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旭
(宏遠外國語學校 廣東 東莞 523000)
人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huán)境熏陶中成長起來的。人們常言“環(huán)境造就人”,教育工作者始終意識到,積極、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搭建,對學生的禮儀教育幫助與提升是巨大的。為更好地塑造小學生禮儀品質,探討小學校園利益文化建設尤為關鍵,對小學生禮儀品質的塑造甚至可謂影響深遠。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努力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已成為素質教育中提高禮儀教育的一項重要途徑。
基于質態(tài)不同,我們一般將校園文化分為行為、物質、制度、觀念四大類。校園文化化為無形,但卻時刻充斥在師生的學習與工作生活中。教育者認為,可將校園文化視為環(huán)境教育手段。其較之于傳統(tǒng)德育方法,更易于被小學生接受,并不斷產(chǎn)生影響力。文化育人,才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而這其中,又以校園文化最為典型,值得深入研究。真正的校園文化建設目標,就是通過人文環(huán)境的濡染浸潤、制度文化的涵養(yǎng)化育、精神文化的凈化提升來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習慣,不斷超越和完善自我,鑄造健全高尚的人格精神。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中,能夠漸漸習得各種文化禮儀。在這樣積極向上,溫馨和睦的環(huán)境中,學生就會把班級當成自己的“家”,我們的教育也會取得成功。
2.1 中國禮儀的目的。追溯歷史,“禮”源之于政。古人言:“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知禮懂禮,乃維系政令暢通的重要手段[1]。儒家思想重視“教化”,旨在經(jīng)由禮儀教化,確保政令通達,尋求政治穩(wěn)定化發(fā)展。而《禮記》《周禮》等禮儀之書,可視為教化百姓的系統(tǒng)工具。
2.2 禮儀與道德的關系?!岸Y”與“德”的關系,可視為互相融合的共存關系。二者具有內在統(tǒng)一性,德成于中,禮形于外。首先本文認為,“德”決定“禮”,這是因為利益基于道德開展,道德是禮儀之基礎,若缺乏“德”的存在,則外在禮儀缺乏基礎,那么,禮儀就會被當做是繁文縟節(jié)。日常生活中的“失理不道歉、無理攪三分”等無禮行為,都是由于心中無德。從另一方面看待“禮”與“德”的關系,本文還認為,“禮”可導“德”。這是因為德行方面的具體內容,主要寄托于“禮”去表現(xiàn),向外界傳達,故而認為“禮”可導“德”,可促人的德行提升,加強人的道德修養(yǎng)。
2.3 禮儀的社會意義。其本質意義在于貫徹禮儀,則社會能夠更好地獲得內部調控與發(fā)展。人在學習禮儀這一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中,可是視作是人之主體,在朝社會化方向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儒家思想在很長一段時間,主宰華夏思想“潮流”,即使是在今天,社會上仍然可見儒家文化,幫助社會更好地調控內部矛盾,促社會人人和諧生活,遵紀守禮。禮儀學習與培養(yǎng),已經(jīng)逐漸成為一種社會發(fā)展的必須,懂禮儀,以禮儀約束己身,則人之個體的自我行為得到良好的自我約束,促和諧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
3.1 特色的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直接影響禮儀教育。外在環(huán)境在教育中會對學生形成深刻影響已經(jīng)成為教育界的共識,在校園中構建出整潔有序、莊重儒雅的氛圍,能夠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自覺規(guī)范不文明的言談舉止和調整負面心態(tài)。我校從名人名言墻貼、校園景觀設計、規(guī)劃建筑風格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打造校園硬件設施,形成充滿禮儀氛圍的校園環(huán)境,實現(xiàn)對小學生禮儀素質培育的有效熏陶,從而達到由外而內的影響效果[3]。
3.2 豐富的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間接體現(xiàn)禮儀教育。豐富的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如尊老愛幼、尊師敬長等文化內涵的鑄造與灌輸,是體現(xiàn)校園禮儀與精神觀念的重要工作?,F(xiàn)在的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特殊的成長環(huán)境,造就了這些孩子過于自我的態(tài)度與為人處世的方式,因此造成的校園欺凌事件,讓人心痛。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均警示我們,急需加強對學生尊重他人、知書達理等禮儀素質的熏陶與教育。從小學生進入學校的第一天開始,需即刻著手小學生的相處之禮教育,要教會其如何與他人相處,如會使用“對不起、沒關系”等語詞;定期組織集體活動,通過機體游戲、學習等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小學生與他人相處的能夠力,開始慢慢學會體諒與關心、幫助他人。注意培養(yǎng)小學生的榮辱感與正義感,學會明辨是非,并鼓勵小學生勇于堅持自我,分辨是非,自覺維護集體榮譽[4]。正確的輿論引導,是在教師引導基礎上,學會對班級中一些行為或現(xiàn)象進行評價、辨別,指導學生養(yǎng)成一種以集體榮譽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新時代榮辱觀。在禮儀教育課程中,需要始終強調民主、和諧的發(fā)展觀,并將其運用至班級管理中去,有班主任倡導民主,放下教師的“威嚴”,多與學生接觸,參與學生的游戲與生活,在這種相處模式下,拉近師生關系后,鼓勵學生對學習與生活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與建議,爭做班級管理的小主人,不斷在溝通中養(yǎng)成明辨是非的能力;班級制度建設、重大活動均需與同學們一同討論決定。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尊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開展相關活動,培養(yǎng)小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增強學生主人翁意識十分關鍵。通過做到“凈、靜、敬”創(chuàng)設優(yōu)良的校園禮儀環(huán)境;通過將禮儀、師德一體化,讓師生文明禮儀素養(yǎng)成為校園文化重要元素;通過豐富的教育活動,如:“禮”“智”素養(yǎng)板,黑板報,主題手抄報評比,講故事大賽等,讓學生在無形中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知書達理、熱愛祖國。
3.3 禮儀教育的保障在于不斷完善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為保障校園正常秩序,需要始終強調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為師者,當不斷學習《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指導綱要》內容,基于其內部指導精神,制定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并將這些制度文件融入至校園制度文化范圍。開展這一工作的最終目標在于,將小學生培養(yǎng)為新時代下知書達理、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實現(xiàn)這一偉大目標,就需要重視小學生受制度約束習慣的培養(yǎng)[5]。各班根據(jù)學校的大方向制定具有各班特色的班級制度文化,以課堂學習為例,強調按時完成作業(yè)、上課認真聽講、愛護班級公共用具等意識。以規(guī)章制度、公約、紀律等為內容,約束班級、管理班級,讓班級全體成員共同認可該制度文化,并自覺遵守行為準則,服從監(jiān)督機制,形成具有班級管理特色的制度文化。但需注意,班級文化建設中,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個體需要,體現(xiàn)為班級服務的目的。
3.4 鮮活的校園行為建設是禮儀教育的直接實踐。行為文化在校園文化塑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可作為校園文化的一種“投影”。教學行為、日常言行、課外活動等均屬于校園行為文化的一種。更進一步細分,師生見面時的相互問候、服飾穿著等,均可視作校園文化的一種縮影,是體現(xiàn)師生精氣神的重要途徑。在校園文化搭建過程中,長期追求極高的文明標準,錘煉師生言談舉止,則師生的一舉一動,也都會反射出學校的文明修養(yǎng)[6]。
禮儀脫身于政治,但在今天的社會,其顯得更加重要,是社會文明風貌的一種展現(xiàn)。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始終強調精神文明建設,重視小學生德育教育,緊抓小學生道德素養(yǎng)、思想文化等領域的發(fā)展,十分必要與關鍵。各級院校需要高度重視校園文化中的禮儀文化搭建,借助禮儀教育,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