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巖
清代學(xué)者歷來重視收藏地方志,尤其是歷代名志。唐李吉甫所撰《元和郡縣圖志》是現(xiàn)存最早的古代地理總志,丁丙“搜求廿年始獲得”精抄本四十卷,本“西泠吳氏繡谷亭藏書”①(清)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11,清光緒刻本。,丁氏如獲至寶,藏諸善本書室。北宋宋敏求撰《長安志》為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古都志,黃丕烈“以重直購獲,命工重裝而補其失頁,并錄香嚴(yán)本原跋附后稽覽……雖一明代刊本,然搜羅至第三次方得斯刻,可不謂難歟?”②(清)黃丕烈:《蕘圃藏書題識》卷3,1919年繆氏刻本。南宋陳耆卿主纂《(嘉定)赤城志》,紉千百載闕遺之跡,洗數(shù)百年之因襲,詞皆博贍,筆法精嚴(yán),洪頤煊“搜訪十余年,庚申歲(嘉慶五年)始于武林書肆得之”③(清)洪頤煊:《讀書叢錄》卷24,清道光二年富文齋刻本。。明申嘉瑞修、李文等纂《(隆慶)儀真縣志》,文辭簡潔,征引賅洽,劉文淇“訪之郡中藏書家……覓得隆慶申《志》一部……誠不可不愛惜之”④(清)劉文淇:《清溪舊屋文集》卷3,清光緒九年刻本。。
歷代名志中,南宋時期編纂的臨安三志備受史家推崇,因此為清代眾多學(xué)者收藏。臨安三志,即南宋乾道、淳祐、咸淳年間先后三次纂修的以南宋都城臨安為記載范圍的地方志。此三部《臨安志》體例詳備,征引賅洽,開啟良好的學(xué)術(shù)風(fēng)氣,為后世纂修方志樹立了典范。后來杭州的歷代地方官對地方志都相當(dāng)重視,借鑒吸收臨安三志的優(yōu)點,編纂了十分系統(tǒng)的杭州地方志大系,杭州由此成為全國地方志最多最完整的城市之一。清代學(xué)者收藏臨安三志,多為宋版,抄、刻并行,遞藏源流曲折復(fù)雜,在中國藏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乾道)臨安志》,臨安知府周淙纂修,成書于乾道五年。此書世所罕傳,明中葉后散失,萬歷中陳善修府志時已不得見。原書十五卷,今僅存前三卷,分別為卷一行在所,卷二歷代沿革、星度分野、風(fēng)俗、州境、領(lǐng)縣、戶口等,卷三牧守。陳振孫“譏其首卷為行在所,于宮闕、殿閣全不記載,其他沿革亦多疏略”①(清)杭世駿:《道古堂全集》文集卷27,清乾隆四十一年刻光緒十四年汪曾唯修本。?!端膸焯嵋穭t評價極高,稱其“第一卷紀(jì)宮闕、官署,題曰行在所,以別于郡志,體例最善,后潛《志》實遵用之……于南宋地志中為最古之本,考武林掌故者,要必以是書稱首焉”②(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卷68,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筆者以為,“行在所”設(shè)為首卷,其用意在于凸顯皇帝事跡,與方志中常列于卷首之“天章”如出一轍。但是,“行在所”的內(nèi)容不適宜置于卷首,應(yīng)置于星野等自然地理內(nèi)容之后,方合志乘體例。
1.馬裕、李鼎元、汪喜孫、繆荃孫收藏殘抄本《(乾道)臨安志》
《藝風(fēng)藏書記》是清代著名學(xué)者繆荃孫的私家藏書目錄,其中著錄了所藏殘本《(乾道)臨安志》。據(jù)《藝風(fēng)藏書記》著錄,此殘抄本三卷,從宋本出,行款悉依舊式,每半葉九行,每行二十字。卷首鈐有“師竹齋圖書記”朱文方印、“汪喜孫孟慈印”白文長方印、“小字阿買”朱文方?、郏ㄇ澹┛娷鯇O:《藝風(fēng)藏書記》卷3,清光緒二十六年刻本。。此三印章主人分別為李鼎元、汪喜孫、馬裕,可知三人及繆氏均曾收藏此殘志。依據(jù)三人行誼,收藏順序應(yīng)為馬裕、李鼎元、汪喜孫、繆荃孫。
馬裕(?—?)字元益、竹泉,小字阿買,號話山,安徽祁門人。經(jīng)商致富。父曰琯構(gòu)“小玲瓏山館”、“叢書樓”,藏書甚富。乾隆三十八年四庫館開,上詔全國各藏書家進獻圖書,進書七百七十六種。室名“謏聞齋”。藏書印有“謏聞齋”、“竹泉珍秘圖籍”等數(shù)枚。
李鼎元(1749—1812)字味堂,號墨莊,四川綿州人。乾隆三十五年舉于鄉(xiāng),四十三年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改內(nèi)閣中書,升宗人府主事。藏書處名“師竹齋”。著《師竹齋集》④(清)王昶:《湖海詩傳》卷36,清嘉慶刻本?!妒沽鹎蛴洝返取?/p>
汪喜孫(1786—1847)字孟慈,號荀叔,后更名喜荀,江蘇江都人。汪中之子。拔貢生。嘉慶十二年舉鄉(xiāng)試,歷內(nèi)閣中書、戶部山東司員外郎、懷慶知府等。著《經(jīng)師言行錄》《尚友記》《從政錄》《且住庵詩文稿》等。建“問禮堂”、“歲寒室”、“抱璞齋”、“周玉齊金漢石之館”為藏書之屋,達數(shù)萬卷。藏書印有“喜孫秘籍”、“江都汪氏問禮堂收藏印”、“江都汪氏孝子祠考藏印信”等數(shù)枚。
繆荃孫(1844—1919)字筱珊,號藝風(fēng),江蘇江陰人。光緒二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事編撰??笔嗄?。官學(xué)部候補參議,受聘籌建江南圖書館、北京京師圖書館。著《藝風(fēng)堂詩文集》《藝風(fēng)堂藏書記》《藝風(fēng)堂金石文字目》等。
2.孫宗濂、孫仰曾收藏宋刻殘本《(乾道)臨安志》
孫宗濂(1720—?)字栗忱,號隱谷,浙江仁和人。乾隆九年舉人。嘗受學(xué)于錢戢曾?!昂貌貢鬯商靡詢χ雹伲ㄇ澹┼崨V修,邵晉涵纂:《(乾?。┖贾莞尽肪?2,清乾隆刻本。,先后收藏紹興祁氏譫生堂及同郡蔣升瀛藏書,“嫏嬛秘笈,伯山漆書”②(清)袁枚:《小倉山房集》外集卷7,清乾隆刻增修本。。子孫仰曾(1751—?)字虛白,號景高。貢生。官至候選鹽運司運同。乾隆三十八年四庫館開,孫仰曾進呈家藏二百三十一種,并編有《壽松堂進呈書目》一冊?!端膸烊珪偰俊分浧湟话偃姆N,入存目一百零九種,其中便有殘宋本《(乾道)臨安志》:“內(nèi)《(乾道)臨安志》三卷,仰邀御題,并賜《佩文韻府》全部?!雹郏ㄇ澹┒∩辏骸段淞植貢洝罚本貉嗌匠霭嫔?,1999年,第201頁。《佩文韻府》末有乾隆帝御題七言律詩:
《(乾道)臨安志》三卷御題詩(乙未)
南渡忘讎久論之,最初輿志始觀茲。
武林掌故因堪考,宋紙存刊乃更奇。
官署宮城寧復(fù)昔,吳山越水鎮(zhèn)如斯。
臨安四度親訪古,當(dāng)面失哉此細(xì)披。④(清)慶桂:《國朝宮史續(xù)編》卷78,清嘉慶十一年內(nèi)府抄本。
乾隆帝云:“臨安即今杭州府,自辛未至乙酉,凡四次南巡,皆駐杭州,數(shù)日均未得覯此書,雖尋訪古跡,無可考證。今始見此宋槧初本,追憶舊游不啻覿面失之矣!”⑤(清)乾?。骸肚甯咦谟圃娝募肪?6,清光緒五年鉛印本。
孫氏獲贈題詩,令當(dāng)時文人羨慕不已。一百多年后,小槐簃主人丁立誠作《題孫景高先生遺像》云:“家承孝友為通儒,書香萬卷讀在口,桂香一枝折在手。佩文韻府拜恩賞,臨安宋志邀題獎。為好古歡天語嘉,褒以世守陳編家。”⑥(清)丁立誠:《小槐簃吟稿》,1919年丁氏嘉惠堂鉛印本。艷羨之情不減當(dāng)時。
乾隆帝題字發(fā)還孫仰曾后,此三卷本下落不明。孫仰曾編撰有家藏書目4 卷,后經(jīng)戰(zhàn)亂已佚。據(jù)《(民國)杭州府志》:“《(乾道)志》今存者三卷,仁和丁氏《武林掌故叢編》本,仁和孫氏影宋刻本,會稽章氏四川刻本?!雹呃顥妫骸叮駠┖贾莞尽肪?78,1922年本。可知孫仰曾亦曾將此本影刻出版。
3.厲鶚、杭世駿、吳騫收藏宋抄殘本《(乾道)臨安志》
吳騫(1733—1813)字槎客,號兔床,浙江海寧人。諸生。騫“篤嗜典籍,遇善本,傾囊購之弗惜?;蚪枳x手鈔,??本珜彛貌幌挛迦f卷,筑拜經(jīng)樓儲焉。又有金石古玩充牣其中,皆辨其名物制度……與同里陳鳣講漢儒訓(xùn)詁之學(xué),所為詩文詞旨渾厚,間為山水小幀,亦蕭遠(yuǎn)有致。撰述甚富,所刊叢書十?dāng)?shù)種,世多寶之”⑧朱钖恩續(xù)纂:《(民國)海寧州志稿》卷29,1922年鉛印本。。著有《愚谷文存》《小桐溪吳氏家乘》《桃溪客語》《拜經(jīng)樓詩文集》《萬花漁唱詞》《四朝經(jīng)籍志補》等。
吳騫性喜厚帙,得宋版乾道、淳祐、咸淳《臨安志》近百卷,乃刻一印——“《臨安志》百卷人家”。時黃丕烈擁有宋版珍本書百種,自題其藏書室為“百宋一廛”。吳騫多宋元珍本,便自題其居曰“千元十駕”,以相匹敵,學(xué)林傳為佳話。
吳騫所藏《(乾道)志》為宋抄本三卷,“每葉二十行,行十九字”①(清)吳壽旸:《拜經(jīng)樓藏書題跋記》卷3,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吳騫曾“以錢氏萃古齋新鈔本校,錢氏本每葉十八行,行二十字”②(清)吳壽旸:《拜經(jīng)樓藏書題跋記》卷3,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錢氏即錢時霽(?—?),字景凱、景開,號聽默,浙江湖州人。販書為業(yè),多識古今書籍,與黃丕烈、馬曰璐等藏書家交往甚密。吳騫所藏抄本有厲鶚序、杭世駿跋,可見亦曾經(jīng)厲、杭二人手藏。
厲鶚(1692—1752)字太鴻,號樊榭,浙江錢塘人??滴跷迨拍昱e人。乾隆元年薦舉博學(xué)鴻詞③(清)王昶:《湖海詩傳》卷2,清嘉慶刻本。,廷試誤寫《論》置《詩》前,被放歸。鶚“于書無所不窺,所得皆用之于詩,其擅長尤在詞。曾受知于李穆堂閣學(xué)、湯西崖侍郎,祁門馬嶰谷兄弟延于館”④(清)阿克當(dāng)阿修、姚文田纂:《(嘉慶)揚州府志》卷53,清嘉慶十五年刊本。。著《宋詩紀(jì)事》《樊榭山房集》《遼史拾遺》等。
杭世駿(1695—1773)字大宗,號堇浦,浙江仁和人。雍正元年舉人,乾隆元年試博學(xué)鴻詞,授翰林院編修。好古書,“所藏書擁榻,積幾不下千萬卷,枕籍其中,目睇手纂,幾忘晷夕?!雹荩ㄇ澹┼崨V修、邵晉涵纂:《(乾?。┖贾莞尽肪?4,清乾隆刻本。著述甚富,有《嶺南集》《道古堂文集》等。
此本遞藏順序,筆者以為當(dāng)為厲鶚、杭世駿、吳騫。厲鶚去世時,杭世駿五十七歲,吳騫十九歲,按照常理推斷,此時的吳騫若從厲鶚處收獲《(乾道)志》,上面便不可能有杭世駿跋文,除非杭世駿五十歲之前就將此書轉(zhuǎn)給厲鶚了,而這對于藏書事業(yè)處于旺盛期且生活無憂的杭世駿來說幾無可能。因此,厲鶚去世后,此書流落至杭世駿手中,杭世駿去世后,此書才流落至吳騫手中。
4.王紹蘭、丁丙收藏十萬卷樓王氏抄本《(乾道)臨安志》
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記載:
《(乾道)臨安志》三卷。舊抄本。王紹蘭校藏……此為萬卷樓王氏鈔本,已改原書款式。后有厲鶚序云:“淙尹京時,撩湖浚渠,綽有政績,載在《宋史》?!焙际莉E跋云:“此書世所罕傳。萬歷中,吾郡陳布衣善修府志時已不得見,所載惟潛君高《(咸淳)志》?!奔螒c五年,王紹蘭購于吳門書肆,復(fù)從黃蕘圃家借觀影鈔本為研,朱校勘訛脫,后有題記。⑥(清)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11,清光緒刻本。
“萬卷樓王氏”當(dāng)作“十萬卷樓王氏”,即王宗炎(1755—1826),丁丙遺“十”字。宗炎字以除,號谷勝,浙江蕭山人。乾隆三十九年舉人,四十五年進士,截取知縣,遂不仕。“歸,聚書十余萬卷,筑十萬卷樓以居?!雹邚堊诤P?、楊士龍纂:《(民國)蕭山縣志稿》卷18,1935年鉛印本。
王紹蘭、丁丙曾先后收藏此本。先是嘉慶五年,王紹蘭(1760—1835)購此本于吳門書肆。紹蘭字畹馨,號南陔,自號思維居士,浙江蕭山人。乾隆五十八年進士,歷任福建南屏知縣、閩縣知縣、泉州知府、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福建巡撫等職,后署閩浙總督。嘉慶二十二年罷官回鄉(xiāng),專心著述,有《周人說經(jīng)》八卷、《漢書地理志校注》二卷等。紹蘭與鈕樹玉、顧廣圻等多有互贈、借閱圖書往來,家有“知足知不足館”、“鄭學(xué)廬”等藏書處,其收藏之富與陳春“湖海樓”、陸芝榮“寓賞齋”、王宗炎“十萬卷樓”等著稱一時。藏書印有“紹蘭寓目”、“知足知不足館王紹蘭記見”等。
王紹蘭與王宗炎為同代人,僅小其五歲,且嘉慶五年時,宗炎四十五歲,尚年輕在世,按照常理,宗炎所抄書幾無收藏價值,而紹蘭毅然購藏,并有??敝e,足見宗炎在當(dāng)時藏書界地位,亦說明《(乾道)志》在當(dāng)時流傳無多。
丁丙(1832—1899)字嘉魚,號松生,晚號松存,浙江錢塘人。諸生,江蘇候補知縣。“丙祖富藏書,起八千卷樓,丙捜輯四庫未收秘本幾二十萬卷。所裒集???,《武林掌故叢編》《往哲遺著》《當(dāng)歸草堂叢刻》《醫(yī)學(xué)叢書》《國朝杭郡詩輯》《續(xù)輯》《三輯》《歷朝杭郡詩輯》《武林文獻內(nèi)外編》各若干卷?!雹倮顥妫骸叮駠┖贾莞尽肪?43,1922年本。自著書尤多,有《松夢寮詩稿》《樂善錄》《善本書室藏書志》等。
丁丙對十萬卷樓藏書格外青睞。葉德輝《書林清話》云:“何元錫夢華館鈔本、金檀文瑞樓鈔本、王宗炎十萬卷樓鈔本多歸丁丙八千卷樓。”②(清)葉德輝:《書林清話》卷10,民國郋園先生全書本。筆者統(tǒng)計,在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中,共著錄王宗炎十萬卷樓藏書三十八種,多標(biāo)注“十萬卷樓藏書”、“十萬卷樓抄本”等。由于此本《(乾道)志》有厲鶚及杭世駿序跋,故可知王宗炎抄寫所據(jù)之底本為清版。
《(淳祐)臨安志》,陳仁玉修、施諤纂,成書于淳祐十二年。此志早佚,自成書時起至明前期,《直齋書錄解題》《文獻通考》等著作均未見著錄,萬歷間陳善纂修《杭州府志》時首現(xiàn)書名,但也僅限于書名,未見原書。據(jù)陳仁玉序,《(淳祐)志》“為卷者五十有二,總之?dāng)?shù)十萬言”。今僅存第五至十卷,即卷五至七城府,卷八至十山川。每類冠以總論,下分細(xì)目,內(nèi)容詳晰,多他志未及。山川內(nèi)容,可補《(乾道)志》殘缺。收題詠、詩文、金石,與《(咸淳)志》互有詳略。清胡敬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佚文十六卷四冊,后亦散佚,僅存祠廟、寺、院、宮觀四類,編為《〈(淳祐)臨安志〉輯佚》八卷,丁丙收入《武林掌故叢編》。
1.陳鳣購藏清韓配基抄本《(淳祐)臨安志》
嘉慶十四年,陳鳣曾高價購得清抄本《(淳祐)臨安志》:
近客吳中,有持書目來者,云平湖韓氏岀售,中有《臨安志》四冊,因與黃君蕘圃亟取觀之。書凡六卷,所列山川、城府二門,雖編為卷一至六,然前尚有缺卷。其記載至淳祐十一、二年止,避諱亦僅及理宗,其為《(淳祐)志》無疑,殆即從季氏本轉(zhuǎn)錄者,乃以厚價購之……遂與乾道、咸淳二志共藏,目為宋臨安三志,并賦詩紀(jì)事。③(清)陳鳣:《簡莊詩文鈔續(xù)編》卷2,清光緒刻本。
陳鳣(1753—1817)字仲魚,號簡莊,浙江海寧人。嘉慶元年,“以郡廩生舉孝廉方正”,三年舉人。鳣“性好藏書,遇宋元槧本必以善價購之,與吳門黃丕烈、同邑吳騫互相抄傳。構(gòu)向山閣,藏書十萬卷,次第??保績遭j小印二:一曰得此書費辛苦,后之人其鑒我;一為小像?!雹苤扈柖骼m(xù)纂:《(民國)海寧州志稿》卷29,1922年鉛印本。精訓(xùn)詁學(xué),與錢大昕、翁方綱、段玉裁等人多有交往。著《續(xù)唐書》《簡莊文鈔》等。
經(jīng)與黃丕烈共同鑒定,此本為韓配基“從季氏本轉(zhuǎn)錄者”,“季氏本”即季振宜抄本。清初季振宜抄配宋刻《(咸淳)志》時,曾誤將卷四至卷九雜入其中,后經(jīng)人考證才予以析出①(清)吳壽旸:《拜經(jīng)樓藏書題跋記》卷3云:“內(nèi)第四卷迄第九卷實季氏補鈔,中稱理宗為今上,應(yīng)是施愕《(淳祐)志》羼入?!鼻宓拦舛吣昕瘫?。,然直至乾隆時期,流傳不多,未受重視。陳鳣從吳市購得韓氏抄本六卷,雖非全本,然自來著錄家多未見,乃“錄贈兔床”②(清)錢泰吉:《甘泉鄉(xiāng)人稿》卷8,清同治十一年刻、光緒十一年增修本。,并喜而有作,寄槎客先生吳騫:
輸錢吳市得書夸,道是西施入館娃(志為施諤所修)。宋室江山存概梗,鄉(xiāng)邦風(fēng)物見繁華。關(guān)心志乘亡全帙,屈指收藏又一家。況有嘉泰會稽本,賞奇差足慰生涯(同時購得《(嘉泰)會稽志》)。③(清)潘衍桐:《兩浙輶軒續(xù)錄》卷19,清光緒刻本。
吳騫得詩后,即有和作:
鳳舞龍飛詎足夸,錢塘遺事失宮娃。天教南渡支殘局,人想東京續(xù)夢華。朱鳥歌成空有淚,冬青種后已無家。與君鼎足藏三志,天水猶懸碧海涯。④(清)吳騫:《拜經(jīng)樓詩集續(xù)編》卷4,清嘉慶八年刻增修本。
黃丕烈讀到陳鳣及吳騫和詩,亦作詩助興:
甄別奇書卻自夸,秦娃未許混吳娃。闕疑向已無年號,微顯今還識物華。半壁河山存六卷,累朝興廢存三家。東南進取忘前鑒,空使宗臣泣海涯。⑤(清)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卷2,清光緒十年滂喜齋刻本。
值得一提的是,黃丕烈對此志亦是心幕已久,曾有意收購,無奈差陳鳣一步,只得倩胥錄副:
今歲夏秋之交,賈人從乍浦韓氏得書數(shù)百種,盛稱中多舊本書,大都皆余所有,不復(fù)過問。惟相傳有《臨安志》六卷本,余甚疑之,蓋乾道則太多,咸淳則太少,遂就賈人處索觀。其書卷中所志,淳祐而止,余曰是必施諤《臨安志》也。賈人初不知,因余言遂信之,擬與交易,云已售出,惜未歸之。頃晤簡莊,知是書在彼處外府之藏也,當(dāng)倩胥錄其副。同人賦詩紀(jì)事,簡莊倡而兔床與余和之,洵為藝林佳話云。己巳季冬十有一月復(fù)翁書于石泉古舍。⑥(宋)施諤纂修:《(淳祐)臨安志》卷10,清道光十年錢塘汪氏刊本。
“平湖韓氏”即乍浦韓配基。實際上,黃丕烈與韓配基本來相識,二人早有書籍往來:
壬戌春,余計偕北行,配基亦以辛酉選拔朝考入都。把晤于京邸,許以(《輿地廣記》)十八卷以前鈔寫寄余。后余被黜還南,配基亦未得高等,聞亦回浙,然彼此音問不通。余未悉配基住居何處,至今不能補全顧本所缺者。⑦(清)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卷2,清光緒十年滂喜齋刻本。
嘉慶七年后,二人間往來中斷,直至嘉慶十四年韓配基出售《(淳祐)志》抄本,黃丕烈仍未能重新與之建立聯(lián)系,客觀上造成其在購書時比陳鳣晚了一步。
2.孫氏收藏明抄殘本、丁丙收藏羅以智舊抄殘本《(淳祐)臨安志》
據(jù)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記載,杭州孫氏曾收藏有明抄本,羅以智曾據(jù)以重抄一部:“末有‘嘉慶十三年三月借賜書堂孫氏明抄本,校錄于靈花仙館籜庵?!j有‘籜庵’及‘江東羅氏所藏’印。”①(清)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11,清光緒刻本。此羅氏抄本后歸于丁丙。據(jù)此亦知,杭州孫氏賜書堂所藏明抄殘本,清嘉慶十三年時尚見存于世。
羅以智(1788—1860)字鏡泉,浙江新城人。道光五年拔貢,官慈溪教諭。②(清)潘衍桐:《兩浙輶軒續(xù)錄》卷31,清光緒刻本。二十四年,官鎮(zhèn)海教諭。與學(xué)使吳鐘駿最契。無仕進意,晚益耽于經(jīng)學(xué)。有恬養(yǎng)齋、太和堂、香影庵,藏書甚富,多鄉(xiāng)邦文獻,親自校訛訂謬,至老不倦。藏書印有“江東羅氏所藏”、“鏡泉過眼”、“武林羅氏校本”等。所著有《吉祥室集》《說文偁經(jīng)證》《怡養(yǎng)齋詩集》。③徐士瀛修、張子榮纂:《(民國)新登縣志》卷15,1922年鉛印本。
《(咸淳)臨安志》,臨安知府潛說友纂修,成書于咸淳四年。宋末已有刊本,明代流傳幾絕。原書一百卷,“明《(成化)杭州志》尚依其款式開版,其時書固完善也?!雹埽ㄇ澹┒”骸渡票緯也貢尽肪?1,清光緒刻本。今存九十五卷,前十五卷為行在所錄,自十六卷以下乃為府志,分疆域、山川、詔令、御制、秩官、官寺、文事、武備、風(fēng)土、貢賦、人物、祠祀、寺觀、園亭、古跡、冢墓、恤民、祥異、紀(jì)遺等目,區(qū)劃明細(xì),體例秩然,在三志中內(nèi)容最為詳備,完整性最高。書中引文皆注出處,對前志之誤多有訂正,重大事件則列專題考證。
1.胡震亨、毛扆、朱彝尊、黃丕烈、汪士鐘、郁松年、陸心源收藏宋刻抄補本《(咸淳)臨安志》
據(jù)潘宗周《寶禮堂宋本書錄》記載,明末藏書家胡震亨及清代毛扆、朱彝尊、黃丕烈、汪士鐘、郁松年、陸心源等均先后收藏宋刻抄補本《(咸淳)臨安志》:
昔朱竹垞從海鹽胡氏、常熟毛氏得宋刻八十卷、抄本十三卷。其后又得刻本三卷,易去抄本,輾轉(zhuǎn)歸于士禮居黃氏。又抄補六十五、六十六兩卷,由蘇州汪氏、上海郁氏而入于皕宋樓陸氏,今已流出海外。⑤(清)潘宗周:《寶禮堂宋本書錄》史部,1984年廣陵古籍社據(jù)潘氏1939年本影印。
(嘉慶三年)九月,(黃丕烈)得宋本《(咸淳)臨安志》九十三卷,季冬月中澣八日跋記。⑥(清)江標(biāo):《黃蕘圃先生年譜》卷上,清光緒長沙使院刻本。
此宋刻抄補本《(咸淳)志》,朱彝尊得九十三卷,黃丕烈、汪士鐘、郁松年、陸心源得九十五卷,計殘本十一冊,從胡震亨至陸心源,是一個漸進完善的過程。上有黃蕘圃四跋,述遞藏源流甚詳:“黃歸于汪閬原,汪歸于郁泰峰,光緒八年歸于皕宋樓?!雹撸ㄇ澹╆懶脑矗骸秲x顧堂題跋》卷4,清刻潛園總集本。
胡震亨(1569—1625)字孝轅,號赤城山人、遯叟,浙江海鹽人。萬歷二十五年舉人,由固城縣教諭,歷合肥知縣、定州知州、德州知州,皆有惠政,入為職方員外郎。家多藏書,有“好古樓”,藏書萬余卷。著《唐音統(tǒng)籖》《海鹽圖經(jīng)》等。⑧(清)穆彰阿:《(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卷288,四部叢刊續(xù)編景舊抄本。
毛扆(1640—1713)字季斧,號省庵,江蘇常熟人?!凹彻砰w”毛晉次子。精于???,曾向明藏書家葉盛后裔葉九來借《中吳紀(jì)聞》一書,抄寫校畢,糾正原書百余處訛誤,予以刊刻。與錢曾等藏書家互相傳抄善本秘籍。藏書印有“汲古后人”、“叔鄭后人”、“毛扆之印”、“虞山毛扆手?!?、“毛季斧收藏印”等。毛氏藏書先后被泰州藏書家季振宜等購藏,后又大多歸于徐乾學(xué),書版亦被陸續(xù)轉(zhuǎn)賣給席鑒“掃葉山房”和無錫華氏。
朱彝尊(1629—1709)字錫鬯,號竹垞,浙江秀水人??滴跏四昱e博學(xué)鴻詞,以布衣授翰林院檢討,入直南書房。曾參加纂修《明史》。三十一年罷歸,“后專事典籍,自經(jīng)史子集及金石碑版,下至蟲魚草木,無不一一詳纂,時主東南壇坫數(shù)十年?!雹伲ㄇ澹└鹚脹希骸稄]書畫補錄續(xù)錄別錄》卷2,1913年葛氏刻本。著《經(jīng)義考》《韻粹》《曝書亭集》《日下舊聞》,選輯《明詩綜》《明詞綜》等。
黃丕烈(1763—1825)字紹武,號蕘圃、復(fù)翁,江蘇吳縣人。乾隆五十三年舉人,官主事,嘉慶六年發(fā)往直隸知縣不就。喜藏書,聞有宋元精槧,或舊抄善本,不惜多方購置,得宋刻百余種,學(xué)士顧莼顏其室曰百宋一?。日夜校讎,研索訂正。嘗刻《周禮》等,一以宋刻為準(zhǔn)。②(清)李銘皖修、馮桂芬纂:《(同治)蘇州府志》卷83,清光緒九年刊本。丕烈既卒,藏書歸長洲汪士鐘。
汪士鐘(1786—?)字春霆,號閬源,江蘇長洲人。官觀察使、戶部侍郎。以藏書知名,其藝蕓書舍之藏主要來自黃丕烈士禮居、周錫瓚水月亭、袁廷梼五研樓和顧抱沖小讀書堆。尤喜黃丕烈舊藏,凡有黃氏跋語之書,雖一行數(shù)字,必重價收之。藏書印有“汪印士鐘”、“藝蕓主人”、“真適齋藏”、“閬源真賞”、“觀察使者”、“閬源甫”、“武陵仲子從吾所好攤書豈薄福所得汪士鐘藏”、“曾藏汪閬源家”等。咸豐年間,汪氏書散出,多歸于鐵琴銅劍樓、海源閣、宜稼堂。著《汪本隸釋勘誤》一卷,辨證頗詳。又著《廣韻姓氏考》未成。
郁松年(1821—1888)字萬枝,號泰峰,上海南翔人。道光二十五年恩貢生。加鹽運使銜,官內(nèi)閣中書。家累巨萬。好讀書,室名宜稼堂,先后收“藝云書舍”、“水月亭”、“小讀書堆”、“五硯樓”及“百宋一廛”之藏書數(shù)十萬卷,手自校讎,以元明舊本世不多見,刊《宜稼堂叢書》。③(清)應(yīng)寶時修、俞樾纂:《(同治)上海縣志》卷21,清同治十一年刊本。藏書印有“郁泰峰所收書印”、“泰峰見過”、“曾寄申江郁氏處”、“泰峰所藏善本”、“郁泰峰己酉年所收書印”、“曾氏郁泰峰家”、“曾在上海郁泰峰家”、“泰峰審定”等。歿后,藏書盡散,歸海源閣、鐵琴銅劍樓、持靜齋、皕宋樓,松江知府湘潭人袁芳瑛亦獲不少。
陸心源(1834—1894)字子稼、剛甫,號存齋,浙江歸安人。咸豐九年舉人,官至廣東高廉欽道。富收藏,精金石之學(xué)。綴學(xué)博聞,素嗜異書,藏書達十五萬卷。藏書處有“皕宋樓”、“十萬卷樓”、“守先閣”,專藏宋元精槧及手抄手校。著有《群書校補》《皕宋樓藏印》《千甓亭古專圖釋》等。
2.朱稻孫、趙昱、趙信、王德溥及吳氏存雅堂收藏宋刻抄補本《(咸淳)臨安志》
據(jù)嘉慶十四年陳鳣作跋記載,朱彝尊之孫稻孫藏有宋槧十七冊,應(yīng)為彝尊除胡震亨、毛扆傳本外之別藏本:
《(咸淳)志》百卷,秀水朱竹垞從海鹽胡氏、常熟毛氏先后購得宋刻八十卷,又借抄十三卷,尚缺七卷,后歸吾鄉(xiāng)馬氏道古樓收藏,錢塘吳繡谷購抄其半。繼而竹垞之孫稼翁又以宋槧十七冊售于同郡趙氏小山堂,趙氏復(fù)從吳(焯)本補錄,其余未及裝整,即歸王氏寶日軒,又轉(zhuǎn)歸于吳氏存雅堂。①(清)陳鳣:《簡莊詩文鈔續(xù)編》卷2,清光緒刻本。
朱稻孫(1682—1760)字稼翁,號娛村,浙江秀水人。彝尊之孫。貢生。乾隆元年,兩度薦舉博學(xué)鴻詞,不得。乾隆三十八年四庫館開,“詔求遺書,得以全帙獻于朝……晚年貧不能支,曝書亭藏書八萬卷漸致散佚而已之。”②(清)王昶:《蒲褐山房詩話·朱稻孫》,清稿本。有《六峰閣詩稿》《紀(jì)行絕句》等。
趙昱(1689—1747)字功千,號谷林,浙江仁和人。貢生。有《愛日堂集》。弟信(1701—?)字辰坦,號意林。國學(xué)生。乾隆元年,兄弟同舉博學(xué)鴻詞?!凹矣谐仞^之勝,喜購書,連江陳氏世善堂書散出,皆歸之?!雹圳w爾巽:《清史稿》列傳272,民國十七年清史館本。有“堂名小山,藏書數(shù)萬卷。谷林之好書也,每聞一異書,神飛色動,不致之不止。其所蓄書,連茵接屋,遂為浙東西文獻大宗?!迸c同郡吳焯往來密切,“每得一異書,彼此必抄存,互為???。”④(清)阮元:《兩浙輶軒錄》卷23,清嘉慶刻本。
王德溥(?—?)字容大,號澹和,浙江錢塘人。諸生。喜聚書,“筑寶曰軒,為藏書之所,君復(fù)廣收善本秘冊,充牣其中”⑤(清)阮元:《兩浙輶軒錄》卷29,清嘉慶刻本。。其“養(yǎng)素園藏書亦多古槧”⑥楊鐘羲:《雪橋詩話》卷9,民國求恕齋叢書本。。著《寶日軒詩集》《北郭詩鈔》《養(yǎng)素園詩》⑦(清)阮元:《兩浙輶軒錄補遺》卷8,清嘉慶刻本。李楁:《(民國)杭州府志》卷95,1922年本。。
關(guān)于吳氏存雅堂,筆者暫未考出。
3.朱彝尊、徐乾學(xué)、季振宜、高士奇、馬思贊、吳騫、鮑廷博、丁丙收藏宋刻影宋抄補本《(咸淳)臨安志》
據(jù)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記載,朱彝尊、高士奇、季振宜、馬思贊、鮑廷博曾先后收藏宋刻影宋抄補本《(咸淳)臨安志》:
康熙間朱檢討始為搜補,已缺軼不少……鮑淥飲得于平湖高氏,凡宋刻二十卷,影宋抄七十卷。首有季滄葦圖記,卷帙與傳是樓宋版書目相符……淥飲先生從王氏、吳氏影宋補抄,較竹垞所見多六十五、六十六兩卷。有“紅藥山房收藏私印”、“馬思贊之印”、“漁村子仲安”、“秀水朱氏潛采堂圖書”……同治四年,邱春生作緣,歸之八千卷樓。⑧(清)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11,清光緒刻本。
潘宗周《寶禮堂宋本書錄》亦記載,藏書家徐乾學(xué)、季振宜、高士奇、吳騫、鮑廷博、丁丙曾先后收藏此本《(咸淳)臨安志》:
鮑以文從平湖高氏得宋刻二十二冊,中間節(jié)次缺失,而盡于八十一卷。其先為昆山徐氏、泰興季氏所藏,鮑氏得之,復(fù)撤換誤抄施《志》六卷,又補抄若干卷,合宋刻二十卷、抄本七十五卷。旋歸拜經(jīng)樓吳氏,又入于八千卷樓丁氏,今藏江南缽山圖書館。⑨(清)潘宗周:《寶禮堂宋本書錄》史部,1984年廣陵古籍社據(jù)潘氏1939年本影印。
徐乾學(xué)(1631—1694)字原一,號健庵,江蘇昆山人??滴蹙拍赀M士,授編修,先后擔(dān)任日講起居注官、《明史》總裁官、侍講學(xué)士、內(nèi)閣學(xué)士。二十六年,升左都御史、刑部尚書。曾主持編修《明史》《大清一統(tǒng)志》。著《憺園文集》《傳是樓宋元版書目》。藏書樓有“傳是樓”。藏書印有“玉峰徐氏家藏”、“黃金滿籝不如一經(jīng)”、“昆山徐氏乾學(xué)健庵藏書”、“嶦園”、“健庵考藏圖書”、“昆山徐氏家藏”等。
季振宜(1630—1674)字詵兮,號滄葦,江蘇泰興人。順治四年進士,官浙江蘭溪知縣,升刑部主事,遷戶部員外郎、郎中,擢浙江道御史。“于書無所不窺,購求善本,手自勘定,藏書之富,甲天下焉。”①(清)梁悅馨修、季念詒纂:《(光緒)通州直隸州志》卷12,清光緒二年刻本。藏書樓名“靜思堂”。藏書印有“御史之章”、“季滄葦圖書記”、“滄葦”、“季振宜讀書”、“季振宜藏書”等。著《靜思堂詩稿》《奏疏》。
高士奇(1645—1704)字澹人,號江村,浙江錢塘人。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晚年又特授詹事府詹事、禮部侍郎?!俺洹洞呵镏v義》總裁、《大清一統(tǒng)志》政治典訓(xùn)副總裁,策府圖書,編摩最富?!雹冢ㄇ澹┡頋櫿?、葉廉鍔纂:《(光緒)平湖縣志》卷16,清光緒十二年刊本?!安O群書,凡秘府典籍,悉許討論?!雹郏ㄇ澹└邍盒?、沈光曾纂:《(乾?。┢胶h志》卷7,清乾隆十年刻本。喜搜羅地方文獻和詩文集。藏書樓為“朗潤堂”、“巖耕草堂”、“江村草堂”。藏印有“紅雨軒”、“朗潤堂”、“蕭香齋”、“澹人”、“高氏巖耕草堂藏書之印”、“竹窗”、“高氏江村草堂珍藏書畫之印”多枚。著《左傳紀(jì)事本末》《松亭紀(jì)行》《扈從西巡日錄》《江村銷夏錄》《編珠補遺》。
馬思贊(1669—1722)字仲安、寒中,號衎齋、南樓,浙江海寧人。監(jiān)生。工詩及書,“嗜藏書,尤精鑒賞”④朱钖恩續(xù)纂:《(民國)海寧州志稿》卷29,1922年鉛印本。,“所居道古樓,插架悉宋元舊本,為東南藏書之冠?!雹葜扈柖骼m(xù)纂:《(民國)海寧州志稿》卷13,1922年鉛印本。藏書印有“華山馬仲安家藏善本”、“扶風(fēng)書隱生”、“古鹽官州馬氏南樓書籍印”等。著《道古樓藏書目》《皆山堂詩》《扶風(fēng)琬炎錄》《紅藥山房詩》等。雍正初,所藏書、畫皆歸于吳騫,吳氏跋云:“此為插花山馬寒中上舍所輯,上自三代,下迄有明,凡金石碑版以至法書名畫,真跡題跋,靡不甄錄。”⑥(清)吳壽旸:《拜經(jīng)樓藏書題跋記》卷3,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鮑廷博(1728—1814)字以文,號淥飲,安徽歙縣人。諸生?!笆葧?,乃大斥貲搜求海內(nèi)宋元舊槧或善寫本以為親歡,既久,而書益多,皆手自讎校,號稱精核?!雹甙不胀ㄖ攫^輯:《(民國)安徽通志稿》列傳稿卷3,1934年鉛印本。乾隆詔開四庫館,采訪遺書,廷博“集其家所藏書六百余種,命其子士恭由浙江進呈。”⑧(清)宗源瀚修、周學(xué)浚纂:《(同治)湖州府志》卷90,清同治十三年刊本。又“發(fā)家藏孤本精槧,刊為《知不足齋叢書》。”⑨安徽通志館輯:《(民國)安徽通志稿》列傳稿卷3,1934年鉛印本。其先后購藏浙地如趙氏“小山堂”、盧氏“抱經(jīng)堂”、汪氏“振綺堂”、吳氏“瓶花齋”、郁氏“東嘯軒”、鄭氏“二老閣”、金氏“桐華館”、吳氏“拜經(jīng)樓”、孫氏“壽松堂”等著名藏家藏書,建“知不足齋”儲之。藏書印有“遺稿天留”、“黃金散盡為藏書”、“天都鮑氏困學(xué)齋圖籍”、“一生勤苦書千卷”、“困學(xué)齋主人心賞”、“鐙味軒”、“世守陳編之家”、“老眼向書明”、“好書堆岸轉(zhuǎn)甘貧”、“老屋三間賜書萬卷”等。著《花韻軒小稿》《詠物詩》等。
據(jù)諸人行誼,此宋刻影宋抄補本《(咸淳)志》遞藏順序為朱彝尊、徐乾學(xué)、季振宜、高士奇、馬思贊、吳騫、鮑廷博、丁丙。
4.徐乾學(xué)、季振宜、百齡、楊紹和、傅增湘、潘宗周、江紹杰收藏宋刻抄補本《(咸淳)臨安志》
季振宜“別一藏本”宋刻抄補本《(咸淳)臨安志》,計刻本六十八卷,抄本二十七卷。據(jù)潘宗周記述,此九十五卷宋本,歷經(jīng)百齡、楊紹和收藏,散失后,宗周得殘本二十三卷,傅增湘得二十二卷,抄、刻各半,仍五十卷下落不明:
此為泰興季氏別一藏本,原存宋刻六十八卷、抄本二十七卷。先歸百文敏家,繼入于海源閣楊氏,《楹書隅錄》志其原委甚詳。庚午秋,山東群盜蜂起,擾及聊城,楊氏弆盡被劫掠,捆載入市,流轉(zhuǎn)于青、齊、燕、趙之間。余訪求有年,近僅得此殘本,存宋刻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九至三十二、卷六十、卷六十五至六十八、卷七十至七十四、卷八十至八十三,凡二十卷,抄本卷六十一至六十三,凡三卷。聞傅沅叔所得卷數(shù)相埒,抄、刻各半,尚有五十余卷,今不知飄墮何所矣。清代最忌“胡”、“虜”諸字,卷中多被剜削。全書鐫印絕精,留此瘢垢,殊堪惋惜。①(清)潘宗周:《寶禮堂宋本書錄》史部,1984年廣陵古籍社據(jù)潘氏1939年本影印。
傅增湘亦有文述及先后兩次購藏《(咸淳)臨安志》的過程:
至臘月將盡,董估廉之?dāng)y《(咸淳)臨安志》五冊見示,閱之,頗為心動,緣雙鑒樓中地志一門,尚未有宋刊為之領(lǐng)袖,因以重價收之。今歲王君獻唐自歷下來,言彼中尚有數(shù)冊求沽,遂挽以代為諧價。旋斥去它書,勉籌四百金寄之。又二月而書篋郵至,通計前后所收,凡十有一冊,存卷二十、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五、三十三至四十五、七十五至七十九,通得二十二卷,內(nèi)刻本十一卷,二十、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五、三十五至三十九、七十五、七十八,余十一卷咸以鈔寫補入。②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宋刊〈(咸淳)臨安志〉殘本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傅增湘亦言此本剩余部分所歸:
是書據(jù)余所知,其尚可蹤跡者,自余得十一冊外,江君漢珊得九冊,劉君惠之得一冊,文求堂書肆得一冊,廠市尚流傳一冊,視原書十分有五而猶不足焉。③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宋刊〈(咸淳)臨安志〉殘本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據(jù)楊紹和《楹書隅錄初編》,此本八函九十五卷四十八冊,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有“寶”字符印、“季振宜藏書”、“季滄葦圖書記”、“健庵徐乾學(xué)”、“珊瑚閣珍藏印”各印記。卷尾處題:“同治辛未春正月鮑源深、潘祖蔭、朱學(xué)勤同觀于儀晉觀堂?!雹埽ㄇ澹罱B和:《楹書隅錄》卷二,清光緒二十年聊城海源閣刻本。由此可知,此宋刻抄補本至同治年間楊紹和收藏之時尚為九十五卷。傅增湘慨嘆《(咸淳)臨安志》流落散亡曰:
煌煌巨帙,海內(nèi)鼎峙而三,其成之可謂艱矣。顧昔人所為腐心粹掌、苦索冥搜、勤勤補綴、僅而得完者,楊氏保藏三世,歷五六十年,今一旦忽摧毀于兇暴之手,使鈲離斷析,終古無合并之望,斯亦深可悼嘆也。⑤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宋刊〈(咸淳)臨安志〉殘本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嗚呼!陽九百六,厄運所遭,商于誑楚,鶉首賜秦,河山破碎且不足論,吾輩獨抱此斷爛簡編,而為之深致惋惜,毋亦顧眉睫而失岱華,徒貽朝菌蟪蛄之誚而已!癸酉嘉平月十七日,大雪滿園,坐琪花玉樹中,展玩異書,真所謂清極不知寒矣!藏園老人書。①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宋刊〈(咸淳)臨安志〉殘本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據(jù)上述可知,徐乾學(xué)、季振宜、百齡、楊紹和、傅增湘、潘宗周、江紹杰曾先后收藏此本《(咸淳)志》。
百齡(1748—1816)字子頤,號菊溪,漢軍正黃旗人。乾隆三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由翰林院編修考選江西道御史,歷升兩江總督、協(xié)辦大學(xué)士。世襲子爵。謚文敏?!雹冢ㄇ澹S叔璥:《國朝御史題名》,清光緒刻本。著《守意龕詩鈔》等。藏書樓為“珊瑚閣”。
楊紹和(1830—1875)字彥合,號協(xié)卿,山東聊城人。咸豐二年舉鄉(xiāng)試,由中書改官戶部郎中。同治四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擢右贊善,升侍講。紹和“邃于漢學(xué),精研訓(xùn)詁……尤善鑒藏,名其室曰海源閣,所蓄宋刻善本為海內(nèi)之冠?!雹蹢钍矿J修、孫葆田纂:《(民國)山東通志》卷174,1918年鉛印本。另辟“宋存書室”、“儀晉觀堂”等,藏書數(shù)十萬卷。藏書印有“儀晉觀堂”、“彥合珍藏”、“東郡楊二”、“瀛海仙班”、“宋存書室”、“勰卿讀過”、“竹園居士”等數(shù)十枚。著《儀晉觀堂詩抄》《楹書隅錄》等。
傅增湘(1872—1949)字沅叔,號潤元,四川江安人。光緒二十四年進士,官翰林編修、直隸提學(xué)使,后任北洋教育總長。1927年任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專事圖書收藏、???。著《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廬山游草》《灤陽小草》等。
潘宗周(1867—1939)字明訓(xùn),廣東南海人。經(jīng)商巨富。有藏書癖,好宋元古版,顏其居曰“寶禮堂”,收“百宋一廛”、“藝云精舍”、“宜稼堂”、“海源閣”、“讀有用齋”散出之書,亦有部分傅增湘藏書及袁克文藏書,數(shù)量與黃丕烈同。著《寶禮堂宋本書錄》等。
江紹杰(1877—1932)字漢珊,安徽旌德人。光緒三十年進士,蘇州府知府。民國時期官江蘇高等審判廳廳長、參議院議員、安徽省長等。
綜上,清代學(xué)者收藏臨安三志,過程坎坷,這在中國藏書史上具有代表性,對此,吳騫之子吳壽旸深有感觸:
聚書藏書,良非易事,即如泰興季氏、花山馬氏、桐鄉(xiāng)汪氏、武林趙氏、王氏以及健庵、江邨之富且貴焉,而此書不數(shù)十年間屢易其主,若傳舍,然況以余之薄弱,其能長守而弗失乎?亦冀后我者知所愛護而已。④(清)吳壽旸:《拜經(jīng)樓藏書題跋記》卷3,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