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寶貴
(韶關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易”字是簡化了的形體,未簡化前的古文字作如下形體:
殷商甲骨文
簡化后作如下形體:
殷商甲骨文
西周金文
春秋金文
戰(zhàn)國文字
《說文》篆文
(30)
《說文》篆文把表示“水”的小三斜畫拉長使其與表示有耳的器壁之形的筆畫相連,再把加了飾畫圓點與器耳之形的筆畫規(guī)整化,規(guī)整化后的上部筆畫則跟“日”字形體混同,整個形體出現(xiàn)較大的訛變,致使許慎對其形義做出“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秘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一曰從勿”的錯誤分析。從此字形體演變序列可以看出,到的字形聯(lián)系是非常密切的,它們的演變過程是非常清晰的。這種對會意字截取部分偏旁或筆畫的簡化方式在古文字中是常見的:
上文證明“易”是“賜”的本字,本義是“賜予”,在殷商甲骨文、金文及西周金文中多有用其本義的例證:
殷商甲骨文、金文
乙卯卜,亙貞:勿易牛。
貞:易牛。
貞:易牛。(《合集》9 465)
己酉卜,亙貞:易禾。
勿易禾。(《9 464》正)
……于南易羊。(《合集》9 466反)
西周金文
侯易麥金。(麥盉)
伯姜易從貝卅朋。(從鼎)
白大師易伯克仆三十夫。(伯克壺)
大矩易豐金貝。(豐卣)
麥易赤金。(麥方鼎)
易宜庶人六百又□六夫。(宜侯夨簋)
易豕鼎一爵一。(是獸鼎)
明公易亢師鬯金小牛。(夨令方彝)
王冊令尹易盠赤巿幽亢攸勒。(盠方彝)
內(nèi)史尹冊易羖玄衣黹屯旂四。(羖簋蓋)
王乎宰曶易大師虘虎裘。(大師虘簋)
王易兮甲馬四匹駒車。(兮甲盤)
春秋金文
以上所舉實例,“易”字均為“賜予”之義,均用其本義。在傳世文獻中也有實例可舉:《商君書·錯法》“夫離朱見秋豪(毫)百步之外,而不能以目易人;烏獲舉千鈞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人?!薄端问贰ぬ婕o》:“宰相(范)質(zhì)、(王)溥、(魏)仁浦并特進,易封,益食邑;樞秘史(趙)普加光祿大夫,易功臣號?!?/p>
后來由本義引申出以下引申義:
1.交換?!兑住は缔o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薄盾髯印ふ罚骸耙渍咭砸灰滓??!睏顐娮ⅲ骸耙?,謂以物相易?!?/p>
2.改變?!兑住は缔o下》:“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薄渡袝ぞ龏]》:“不知天命不易?!薄秶Z·齊語》:“其事易?!表f昭注:“易,變也?!薄睹献印るx婁下》:“禹稷顏子易地皆然?!?/p>
3.替代?!蹲髠鳌べ夜辍罚骸耙蛉酥Χ种?,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薄稘h書·趙堯傳》:“(高祖)孰視堯曰:‘無以易堯?!彀輬驗橛反蠓?。”顏師古注:“言堯可為之,余人不能勝也。易,代也?!薄缎绿茣の横鐐鳌罚骸耙员┮妆c亂同道?!?/p>
4.移?!稌けP庚中》:“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于茲新邑?!辈躺騻鳎骸盁o有遺育、毋使移其種于此新邑也?!?/p>
由于引申之義孳乳浸多,并為其所專,為了達到明確詞義之目的,人們給“易”增加“金”或“貝”旁,分化出“錫”和“賜”,用它們專門表示“賜予”“賞賜”之義。
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出現(xiàn)的“錫”,不是今天金屬金、銀、銅、鐵、錫之錫,即不是《說文》所訓“銀鉛之間”之“錫”。商周時代把青銅看成比較貴重的金屬,稱之為“吉金”。如,西周晚期曾伯宮父穆鬲:“唯曾白(伯)宮父穆廼用吉金自乍(作)寶尊鬲?!贝呵锿砥谄浯尉滂S:“其次擇其吉金,鑄句鑃?!笨勺C。經(jīng)常用它來制造鐘鼎等器物,也經(jīng)常把它作為對臣下的賞賜之物。如豐卣“大矩易豐金貝”,麥方鼎“麥易赤金”。因此,“金”字也就作為“賜予”之義本字“易”的分化字“錫”的表意偏旁。例如西周中期金文生史簋:“□白令生史吏于楚,白錫賞,乍寶簋?!薄板a賞”即“賜賞”,“錫”字作如下形體:
“錫”字作為“易”字的分化字,“賜”字的異體字,不但出現(xiàn)于出土文獻中,而且也出現(xiàn)于傳世文獻中。如《易·訟》“或錫之鞶帶”,《書·洪范》“天乃錫禹洪范九疇”,《詩·邶風·簡兮》“公言錫爵”,《春秋·莊公元年》“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楚辭·離騷》“肇錫余以嘉名”等均是。后代以之為“銀鉛之間”之“錫”這種金屬之名。而其本義“賜予”“賞賜”之義遂被淹沒。
“賜”所從之“貝”,表示貨幣?!柏悺币渤3W鳛閷Τ枷沦p賜之物,如豐卣“大矩易豐金貝”,伯姜鼎“伯姜易貝百朋”,師遽簋蓋“王乎師朕易師遽貝十朋”。由于“貝”常常作為對臣下賞賜之物,因此它也作為“賜予”“賞賜”之義本字“易”的分化字“賜”的表意偏旁。“賜”字,迄今為止,最早見于春秋時期金文庚壺,其銘曰:“……余臺賜女公□□?!痹撟肿魅缦滦误w:
戰(zhàn)國時期“賜”字多了起來,作如下形體:
睡虎地秦墓竹簡此字的“易”旁訛變?yōu)椤皶[”。用為“賜予”“賞賜”之義者,如金文中山王方鼎“氏以賜之氒命”、《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二)·容成氏》33“亓生賜羕也”、《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三)·周易》5“或賜”、7“王晶賜命”、《睡虎地秦墓竹簡·為吏之道》28伍“享牛食士,賜之參飯而勿鼠殽”、《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廄苑律》13“卒歲,以正月大課之,最,賜田嗇夫壺酉束脯,為早者除一更,賜牛長日三旬”。
“易”是“賜”的本字,本義是“賜予”。由本義引申出“交換”“改變”“替代”等引申義。后來,由于本義被引申義所專,為其增加偏旁“金”“貝”,造出“錫”“賜”這樣的分化字。后來,又用其分化字“錫”來記錄金屬金、銀、銅、鐵、錫(即《說文》所訓“銀鉛之間”)之“錫”。最后,只好用“賜”這個字來記錄表示“賜予”“賞賜”之“賜”這個詞。人們已不知其本字乃“易”字,又不知表示“賜予”“賞賜”之“錫”,本為“賜”字的異體字,反認為“易”“錫”為“賜”的假借字。馮其庸、鄧安生《通假字匯釋》:“殷周金文‘賜’字多通作‘易’?!保?2]424“‘賜’‘錫’同音通借,賞賜字古籍中多通作‘錫’?!保?2]1017羅竹風主編《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錫予’xī yǔ,賜給。郭沫若《屈原時代》:‘《左傳·定四年》明明說周武王以殷民六族給魯公伯禽……老幼男女,父子妻孥一道與物品同時錫予,不是奴隸是什么’”[13]是其證。《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把“錫(賜)予”注音為“xī yǔ”,是極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