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的審美素養(yǎng):何以必要與何以生成

2021-11-16 14:08何齊宗晏志偉
中國電化教育 2021年11期
關鍵詞:人工智能時代

何齊宗 晏志偉

摘要: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教育,給未來教育帶來高度不確定性的影響,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對教師的存在價值、角色定位和職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新要求,重新認識教師的審美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該文基于教育美學的視角,指出審美是人類的特殊精神領域和人工智能所難以超越的特質,人工智能沒有審美屬性,人類教師的審美素養(yǎng)無可替代。審美素養(yǎng)是人工智能時代教師重要的職業(yè)素養(yǎng),彰顯著教育的本質屬性,表征著教師職業(yè)的育人特征,激發(fā)教師不斷追求美的教育。在人工智能時代,培育教師的審美素養(yǎng)需要轉變觀念,重視激發(fā)教師自我提升的意愿;完善體系,構建一體化的教師審美素養(yǎng)培養(yǎng)機制;強化保障,營造教師審美素養(yǎng)生成的良好環(huán)境。

關鍵詞:人工智能時代;教師審美素養(yǎng);未來教育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教育學中國話語體系視域下當代美育學術的演進邏輯與發(fā)展路向”(課題編號:BAA200022)階段性研究成果。

近年來,隨著人類邁入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逐漸改變著現(xiàn)在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教學組織形式及教育評價模式等,改變著現(xiàn)在的師生關系中的角色與責任,改變著現(xiàn)代教育的生態(tài),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教育,教育正面臨著發(fā)展范式的結構性變革[1]。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變革既給教育帶來了全新的發(fā)展機遇,同時也給教育帶來一系列復雜的挑戰(zhàn)。自從傳統(tǒng)學校教育誕生以來,教師的天職就是傳授知識和技能,對知識的占有是成為教師的首要條件,然而隨著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強勢介入,將使教師的角色發(fā)生根本性轉變,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主體和權威地位正在不斷被削弱[2]?,F(xiàn)在人工智能已經可以替代人類教師做很多教學工作,在不遠的將來,人類教師是否會被人工智能教師取代?未來教師的職業(yè)是否會消亡?教師的存在價值、角色定位和職業(yè)素養(yǎng)也成為教育領域關注的重要議題[3]。在人工智能的時代背景下,面對人工智能對未來教師職業(yè)的挑戰(zhàn),應當思考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審美是人類的特殊精神領域,是人之為人且人工智能所無法超越的特質之一,審美素養(yǎng)將是人工智能時代教師重要的職業(yè)素養(yǎng)。

一、人工智能時代的審美及教師審美素養(yǎng)

(一)審美的內涵

無論是農耕時代、工業(yè)時代還是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對美都有著不懈的追求。作為美學的創(chuàng)始人,鮑姆嘉登認為美是事物的一種關系屬性,美不僅需要體驗,也需要發(fā)現(xiàn),美是“感覺的完美性”和“存在的完美性”的統(tǒng)一,美學是感性認識的科學,審美是個體的一種感性活動。對于哲學家康德來說,審美是一種主觀、非邏輯的判斷與評價活動。黑格爾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4]。從發(fā)生學的意義上來看,首先,審美活動是審美主體發(fā)現(xiàn)、欣賞和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美感的把握,強調了審美主體對美的感受過程,凸顯了作為審美主體的人對美的選擇意向及美感的敏銳度,因而,感性體驗是審美活動的一個主要特征。其次,審美活動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審美的主體是人,“美”之所以為“美”,本質上是作為審美主體的“人”對審美客體的一種情感體驗、認識、判斷和評價,審美實際上是從審美主體進入到審美客體,最終再重新回到審美主體并使得其獲得“美”的體驗的過程。因而,審美絕不是一種能夠完全脫離“人”的存在,如果沒有作為審美主體的“人”的參與,審美便沒有其存在的意義。從解釋學的角度來看,審美不僅是人類的一種普通的認識活動,更是人類的一種高級精神活動,是人對自身力量對象化成果的欣賞,是人的本質力量的自我確認,是人對生命意義的反觀追尋。審美賦予人生存的意義和價值,是人借助于一定的形式實現(xiàn)精神對物質的超越,使人超越生命的有限存在而獲得一種精神的自由解放,擺脫實用功利和理性邏輯的束縛。從這個意義上講,情感性、創(chuàng)造性和超越性是審美的極其重要的特征。因此,審美是人類所特有的,審美就是人工智能難以超越人類的特殊精神領域,也是人之為人且人工智能所難以超越的特質之一。對于教育學來說,審美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是實現(xiàn)個體提升自我、塑造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徑。

(二)教師審美素養(yǎng)的內涵

教師審美素養(yǎng)是指教師在審美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對事物之美的感知、想象、理解、體驗、鑒賞、評價、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等基本過程、品質與能力[5],主要由審美知識、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三要素組成[6]。首先,審美知識是教師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對美、審美的認識和創(chuàng)造等所持的基本知識,尤其是教師對審美對象的審美價值進行感知、理解、鑒賞、評價等審美活動所需要的美學知識和藝術知識。審美活動需要以一定的審美知識為基礎,從教師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過程來看,掌握扎實的審美知識有利于教師發(fā)現(xiàn)并深刻地感知美,審美知識掌握越豐富,對美的理解也將更為深刻,教師的審美對象和領域也將更為廣泛。教師如果缺乏必要的審美知識,審美活動就可能會陷入盲目或低水平,而具有較高審美素養(yǎng)的教師不僅可以敏銳地感知美的外在形式,而且能夠領悟美的內在意蘊,并能夠按照美的規(guī)律認識和改造自身及客觀世界。

其次,審美能力是教師進行審美活動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審美能力具體包括審美感受能力、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等基本要素。審美感受力是教師感知、接受美的能力,是教師通過審美感知,獲得對審美對象從形式到內容的整體直接把握和領悟,進而發(fā)生審美愉悅的能力。審美感受力是教師能夠進行審美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是教師的審美知覺、審美想象和審美領悟等多種能力的綜合,同時也是審美鑒賞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力的前提和基礎。審美感受力主要體現(xiàn)在感覺能力和知覺能力兩個方面。在審美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感覺和知覺等審美器官的密切配合對審美對象的進行綜合加工,以獲得審美對象的整體感知印象。審美鑒賞力是教師對審美對象的欣賞、鑒別、判斷和評價等能力。審美鑒賞力比審美感受力的層次更高,是把握事物審美特性和創(chuàng)造審美意象的前提條件。審美創(chuàng)造力是教師在感受和鑒賞美的基礎上按照美的規(guī)律能動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美的事物的能力,是審美活動的高級階段,也是最為復雜的一種審美能力,體現(xiàn)了教師創(chuàng)造的本質力量。

再次,審美意識是教師基于審美經驗和審美判斷基礎之上所發(fā)展起來進行審美活動的選擇、鑒賞與評價在內的意識能動性因素,是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審美方面的具體體現(xiàn)。教師的審美意識主要包括審美趣味和審美觀念兩種形式,審美趣味是教師在審美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富有情感的心理傾向,它以教師主觀的喜惡形式決定著對事物的審美認識、評價和判斷,具體表現(xiàn)為教師的審美偏愛。審美觀念是對審美對象本質的集中反映,是關于審美價值的自覺意識,又是審美判斷與評價的價值尺度和主觀依據(jù)。相比審美趣味的個體化、感性化,審美觀念具有社會化、理想化的特征,它始終影響著教師的審美情趣,指導著教師的審美實踐活動。

二、人工智能的審美限度與人類教師的審美優(yōu)勢

審美是人工智能無法超越人類的特殊精神領域,是人之為人且人工智能所無法超越的特質,雖然人工智能在行為或功能層次上體現(xiàn)了某些特定的審美,但人工智能本身不具備人類的審美屬性,它無法全面地體驗和理解人類審美活動,人工智能也沒有審美素養(yǎng)。人工智能與人類在本體論層面有著本質的不同,人工智能無論如何發(fā)展都達不到人類的體驗層次,都改變不了其非人類的屬性,“人工智能之所求原本只是‘智,是‘缸中大腦,而非‘情非人”[7]。

(一)人工智能不具有審美素養(yǎng)

美是具體可感的,只有人類才能從事審美活動,審美是人工智能無法超越人類的特殊精神領域。審美是一種感性活動,是人的一種自由的精神活動,是人類的精神領域,賦予人以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具有豐富的情感等非理性特征,審美是一個復雜的想象、感知和情感體驗過程,審美活動是以情感為核心[8]。因為審美活動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感染性和自由性等特點,審美的過程需要感覺、情感、想象和創(chuàng)造等要素參與,伴隨著個體的領悟、感受、體驗和判斷。盡管人工智能具有強大的邏輯思維和數(shù)據(jù)處理能力,但人工智能沒有內心機制、情感和社會性,還不完全具備審美所必需的能力,不具有人類意義的審美屬性。人工智能缺乏抽象思考的能力,無法替代人類的感知和思維的整體性;也不具備主動的社會交往能力,無法替代人的社會性。人工智能不具備情感感知能力,雖然有些人工智能在大數(shù)據(jù)的背景之下可以分析人的情緒并按指令模仿人類的情緒,但其本身沒有靈魂。人工智能可以模擬對話,但是事實證明這種模擬對話與人類的社會性交流有本質的區(qū)別[9]。“在當下很難設想那種兼具自主目的、情感、聯(lián)想和想象力的人工智能如何能夠產生出來”[10]。在本質上,人工智能只是對人的思維和意識的一種仿真與模擬,是人的工具和手段,是以大數(shù)據(jù)、深度學習和算法為運行邏輯與技術基礎一種技術的集成創(chuàng)新而已。

從審美感知的角度看,目前,人工智能還沒有本體論層面的思考能力,無法進行真正的審美感知、欣賞和審美創(chuàng)造等審美活動。限于人工智能自身的構造與運行機理,即數(shù)據(jù)算法本身的局限,人工智能始終是以形式邏輯的方式把握世界。無論人工智能如何發(fā)展,其運行方式不過是數(shù)據(jù)算法,即使人工智能可以實現(xiàn)深度學習,但其本質上是基于數(shù)理符號的演繹和數(shù)據(jù)算法的信息整合實現(xiàn)對世界的抽象概括[11]。雖然有研究嘗試運用神經科學的先進成果去“復制”大腦,例如人工智能技術能夠采取神經網絡等手段對人的創(chuàng)作進行模擬,能夠實現(xiàn)高水平的仿真效果,但是妄圖把人類的情感、審美、道德集成在硅片中仍舊存在碳基與硅基難以逾越的巨大鴻溝。人工智能在審美上的困境,是難以達到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全面化。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人類,但是不具有人類內在精神體驗,缺乏真正地想象、理解和情感,人工智能不能真正理解人類的審美需要。例如,人類在面對美的事物時能夠感受到精神的愉悅,但這種審美體驗對于人工智能而言是無法感知、理解和實現(xiàn)的。

從審美創(chuàng)造的角度來看,即使人工智能可以創(chuàng)造一些符合人類審美需要的所謂藝術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欣賞者的審美感受,但這種所謂的審美創(chuàng)造只不過是借助深度學習功能完成的形式符號自動生成,是在一定程度上生成符合現(xiàn)有審美標準的形式符號,不構成與人類共通的情感性內容關聯(lián),其實質是對人類現(xiàn)有美感體驗的機械復制,而非嚴格意義上的審美創(chuàng)造,創(chuàng)作依據(jù)是特定的數(shù)理邏輯和程序運算,仍然是由設計者賦予的,而并不是因為人工智能本身具有審美創(chuàng)造性。人類的審美創(chuàng)作是形象與抽象、直覺與客觀、理性與非理性、意識與潛意識等相互影響的結果,需要創(chuàng)作者個人的內在體驗、想象、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積極參與,而人工智能的創(chuàng)作依賴是數(shù)據(jù)和算法,之所以人工智能的某些創(chuàng)作能夠引發(fā)人類的審美體驗,是因為人工智能所生成的形式符號是建立在人類的審美知識的模仿基礎之上,只是一種對人類復雜精神活動的模仿,是一種技術思維而并非人工智能真正的審美創(chuàng)造。

審美作為關乎個體心靈與精神的生命特質的核心之一,是人工智能無法超越人類的特殊精神領域。審美素養(yǎng)是永遠與人類生命同行同在的素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雖然包括美學知識和藝術知識等審美知識,但又不僅僅是審美知識,更關涉人的感性直覺一種生命的體驗,它是超越功利、超越理性、超越邏輯,與一般的知識技能有著重要的區(qū)別。人工智能不具有審美屬性,人工智能教師可以儲存獲得大量的審美知識,但是這不足以使得人工智能教師擁有審美素養(yǎng)。人工智能教師不具有社會屬性和心理屬性,缺乏想象、對話及情感交流,其運行的基礎是一堆冰冷無情的數(shù)據(jù)和程序,無法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無法正確感知學生的情感,無法通過情感的交流,無法表達和體驗人的情感。

(二)人類教師的審美素養(yǎng)無可替代

具有深度學習、數(shù)據(jù)挖掘的人工智能教師在知識教學和技能傳授的效率方面全面超越人類教師,人類教師的知識教學、技能傳授已經并非絕對必要,人類教師的職業(yè)特質何在?從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現(xiàn)狀及趨勢來看,人工智能教師的存在已成為可能,并且人工智能教師的出現(xiàn)必將代替人類教師的知識傳授等部分職責和功能。但在語言、思維和文化層級上等高階認知層級上,人工智能教師都遠遜于人類教師[12],人工智能無法代替教師的全部職能,師生之間溝通、交流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人類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審美等精神世界方面的作用無法替代[13]。教育并非是單向度,教育的對象是人,不是技術,更不是機器,需要在師生互動中生成的。人類教師所從事的教育活動不僅僅是一種理性的活動[14],同時也是一種充滿想象、感性、情感的體驗性和參與性高度融合的活動,教育過程往往伴隨著各種非預設、非邏輯、非線性的情況發(fā)生,需要人類教師基于情感性、創(chuàng)造性和藝術性的積極應對。想象、情感都是人類所獨有,而人工智能雖有較強的邏輯性和程序性,但是缺乏想象和情感,遠遠達不到充分理解人類審美活動的層次,不能理解教育的情境性。教育需經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實現(xiàn),人工智能教師難以充分理解學生的想象、情感等充滿個體化的心靈活動,必將導致教育過程發(fā)生難以“交互”的局限性。教育過程不僅是冰冷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想象的激發(fā)、感知的開拓、情感的熏陶,品質的培植,這個過程是交互活動,是充滿想象、富有情感的師生互動。

教師的審美素養(yǎng)在培育學生人性與人文精神,引導學生在感性的、自由的精神活動中體驗人生的趣味,在直接參與審美體驗的過程中追求人生的審美化和人性的完滿具有重要意義。人類教師具有的感官敏銳的想象、情感、洞察力、創(chuàng)造力等審美能力是人工智能時代人類教師與人工智能教師相比較的天然優(yōu)勢,人類教師應發(fā)揮其作為人類所擁有的獨特審美素養(yǎng),促進學生人性的完滿和生命的完善發(fā)展。雖然人工智能教師可以傳授一定知識和技能,但是人工智能教師缺乏審美素養(yǎng),因而無法理解體驗教書育人所帶來的心靈震撼和情感,無法揭示教育所代表的真正的生命自由本性和價值意義。人工智能教師審美素養(yǎng)的缺失決定了其無法對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與生命的關懷,表面是“以學生為中心”,而實質是人工智能教師智能進行冰冷、僵化、呆板和程序化的教學,本質上是單向度的知識傳輸。只有人類教師才能理解他人精神和客觀化物的意義、目的和價值等,才能產生新的認識。人類老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積累的豐富教學經驗,運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關注學生生命成長,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聲音、眼神、動作和神態(tài),用心感受他們內心的情感世界,豐富學生情感世界,給予學生的理解、關懷與呵護,觸動學生心靈深處。教育是生命創(chuàng)造的活動[15],如果把教育局限于知識傳授和技能習得等方面,那么在理性認知領域已遠遠超過人類人工智能教師就完全可以代替人類教師,這就降低了教育本真的意義。因為“人只有通過人,通過同樣是受過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16]。

三、教師審美素養(yǎng)在人工智能時代的價值

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形態(tài)之變,構成了重新認識教師審美素養(yǎng)的基本前提。在人工智能技術深度介入師生教育情境中的背景之下,面對人工智能以“智能”和“算法”為中心的強大技術理性,教師如何在人工智能時代培養(yǎng)人才,守護人性,提升生命意義和價值,教師如何踐行關注人性和關切個體生命完整發(fā)展的教育本質追求?在人工智能時代,教師審美素養(yǎng)的價值愈加凸顯,要成功應對人工智能的挑戰(zhàn),教師在審美領域具有很高的素養(yǎng)十分關鍵[17]。

(一)教師審美素養(yǎng)彰顯教育的本質屬性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運用,人工智能將使得學習更為個性化、精準化、靈活性、跨時空性[18],但是,在人工智能時代,無論人工智能如何深度介入教育領域,如何引起教育的廣泛革新,教育的本質永遠不會改變。顧明遠指出,教育的本質可概括為提高生命質量和提高生命價值[19],“人工智能+教育”正在使教育發(fā)生革命性的變革,但教育立德樹人的本質不會變[20]。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完人”[21],是培養(yǎng)全面自由和諧發(fā)展的個體,是實現(xiàn)個體生命的價值和促進人性的完善,是“教人達到善、光榮與幸福的極致”[22],永恒主義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赫欽斯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育完整的人與自由的人,而不是片面發(fā)展的工具。審美彰顯人的價值和意義,促進人性的不斷完善,體現(xiàn)了人類精神生命不斷地自我超越的主體力量,是對人性異化的全面否定。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要更加關注人,更加關注人性,關注人的生命,關注人的情感,將學生的生命成長視為教育的價值旨歸,而不能矮化和窄化為知識的獲取及技能的習得。教師的角色和使命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是要不斷挖掘學生內含的生命潛能,完善學生的生命特質,提升學生生命的價值[23]。真正的教育是真善美的和諧統(tǒng)一,通過具體生動的形象,喚起學生的感知覺、情感、想象,讓學生在審美體驗和創(chuàng)造中增強對世界理解,通過審美化的教育豐富情感和提升精神而使學生成為整體,使學生的感性和精神達到完滿與和諧。

人的主體性和個性是“我們的感覺所能感到的、世界上最高的美”[24]。在人工智能時代,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技術在社會結構中無處不在[25],由于對技術的盲目崇拜,人們受到技術的鉗制甚至成為技術的附庸,使人類復雜的意義世界化成為了冰冷簡約的程序和數(shù)據(jù),一切都符號化和程序化,人的尊嚴和價值被忽視[26],人的主體性受到壓制,在這種背景之下,愈發(fā)凸顯教師審美素養(yǎng)的重要性。教育應該更加注重發(fā)展人性,把重心從工業(yè)時代的職業(yè)關切轉向人自身的成長和完善[27]。葉瀾曾說教育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28],教育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道德、情感、審美、心理等生命特質[29]。教師審美素養(yǎng)有助于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培養(yǎng)學生人之為人的生命特質。只有具有審美素養(yǎng)的教師,才能更好地關注學生的內在情感世界,關切學生完整生命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的生命意義和價值,引導學生在情感、道德和行為上熱愛美、追求美和創(chuàng)造美,能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升華學生精神境界、豐富學生情感世界、美化學生內在心靈,使學生沖破技術主義的束縛重新認識生命的價值和本體意義,擺脫“技術人”和“工具理性”的桎梏,避免感性和理性的分裂,走向自由生命美感體驗,以美的標準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按照美的尺度和美的規(guī)律去規(guī)劃美好生活,促進潛能的發(fā)揮,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促進有意義的生存,在人工智能時代享受科技帶來的便捷和舒適,確認和提高在世界的地位、意義和價值,追求更加有智慧、有尊嚴的美好生活。在人工智能時代,具有較高審美素養(yǎng)的教師在引導個體追求人性的完滿,提升個體的人生價值和人生意義的作用無比重要。

(二)教師審美素養(yǎng)表征教師職業(yè)的育人特征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面對各種新要求和挑戰(zhàn),教育要不斷調整和反思教師的使命和職業(yè)[30]。長遠來看,盡管人類教師的知識性的教學將被人工智能教師取代,但是人類教師不會被人工智能教師取代[31],而未來人類教師的工作形態(tài)將發(fā)生實質性變革,其知識和技能傳授者的角色將被取代,教師的育人角色將越來越重要,育人將成為人工智能時代教師工作的中心工作[32]。人工智能時代,尤其要防止學生成為一個只會被動接受知識而缺乏情感體驗的片面發(fā)展“單向度”的人,防止物質的、技術的、功利的追求遮蔽了學生的內在精神世界,在這種背景之下,人類教師的知識傳授功能退居次要位置,育人角色凸顯[33]。為成人、育人而存在是人工智能時代教師職業(yè)最為重要的特質,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更需要教師突顯智慧性、育人性等角色特征[34]。唯有如此,人工智能技術才不會使人和教育走向異化,才能成為學生生命發(fā)展和人格完善的美好存在。

人工智能時代,人類教師的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工作確實可由人工智能教師完成,人類教師已不再需要再親自傳授具體的知識內容,教師職責的重點會轉向個體的道德發(fā)展、品格完善。換言之,具有知識技能內涵的教育可以由人工智能代替,人類教師工作的重點和核心將是具有倫理、審美內涵的教育,人類教師的角色將由知識權威者和傳授者逐漸轉變?yōu)閭€體道德發(fā)展和品格完善的引導者和陪伴者,工作的重心將更多關注學生的情感發(fā)展及品德養(yǎng)成等等領域。展望未來教育,知識傳遞中的工具性部分勢必逐步被技術取代,而文化傳遞和人格塑造將決定人類智能的未來[35]。在人工智能時代,除了教授掌握知識和技能之外,更為關鍵的是養(yǎng)成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完滿的人性。質言之,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關注的重心已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完滿人性,使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價值和體驗感知生活的意義。人工智能時代人類教師的審美素養(yǎng)是其實現(xiàn)其育人角色的前提和基礎。具有審美素養(yǎng)的教師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將不可或缺,在喚醒、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意識與生命智慧,促進學生人格獨立、自由、全面、和諧發(fā)展,尋求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性完滿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人工智能教師沒有真正的情感,不能深入個體的內在精神世界,不可能具有人的情感交流和人文關懷。只有真正具有審美素養(yǎng)的教師才能與學生進行深入的情感交流與互動,按照美的規(guī)律進行建構教育,塑造學生真、善、美和諧統(tǒng)一的理想人格和完滿人性。審美以情為紐帶,內蘊豐富的道德意味和人格陶冶價值,通過具體的自然美、社會美、科技美、藝術美熏陶與陶冶,通過大量審美欣賞和審美創(chuàng)造等活動,提高學生對美的感知、理解和把握能力,提升審美情趣,豐富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意識和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潛能,啟迪學生的心靈心智,塑造學生完美的品格,促使學生熱愛生命,健全人格,成為學生精神發(fā)展、情感養(yǎng)成、道德實踐、人格塑造的引路人,引導學生不斷追求真善美,為學生追求和創(chuàng)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奠定基礎。

(三)教師審美素養(yǎng)激發(fā)教師追求美的教育

人工智能使得知識的產生、傳播方式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對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要求更為迫切,而教師的審美素養(yǎng)是教師不斷構建和革新自身存在的不竭動力。對于教師而言,審美素養(yǎng)是教師創(chuàng)造教學藝術的基礎,具有解放和升華感性,激發(fā)和陶養(yǎng)情感,豐富生活情趣,培植超越品格,塑造樂觀豁達的性格等本體性價值[36]。教師的審美素養(yǎng)對教師的存在價值、自身生命質量、自我發(fā)展、自我實現(xiàn)和精神世界的構建及其專業(yè)智能、專業(yè)信念、專業(yè)倫理的提高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教育工作是充滿情感性、創(chuàng)造性和藝術性的工作,教師不是“教書匠”,必須善于涵養(yǎng)身心升華精神境界,具備豐富的內心情感、美好的生活理想、敏銳的感受美的能力和持久的情感創(chuàng)造力,在技術為王的人工智能時代尤為如此。教師要跳脫出傳播客觀知識經驗的思維和行動邏輯的傳統(tǒng)窠臼,更加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37]。教師審美素養(yǎng)有助于提升教育的人文精神,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使人類教師時刻保持的生命自覺。教師如果缺乏審美素養(yǎng),可能會使自己的生活缺乏情趣,可能會使自己的教育教學陷入機械呆板、情感貧乏,缺乏創(chuàng)造和激情。只有具備較高的審美素養(yǎng)的教師,才能真正熱愛生活,熱愛教育事業(yè),才能更好地感知教育的美,才能視教育為一門靈魂陶冶的高尚事業(yè),自覺地使自己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進行教書育人工作,將立德樹人的教育事業(yè)提高到藝術化的境界,常常以自己的生命歷程代替學生的生命歷程[38],始終以審美的態(tài)度對待教育,以審美的眼光觀照教育,關注學生的情感、生命、價值,更好地發(fā)現(xiàn)教育領域的美,會積極地創(chuàng)造美的教育,實現(xiàn)教育的審美化,關注學生的生命變化,關懷學生的生命成長[39],面對生命的生動性和豐富性,能夠將美積極運用于教育實踐之中,將自己的教育推向審美創(chuàng)造的智慧境界,通過自身的審美實踐促進教育的創(chuàng)新與變革,以審美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教育和人生,體會豐富的教育審美愉悅,享受教育事業(yè)之美。

四、人工智能時代教師審美素養(yǎng)的生成路徑

人工智能教師難以替代的職業(yè)素養(yǎng)是人類教師發(fā)展自身專業(yè)特質的努力方向[40]。審美作為難以被人工智能替代或超越的特質,在人工智能時代重視教師審美素養(yǎng),既是人類教師捍衛(wèi)自身職業(yè)的內在要求,也是人類教師自我存在方式的題中應有之義。在人工智能時代,應當特別重視培養(yǎng)教師的審美素養(yǎng)。

(一)轉變觀念,重視激發(fā)教師自我提升的意愿

教師審美素養(yǎng)生成的內在動力源自教師對審美價值的認知認同。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使得教師職業(yè)的特質受到挑戰(zhàn),教師的角色將要發(fā)生重要的轉變。對審美價值認知的不足,將導致教師忽視自身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在教書育人工作中忽視審美。由于缺乏足夠的審美素養(yǎng)為支撐,不重視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也就從根本上制約教師立德樹人能動性的發(fā)揮。只有明晰審美素養(yǎng)的重要價值,才能激發(fā)教師自覺提升自我審美素養(yǎng)的內在動力。在人工智能時代,教師要與時俱進,積極轉變教育理念,充分認識審美素養(yǎng)對于教師職業(yè)發(fā)展和立德樹人使命所具有的重要價值。教師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注重審美的重要性,摒棄功利化教學目的,善于發(fā)掘和提煉教育活動中的審美因素,將美融入到教育之中,運用美的規(guī)律創(chuàng)建美的教育,以驚奇、想象、創(chuàng)造的智慧融入教育,以審美的視角來觀照、審視和反思教育,以使教育的內容、形式、目的達到和諧統(tǒng)一的境界。審美素養(yǎng)是在不斷地學習、實踐與反思中提升,教師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自我的審美修養(yǎng),自覺地抓住各種機會發(fā)展和提升自己的審美素養(yǎng)。首先,學習美學理論、藝術理論是提高審美素養(yǎng)的較快途徑,教師要主動學習美學理論和藝術理論,掌握一定的美學或藝術理論等審美知識基礎。其次,教師要在審美認知的指導下,積極參與具有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文藝、體育、游戲等審美欣賞活動和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只有教師直接感受美的事物,接受美的陶冶才能真正走進審美,領略審美的精妙。再次,教師還應在具體教育實踐中自覺地運用審美知識和思維來認識、思考、解決教育問題,不斷地增進自身的審美智慧,在自我反思中感知審美、理解審美、體會審美,以培養(yǎng)教師的心靈和性情,不斷地充實和完善自身的整體審美素養(yǎng)。

(二)完善體系,構建一體化的教師審美素養(yǎng)培養(yǎng)機制

應當以培養(yǎng)和提高教師審美素養(yǎng)為目標,有目的有計劃地將審美素養(yǎng)融入教師培養(yǎng)體系之中,建構一體化的教師審美素養(yǎng)培育機制。通過師范生教育和教師在職培訓等形式提升教師的審美素養(yǎng),注重職前培養(yǎng)與在職培訓的有效銜接和互補,使教師掌握基礎的審美知識,培養(yǎng)教師的審美能力,增強教師的審美意識??疾飚斍艾F(xiàn)有的教師培養(yǎng)體系,無論是師范院校和教師在職培訓,往往較為重視對班級管理、學科教學等教師專業(yè)知識和教學技能的培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處于被忽視的尷尬境遇。我國師范生教育除了一些音體美等學科專業(yè)之外少有開設審美素養(yǎng)的獨立課程乃至相關的課程。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師范院校應面向未來,高度重視對師范生審美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將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納入師范生培養(yǎng)目標之中。要以培養(yǎng)師范生的審美素養(yǎng)為目標,加強審美課程體系建設,科學設置審美教育課程,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特點,開設必修或選修等多種形式的審美類課程,通過系統(tǒng)的審美理論知識學習和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為師范生在審美認知、審美能力、審美意識等審美素養(yǎng)的形成和提升奠定堅實基礎。同時,要打破教師審美素養(yǎng)職前與職后培養(yǎng)的壁壘,充分利用我國的教師在職培訓體系,將審美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升列為教師在職培訓的重要內容,為在職教師提供形式多樣的、有針對性審美素養(yǎng)提升機會。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不斷創(chuàng)新完善培訓方式、培訓內容和培訓方案。在培訓形式上,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既可以在課內進行,也可以在課外采取專題講座、專家論壇、實地考察、參加文化藝術活動及參觀藝術作品展覽等形式,還可以采取線上線下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在培訓內容上,既要普及和豐富教師的審美理論知識、塑造教師的審美態(tài)度與價值取向,也要引導教師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追求美、發(fā)現(xiàn)美、運用美的實踐能力。此外,還要注重培訓的精準化,要避免形式主義,針對不同專業(yè)、不同學科、不同地域教師的差異及個性需求給予差異性的培訓方式和內容。

(三)強化保障,營造教師審美素養(yǎng)生成的良好環(huán)境

教師審美素養(yǎng)的生成需要良好的環(huán)境保障。要提升教師的審美素養(yǎng),就要運用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觀念和思維,優(yōu)化統(tǒng)合多方資源與力量,打破教師之間疏離、教師與學校之間隔膜,促進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教師與學校之間的相互配合,學校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為教師提升和發(fā)展審美素養(yǎng)營造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首先,教師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有賴于教師之間形成學習交流的良好氛圍,有賴于教師共同體的組織保障。要積極探索多樣化的教師互動學習交流形式,倡導具有較高審美素養(yǎng)的教師建設名師工作室,依托名師工作室,發(fā)揮名師的引領作用,形成名師帶教的教師審美素養(yǎng)成長互助團體。發(fā)揮老中青教師的傳幫帶作用,鼓勵新老教師相互幫助、和諧互動,運用集體備課、公開示范課觀摩、研討交流等形式促進教師之間分享教學經驗和智慧、啟發(fā)思想,構建教師審美素養(yǎng)的成長共同體。其次,學校應當營造人文氣息濃厚的審美校園文化氛圍。學校的校園文化對教師審美素養(yǎng)的形成具有熏陶、滲透和升華等作用。學校要大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創(chuàng)建優(yōu)美的校園,創(chuàng)設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建設人性化的校園管理氛圍,實行民主管理,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教師,全方位地構建校園和諧的人際關系,營造學校朝氣蓬勃奮發(fā)向上的良好氛圍,形成一種開放、包容、和諧的文化氛圍和育人環(huán)境,潛移默化地影響教師的審美心理,提高教師的審美感受力、鑒賞力和創(chuàng)造力等多種審美能力。最后,要加強學校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學??梢酝ㄟ^邀請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文化宣傳部門、文博場館、文藝團體等單位的社會知名專家、學者、藝術家、傳統(tǒng)手工藝人等為提升教師審美素養(yǎng)提供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指導。要積極推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藝術進校園,鼓勵美術館、博物館、藝術館、景區(qū)景點等單位向教師群體免費開放,為教師參與審美欣賞和審美創(chuàng)造提供良好文化環(huán)境,豐富教師感受美、體驗美、領會美、鑒賞美的途徑,在生活中陶冶教師的審美情趣,涵養(yǎng)教師審美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唐漢衛(wèi).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將如何存在[J].教育研究,2018,(11):18-24.

[2] 李海峰,繆文升.挑戰(zhàn)與應對:人工智能時代高校應重視價值判斷教育[J].中國電化教育,2020,(3):43-49.

[3] 劉斌.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的智能教育素養(yǎng)探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20,(11):12-18.

[4] [德]黑格爾.朱光潛譯.美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142.

[5] 趙伶俐.以審美素養(yǎng)發(fā)展為目標的美育評價[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1,(3):36-43.

[6] 杜衛(wèi).論審美素養(yǎng)及其培養(yǎng)[J].教育研究,2014,(11):24-31.

[7] 呂乃基.大歷史觀視野下的人工智能[J].系統(tǒng)科學學報,2016,(4):1-10.

[8] 檀傳寶.道德情感、審美情感與道德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1997,(1):11-14.

[9] [美]趙勇.智能機器時代的教育:方向與策略[J]教育研究,2020,(3):26-35.

[10] 韓水法.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文主義[J].中國社會科學,2019,(6):25-44.

[11] 趙耀.論人工智能的雙向限度與美學理論的感性回歸[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20,(5):184-189.

[12] 蔡曙山,薛小迪.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從認知科學五個層級的理論看人機大戰(zhàn)[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145-154.

[13] 宋靈青,許林.“AI”時代未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途徑探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7):73-80.

[14] 靖東閣.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研究的計算主義及超越[J].電化教育研究,2021,(2):18-24.

[15] 馮建軍.論教育學的生命立場[J].教育研究,2006,(3):29-34.

[16] [德]伊曼努爾·康德.趙鵬,何兆武譯.論教育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

[17] 項賢明.在人工智能時代如何學為人師[J].中國教育學刊,2019,(3):76-80.

[18] 曹培杰.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J].教育研究,2018,(8):121-128.

[19] 顧明遠.再論教育本質和教育價值觀: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J].教育研究,2018,(5):4-8.

[20] 顧明遠.“人工智能+”正引起一場教育革命[N].中國教育報,2019-8-12(02).

[21]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86.

[22] [捷克]夸美紐斯.傅任敢譯.大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3.

[23] 李政濤,羅藝.智能時代的生命進化及其教育[J].教育研究,2019,(11):39-58.

[24] [俄]車爾尼雪夫斯基.繆靈珠譯.車爾尼雪夫斯基美學論文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41.

[25] [德]哈貝馬斯,J.李黎,郭官義譯.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技術與科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70.

[26] 靖東閣.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研究的主體性缺失與回歸[J].中國電化教育,2020,(12):9-15.

[27] 葉波,吳定初.智能時代的教師實踐智慧:走向智慧的實踐[J].教育研究,2020,(12):129-140.

[28] 葉瀾.回歸突破“生命實踐”教育學論綱[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310.

[29] 趙鑫,呂寒雪.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文明:何以必要與何以可為[J].中國電化教育,2021,(5):70-77.

[30]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47.

[31] 余勝泉.人工智能教師的未來角色[J].開放教育研究,2018,(1):16-28.

[32] 李衛(wèi)紅.人工智能時代大學生學習模式變革[J].中國成人教育,2018,(21): 75-77.

[33] 李澤林,伊娟.人工智能時代的學校教學生態(tài)重構[J].課程·教材·教法,2019,(8):34-41.

[34] 劉磊,劉瑞.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師角色轉變:困境與突圍——基于海德格爾技術哲學視角[J].開放教育研究,2020,(3):44-50.

[35] 李建中.人工智能時代的知識學習與創(chuàng)新教育的轉向[J].中國電化教育,2019,(4):10-16.

[36] 何齊宗.教師的審美素養(yǎng)及其本體價值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 (6):73-77.

[37] 桑國元,王新宇.人工智能教師何以重塑學校文化[J].電化教育研究,2020,(9):21-26.

[38] 劉小楓.詩化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73.

[39] 陳勁.審美性教育創(chuàng)造及教師審美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84-87.

[40] 李棟.人工智能時代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特質的新定位[J].中國教育學刊,2018,(9):87-95.

作者簡介:

何齊宗: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美學。

晏志偉:講師,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教育美學。

Teachers Aesthetic Quality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hy is it Necessary and How is it Generated

He Qizong1, Yan Zhiwei2(1.College of Education,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Jiangxi; 2.School of Marxism,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Jiangxi)

Abstrac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changing education at an unprecedented speed, which has a highly uncertain impact on future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to education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existence value, role orientation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understand teachers aesthetic qualit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aesthetic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aesthetic is a special spiritual field of human beings and a characteristic tha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n not surpas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s no aesthetic attribute, and human teachers aesthetic quality is irreplaceable. Aesthetic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eachers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t highlight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education, represents the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s profession, and stimulates teachers to pursue the education of beauty.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ultivating teachers aesthetic quality needs to change their concepts, pay attention to stimulating teachers willingness to improve themselves, improve the system, construct an integrated teachers aesthetic quality training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guarantee, and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the generation of teachers aesthetic quality.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ra; teachers aesthetic quality; future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21年6月18日

責任編輯:李雅瑄

猜你喜歡
人工智能時代
人工智能時代工業(yè)機器人的發(fā)展趨勢
淺談人工智能時代財務的變革與轉型
人工智能時代的刑事風險與刑法應對
人工智能時代知識產權發(fā)展的機遇與挑戰(zhàn)
淺析人工智能時代的公共政策選擇
人工智能時代的計算機程序設計教學探討
人工智能時代應對失業(yè)問題的策略
人工智能時代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創(chuàng)新思考
人工智能時代學生引領未來閱讀變革
人工智能時代的課堂革命:新課堂新思維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