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珍
(重慶外語外事學院 重慶 401120)
英語聽力是語言輸入與輸出相結合的綜合性實踐活動,在跨文化交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缺乏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語言輸入量較少,直接影響了學習者對聽力材料的理解及語言的輸出。在英語專業(yè)的聽力教學實踐中,學生常常因為聽不懂聽力材料而對聽力學習產生畏難甚至抵觸情緒,阻礙了聽力水平和語言綜合能力的提升。在這樣的教學困境中,找到聽力教學中語言輸入與輸出有機結合的途徑,將會有利于學習者還原真實語境、準確理解聽力材料的內涵,并提高聽力教學的質量。
2008年,文秋芳教授根據(jù)外語教學的實際情況提出了“輸出驅動假設”理論。該理論將語言學習的技能和英語專業(yè)的課程設置結合,有效地促進了外語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拜斎腧寗蛹僭O”認為:“從外語教學角度,以輸出為導向的綜合教學法比單項技能訓練更富成效,更符合學生未來就業(yè)需要。”[1]2014年,文秋芳教授在“輸出驅動假設”理論的基礎上,根據(jù)外語教學改革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進一步改進了“輸出驅動假設”理論,提出了“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理論:“輸出被認定為既是語言習得的動力,又是語言習得的目標;輸入是完成當下產出任務的促成手段,而不是單純?yōu)榕囵B(yǎng)理解能力和增加接受性知識服務、為未來的語言輸出打基礎?!盵2]“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理論提出了外語學科綜合性教學的新方案,使原本孤立的教學模式結合,有效地解決了語言輸出和輸入的關系問題,更加科學、系統(tǒng)地描述了語言學習的過程。
與非英語專業(yè)的英語學生相比,英語專業(yè)學生通過平時專業(yè)課的學習和課外學習,語言輸入量方面有了一定的優(yōu)勢,但不少學生知識遺忘較快,語言輸入與輸出不平衡,語言的輸入沒有得到有效的轉化和吸收。在這種教學狀況下,文秋芳教授提出了“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肯定了語言輸出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也為英語聽力教學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在外語學習中,學生如果能聽(輸入)和寫(輸出)結合,將會對聽力訓練形成有效反饋,也能通過書寫這一環(huán)節(jié)轉化所聽知識,達到深入理解聽力材料、進而真正掌握聽力材料主旨的學習目的。在聽和寫結合訓練的有效性方面,不少研究者進行了深入研究,證實了聽寫結合的聽力訓練模式促進了學習者聽力能力的提高與發(fā)展。[3-4]
英語聽力是英語專業(yè)的必修課程,盡管課程開設時間長,一般為3—4年,但英語專業(yè)的學生面臨英語等級考試時,聽力部分仍然是“攔路虎”,使部分學生不能順利通過英語等級考試。面對聽力教學的困境,結合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理論,英語教師可以在聽力教學過程中構建聽寫結合、以寫促聽的教學模式,從語言輸入和輸出兩個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聽力的準確度。
在傳統(tǒng)的聽力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精聽聽力材料,講解聽力技巧及提高策略,但是學生聽了幾遍材料后仍然不知所云,因此教師只能增加課堂教學時間,來保證學生對聽力材料的理解和掌握,這就造成了聽力課堂“費時低效”的問題。以英語專業(yè)四級測試中的聽力填空題目為例,該題目要求學生在聽完一段關于某個話題的英語講座后,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完成填空,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歸納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部分學生不能迅速概括講座的結構,聽力信息的抓取能力比較弱,沒有掌握技巧和策略,只能憑借記憶作答,造成該題目得分偏低。因此,聽力訓練如果只有材料的輸入,而缺少對聽力材料的理解和消化,便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利用班級群等在線溝通方式,將聽力材料及根據(jù)聽力材料設計的聽力題單在課前發(fā)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學生可以反復學習聽力材料,完成聽力題單。與聽力測試中常見的選擇題不同,聽力題單要求學生寫出聽力材料的主旨大意:“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提出開放性問題:“What’s your attitude towards bilingual education?”。這都需要學生歸納聽力材料,組織語言表述材料的主旨大意。聽力題單的設計初衷是針對較為薄弱的輸出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聽懂,并且理解聽力材料的內容,然后表述材料主旨,并在泛聽的基礎上篩選聽力信息。學生完成聽力題單后,在課前發(fā)送給教師檢查,教師根據(jù)學生聽力題單的完成情況,分析學生在聽力材料中遇到的問題,如聽力題目的主旨大意概括不完整,語言表達的思路不清晰,對聽力信息的抓取還存在問題等。教師在課前做好對學生聽力需求的分析,調整教學計劃,在課堂上展示完成情況良好的聽力題單,幫助學生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并把英語聽力的訓練作為英語學習的重要部分,為今后的工作乃至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與其他語言技能的課相比,聽力課的教學時間更緊,教師不僅要完成聽力策略的講解,而且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析聽力材料,難度稍大的聽力材料還要反復聽辨、講解。課前將聽力材料發(fā)給學生預習,并完成聽力題單,可以減輕課堂教學的負擔,也能加深學生對聽力材料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總結聽力題單的完成情況,并且解答題單中存在的共同問題,督促學生課下改正完善。課中教學模式首先強調了聽力輸出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課前的有效輸出將會提升學生對聽力課堂教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緩解課堂教學的壓力。在預習的前提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取聽寫結合的方式,將教學重點放在聽力策略的講解和訓練上,如在常規(guī)的辨音訓練中,教師可以聽寫單詞,并讓學生分辨單詞發(fā)音;對易混淆的單詞,通過輸入(聽單詞)—輸出(寫單詞)—輸入(再聽單詞),掌握常見的辨音單詞,可以避免出現(xiàn)聽得懂單詞而不能正確拼寫的問題,從語言基本功上訓練,促進學生聽力能力的提高。
聽力課堂教學,還可以通過同伴互動的教學方式強化聽寫訓練。如一位同學聽句子并口頭復述句子大意,另一位同學快速地記錄并再次復述句子大意。教師也可以加入同伴互助小組,指出他們在復述或者書寫中存在的問題,并且給出改進的方法。在段落聽寫的教學中,教師可指定一位同學擔當“播音員”。學生可以從“播音員”的發(fā)音中分析影響自己聽寫準確率的因素,而擔任“播音員”的同學能夠在播報中分析自己發(fā)音的問題,如連讀句子還不夠清晰、單詞讀音不準等,還可以標識重點的句子、句型,課下再鞏固、復習。聽寫結合的聽力教學模式將被動的材料輸入變?yōu)橥橹g的相互學習,有利于提升聽力教學效果,也能將聽力教學單純聽與練轉化成聽寫結合、以寫促聽。
由于聽力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會布置聽力作業(yè),要求學生在課下完成,如聽寫練習或者短文填空練習等。在缺乏教師有效監(jiān)督的情況下,不少學生未能按照教師的要求做到每天聽,或者在聽的過程中不夠專注,沒有系統(tǒng)性,導致學習效果不明顯。聽力訓練是一個長期、持續(xù)性的過程,不花時間練習,聽力能力就難以提高,還會對英語學習產生消極的心理暗示。在傳統(tǒng)的聽力教學中,聽力輸出效果體現(xiàn)在選擇題中,主要關注學生聽懂了哪些信息,忽略了學生還未掌握的信息,如果能對此做出反思并運用相關策略加以改進,將會增強學生對聽力學習的信心。
教師在聽力課堂教學結束后,可以布置學生完成一篇“聽后記”,寫下對課堂聽力練習的體驗和感受。聽力訓練完成后的文字反思會使學生養(yǎng)成自我修正與反思的學習習慣。如能每天堅持,并能有針對性地練習,形成個性化的聽力學習檔案,能提升學生的聽力素養(yǎng)。教師還可以利用網(wǎng)絡在線解答學生提出的聽力問題,延展課堂空間;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為學生提供視頻或者音頻資源,與學生共同討論,便于學生根據(jù)自身情況,加大聽力訓練的力度,進一步提升英語聽力。學生可以以寢室為單位結成聽力學習小組,開展課下的互助式聽寫、單詞復習或聽力材料復述等活動,通過多樣化的課后復習,內化、吸收課堂上學習的聽力技巧與策略。
隨著國家“以本為本”的本科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本科教學質量受到更多關注。根據(jù)《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要求,培養(yǎng)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扎實的外語基本功和專業(yè)知識與能力”[5],并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人才,是國家對英語專業(yè)建設和發(fā)展提出的新期望。在此基礎上,英語專業(yè)課程改革需要從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策略的選擇上入手,以學科的發(fā)展推進專業(yè)的發(fā)展。就英語聽力教學而言,根據(jù)語言習得理論中輸入—輸出技能的內在聯(lián)系,將聽與寫的過程有機結合,采取綜合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聽力教學模式,是改進現(xiàn)階段英語專業(yè)聽力教學的有效嘗試。學生通過課前完成聽力題單、課后撰寫“聽后記”,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在聽力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在學習聽力策略與技巧的基礎上加以改進。
通過師生在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共同協(xié)作,英語專業(yè)的聽力教學在外語教學改革中將會呈現(xiàn)更加合理的教學模式,聽說結合、聽寫結合和聽譯結合的形式將會出現(xiàn)在聽力課堂教學中。而隨著信息化、智能化的英語教學模式的推進,聽和寫的教學模式結合將會更緊密,課堂信息反饋將會更加迅速,如“智慧教室”的使用等,聽力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將會得到更多的擴展和延伸,從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改革和教師教學理念的提升上促進英語專業(yè)聽力教學的改革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