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
(武漢漢劇院 湖北 武漢 430015)
漢劇有十大行當,一末、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三生是十大行當里面的一種角色。很多人都不清楚三生行是什么意思,就更不可能了解三生行這個角色的藝術(shù)特點了。為此,本文對三生行的藝術(shù)特點進行了簡要分析。
京劇“重派不重行”,漢劇“重行不重派”。京劇與漢劇除了在唱腔的韻味上有不同外,在表演上也有非常大的區(qū)別。京劇的程式化更濃,規(guī)范動作更嚴謹,漢劇的表演生活化氣息更加濃郁,情緒表達更接近人物。京劇跟漢劇有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比如京劇和漢劇主要的聲腔系統(tǒng)都是西皮和二黃。這些都是京劇吸收了漢劇后形成的自己的風格。而漢劇三生一直是漢劇中挑大梁的角色,從古至今有很多代表劇目。比如,《哭祖廟》講述的是劉備的孫子劉諶不恥于父親劉禪的投降行為,最后將自己的兒子殺死,以絕后的方式來向投降主義宣戰(zhàn)。再比如《四郎探母》中的楊延輝,身在番邦心在大宋,時刻不忘家國,一面是番邦的駙馬,一面是大宋的兒郎,在表演中要體現(xiàn)出他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三生在表演上除了唱腔的嫻熟運用外,也需要基本功的輔助,在手眼身法步上要求很高。出演三生這個行當也需要演員具有良好的腿功、圓場功、甩發(fā)功、髯口功。作為輔助表演的工具,這些功夫能起到烘托氣氛,表達人物情緒的作用。
對漢劇不太了解的人,光看化妝是分不出“三生六外”兩個行當?shù)?,但是?nèi)行一看就知道。因為表演的風格以及演員的氣質(zhì)都是不一樣的,三生以唱為主,六外以形體表演為主,主要表演念白,口齒伶俐,身上動作剛勁有力,表演的神態(tài)也比較豐富。三生一出來就是文文靜靜的,唱腔響亮。而六外可能嗓音不太好,但是說話時的眼神動作都看得出來功夫。三生是鐵扁擔行,所以是最紅最俏的行當。有本錢、有嗓子的演員都想唱三生,聽眾也更喜歡聽戲。有些六外的演員也是由于失去三生嗓子后,為了吃飯,改行去演六外。就漢劇業(yè)界內(nèi)部來說,三生六外界限還是非常明顯的。這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個人有自己擅長的地方,六外由于長期訓(xùn)練,表演勁道、火候還是好些。而三生更注重唱的練習,所以表演差一些。老藝人們講,江湖班子也有藝德規(guī)范,大家各吃一碗飯,不去搶活兒,緊守自己的規(guī)范和行當。
按照幾百年來的傳統(tǒng),中年男性鐵扁擔行是對漢劇三生獨特的稱呼,充分顯示其以唱為主的特征。動作幅度不大是三生表演特性,演員神情安穩(wěn)清閑,動作比較從容,唱的時候要悠閑自在,瀟灑從容,顯示出人物沉著穩(wěn)重。例如:《二王圖》《斬黃袍》的趙匡胤、《男綁子》的劉秀、《未央宮》的韓信、《滎陽城》的紀信、《二進宮》的楊波、《法門寺》的趙廉、《文昭關(guān)》的伍子胥、《磐河橋》的公孫瓚、《逍遙津》的漢獻帝、《哭祖廟》的劉諶等等,都屬于唱工三生戲的范疇。
但三生行細分,表現(xiàn)武將或有武藝之人士,還有長靠和箭衣兩種?!翱俊笔菓蚯鋵⒎椀囊环N,也指古代武將所穿的鎧甲。作戰(zhàn)前身穿整齊鎧甲,在戲曲里叫作扎靠?!鞍选本褪潜?,武術(shù)中刀槍劍等,戲曲中都稱之為把子。凡是身披鎧甲,手持兵器,擅長文武并重的角色戲的三生,也被稱為靠把三生。但在舞臺表演中也不能劃分得非常清楚。例如,《南陽關(guān)》的伍云召等,一般都列入靠把三生戲,而且很有代表性。但是這些戲既要有優(yōu)美的工架和嫻熟的武功,還要能夠一邊跑著圓場,一邊唱著速度很快的快西皮板式,而且還要唱得節(jié)奏鏗鏘,情緒激昂,字眼清晰準確。這需要相當?shù)墓α?。所以,這些戲雖然列入靠把三生戲,但是實際上比起一般唱工三生戲難度還要大,還要吃功夫。還有一種穿箭衣的文武三生戲,例如《南陽關(guān)》的伍云召、《哭祖廟》的劉諶、《秦瓊觀陣》的秦瓊、《打魚殺家》的蕭恩等都穿箭衣,這些角色很難被具體劃入哪一類行當,因為這是一出唱、念、做、打并重的戲。再如《男綁子》的劉秀,前半出是重唱工的,而后邊的《上天臺》又有很繁重的甚至高難度的跌撲戲。如果演員只能唱,就演不了后邊的戲,如果只有跌撲的功夫,沒有嗓子,就不可能唱前邊的戲。所以,行當?shù)膭澐质窍鄬Φ模皇且怀刹蛔兊?。從漢劇藝術(shù)的發(fā)展來看,作為一名漢劇演員,必須是文武全才。只能唱,或是只能打,就很難成為合格的受歡迎的演員。
對于漢劇三生行,除了按表演的側(cè)重來劃分行當劇目以外,還有一種按照所扮演的角色身份、社會地位及所穿服裝種類來劃分的方法。這樣劃分的種類有:蟒袍三生、王帽三生、靠把三生、褶子三生、箭氅三生等。
例如《轅門斬子》的楊延昭、《二進宮》的楊波,《未央宮》的韓信等,即屬于蟒袍三生。穿官衣的也是蟒袍三生的一種。蟒袍和官衣的樣式基本一樣,也就是身上有繡花的,較為素凈的官服。
王帽三生指的是演員頭上戴著帝王盔或者王帽,身上穿著袞龍袍(黃色的蟒袍),在舞臺上扮演帝王之類的角色。例如《二王圖》的趙光義、《男綁子》的劉秀、《三哭殿》的李世民、《取成都》的劉璋、《逍遙津》的漢獻帝等。這些屬于王帽之類的三生戲,基本上都以唱工為主。
褶子三生所扮演的角色最多,俗稱道袍。褶子在舞臺上屬于一種便服。即根據(jù)人物身份的定位,褶子的顏色與造型均有所區(qū)別,例如,比較素凈的素褶子,純黑色的青褶子,上邊繡花的花褶子等等。舞臺角色一般指一些民間士紳、商販、店家和賦閑在家的員外與一些不得志的文人、隱士等,都是一些地位不高和暫不得志的人物,所以只能穿便服。凡是穿褶子的三生,就叫做褶子三生。而穿花邊褶子的地位卻又略高一些,比如《捉放曹》中的陳宮、《擊鼓罵曹》中的禰衡、《八義圖》的程嬰等等。而一些窮人和落魄文人只能穿青褶子,這類角色一般服飾比較樸素,所以也被稱作貧生。
箭氅三生中的“箭”是箭衣的簡稱?!半笔菓蚯椫写箅┑囊馑?。在舞臺角色定位中,這些人大多數(shù)為行伍出身或者武官出身。在戲里面很少看見他們真正有武打的場面,也沒有引兵對陣的場面。這種“箭氅”著裝,僅僅是亮明他們的特殊身份而已,比如《四郎探母·過關(guān)》中的楊延輝、《文昭關(guān)》中的伍子胥、《武家坡》中的薛平貴等等。某種意義上講,這也屬于一種人物交代。
中國有句老話,叫“以貌取人”,即看一個人是什么身份,就先觀察一下其著裝打扮,這一點恰好在戲曲中廣泛應(yīng)用。戲曲之所以這樣劃分,主要還是為了便于觀眾理解和辨認,讓觀眾更容易欣賞演員的表演特點。演員一出場,觀眾看到他的服裝和化妝,就知道他屬于哪一類角色,就可以集中精神欣賞他獨特的表演。這種劃分方法,比較表面化,跟塑造人物性格沒有太過密切的關(guān)系,但卻是必要的。
在漢劇三生眾多名角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創(chuàng)立“吳派”的“三生大王”吳天保。他是湖北漢陽人,13歲入漢口天字科班習生行,勤奮好學,未出科就頗有名聲??箲?zhàn)時期,在郭沫若、田漢的領(lǐng)導(dǎo)下,他參加了漢劇抗敵宣傳隊,為堅定和團結(jié)廣大人民群眾一致抗日起到積極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積極投入到戲曲改革活動中,演出過許多新編歷史戲和現(xiàn)代戲。他的演唱高亢激越,風格嚴謹,創(chuàng)立新腔,自成一家,形成吳派。其代表劇目有《轅門斬子》《文昭關(guān)》《打鼓罵曹》《未央宮》《哭祖廟》《斬經(jīng)堂》等?!犊拮鎻R》曾被攝制成影片。吳天保的拿手戲很多,其中最叫座的要數(shù)《哭祖廟》。該劇的情節(jié)是:三國時,魏將鄧艾攻下綿竹,進逼成都,蜀漢后主劉禪聽信讒臣之言,決定開城投降。其子北地王劉諶以背城一戰(zhàn)苦諫,后主不聽,反將他踢出宮門。劉諶看到事情無可挽回,準備以身殉國,并告訴妻子崔氏。崔氏深明大義,持劍自盡。劉諶隨即殺死兒子們,跑到昭烈廟中向祖先哭訴,自刎而死。劇中大段的反二黃唱段,高亢激昂、悲憤交加,深刻演繹了劉諶不做亡國奴的悲壯決心!
漢劇三生以“吳(天保)派”為主的三生表演,都具有高亢激昂、醍醐灌頂?shù)奶攸c。此外,漢劇三生還有一主要派系,就是表演及演唱另辟蹊徑的“尹(春保)”派三生。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尹春保以一出《二王圖》在湖北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獲得一等獎,得到省內(nèi)戲劇專家、同業(yè)人員及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數(shù)十年來,“尹派”聲腔已成為漢劇的經(jīng)典。尹春保創(chuàng)立的“尹派”聲腔具有俏麗、舒展、低回等演唱風格,其一以貫之的“高腔高調(diào)”,令人回味無窮。《二王圖》(賀后罵殿)、《男綁子》兩出戲為漢劇尹派經(jīng)典劇目,久演不衰。
綜上所述,三生行的基本內(nèi)涵就是規(guī)范化。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漢劇三生演員,都要經(jīng)過一段“由形找神,又由神到形”的艱苦磨煉歷程,需要經(jīng)過先模仿師長的形,進而找到劇中人的神,然后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自己重新“韻”之來的神,而創(chuàng)造新的形。三生人物角色的神與形是不能分開的,就像內(nèi)容與形式不能分開一樣。神是形的靈魂,形是神的體現(xiàn),最好是神形兼?zhèn)?,才能高度概括生活的必然。這個規(guī)律是藝術(shù)實踐中的客觀存在,沒有任何臆造的可能,只要以戲曲的藝術(shù)形式為其存在方式,就必須遵循這個規(guī)律。三生行只有準確把握人物恰當拼接,有效組合,才能達到內(nèi)容與形式的和諧統(tǒng)一。只有遵循這一結(jié)構(gòu)法的原創(chuàng),立足于漢劇“三生行”優(yōu)勢,并充分發(fā)揮好這一優(yōu)勢,我們才能夠創(chuàng)作出一個又一個優(yōu)秀的漢劇劇目,才能促進漢劇長期繁榮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