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艷 李 娟 陳正行 周文菊 楊艷紅 劉 煜 郝 靜 馬 萍
(江南大學,糧食發(fā)酵工藝與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1,無錫 214122) (青海省青稞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西寧 810016)
青稞,為禾本科小麥族大麥屬的一種禾谷類作物,其營養(yǎng)豐富,具有“三高兩低”的特點,即高蛋白、高纖維素、高維生素、低脂肪、低糖,符合現(xiàn)代飲食結構需求[1,2]。此外,青稞富含β-葡聚糖、阿拉伯木聚糖、酚類物質、植物甾醇等多種有效成分及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礦物質元素[3,4]。因此,青稞是一種極具營養(yǎng)和食療價值的谷物。
由于青稞種植分散,規(guī)模不一,使得青稞原糧的品質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進而導致青稞產品質量良莠不齊;此外,青稞加工還存在綜合利用率低等問題[5]。青稞粉因加工工藝參差不齊[6],導致其品質也參差不齊。此外,青稞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質構特性[7]、加工特性[8]及青稞粉在面條制作應用[9]上。目前,鮮有關于青稞籽粒中不同部位粉的營養(yǎng)品質的報道。因此,本研究擬選取昆侖15號、黑老鴉青稞、瓦藍青稞3個青海省主栽品種為研究對象,利用碾磨機逐層碾磨,由外到內收集7個層次青稞粉,以蛋白質、β-葡聚糖、原花青素等成分為指標,運用主成分分析和隸屬函數(shù)法相結合的方法對其進行營養(yǎng)價值綜合評價,以期為青稞粉精深加工提供參考。
昆侖15號黃青稞(黃色籽粒,長5~8 mm,寬2~3 mm,呈紡錘形,含水量11.86%)、黑老鴉青稞(黑色籽粒,長5~9 mm,寬2~3 mm,呈紡錘形,含水量11.14%)、瓦藍青稞(藍色籽粒,長5~7 mm,呈紡錘形,含水量11.15%),均為2019年10月采收;原糧:青稞全籽粒;β-葡聚糖試劑盒;乙醇等化學試劑:分析純。
KMSN-MNMD65-B高性能砂帶碾米機;8200自動凱氏定氮儀;WFZ UV-2102紫外分光光度計。
1.2.1 青稞粉制備
將風選后的青稞原糧(加25~45 ℃水潤麥30~120 min)入砂帶碾米機,同一批原料采用循環(huán)往復進料方式,利用砂帶打磨將籽粒從麩皮到內胚乳層逐層碾磨,每循環(huán)進料一次,均需調整砂帶打磨參數(shù)縮小砂輥間隙(砂帶目數(shù)均為60目,第一次進料開度為44%,每進料一次,開度降低0.5%),從碾米機的吸糠裝置出口收集每批打磨下來的粉,循環(huán)往復進料6次,每次(170±10)s,得第1-6部位粉(得率分別約為5%、5%、3%、5%、5%、7%),剩余籽粒進行磨粉獲得第7部位粉(得率約為50%)。青稞各層次粉均過180目篩,并對各品種不同部位粉開展理化分析及營養(yǎng)價值評價。其中,這7部位粉分別由B1~B7來表示。昆侖15號的7部位粉分別由KB1~KB7表示,瓦藍青稞的7部位分別由LB1~LB 7表示,黑青稞7層次粉分別由HB1~HB7表示。
1.2.2 營養(yǎng)成分測定
灰分:GB 5009.4—2016中第一法檢測;蛋白質:GB 5009.5—2016 中的凱氏定氮法檢測;脂肪:GB 5009.6—2016中第二法檢測;淀粉:GB 5009.9—2016中的酸水解法檢測;β-葡聚糖:NY/T 2006—2011試劑盒法檢測;礦物元素:GB 5009.268—2016 中第一法檢測;原花青素:DB12/T 885—2019 方法檢測;多酚:福林酚法檢測[10]。
1.2.3 綜合評價方法
隸屬函數(shù)分析法可將不同指標系數(shù)轉換成[0,1]度量值,在同一平臺度量評價、綜合比較,較之加權評分法更具有合理性[11]。主成分分析是將原始的多個變量指標通過線性組合,轉化為少數(shù)幾個綜合指標,簡化后的指標能反映原來指標的主要信息[12]。因此,利用隸屬函數(shù)法與主成分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不同部位青稞粉的營養(yǎng)價值進行綜合評價。在主成分分析前,用隸屬函數(shù)法對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標準化處理,將其轉化為0~1間的標準化數(shù)據(jù),再結合因子分析篩選出主成分分值、相應貢獻率和各成分因子載荷矩陣確定主成分,最后采用模糊隸屬函數(shù)法進行綜合評價[12]。原始數(shù)據(jù)標準化處理公式:
U(X)=(X-Xmin)/(Xmax-Xmin)
式中:U(X)指每個指標原始數(shù)據(jù)經轉化后的隸屬函數(shù)值;X指每個指標的原始測定數(shù)據(jù);Xmax、Xmin分別為所有樣品中每個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所有實驗均重復3次,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利用Excel 2013處理數(shù)據(jù),應用SPSS軟件進行方差分析,顯著性分析采用Ducan′s多重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用Origin 8.5進行繪圖。
2.1.1 灰分分布
由圖1可知,除黑青稞的HB1外,其他部位粉的灰分均呈現(xiàn)由外向內逐漸降低趨勢。在不同青稞品種的相同部位粉中,除HB7及原糧外,HB1~HB6中灰分含量均分別顯著低于瓦藍青稞的LB1~LB6(P<0.05)。 研究表明[13],灰分在小麥各組織中分布極不均勻,在皮層中含量最高,其次是糊粉層,胚乳中含量最低,因此,由青稞中灰分的分布情況可推測B1層為青稞的果皮層,B2層為青稞籽粒的糊粉層,B5~B6可能為青稞籽粒的胚乳層。
注:不同大寫字母表示不同品種青稞相同部位粉含量差異顯著(P<0.05);不同小寫字母表示相同品種青稞不同部位粉含量差異顯著(P<0.05)。余同。圖1 不同青稞品種不同部位粉中灰分含量變化
2.1.2 β-葡聚糖分布
由圖2可知,青稞中的β-葡聚糖含量分布均呈先上升后平緩下降的趨勢。在昆侖15號黃青稞KB中,KB4含量最高,KB1含量最低;在LB中,LB3達到最大值,LB1含量最低;在HB中,HB2含量最高,HB1含量最低;B6因籽粒腹溝的存在,β-葡聚糖含量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回升。不同品種青稞相同層次粉(B2~B7)中,β-葡聚糖含量存在顯著差異(P<0.05),KB3和KB4中β-葡聚糖含量明顯高于相同部位的LB3、LB4、HB3和HB4(P<0.05);LB5-LB7中β-葡聚糖含量高于相同部位的其他兩個品種(HB6除外)(P<0.05)。研究表明,青稞中β-葡聚糖平均質量分數(shù)為5.35%[14],主要分布于青稞籽粒胚乳細胞壁和糊粉層細胞壁,其質量分數(shù)分別約為75%和26%[15]。因此,根據(jù)青稞中β-葡聚糖的分布情況可推測B2層和B3層為青稞籽粒的糊粉層,B4為胚乳外層。
2.1.3 蛋白質分布
由圖3可知,青稞籽粒中蛋白質含量呈先上升后顯著下降趨勢(P<0.05),在B2含量最高,B7中含量最低。KB2、LB2、HB2中蛋白質含量分別較其對應原糧高出78.7%、76.9%、53.5%,KB7、LB7、HB7蛋白質含量分別較其對應原糧低28.7%、27.0%、45.7%,表明青稞籽粒外層蛋白質含量高于內層(B1除外)。3個青稞品種B1、B3~B5中蛋白質含量存在明顯差異(P<0.05),其中,KB3~KB6中蛋白質含量較高,LB3~LB6次之,HB3~HB6最低。KB2和KB7蛋白含量顯著低于同層級的其他兩個品種(P<0.05),表明青稞蛋白含量受品種間差異影響較大。大麥籽粒中蛋白質主要分布在籽粒糊粉層及糊粉層與胚乳交接區(qū)域,細胞壁和胚乳中也有分布[16]。因此,根據(jù)青稞中蛋白質的分布情況可推測B2和B3層為糊粉層,B4為胚乳外層,B5~B6為胚乳層。此外,有研究報道,小麥胚乳中蛋白質的分布是由胚乳中心部分到外圍,蛋白質的數(shù)值逐步增加[13],本研究結果與之一致。
圖3 不同青稞品種不同部位粉中蛋白質含量變化
2.1.4 脂肪分布
由圖4可知,青稞籽粒中脂肪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B2脂肪含量最高,B7含量最低,表明青稞籽粒中外部脂肪含量高于內部(B1除外)。相同部位粉中,除B1外,KB中脂肪含量顯著高于LB和HB的同部位次粉(P<0.05),LB次之,HB最低。脂肪主要分布在胚和糊粉層,其中胚部最多,胚乳部分脂肪含量很少[13],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青稞中脂肪含量比玉米和燕麥低但高于小麥和水稻;且在外皮層中脂肪含量高[16]。因此,根據(jù)青稞中脂肪的分布情況可推斷B4~B7為青稞籽粒的胚乳層。
圖4 不同青稞品種不同部位粉中脂肪含量變化
2.1.5 淀粉分布
由圖5可知,青稞籽粒中淀粉含量由外向內呈現(xiàn)先增加后降低趨勢。品種內比較,淀粉含量最大值分別出現(xiàn)在KB6、LB6和HB5。KB1~KB5、LB1~LB3、HB1~HB3中淀粉含量顯著低于其對應原糧(P<0.05),表明青稞籽粒中淀粉在內部含量較高,B1層為皮層,B4~B5為青稞籽粒的胚乳層。不同品種間,B2~B5中,HB中淀粉含量顯著高于其他2個品種(P<0.05),LB次之,KB最低。因此,根據(jù)青稞淀粉的分布情況可推測B4~B7為青稞籽粒的胚乳層[17]。
圖5 不同青稞品種不同部位粉中淀粉含量變化
2.1.6 多酚分布
由圖6可知,相同品種青稞中,多酚含量在青稞籽粒中由外向內呈現(xiàn)逐漸遞減的趨勢,B1含量最高,B7含量最低。相同部位不同品種青稞粉中,除LB1外,KB中多酚含量普遍顯著高于LB和HB(P<0.05),其次是LB,HB最低。朱媛媛[10]對蕎麥(苦蕎和甜蕎)中多酚的組成、分布比較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苦蕎中麩皮多酚含量最高,粉的多酚含量最低,而甜蕎中,甜蕎殼中的多酚含量高于麩皮中,粉中含量最低,表明蕎麥外層的多酚含量高于內層的。因此,根據(jù)青稞中多酚的分布青稞可推測,B1層可能為青稞籽粒的皮層。
圖6 不同青稞品種不同部位粉中多酚含量變化
2.1.7 礦物元素分布
由圖7可知,礦物元素含量在青稞籽粒中的分布也存在差異。KB中(圖7a),磷和鉀含量由外向內呈現(xiàn)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其中在KB2中含量最高;
鈉和鋅含量呈現(xiàn)減少的趨勢;鐵和鎂均在KB3~KB7呈逐層下降的趨勢,鐵在KB3中含量最高,鎂在KB1含量最高;鈣在KB1中含量最高,在KB4含量最低。硒在青稞籽粒中含量較低,主要分布在胚乳中層(KB5)。LB中(圖7b),磷、鉀等元素分布也不均勻。鉀、鐵、鈣和硒主要分布在LB1,磷、鎂和鋅主要分布在LB2。HB中(圖7c),磷和鉀含量呈現(xiàn)逐層減少的趨勢;鈉含量呈現(xiàn)先降低再增加后降低的趨勢,最高含量出現(xiàn)在HB6;鎂和鋅最高含量均在HB1;鐵和硒最高含量均在HB3。就3種青稞品種而言,鉀、磷、鎂、鐵、鋅和硒最高含量均出現(xiàn)在LB1;鈣最高含量出現(xiàn)在HB2,表明微量元素主要在青稞籽粒的外層。
2.1.8 原花青素分布
由表1可知,原花青素主要分布在B1和B2層,在B1層含量最高。原花青素在黑老鴉青稞果皮層含量最高,為1.47 g/100g,在KB中分布最廣,KB1~KB4均有分布,且呈顯著性降低趨勢(P<0.05)。結果表明,青稞中原花青素主要分布在籽粒外層。
表1 不同青稞品種不同部位粉中原花青素含量變化(g/100 g)
2.2.1 主成分分析2.2.1.1 KMO和Bartlett球形度檢驗
由表2可知,KMO值為0.674>0.6,說明變量間的相關性顯著,適合作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度檢驗的Sig值為 0.000<0.05,說明變量之間存在相關關系,適宜用因子分析研究變量之間的關系。
表2 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
2.2.1.2 主成分確定
以特征值大于1,且累積貢獻率大于60%為原則提取主成分個數(shù)。由表3可知,前3個主成分方差貢獻率分別為63.316%、 21.838%和8.246%,相關矩陣特征值分別為9.479、3.276和1.237,累計貢獻率93.400%,信息損失量僅為6.600%,可解釋絕大部分原始信息。因此,本研究將15個變量壓縮成3個主成分。
表3 主成分提取分析
由表4可知,主成分1中灰分、蛋白質、脂肪、磷、鉀、鈉、鐵、鎂、鋅、多酚和原花青素均具有較大的載荷值,其中,多酚的載荷值最大,因此主成分1可定義為多酚含量因子。在主成分2中β-葡聚糖具有最大載荷值,因此主成分2可定義為β-葡聚糖含量因子。主成分3中鈉的載荷值較大,故主成分3可稱為鈉含量因子。
表4 各因子載荷矩陣和公因子方差
2.2.2 隸屬函數(shù)分析
主成分分析中,各特征值的大小反映了各指標相對應于該部位理想青稞粉營養(yǎng)方差貢獻的大小,各指標即特征向量表示各指標貢獻的大小。3個主成分累積方差貢獻率為93.4%,表明這3個指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代表所測的指標。因此,本研究以多酚、β-葡聚糖和鈉含量3個指標采用模糊數(shù)學隸屬函數(shù)法評價不同青稞品種各部位粉營養(yǎng)價值。由表 5可知,3個青稞品種7層次粉營養(yǎng)價值存在差異,營養(yǎng)價值較高的青稞粉分別是為HB2、KB2和LB2;營養(yǎng)價值較低青稞粉分別為HB7、KB7和LB7。由此可知,3個青稞品種B2粉綜合營養(yǎng)價值相對較好,B7粉綜合營養(yǎng)價值相對較差。
表5 青稞各部位粉營養(yǎng)品質的隸屬函數(shù)值
對3種青稞品種不同部位粉的營養(yǎng)價值進行了綜合評價,結果表明,灰分、脂肪、蛋白、淀粉、β-葡聚糖、微量元素、多酚和原花青素含量在不同青稞品種不同層次粉中存在差異,在相同品種青稞籽粒不同層次粉中分布也不均勻。主成分分析的三個主成分多酚、β-葡聚糖和鈉含量因子,累積方差貢獻率為93.4%。隸屬函數(shù)分析結果表明,營養(yǎng)價值較好的部位為第二部位。理化分析結果、隸屬函數(shù)和主成分分析結果均表明,青稞籽粒外層是營養(yǎng)物質豐富層,青稞籽粒內層是加工品質優(yōu)良層。在青稞加工過程中,可通過對磨粉設備的改進,富集具有不同營養(yǎng)價值和加工特性的青稞粉,進而提高青稞的利用度和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