的代表的對手孟軻”。③葉凱蒂:《晚期政治小說:一種世界性文學類型的遷移》,第173、171頁。小說第一回為整個文本奠定敘事基礎(chǔ),齊宣王“力行新國”,苦于沒有可用之人,于是想在國內(nèi)創(chuàng)辦新式大學,以培育人才。聞聽滕國客卿孟軻擅長教育,滕國的繁榮正是他一力促成的,即派人去請,希望他能主持學務(wù)。孟子到齊國后并不滿意,堅辭不受,“從此孟某歸家著書,不復再履齊地”,④烏程蟄園氏:《鄒談一噱(前編)》,上海:上海啟文社,1906年,第3、5頁。后面的情節(jié)中孟軻不曾再出現(xiàn),由此可見,孟軻并非齊宣王的顧問。

《鄒談一噱》的講述重點在于對齊國各項新政舉措的書寫。葉凱蒂對小說的各種措施進行總結(jié):

為了滿足官員們學習“現(xiàn)代知識”以領(lǐng)導改革進程的需要,齊國辦了一所新式大學,讓外國老師來教授外語,培訓翻譯;學生被送出國以增長知識;他們回國之后,就成了農(nóng)業(yè)、工業(yè)和商業(yè)發(fā)展方面的顧問。齊國很快就吸引了外國人才,成為一個現(xiàn)代學術(shù)中心。小說里還詳細介紹了齊國其他方面的改革……這些改革措施涉及:中央政府行政構(gòu)架的改革;尊奉儒教為國教的制度;采用新式郵政系統(tǒng);整頓海關(guān),聘請外國人進行管理(這位外國人的原型似乎是海關(guān)總稅務(wù)司赫德),貿(mào)易量和競爭急劇增加;道路和航運的發(fā)展這顯然指的是鐵路和輪船;開辦進行工業(yè)、農(nóng)業(yè)技術(shù)培訓的專科學校。這些政治和經(jīng)濟發(fā)展給國家?guī)砹司薮蟮奈幕蜕鐣兏铮ń⑴畬W堂、幼兒園,以及表彰手工業(yè)發(fā)展和技術(shù)革新的展覽廳;在各個層級的學校中引介舞蹈、音樂和體育運動;最后還包括廢除科舉制度。①葉凱蒂:《晚期政治小說:一種世界性文學類型的遷移》,第172-173頁。

小說對上述政策的描摹較為細致,不妨回到小說文本,觀察作家對這些措施的態(tài)度意涵。縱觀整部小說,每項新政舉措都經(jīng)歷了大臣上書或進諫,力陳其必要性與先進性,齊宣王納諫,派人實踐,最后講述實行結(jié)果。由此,小說的講述呈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敘事模式:提出—實行—結(jié)果。由此考察文本,或許更為清晰。

小說首先描寫齊國建設(shè)新式大學以培育人才。從“提出”環(huán)節(jié)觀之,齊宣王欲建造新式大學以培育人才。從“實行”這一環(huán)節(jié)來看,請孟子而不得,儲子便請教育完備的楚國幫助設(shè)計,并請楚傅來任教。同時,齊國也派本國官員管理學務(wù)。而這些官員多是通過“走門路”進入學校,并無真才實學,楚傅也都是“楚國次一等的材料”,見齊人并不用功,也樂得混混而過,“好在好不好卻是齊國的人,與他不干”。因此,“宣王雖立大學,只是顧得面子,未必有濟”。②烏程蟄園氏:《鄒談一噱(前編)》,第9、9、13頁。敘事者不免介入文本,直言新式大學只是“面子工程”,無法起到培養(yǎng)人才的作用。

小說繼而講述大學“優(yōu)秀畢業(yè)生”——宋句踐出國留學。他的“提出”是如此美好:“為學之道,全恃游歷,臣雖由楚傅教育,到此地步,但專通楚學,于為學猶有未備。臣擬出洋一游,回國后再參訂學校規(guī)則?!雹蹫醭滔U園氏:《鄒談一噱(前編)》,第9、9、13頁。宣王自然大喜,給予優(yōu)厚資財助其游學。到了“實行”一節(jié),則是句踐到達外洋,要求學習最容易的課程,雖是留學,卻只識得幾個外國字,絲毫沒有學到真正的知識。其“結(jié)果”是歸國后官拜三卿,成為新政的“中流砥柱”。

再如小說后編描繪添設(shè)女偵探。為阻抑“自由結(jié)婚”,齊宣王派北宮黝尋訪偵探員,此為“提出”。到了“實行”,北宮黝到繅絲廠尋找合適人員,一個乞人的妻子應招,后來更做成偵探長。而乞人前來請客說情,不要她管“自由結(jié)婚”的事情。其“結(jié)果”則是:“后來探著的甚眾,大都得賄放去,或反替他避蓋……然乞人妻做了包探,卻放出賺錢的手段,替良人照階去捐了官,也居然大夫一位。乞人妻算得命婦了?!睌⑹稣卟唤槿胭|(zhì)疑:“這包探還有什么用場嗎?”④烏程蟄園氏:《鄒談一噱(后編)》,第53頁。

除上述外,其他各項措施大多同樣有名無實。設(shè)翻譯館,本意培養(yǎng)翻譯人才,“翻譯外洋書籍”,⑤烏程蟄園氏:《鄒談一噱(前編)》,第9、9、13頁。然而各學員“實在避難就易”,加之句踐催促,外洋教師陳良隨便教授了事;鐵路與輪船兩項花費極大,以至于國庫空虛;為充盈國庫,陳臻上書辦彩票以賑濟,結(jié)果彩票的確辦得紅火,錢財卻大多進了陳臻的口袋;與各國通商,奸商為獲重利,運米出洋,竟導致齊民“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了”。①烏程蟄園氏:《鄒談一噱(后編)》,第1、19頁。開辦農(nóng)學,聘請最善于農(nóng)業(yè)的宋人,結(jié)果宋人講得頭頭是道,卻用揠苗助長的辦法,使得禾苗枯死;在大、中、小學開設(shè)唱歌、體操、圖畫三科,教唱歌的王豹最終隨便組織了個能吹響樂器即可的軍樂隊了事,教繪畫的彭更則七天只上一天的班,“其實這等畫,毫無用處”,②烏程蟄園氏:《鄒談一噱(后編)》,第1、19頁。體操教員愈發(fā)無厘頭,竟導致幾個學生因練習而身亡;開設(shè)貴胄學堂,教員不敢十分嚴厲,于是所謂的貴胄學堂也是敷衍罷了;又從宮墻內(nèi)開辦女學堂,不過各嬪妃只是借此消遣,擴張到全國,反而使得社會風氣愈發(fā)敗壞……

若將小說的敘事模式剖析清楚后可以發(fā)現(xiàn),從“提出”這一環(huán)節(jié)看,提出者多是出于實際考量,希望真正對現(xiàn)實有益,因此提出的方案和規(guī)劃較為實用;但“實行”一環(huán)節(jié)卻發(fā)生轉(zhuǎn)變,或請外國人,或請所謂的“專家”,但總有弊端在內(nèi),如外國教師不盡心授課、本國學生投機取巧、官員中飽私囊……以致最后的“結(jié)局”草草略過。葉凱蒂說,“盡管這部小說提出了種種批評,但還是保持了樂觀”。③葉凱蒂:《晚期政治小說:一種世界性文學類型的遷移》,第173頁。作者看到小說的一系列批判,仍認為樂觀、積極,對未來充滿期待是小說的情感基調(diào)。筆者則認為不然。小說對未來的確是抱有期待,對于練兵、關(guān)稅改革、創(chuàng)辦畜牧業(yè)等方面的書寫還是積極的。但是,作家同樣對現(xiàn)實有較深入的體察,看到晚清社會的種種亂象,因此對各種舉措的實行和結(jié)果充滿質(zhì)疑與批判。

小說結(jié)尾,齊國廢除科舉制,改革官制,最終改行立憲?!斑@個積極的結(jié)局包含著對當今發(fā)展的一種預測,只要朝廷能夠堅持實行孟軻建議齊宣王實行的政策,就能走到這一步?!雹苋~凱蒂:《晚期政治小說:一種世界性文學類型的遷移》,第173頁。葉凱蒂認為這一結(jié)尾是積極的,是作家對中國未來的規(guī)劃。筆者則認為不然,首先,如上所述,齊國的新政并非受到孟軻的建議。其次,小說第24回參加改良官制官員共26位,其中有協(xié)助辦理上述各項新政的外國人,甚至還有第22回中逼迫留學者回滕國,致使盆成括蹈海自殺,還有因媚外、廢學等罪責已經(jīng)被貶回原籍的王。由上述情節(jié)可知,外國官員對齊國的變革并不十分用心,而王 一類官員,只知錢財與地位,可以推測他們對官制變革也不會仔細考究。此外,對于官制改革與改行立憲這一情節(jié),小說并不如之前的情節(jié)一般細致講述如何改革、如何行立憲,而是一筆帶過。這或許可以視為作者并非對改行立憲充滿信心,抑或所謂的變革官制、改行立憲也不過如上述種種舉措一樣,徒有其表而已。

此外,小說對清末新政的懷疑還體現(xiàn)在開頭的“敘”以及第一回的文本當中?!皣?,發(fā)于戊戌,而潰于庚子,雖樞臣借箸,能事以泰東西為圭臬,但擷其糟粕,去其精華,稍明大局者,杞憂正未有艾?!雹轂醭滔U園氏:《鄒談一噱(前編)》,第1頁。庚子事變后,清廷意識到變革的必要,于是頒布諭旨,施行新政,雖事事學習西方,但作者認為并未學到精華,反而學到的都是糟粕,故而憂愁。小說對新政舉措的描寫,也正是反思其弊端。第一回中的敘述更加明顯:“我總說宣王一生一世,有此大志,惜乎不得其人,做來不能完善,也是周家氣數(shù)使然,怨不得宣王的?!雹贋醭滔U園氏:《鄒談一噱(前編)》,第2頁。作家對主張變革的宣王是贊賞的,但是也意識到人才不足,因此新政并不“完善”。由此可見,作家對于新政的實效還是憂慮的。

有研究者說:“這部小說頗具荒誕小說的風采,它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放到了現(xiàn)代的環(huán)境中,演繹出一段段似是而非的故事……小說的隱喻、諷刺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雹谕趵^權(quán)主編:《中國歷代小說辭典》第4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1頁?!多u談一噱》雖對新政的一系列變革進行細致地想象和描摹,但小說還是揭示其中寵信外國、官僚貪財無能、民眾避難就易等弊病,流露出的批判意味較為濃郁。此外,對于現(xiàn)實中清廷頒布的新政,作家的確顯露出一定的積極態(tài)度,但是小說情節(jié)也流露出他對實際效果的疑慮。因此,與單純積極樂觀相較,批判、擔憂、懷疑構(gòu)成了該小說復雜的政治立場。

四、結(jié)語

葉凱蒂的《晚清政治小說》以世界性視野重新審視晚清政治小說,以知識考古的方式挖掘政治小說這一小說類型的根源,并且以動態(tài)研究的方式觀察其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遷流,建構(gòu)了一種有別于糾纏在意識形態(tài)與小說文體間復雜關(guān)系的“純文學”研究視角。晚清政治小說盡管受到西方和日本的影響而興起,但作者并非將其視為外國政治小說的“應聲蟲”,而是以“中國中心觀”的研究思路觀察晚清小說,分析其衍生出的獨有特點。因此,該書的視野是宏闊的,研究焦點卻是細微的。盡管書中略有瑕疵,但在“一大一小”間,完成了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互動。作者對晚清政治小說的處理開拓了一種新的研究范式,具有方法論意義上的飛躍,參考這一研究思路,或許可以考察諸如偵探小說、冒險小說等多種晚清小說類型。

猜你喜歡
凱蒂文學小說
我們需要文學
美好的奇跡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我與文學三十年
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