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潔瓊
關鍵詞:包容性設計 方法研究 定量與定性 雙鉆模型 分類可視化
引言
21世紀以來,全球都在努力建設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了解人們的需求、愿望和能力,以便更好地解決公共環(huán)境中存在的問題。在人口老齡化和更多殘疾人的雙重人口結構的背景下,包容性設計被認為是產品、服務和環(huán)境設計中無障礙和社會平等的驅動力,為全體人民提供平等的未來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一、包容性設計的歷史溯源
包容性設計思維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出現和發(fā)展始于1984年,理查德哈奇(Richard Hatch)提出有關包容性設計的理念。1994年8月,羅杰·科爾曼(Roger Coleman)介紹包容性設計的概念,并與通用設計區(qū)分開來。2003年,羅杰·科爾曼(Roger Coleman)與 約翰·克拉克森(P. John Clarkson)共同出版名為《包容性設計:面向全體人民的設計》的書籍。同年,約翰·克拉克森(P. John Clarkson)與西蒙·基茨(Simeon Keates)合著《反對設計排斥》。2004 年,《斯德哥爾摩宣言》通過的歐洲全民設計(DfA)和新加坡的無障礙方案等倡議,鼓勵為具有各種能力和處于不同經濟狀況的人提供無障礙的產品、服務和環(huán)境設計。
2006年,聯合國通過《殘疾人權利公約》,明確保護殘疾人的人權,殘疾人應被視為有權自主決定和作為社會成員積極參與的積極主體。從產品要求和用戶能力出發(fā),提出有效的評估框架(圖1)即產品的使用對用戶的能力提出要求。當用戶能力與產品要求的能力無法匹配時,用戶可能會被排除在外而無法使用產品[1] 。
同濟大學是國內最早接觸包容性設計理念的學校,在2010年創(chuàng)立國內首家包容性設計研究中心。董華學者十幾年來一直致力于包容性設計的研究,她在文獻[2] 中通過對EQUAL項目進行分析,探究人、殘障人士與建筑環(huán)境的關系,希望能夠推動中國多學科領域的合作和研究項目的開展。2012年,趙超[3] 學者從人口老齡化的角度出發(fā),提出在滿足用戶的生理、社會、文化需求的同時全方位考慮不同用戶的生理變化和能力差異。從2014年開始,同濟大學每年都會舉辦以包容性設計為主題的研究國際研討會,旨在為學者提供交流的機會,促進國內多學科領域的合作。
2016年,黎昉學者在包容性設計中引入效用價值概念能更好地滿足不同人群的多方面需求,最大程度上提高設計方案的包容性[4] ;2019年,包容性設計研究中心發(fā)布新書《包容性設計:中國檔案》,這本書系統(tǒng)總結了包容性設計現有的研究成果、設計方法、核心理論、工具以及應用,同時匯總了2014年以來包容性設計研究中心研究者的主要學術成果和項目成就。
二、包容性設計相關定義
隨著包容性設計研究的不斷深入,包容性設計的定義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從研究對象來看,從環(huán)境、產品逐漸向服務、用戶拓展;從關鍵詞來看,包容性設計開始從對殘疾用戶的關注延伸到全體用戶和人口老齡化。包容性設計的定義梳理見表 1。
三、包容性設計的研究內容
根據對包容性設計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和定義梳理,不難發(fā)現包容性設計的研究對象集中于環(huán)境、產品、服務和用戶等。在包容性設計發(fā)展的進程中,研究內容十分廣泛??煞譃橐韵氯齻€類別:
(1)以人為中心,包括能力包容、文化包容、需求包容、性別包容、情感體驗包容、心理社會包容[5] 等。國內現階段對能力的研究較多,董華[6] 等學者對認知能力的分類、測量以及影響因素進行詳細闡述以及寧維寧[7] 學者等對中國老齡人群的能力收集。心理社會包容[5]指的是將心理和社會方面應用于設計,來提高個人的生活質量。
(2)以產品為中心,包括使用空間包容、尺度包容、功能包容、界面包容等。智能產品的功能趨于多樣化和復雜化,對使用者的認知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部分用戶在與產品交互時受到阻礙。通過優(yōu)化產品界面,可擴大產品的包容性。張凱[8] 等學者提出需要從實體設計向虛擬設計轉變,在關注產品和服務的包容性的同時,解決虛擬交互設計和數字化設計中存在的“數字鴻溝”。
(3)以環(huán)境為中心,包括可持續(xù)包容、場景包容、情景包容等。設計更具包容性的空間和建筑能夠減少對改造的需求和經濟成本,促進社會互動的項目、過程和產品的發(fā)展,尊重社會多樣性。情景包容意味著用戶在不同階段會遭遇不同的情景障礙,出現暫時“失能”的情況。外界環(huán)境和不同情境的影響會限制用戶的能力,通過解決個體問題而能輻射更廣的用戶群體,讓更多人受益。
四、包容性設計的方法
(一)包容性設計方法的數據來源
在谷歌學術中搜索關鍵詞“Inclusive design”、“包容性設計”,主題詞“Inclusive design”、“包容性設計”獲取國內外相關書籍和文獻,并通過知網和WoS進行篩選和整理,并提取涉及的方法和工具,最終本文選取來自國內外的六本書籍與十五篇文獻進行數據分析。書籍類,包括《包容性設計:面向全體人群的設計》[9] 《反對設計排斥》[10] 《在人機交互中實現通用訪問面向所有人的設計和共融》[11]《一種面向可訪問計算的多通道端到端方法》[12] 《為包容而設計》[13]《包容性設計:中國檔案》。
文獻類,蓋伊·迪斯伯里(Guy Dewsbury)等學者使用文化探測器和協同設計框架,將用戶置于設計的中心從而提升設計的包容性;卡多索(C.Cardoso)等學者對產品包容性進行量化并提出六種評估方法。國內文獻包括陳汗青等學者針對設計過程提出的“三七律”的設計方法;白仲航等學者應用多元邏輯回歸分析方法對產品包容性進行評價;劉斐學者基于端點思維結合包容的界限進行了設計嘗試;寧維寧[14] 等學者通過分析互聯網產品的設計過程,列舉部分包容性設計方法。此外,筆者通過各類網站搜索并了解其他的包容性設計方法和資料介紹,其中包括許多實踐案例所涉及到的方法。
(二)包容性設計方法的分類原則
包容性設計作為一個設計過程,將以人為中心的設計理念融入理論和實踐研究。因此,筆者將典型的以用戶為中心的方法納入包容性設計的范疇。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1)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方法,通過分析用戶需求和能力獲得更廣泛的用戶視角。
(2)以設計師為中心的方法,能夠幫助設計師們準確了解用戶真實想法和使用產品的狀態(tài)。
(3)以包容性設計理論為中心的方法,借鑒包容性設計的核心理論或者模型。
(三)包容性設計的系統(tǒng)總結
本文篩選得出包容性設計方法共51條,在設計過程中引入雙鉆模型的概念,厘清設計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實際需求和可能會運用到的方法和工具。從中英文名、屬性、流程以及理論來源進行梳理,具體方法見表2。
五、包容性設計方法的信息可視化以及多維分析
(一)單維數據分析
根據上述包容性設計的分類原則,發(fā)現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方法有39種,占比為76.4%。在包容性設計的研究中,從用戶角度出發(fā),考慮身體機能是尤為關鍵的;以設計師為中心的方法有6種,占11.7%,設計師通過這些方法能夠快速了解哪些用戶會被產品排除在外,從而設計出匹配邊緣用戶能力的產品;以包容性設計理論為中心的設計方法有6種,占比為11.7%。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已經形成以理論-原則-模型相關的重要體系。比如說從“用戶金字塔”的理論出發(fā),確定極端用戶的需求,會讓金字塔底層用戶受益。
在設計流程維度中發(fā)現問題的階段,設計方法為11種,占比為21.5%。設計師們能夠通過現有方法在初期進行完整的問題研究,了解用戶特征和使用習慣等;在定義問題階段,設計方法為17種,占比為33.3%,可以運用大量方法厘清待解決的核心問題。比如說移情設計幫助設計師親身體驗用戶在不同階段使用產品的感受;在構思方案的階段,設計方法為10種,占比為19.6%。在設計過程中,尋找具體的解決辦法幫助產出設計方案;在交付方案階段,設計方法為13種,占比為25.4%,運用現階段的方法能夠對設計方案的包容性進行有效評估,以此確定此次研究的最佳方案。
在屬性維度中,定性方法為36種,占比為70.5%。說明對研究對象采用質化研究方法進行文獻分析和用戶研究的比重較大,能夠深度挖掘用戶需求,消除對邊緣用戶的偏見;定量方法為4種,占比為7.8%。在文獻中,通常采用數據研究和公式計算來準確考究產品的包容度,希望能結合更多的數據或者公式進行計算,就可以清晰對比包容性設計方案的提升程度;混合方法有11種,占比為 21.5%。定性與定量研究混合,從質和量的角度綜合把握,才能做出更全面的決策。
(二)二維分析
在“屬性+流程”維度中,從圖2不難看出,在設計的前期通常采用大量定性方法對用戶進行研究并挖掘核心需求,包括邀請極端用戶參與共創(chuàng)、進行多樣化的用戶測試等。在設計過程中引入端點思維或效用價值的概念,側面反映出包容性設計需要多學科共同合作能迸發(fā)更多靈感;以數據和計算為主的定量方法使用較少,設計初始階段能夠計算出有效用戶被被排斥的百分比和測量相關指標的權重,可以直觀反映存在的設計問題;在設計后期尋找解決方案和評估設計方案,靈活運用定量與定性的方法。通過定性研究將問題具體化,定量研究中的排除計算器或者視力走查等對方案進行有效評估,意味著包容性設計的過程逐漸成熟。
在“流程+理論”維度中,如圖3。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方法分布在設計的各個階段,定義問題和交付方案階段相對多一點;在以設計師為中心的設計方法在構思方案階段缺失相關的方法,主要存在于交付方案的階段,設計師從多角度對上一階段的產品或者設計方案進行評估和驗證;以包容性設計理論為中心的方法缺少在發(fā)現問題和交付方案階段的方法,主要分布于定義問題和構思方案,目的是聚焦設計中的關鍵問題并構思初步的解決方法。
在“理論+屬性”維度中,如圖4。定性研究在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方法發(fā)展較完善,以設計師和包容性設計理論為中心的數量較少,缺少對核心方法的探索;在定量方法的研究中,以設計師為中心的方法存在空白,其他兩個部分較為平均。設計師作為用戶與產品的媒介,需要考慮用戶的能力和需求以及產品對用戶的需求。因此定量研究是至關重要的,否則依靠主觀猜測來對產品進行設計創(chuàng)新是不準確的;在混合方法研究中,多數從用戶角度出發(fā),或者從包容性設計的核心理論進行深層次分析,從設計師展開研究的較少。如果能夠設計師能掌握核心的設計方法,就能從根源上解決部分設計迭代的問題。
(三)三維分析
通過流程-理論-屬性維度的分析(圖5),包容性設計研究內容較廣并涉及多門學科。從設計過程來看,設計方法分布較為平均。每個設計階段都能運用多種方法,以保證研究的準確性;在設計方法理論分類上,可以發(fā)現包容性設計從用戶、設計師、核心理論三方面切入,全方位對設計方案進行考量。但是比較集中于用戶,從用戶入手進行痛點挖掘和需求分析,質化方法用的較多。量化方法多運用于交付方案,通過數據和測評來判斷設計方案是否對用戶產生排斥。以包容性設計理論為核心形成特色方法還比較少,但是呈現出以定性方法進行深入研究以響應不同人群需求,定量方法進行評估方案包容性的趨勢。伴隨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嚴重,許多老齡用戶的需求不再單純局限于基礎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設計師們需要考慮人在認知、情感和社會層面上被排斥的現象。
六、討論與結論
當前的包容性設計方法研究圍繞以用戶為中心、以設計師為中心和以包容性設計理論為中心三方面進行分析,反映出設計師們在考慮用戶需求和行為的同時,學會從自身角度和理論維度入手,才能實現設計方案的創(chuàng)新。結合“雙鉆模型”進行設計流程的劃分并將其可視化,挖掘包容設計的過程中不同階段的潛在聯系。
時代更迭和現實需求將影響設計方法的發(fā)展趨勢。技術力量的提升,意味著在質化研究的基礎上,越來越多量化研究工具將會出現在設計過程的各個階段。在前期設計評估和后期進行相關原型測試時,能夠借助輔助工具獲得用戶能力的測量數據和產品對用戶的排斥程度并以圖像、視頻等可視化的方式進行呈現。
包容性設計從能力視角,逐步向情感認知再到可持續(xù)發(fā)展過渡。多學科領域的交叉使得許多學者在基于包容性設計理念來開展設計研究時,靈活引入許多其他學科的核心概念來進行更客觀的思考并提出新的方法和工具,讓包容性設計的方法更加多元化的同時,豐富了包容性設計的理論。在設計前期雖然仍集中于主流的設計方法,但是涌現出許多以用戶金字塔、能力排除等包容性設計核心理論為基礎的特有方法來確定極端用戶的數量和被排除的用戶范圍。如果長期依賴于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方法而不進行完善更新,就會導致包容性設計發(fā)展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tài),核心的設計方法也無法繼續(xù)增加。
結語
本文以包容性設計理念為研究起點,梳理了包容性設計的歷史發(fā)展脈絡、現有定義。從人-產品-環(huán)境三個角度推進,明確包容性設計的研究內容。在此次研究中,雖然搜集了國內外現有關于包容性設計的專著和文獻,但是對有關方法的英文資料搜集不夠全面,對部分設計方法的理解存在不足,還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梳理和完善。通過信息可視化的方式,聚焦設計方法來理解包容性設計的內涵,希望能夠為后續(xù)的研究工作帶來新的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