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露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學,北京 100000)
在英語教學中,中西方文化不斷進行對比和碰撞,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學習西方文化的精髓,又要使學生主動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這也是當今教學改革極力倡導的新趨勢。因此,英語教師應重視在英語文化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發(fā)展學生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形成美的情操、美的品德和美的素養(yǎng)。
語言既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載體。有人曾說:“要掌握兩種語言,必須掌握兩種文化?!蓖庹Z學習者不僅要學習語言,更要學習語言背后的文化,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而在教學語言背后的文化時,教師應幫助學生形成高雅的美學趣味和審美情趣。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文化意識目標是指獲得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nèi)涵,比較文化異同,汲取文化精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強的良好品格,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能力[1]。由此可見,文化意識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必須在英語文化教學中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其審美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進而提升他們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英語學科涉及很多蘊含豐富文化的文本材料,具有很高的美育價值。例如,英語諺語言簡意賅,文字精練,意蘊雋永。在進行英語文化教學時,教師不妨將諺語、習語作為一種有趣味、有深意的語料來使用。這樣不僅能夠豐富語言知識,還能引導學生理解和感悟文本的主題意義,從而形成對美的追求。
英文詩歌是英語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在教學人教版教材選修六第二單元Poems 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吟誦詩歌體會其傳達的情感,感受詩歌之美、文學之美、語言之美和情感之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嘗試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引導他們抒發(fā)自身情感,從而陶冶情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北師大版教材必修三第七單元Art,圍繞單元主題Art,閱讀語篇為Masterpieces, A Musical Genius,聽力為Beijing Opera,寫作為A formal Email 和Film Festival。在本單元,中外文化元素交相輝映,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語篇,使學生了解繪畫、音樂、京劇等方面的文化知識,了解偉大的音樂家、畫家及其代表作,探究中外藝術(shù)內(nèi)涵及文化的異同,形成跨文化意識。教師應幫助學生學會用英語介紹京劇,運用英語進行得體地溝通和交流。閱讀語篇A Musical Genius介紹了作曲家貝多芬和他的作品《第九交響曲》背后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凸顯了貝多芬的音樂才華和他對音樂的熱愛,以及他為音樂不懈努力、與命運抗爭的偉大品質(zhì)。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挖掘語篇中的文化價值,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語言與文化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的意識,引導學生通過探索、體驗、比較、對比等多種方式學習中外文化知識,使學生將文化知識內(nèi)化為具有正確價值取向的認知、行為和品格。例如,北師大版教材必修一第三單元Celebrations 介紹了各種節(jié)日、慶典等,尤其在最新的Viewing 板塊介紹了精妙絕倫的中國剪紙藝術(shù),教師應在為學生介紹文化的同時,使其接受美的熏陶。教師可以讓學生結(jié)合所學知識制作短視頻,用英語介紹剪紙藝術(shù)。學生主動在網(wǎng)絡上收集素材,選取了大量中國剪紙作品,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元素,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美,并詳細地進行了介紹。
首先,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guān)注語篇中的文化知識,還應充分挖掘語篇的文化內(nèi)涵和美育價值。教師應結(jié)合教材各單元的內(nèi)容,從整體教學出發(f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了解英、美等國的文化背景知識,理解、分析、討論語篇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和價值取向[2]。
教材及課外閱讀材料通過展示多姿多彩的中外文化,培養(yǎng)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和傳承意識,加強學生對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學習和鑒賞,發(fā)展學生對美的欣賞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教材必修三第二單元Morals and virtues 時,教師應圍繞單元主題,讓學生閱讀人物小傳,了解林巧稚的生平事跡,理解人生道路的道德困境;讓學生閱讀寓言故事,理解故事內(nèi)容及其隱含的道德意義。針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共同推崇的道德觀念和美好品質(zhì),本單元的Video Time:Confucius and Ren讓學生學習和理解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思想內(nèi)涵,比較中西方道德文化的內(nèi)涵及異同。教師應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接觸那些富有本土特色的詞匯,提高用英語表達美的能力,為傳播美打下語言基礎(chǔ)。
又如,BBC 推出的系列紀錄片The Story of China(《中國故事》)、Amazing China(《美麗中國》)、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The Art of China(《中國藝術(shù)》)等從西方視角解讀中國文化。100 集大型文化項目Hello, China(《你好,中國》)選取了100 個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漢語詞匯,如孔子、老子、四大發(fā)明、京劇等,從不同方面表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美。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些素材。
教師應利用語境滲透,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其體驗美、創(chuàng)造美。最重要的是,教師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參與實際的交流活動,或者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語境,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和文化語境中,進行對美的感知、分析和處理。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異同,既要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華,又要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例如,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第一單元Cultural Heritage、第四單元History and Traditions、第五單元Music 都介紹了人文主題內(nèi)容,包含許多值得探索的文化內(nèi)容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賞析與汲取等,這些都包含了對美的鑒賞和比較,具有較高的美育價值。
在教學語法項目if 從句時,教師可以借助影視情境和詩歌幫助學生學習語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的語法學習情境,利用含有if 條件狀語的視頻和閱讀文本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語法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使其體會語法知識在不同語境中的語用功能和表達目的。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英國詩人拉迪亞德·吉卜林的作品IF,這不僅是學習和理解if 從句的優(yōu)秀素材,還能讓學生從文化視角學習詩歌。學生在感受語言修辭美的同時,還能夠體會詩歌的內(nèi)涵和詩人的情感,探討中西方家庭對子女的期待,感受不同情境中if 條件狀語從句表達的遺憾、威脅、愿望等豐富情感。
教師應為學生搭建展示美的平臺。例如,書寫規(guī)范、美觀是審美的體現(xiàn)。教師可以展示書寫規(guī)范的作業(yè),引導學生加強對美的追求。這樣能在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空間的同時,使其結(jié)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表達美。例如,學生閱讀小說時,精心繪制了思維導圖,用畫筆勾勒了對英語原著內(nèi)容的所思、所想、所感。
總之,美育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在文化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讓學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又要帶領(lǐng)學生學習本土文化,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英語教學作為文化橋梁,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美育的滲透,大力推進美育與英語教學的融合。教師應充分挖掘文本的思想內(nèi)涵和美育元素,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感悟、體驗并創(chuàng)造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