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麗潔
摘要:從廣義上看,音樂本身就屬于藝術、歷史、民族、政治、革命文化融合的結晶和精華。文化本身和音樂之間是緊密聯(lián)系的,學習鑒賞音樂,必須不能離開對于其背后文化的理解,否則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限制了音樂的發(fā)展邊界。音樂應當被全面、準確、有效的闡述和解釋,而這一載體應當要依托對文化的理解。
關鍵詞:小學音樂; 音樂教學;文化理解
引言:素質教育改革在我國已經推行多年,核心素養(yǎng)理念也在基礎教育階段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踐行,從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看待小學的音樂教學,其文化屬性就顯得更加的突出和特別,這是和音樂本身的文化特質是密不可分的,通過音樂教學,提升學生的人文和道德素養(yǎng),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和藝術思想,具備基本的藝術知識和思維理念,是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一大方向,也迎合了核心素養(yǎng)所提倡的引導學生形成適應社會要求和個人終身發(fā)展的能力和品質這一要求。
一、以音樂教學為途徑理解歷史文化
音樂是人類在歷史的長河中勞動、實踐、研究形成的智慧結晶,本身具有著強烈的文化屬性,而文化的形成離不開歷史的積淀,為此歷史文化是文化長廊中的璀璨明珠,更是與音樂作品、風格、發(fā)展趨勢是緊密相連的。音樂不僅是歷史文化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形式,更助推了歷史的發(fā)展和變革。小學生對歷史的認知大多是碎片化和直觀形象的。因此對于小學的音樂教學中,做好文化的理解滲透,也必須遵循這種客觀規(guī)律,把歷史的進程以更加生動語言和方式來展現(xiàn),以此贏得學生的共鳴,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讓音樂和學生的內心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讓音樂內容記錄的歷史事件、歷史進程、線索背景全面的展現(xiàn)到學生面前。突出了音樂記錄歷史重要的時刻。
以接力出版社的小學三年級音樂教材《共產主義兒童團歌》《紅星歌》《只怕不抵抗》等紅色歌曲教學為例,這里的歌詞內容都基本反映的是當年的紅色革命歷史,比如在《只怕不抵抗》里的就寫到了“手拿小刀槍,沖鋒到戰(zhàn)場”“不怕年紀小,只怕不抵抗”還配有小小戰(zhàn)士吹號的插圖,這是冼星海先生譜寫的一首抗日歌曲。而其他的兩首歌,都在歌詞中反映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中黨領導各地人民組織武裝,與日寇、國民黨反動派堅決斗爭的豪情壯志和光輝歷史,而其中的少年兒童也成為其中重要的一員。這些革命歷史的沉積,也鑄就了深刻而豐富的紅色革命文化,他們以這些膾炙人口的抗日兒童歌曲表現(xiàn)出來,就是讓學生在聆聽和歌唱歌曲的同時,能夠從腦海中思考和感受當時的戰(zhàn)爭革命景象,被這種浴血奮戰(zhàn)、敢于抗爭、保衛(wèi)家國、為了民族獨立而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和文化所打動,所感染,化激動的心情和情緒為現(xiàn)實動力,讓音樂的文化理解成為學生堅強意志、愛國主義、革命情懷培育的重要力量。老師還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放映革命電影、電視劇,讓學生以話劇形式一邊演唱革命歌曲,一邊按照歌詞的描繪出演相關的歷史情節(jié),在互動和游戲當中,體會音樂的歷史文化內涵,感受當前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二、通過音樂教學加強民俗文化的理解
我國民族種類繁多,各民族人民都產生了十分豐富和多元的文化,特別是民間還有很多喜聞樂見的民俗活動,這些都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石。當然有很多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是以歌舞的方式呈現(xiàn),音樂就是一個最為有力的表達載體,接力版音樂教材中也有很多是反應民俗文化的歌曲,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歸屬感和榮譽感,從小筑牢小學生的文化信仰之基是十分重要的。老師應當在音樂教學中,加深學生對民俗文化的理解,引導學生感悟和體會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和精華內含,增強其對于中華民族的認同和熱愛,這也是廣義上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舉措,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更是推擠核心素養(yǎng)理念在教學實踐中落地的關鍵策略。
以接力版三年級下冊《小黃鸝鳥》《天山之春》《瑪依拉》等經典的兒歌和民歌為例,有的是女聲獨唱,有的是民樂合奏,其藝術表現(xiàn)形式都是不盡相同,這反應了我國各民族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具有高度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那么這些歌有些是對一些家鄉(xiāng)日常風俗的真實寫照, 有些是對家鄉(xiāng)的風景的描繪,歌曲的節(jié)奏和韻律也是各有特點,在旋律上有的是悠揚抒情,有的是歡快激烈,老師可以把這些歌曲作為背景性音樂,之后組織學生去嘗試著表演一些民族舞蹈,以小組的形式確定各個的角色,這樣既能聆聽歌曲,又能親身的去體驗,讓音樂課堂活起來,把民俗文化零距離的讓學生去體會感受,這種內心的情感體驗,能夠激起他們對民俗文化的好奇、興趣,之后在深入的模仿和訓練中,體會其精華內涵,把舞蹈和歌曲有機的銜接起來,讓音樂的文化理解更加有立體感。對于一些民族天然環(huán)境風情的,可以結合音視頻教學,以視聽覺多重體驗讓學生沉浸在多彩的民風鄉(xiāng)風環(huán)境之中,讓文化的滲透更加的融洽透徹。
三、通過音樂教學強化藝術文化的理解
音樂本身就是藝術文化的一種。藝術文化包羅萬象,音樂和其他藝術形式也存在著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比如文學,雕塑,繪畫,等等,為此,開展音樂教學同時讓為學生拓展更多的藝術素養(yǎng),提升他們得綜合性音樂能力,也是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音樂教學的應有之意。
比如在接力版教材中六年級下冊的《金色音樂廳》就展示了歐洲等過國家的音樂館的實況,其中不僅包括了之指揮的節(jié)奏動作內容,也從側面凸顯了音樂廳的建筑風格,服飾文化,這些都為歌曲更好的演奏做了映襯。對于音樂會的欣賞禮儀有讓學生探討,這也是禮儀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
結束語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理念,去探討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文化理解的有關問題,對于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形成全面發(fā)展的能力素養(yǎng),凈化和熏陶學生的內心世界,豐富童年生活都是極為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 何桂瓊. 芻議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J]. 教育, 2016(12) : 00274.
[2]陳正. 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文化理解[J]. 文藝生活·文海藝苑, 2020, 000(00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