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東關(guān)小學 夏 潔
古詩是一種特殊的體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jù)極重的比例,因此,教師應當加強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與感悟,讓學生在古詩的賞析中得到深刻的審美體驗。
古詩相對抽象,不像其他體裁的文章更容易理解,而這成為了教學的難點所在。如果教師采取開門見山的方式展開教學,不僅不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會降低古詩的審美韻味。為了更好地引出古詩課題,教師不妨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在“境”中品味古詩之美。例如,在教學劉禹錫的《浪淘沙》時,教師借助多媒體設施特意播放了和黃河有關(guān)的音樂作品,這是從聽覺的角度幫助學生建立對黃河的印象;接著,教師再次利用多媒體設施,為學生展示黃河奔騰不息、滾滾東去的具體影像,這是從視覺的角度幫助學生建立對黃河的印象。在視聽結(jié)合下,學生對黃河的恢宏氣勢有了深刻的理解。此時,教師順利引出古詩課題:“同學們,此時此刻,你們已經(jīng)見識了黃河的魅力,而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詩詞,同樣和黃河有關(guān)。就讓我們走進劉禹錫的筆下,去看看他眼中的黃河具有怎樣的氣勢吧!”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迫不及待地翻開課本,津津有味地讀起古詩,自然而然地展開學習。
聲音、畫面對學生具有重要的影響,能夠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借助聲音和畫面為學生構(gòu)筑審美的情境,既能順利導出課題,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自然而然投入學習。
盡管很多小學生在幼兒園就已經(jīng)背誦了大量的古詩,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能真正理解這些古詩。因為小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知識水平有限,在學習古詩時自然會面臨更多問題。此外,古詩中還包括一些典故、特殊句式,這些都對學生構(gòu)成難度。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提供幫助和指導,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的精髓。例如,在教學《宿建德江》時,由于這首詩中包含的一些生字詞,比如泊、清、曠等,對學生存在一定的理解難度。因此,只有解決了這些生字詞,學生才能準確把握詩句的含義、詩歌的內(nèi)涵。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教師要求學生先誦讀詩歌,將自己不理解的生僻字圈出來,然后借助古代漢語詞典進行查閱,試著給這些生僻字注音、注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具體的操作方法,但不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這些生僻字怎么念。接下來,在學生解決了這些生字詞以后,教師將學生分組,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翻譯這首古詩,教師可以在旁邊進行適度指導,引發(fā)學生對詩句內(nèi)涵的思考,既不失幫扶之意,也能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詩意的理解更加深刻。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為學生介紹詩歌的背景,提高學生的思想層次,讓學生從基礎的詩意上升到對詩歌情感以及意境的把握。
在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必不可少,更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因為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限,對古詩的理解容易出現(xiàn)偏差。如果教師沒有及時引導,學生很容易“跑偏”。
在學習過程中,真正重要的不是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是學生具備良好的求學態(tài)度。尤其在學習古詩這類體裁的文本時,教師更需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感知詩歌、感悟詩意。對此,教師不妨借助一個又一個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導出古詩內(nèi)在的深意。例如,在教學《望洞庭》時,為了幫助學生自主探索詩歌內(nèi)容,教師向?qū)W生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1)請問詩人在觀察洞庭湖時的距離是遠還是近?(2)詩人運用了怎樣的表現(xiàn)手法?(3)請問“湖光”從何而來?(4)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你能否嘗試著畫一畫詩人眼前的美景呢?上述四個問題由淺及深、由易及難,既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nèi)涵以及意境。盡管詩人在夜間欣賞洞庭湖,但是借助那一輪皎潔的明月,詩人依然領略到了湖光之美,感受到洞庭湖如鏡子般的瀲滟風情。通過一個又一個問題,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越來越深刻。
在古詩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設計需要引起教師的關(guān)注,因為問題可以激發(fā)思考,能夠讓學生脫離淺層次的理解走向深層次的領悟。如果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高質(zhì)量的問題,就能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索,讓學生感受古詩的深意。
總之,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教師既需要借助情境導出課題,還需要積極指導幫助理解,更需要借助問題導出深意,通過這三個策略,能夠有效提高古詩教學的質(zhì)量,讓學生愛上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