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學史意義上的話語創(chuàng)構

2021-11-17 23:29楊經(jīng)建
當代作家評論 2021年4期
關鍵詞:新文學漢語言文學史

“20世紀,也許一個‘革命和戰(zhàn)爭喧囂的世紀并未改變歷史,而一個悄然‘語言轉(zhuǎn)向的世紀卻改變了人?!薄救魏闇Y:《漢語紅移——多文體書寫的漢語文化哲學》,第42頁,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俊罢Z言轉(zhuǎn)向”不僅改變了人,而且首先改變了作為人學的文學。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文學在很多方面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語言的變遷已然從根本上改變了文學的面貌。

有人稱20世紀80年代語言意識的覺醒宣示著文學主體性的成熟,【鐘海帆:《語言意識的覺醒及其他》,《讀書》1987年第10期。】有人將“語言的自覺”譽為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學關鍵性的實績,【張頤武:《在邊緣處追索》,第39頁,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還有論者認為“以‘語言意識的覺醒為契機所啟動的八十年代文學語言實踐,在九十年代被視為一次重大的文學變革的先兆,再一次啟動了對文學語言和漢民族‘母語的世紀變革的全面反省”?!緯F樂:《母語與寫作》,第10頁,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可鲜鲆娊鉄o非是在確證,“語言的自覺”已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學事實,同時也彰顯著母語寫作意識的覺醒。作家李銳曾談到建立現(xiàn)代漢語主體性的問題:“在這個所謂‘全球化的時代,我們這些后來者,要用自己的杰出作品建立起現(xiàn)代漢語的主體性,要用自己充滿獨創(chuàng)性的創(chuàng)作建立起現(xiàn)代漢語的自信心。這是每個漢語寫作者無法推脫的歷史責任?!薄纠钿J:《春色何必看鄰家——從長篇小說的文體變化淺議當代漢語的主體性》,《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2期?!抠Z平凹則提出“新漢語寫作”的概念:“二十世紀末,或許二十一世紀初,形式的探索仍可能是很流行的事,我的看法這種探索應建立于新漢語文學的基礎上,漢語文學有著它的民族性,即獨特于西方的思維與美學。”【賈平凹:《懷念狼·后記》,《收獲》2000年第3期?!?/p>

無疑,文學創(chuàng)作必須重視語言,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但重視語言并不等于“語言的自覺”。重視語言本來就是所有(語種)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般要求,對于中國作家來說,真正的“語言的自覺”不但要深切了解漢語言母語的特點,認識它與其他語種的區(qū)別,更需要自覺地在母語文學意識的規(guī)引下進行創(chuàng)作,正如何言宏所說:“完全不同于20世紀之初的中國作家面對世界所產(chǎn)生的語言自卑的是,90年代以來中國作家的語言焦慮,卻是對母語的敬惜與衛(wèi)護,是一種在全球性的語言政治格局之中建立充分的‘漢語主體性的自信與責任?!薄竞窝院辏骸墩Z言生命觀和語言本體觀——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作家的語言自覺》,《甘肅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吭凇罢Z言的自覺”催生下的母語文學意識覺醒——文學創(chuàng)作中漢語主體性的確立,其意義在于延續(xù)、凸顯了母語文學現(xiàn)代性重構的進程。

在母語文學現(xiàn)代性重構的歷史進程中,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20世紀末似乎是對20世紀初(以胡適的“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為表征)的重現(xiàn),母語文學也在從20世紀末邁向21世紀的進程中面臨新的創(chuàng)世,這也是母語文學現(xiàn)代性重構中的一個重要特征。而“重新思考、描述與評價‘白話文運動以來漢語現(xiàn)代性的歷史進程以及作為其后果的漢語現(xiàn)實,一直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知識分子的重要努力”?!竞窝院辏骸墩Z言生命觀和語言本體觀——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作家的語言自覺》,《甘肅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p>

對五四以來的中國新文學進行整體性觀照便會發(fā)現(xiàn),新的語言需要新的自我表述和新的言說方式,中國新文學就是這種新的表述和言說的結(jié)果。而語言對于中國新文學的表述和言說并非只限于五四時期的白話與文言之爭,諸如20世紀20年代末的白話“文學專制”論,20世紀二三十年代之交的“大眾語”討論,20世紀30年代的“拉丁化”運動,20世紀三四十年代之交的“民族形式”的探討,20世紀40年代直至20世紀60年代的“工農(nóng)兵話語”形態(tài),以及20世紀90年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語言的自覺”和理論上的語言轉(zhuǎn)向,都牽扯到文學與語言的關系,而語言變革的成果又往往依賴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得以鞏固。所有這些足以說明,一部中國新文學史的發(fā)生、發(fā)展、演進,整個過程幾乎都凝結(jié)著語言問題,“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文學語言的變遷史,因此,研究文學語言的變遷與文學發(fā)展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文學史意義”?!局鞎赃M等:《語言變革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形式發(fā)展的深度影響》,《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1期。】

關于語言之于新文學史的意義,意大利漢學家斐德瑞科·馬西尼提供了一種“旁觀者清”的認識,明確指出這種意義更多緣于漢語言母語的現(xiàn)代轉(zhuǎn)變:“漢語的改變不是‘五四新文學的結(jié)果,恰恰相反,‘五四新文學得以展開,倒要感謝中國語言文字固有的傳統(tǒng)根基以及完成19世紀末的漢語言文字的現(xiàn)代轉(zhuǎn)變?!薄巨D(zhuǎn)引自郜元寶:《為什么粗糙?——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語言觀念與現(xiàn)當代文學》,《文藝爭鳴》2004年第2期?!抗P者以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術界出現(xiàn)的“20世紀漢語文學史”“中國現(xiàn)代漢語文學史”“漢語新文學通史”等概念,【見朱壽桐:《“漢語新文學”概念建構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學術研究》2009年第1期?!砍尸F(xiàn)出一種從語言/漢語言母語來陳述、言說新文學史的學術必然性或理論優(yōu)勢。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離開了漢語言母語現(xiàn)代性轉(zhuǎn)變這一至關重要的因素,作為語言藝術的新文學的歷史就難以得到準確的呈現(xiàn)。如此,不但可以解決以往中國新文學史存在的范圍與對象難界定問題,將以漢語言母語寫作的所有新文學現(xiàn)象都納入文學史框架中,突破以政治意識形態(tài)、思想觀念來界定文學史范圍和演變規(guī)律的撰寫模式,它還是對五四時期胡適寫“白話文學史”的批判性反思,更是對當年魯迅寫《漢文學史綱要》的歷史回應和學術推進。

“我們現(xiàn)在說慣了‘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但在魯迅看來,中國文學并非直接建立在口語基礎上,而是等到形、音、義三者兼?zhèn)涞臐h字出現(xiàn),才有中國文學的產(chǎn)生,也才有了中國文學的獨特品質(zhì)?!薄聚獙殻骸稘h語之命運——百年未完的爭辯》,《南方文壇》2009年第2期?!眶斞冈趶B門大學撰寫過的講義“中國文學史略”到中山大學后改為“古代漢文學史綱要”,恐怕也是基于語言層面的考量。魯迅承繼章太炎(魯迅在日本留學時曾一度求教于章太炎門下)的思路撰著,章太炎在《國故論衡·文學總略》中說:“文學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文學?!闭绿钻P于“文學”的界定,實質(zhì)上是在根柢處找到了“文學”與“文字”的關聯(lián),所謂“有文字而后有文章”,從而發(fā)掘到漢語“文學”的語根。由是,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就是“自文字至文章”,這里的“文字”自然是漢字。而以“漢語言文學史”為中心概念,比強調(diào)國族意識的“中國文學史”顯得更恰如其分。例如,白先勇的文學到底屬于臺灣文學還是北美華文文學,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有一定道理,同時又難以確認,如果放在(現(xiàn)代)母語文學范疇內(nèi)便更具有規(guī)范性和合理性。

或許是受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的啟發(fā),鄭敏的“漢語語言變革與中國新詩創(chuàng)作”、郜元寶的“重新理解漢語言文字的現(xiàn)代化轉(zhuǎn)變對于包括文學在內(nèi)的中國文化現(xiàn)代化轉(zhuǎn)變的根本制約”、文貴良的“文學漢語:現(xiàn)代想像與當代生長”、【文貴良的《文學漢語:現(xiàn)代想像與當代生長》《文學漢語:想像與實踐》中對想象一詞的書寫皆為“想像”,文中引用皆維持原貌,不做更改?!恐靿弁┑摹皾h語新文學通史”等,都從文學史的話語維度介入對母語文學的理論性重構。

顧名思義,鄭敏的《世紀末的回顧——漢語語言變革與中國新詩創(chuàng)作》當屬一種“史論”式批評,其“‘重點往往在于以一種詩歌史的角度——‘站在20世紀漢語新詩的宏觀高度去探討詩的發(fā)生、發(fā)展、未來走向、功過得失以及與傳統(tǒng)的關系”?!緩埩⑷海骸秷?zhí)著的軌跡——論鄭敏的新詩“史論”》,《詩探索》2004年第Z2期?!繉嶋H上,鄭敏指涉的不僅是詩歌創(chuàng)作,而是緣于“為什么有幾千年詩史的漢語文學在今天沒有出現(xiàn)得到國際文學界公認的大作品,大詩人”的追問。對這一追問的解答,她主要從漢語的發(fā)展近百年史,來剖析原因,通過對文學史上某些重要的詩歌現(xiàn)象的分析來追尋漢語新詩發(fā)展的內(nèi)在規(guī)律,并借助簡約化的概述——“語言的一次斷裂與兩次轉(zhuǎn)變”,即五四時期詩歌的大眾口語化,20世紀50年代新詩為政治服務造成的語言超常透明,新時期“朦朧詩”的“崛起”與被壓制——剖析所引發(fā)的諸般問題和重重思慮,澄清一些懸而未決的事件,最終形成“重寫一部新的文學史的強烈愿望”,“過去一個世紀中國文學,特別是詩歌創(chuàng)作三次面臨道路的選擇,而三次都與語言的轉(zhuǎn)變有緊密的關聯(lián)。如果將這三次轉(zhuǎn)折認識清楚,刷新了對文學語言的認識,也許就會產(chǎn)生重寫一部新的文學史的強烈愿望”。【④ 鄭敏:《結(jié)構—解構視角:語言·文化·評論》,第93、94-95頁,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p>

在鄭敏的其他相關著述中,她對文學的認識和對中國新文學史的敘述,也都是從漢語言母語與漢語新詩的內(nèi)在同一性出發(fā)。事實上,如何在漢語新詩的歷史性發(fā)展中傳承、光大漢語言母語文學的精神血脈,成為她構思中國新文學史的“關鍵的理論問題”,正如她所言:“想弄清民族母語、文學寫作和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三方的互相關系,這是決定一部文學史如何看待歷史現(xiàn)象的一個關鍵的理論問題?!雹苓@一“關鍵的理論問題”實際上指向?qū)δ刚Z文學現(xiàn)代性重構的根本態(tài)度。

郜元寶基于“流行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著述忽略了語言文字的重要性”這一現(xiàn)象,【⑥⑦ 郜元寶:《漢語別史——現(xiàn)代中國的語言體驗》,第139、70、59-60頁,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0?!繉⒆鳛槟刚Z的漢語言文字與中國新文學貫通、交融,深入而精確地闡明了他的語言觀和文學觀,即“母語對文學的支配”。⑥

如果說,鄭敏以“史論”擅長,那么,郜元寶憑“論史”取勝。他首先從廣義的語言文化維度表明,五四以降,“在東西方不平等的‘語言接觸中,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歷史地形成了懷疑、不滿、否定母語的基本態(tài)度?!Z言在這里首先是作為母語的漢語言文字從海德格爾所說的‘存在的家淪為交際的工具,這是不平等的‘語言接觸在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意識中造成的又一種現(xiàn)代性語言觀念,它深刻地制約了中國現(xiàn)代文化和現(xiàn)代文學的品質(zhì)”。⑦他的《現(xiàn)代中國語言文學論爭的五個階段》一文,在中國新文學的“五個階段”中分別解析了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對母語的語言態(tài)度:五四白話文學時期,以白話代替文言成為“文學革命”的主題;20世紀20年代的“革命文學”論爭,關注的是思想革命而忽略了語言的變革;20世紀30年代初,以瞿秋白的“文學大眾化”為中心,重在對五四“舊白話”的批判;與“文學大眾化”相應的1934年開始的大眾語討論;20世紀40年代的對“民族形式”的提倡,以及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后,以“工農(nóng)兵語言”為標準,推行語言凈化運動。在此,所謂的“五個階段”說為中國新文學史畫出了一條語言演進的簡明而清晰的軌道。這些不同的文學實踐和語言現(xiàn)實,在本質(zhì)上都表明了近乎一致的語言態(tài)度和文學觀念。

郜元寶通過對上述文學實踐和語言現(xiàn)實的辨析,認定現(xiàn)代思想文化領域一直存在著現(xiàn)代漢語“工具論”(主流)和現(xiàn)代漢語“本體論”(被壓抑的)兩種運行路徑?!肮ぞ哒摗遍L期盛行導致了文學史的“雙重粗糙”:“一是和古代文學相比,中國現(xiàn)代文學因為對語言文字的許多簡單化理解而顯出文學的粗糙,一是現(xiàn)代文學研究界因為不注重語言文字問題而在理解和描述現(xiàn)代文學歷史時暴露出來的學術的粗糙?!比绻畛膶W(史)的“粗糙”,必須樹立這樣的觀念意識:“重新理解漢語言文字的現(xiàn)代化轉(zhuǎn)變對于包括文學在內(nèi)的中國文化現(xiàn)代化轉(zhuǎn)變的根本制約,將語言文字問題從流行的文學史敘述模式中解放出來,恢復其本來面目,并以語言文字問題為原點反過來考察一向作為文學基本問題的觀念、題材、體裁和思想感情等等,從而對流行的文學史敘述模式真正有所觸動?!薄聚獙殻骸稘h語別史——現(xiàn)代中國的語言體驗》,第141-142頁,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0?!?/p>

不僅如此,郜元寶還能精準而透徹地把握某個文學史斷面或某個作家范例來以點帶面,在微觀辨析基礎上推演、歸納出宏觀性判斷。例如,在《1942年的漢語》一文中他以魯迅為考評、解析文學史的理據(jù),先是指出:“許多人都覺得把魯迅置于一般所謂現(xiàn)代作家中,總是不太妥當,對此學者們多從思想的深刻與超前來解釋,但我認為魯迅的全部寫作對漢語傳統(tǒng)巨大的依附性以及在此基礎上傳達出來的一般現(xiàn)代作家無法傳達的漢語精神及其在現(xiàn)代的考驗,也許是魯迅區(qū)別于一般現(xiàn)代作家最根本的地方。”【郜元寶:《1942年的漢語》,《學術月刊》2006年第11期?!眶斞傅莫毺刂幵谟冢骸八且诙嘣乃坪鯚o路可走的語言困境中走出一條語言的道路,其中既包含對傳統(tǒng)的批判,又包含了對傳統(tǒng)的新的認同,同時包含了對當時所有的各種語言資源巧妙的改造?!乙詾樗两袢匀徊皇閷χ袊敶膶W的一個最大的提醒,即提醒我們不要簡單地面對傳統(tǒng),尤其不要自以為發(fā)現(xiàn)了某一件傳統(tǒng)的寶貝而沾沾自喜。否則,我們的格局將日見其小?!薄聚獙毜龋骸墩Z言、聲音、方塊字與小說——從莫言、賈平凹、閻連科、李銳等說開去》,《大家》2002年第4期?!勘M管,“把魯迅放在整個中國現(xiàn)代文學語言的歷史中考察,這個題目還遠沒有做完?!薄聚獙殻骸遏斞概c當代中國的語言問題》,《南方文壇》2012年第6期?!康窃谖膶W史的語境中,郜元寶把魯迅的“漢語精神及其在現(xiàn)代的考驗”視為對同時代作家語言成就的整體估量,將其提升到文學史研究的雖然不是唯一的,卻是重要的價值準則。

文貴良對母語文學理論性重構的核心概念是“文學漢語”。其“文學漢語”可以理解為:既是一種文學母語的形成方式,也是一種母語文學的言說方式。“文學漢語是一種生長中的詩學語言。在我看來,如果要描述文學漢語的生長狀態(tài),一般有兩個方面:文學漢語如何切入了文學漢語表達者的生命感受和生存狀態(tài);文學漢語如何在詩學的軌道上獲得一種審美標識。這兩個方面自然不可能截然分開,是一個整體?!薄疚馁F良:《文學漢語:想像與實踐》,《華文文學》2005年第5期?!吭凇痘貧w與開拓:語言—文學漢語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書寫的關鍵詞》和《文學漢語:現(xiàn)代想像與當代生長》兩篇文章中,文貴良直截了當?shù)匕选拔膶W漢語”設置為五四以來新文學的“關鍵詞”——新文學史的誕生和發(fā)展體現(xiàn)在“文學漢語”的“現(xiàn)代想像和當代生長”的過程中,“甚至認為應該從語言的角度來寫一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亦即新文學史的撰寫無非就是對“文學漢語”的“回歸與開拓”。

文貴良從“文學漢語”與“文學史”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梳理、生成的問題意識是:文學和語言是否可以同一;或者說,用語言來撰寫、解釋文學史是否具有可能性。因此,延伸出對中國新文學史的描述與對“文學漢語”的描述,是否能整合歸一的問題。

對于這一問題意識的追究使文貴良分別從克羅齊關于語言學與美學的統(tǒng)一性論述,周作人融口語本色、文言趣味、方言拙樸、歐語嚴密為一體的母語寫作實踐,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以語言的藝術性、語言的發(fā)展作為撰史的價值取向這三處得到啟發(fā),斷定“文學話語”盡管存在一些矛盾牽扯和生長性困擾,但仍然可以視為中國新文學的關鍵詞和核心力量。具體表現(xiàn)為:在發(fā)生學意義上,新文學的生長與“文學漢語”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一致;在發(fā)展進程上,新文學的發(fā)展與現(xiàn)代國語的建設基本趨同;在審美本質(zhì)上,文學和語言在本質(zhì)上都是“表現(xiàn)”,語言學和文學因此具有同一性。既然“文學漢語是一種生長中的詩學語言”,那么在語言史和文學史的同行中,文學漢語的“現(xiàn)代想像與當代生長”與中國新文學的歷程具備了內(nèi)在的一致性?!疽娢馁F良:《回歸與開拓:語言—文學漢語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書寫的關鍵詞》,《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朱壽桐先是“另起新概念”,【朱壽桐:《另起新概念:試說“漢語文學”》,《東南學術》2004年第2期?!客瞥觥皾h語新文學”,并對它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作出獨具一格的闡釋后,順勢寫出了《漢語新文學通史》。

“漢語新文學”意在引導人們步入以漢語言母語為審美表達的社會文化學、美學和文學的學術范疇,經(jīng)過與傳統(tǒng)母語文學以及異質(zhì)語言文學形態(tài)的比較,全方位揭示“漢語新文學”形成、發(fā)展的歷史和現(xiàn)實、未來的生態(tài)?!局靿弁骸稘h語新文學:作為一種概念的學術優(yōu)勢》,《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恐靿弁┑摹皾h語新文學史”觀從新文學的發(fā)生學入手,將漢語言母語文學作為中國新文學史聚焦的時空背景,強調(diào)“漢語新文學”對于文學史的存在價值和現(xiàn)代性審美品格,有意突破國族界限,將所謂“臺港澳文學”和“海外華文文學”等引進、融入新開辟的闡釋空間,凸顯和整合世界范圍內(nèi)母語文學的總體脈絡,并在全球化視域內(nèi)考察“漢語新文學”的演變軌跡,建構母語寫作的整體框架。對于“漢語新文學史”的重要意義,正如有學者所論述的:“盡管還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局限,但‘漢語新文學史概念的提出,仍是文學史研究中的一件大事,對推動文學觀念的更新,對探求新的文學史寫作的思路,具有積極意義?!薄緩埲骸丁皾h語新文學史”:一個新的文學史概念的意義和局限》,《理論學刊》2010年第6期?!俊拌Σ谎阼?,《漢語新文學通史》對漢語新文學發(fā)生至今的流動的文學過程作了一次有序而富創(chuàng)意的整體建構。其在文學史方法論和觀念論上所提供的厚重的啟示價值,無疑將會在今后的新文學史研究中產(chǎn)生重大影響?!薄緟敲簦骸对u朱壽桐主編的〈漢語新文學通史〉》,《文學評論》2010年第5期?!?/p>

可以說,以(現(xiàn)代)母語文學作為話語知識概念研究新文學史,將共時態(tài)的母語寫作整合為一體。進行考量、申述,能簡潔明快地克服原先各種話語言說和概念名稱的糾纏和模糊問題(如,究竟是“新文學”還是“現(xiàn)當代文學”為妥?“現(xiàn)代文學”與“當代文學”是否應該分而論之?“當代文學”是否適宜作史?),為中國新文學史的撰寫提供了更為清晰的話語范疇,更為豐富的理論空間,以及更為堅實的立足之本——語言作為文學表達的必然途徑,并體現(xiàn)了文學的基本生命體征。

而且,通過與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比照可以發(fā)現(xiàn),“漢語新文學”或(現(xiàn)代)母語文學擁有新的學術理念、新的文學品格以及新的知識體系,從而超越了語言也超越了文學,指向了更為寬廣的哲學、思想、文化等層面,并以此獲得現(xiàn)代性意義。比如,對魯迅雜文的評價,朱壽桐是從“文學本體”及“批評本體”維度,將魯迅的雜文創(chuàng)作納入母語寫作的文學行為,視之為“漢語新文學寫作的一種前途。……而且也有利于重新定位漢語新文學寫作的前景?!瓰槭澜鐫h語新文學(即所謂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學術前景”。

①與此同時,在“漢語新文學史”的構成中,漢語言母語能突破國家、地域等束縛,使文學史敘述從空間領域橫向地拓展,在母語寫作的旨歸下,港澳臺乃至世界各地華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被重新整合、統(tǒng)一在文學共同體之中。

綜上所述,20世紀90年代前后母語文學的文學史話語重構不僅體現(xiàn)了中國新文學史敘述視角合理的演變進程,也涉及了研究對象、價值標準、文學本體意識等諸多問題,有助于從一個特定的思路謀劃、創(chuàng)設起一套有關新文學史的知識話語譜系。更重要的是,母語文學的文學史話語重構揭示、闡述了(現(xiàn)代)母語文學形成、發(fā)展的歷史、現(xiàn)實、未來的生態(tài),為新的語境下母語文學的現(xiàn)代性重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理論建設資源。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的母語化進程研究”(15BZW149)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楊經(jīng)建,文學博士,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 李桂玲)

① 朱壽桐:《魯迅的文學身份、批評本體寫作與漢語新文學的發(fā)展前景》,《魯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8期。

猜你喜歡
新文學漢語言文學史
初探漢語言文學中語言的應用與意境
現(xiàn)代漢語言變化與社會生活關系
小報文學與新文學的論戰(zhàn)
文學史的語言學模式與“話語”的文學史
遲到的文白交鋒:胡適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概念之生成
漢語言文學學習策略淺談
試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必要性及策略
百年后的文學史“清算”
論“言文互動”對中國新文學的建設意義
《文學史》叢刊
江陵县| 阿勒泰市| 辽中县| 开化县| 阿拉善右旗| 吴江市| 马山县| 留坝县| 金坛市| 明溪县| 宁明县| 晴隆县| 洛扎县| 合山市| 衡阳市| 宁津县| 光泽县| 杭州市| 吴桥县| 玉树县| 尉氏县| 游戏| 安平县| 潼关县| 濮阳县| 建平县| 胶南市| 车险| 临安市| 改则县| 屯留县| 德安县| 奇台县| 凌源市| 兰溪市| 大埔县| 桃园县| 邵阳县| 双桥区| 惠州市| 秭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