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籍作家與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國際視野·中國聲音·福建書寫
——閩籍作家與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2021-11-11 16:47鐘翠苗王銘東
閩臺文化研究 2021年2期

鐘翠苗 王銘東

(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福建漳州 363000)

由福建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閩南師范大學主辦,福建省臺灣香港澳門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福建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漳州市作家協(xié)會承辦,閩南師范大學閩籍作家學者研究中心、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獻與海疆文化研究所協(xié)辦的“國際視野·中國聲音·福建書寫——閩籍作家與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于2020 年12 月4 日至12 月6 日在漳州佰翔圓山酒店舉辦,來自海內外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00多位專家學者提交70多篇論文,圍繞閩籍作家學者與華文文學、東南亞及北美華文文學、臺灣文學、魯迅與華文文學、古代閩臺文等相關議題進行深入的學術研討交流,取得豐碩成果。

一、閩籍作家學者與華文文學

(一)劉登翰學術成果研究

閩籍學者在世界華文文學研究領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劉登翰則是先驅者之一。福建社會科學院劉小新副院長認為,從上世紀80 年代初期至今,劉登翰的研究經歷了三次轉向,在多個研究領域作出了卓越貢獻,他所領銜主編的文學史著作往往是相關領域開風氣之先的標志性成果。華僑大學文學院陳慶妃副教授則探討了劉登翰《過番歌文獻資料輯注(福建卷)》的學術價值。她指出,對過番歌的研究是一個追溯華人主體性生成、追溯海外華文文學學科起源合法性的過程,劉登翰歷時30年輯注過番歌,最重要的意義正在于此。

(二)閩籍作家研究

林語堂、許地山是閩籍作家中的佼佼者,作為從漳州本土走向世界的杰出作家,他們的創(chuàng)作成就和影響有目共睹,與會學者對他們尤為關注。

1.林語堂研究

林語堂與中國文化,特別是閩南文化的關系,是研究者關注的重點。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陳煜瀾教授認為閩南的地理環(huán)境深刻影響了林語堂,閩南傳統(tǒng)文化與基督教文化的沖突和融合,為林語堂學貫中西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奠定了文化和情感基礎。福建省平和縣融媒體中心黃榮才從閩南話、閩南風俗等方面解讀林語堂身上的閩南文化底色。閩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阮慧玲老師認為林語堂以道家的智慧關注時局并用道家文化解釋世界,由此形成獨抒自我、浪漫奇崛的美學品格。

更多的與會者關注林語堂的具體作品。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的曾彩宜和陳玉霜兩位碩士分別從不同角度對《京華煙云》進行解讀,前者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切入,探討小說中人物的婚戀觀。后者關注小說中的死亡書寫,表示林語堂因受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共同影響,形成了獨特的生死觀。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劉玉杰老師嘗試從《奇島》的科幻性及其視角主義進行學理化還原和闡釋。他認為,《奇島》的科幻視角主義與林語堂的幽默哲學、一團矛盾理論在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

越來越多學者從多元角度探討林語堂?!堕}南日報》社陳小玲編輯探討了林語堂“自然化”的建筑觀,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肖男碩士則分析了林語堂的教育觀。平和林語堂研究會許少梅會長綜合各方面的證據(jù),推斷出林語堂筆下的賴柏英,實為現(xiàn)實中賴柏英的大姐賴桂英。

林語堂在臺灣十年的活動也得到了關注。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鄭少茹老師認為,在“文復運動”中,林語堂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傳承以及對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性轉化的深刻思考,影響深遠。

2.許地山研究

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曾麗琴教授試圖對近四十年許地山文藝創(chuàng)作研究進行綜述。她指出,許地山文藝創(chuàng)作研究呈現(xiàn)不平衡的狀態(tài),尚有較大研究空間。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李詮林教授認為,許地山的學者身份其實更應為世所重。他指出家學淵源和以傳統(tǒng)國學為主要內容的中式學校是許地山樸實文風和樸學、小學等精細治學的源頭,而留學則是許地山接受西方教育和西方學術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徑。臺盟漳州市委員會許鋼表示,《窺園留草》是研究近代臺灣省的歷史和研究許南英、許地山父子二人的創(chuàng)作道路的重要資料,整理和出版《窺園留草(校注本)》意義重大。

3.其它作家

尚有更多優(yōu)秀的閩籍作家得到了與會者的關注,他們的文學成就也許不及林語堂和許地山,但他們的創(chuàng)作同樣有值得深度挖掘的價值。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朱雙一教授和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王昱敏老師對光復初期活躍于臺灣文壇的兩位漳州作家陳大禹和耿庸的文學活動進行了探究。他們認為,陳大禹和耿庸都對臺灣的歷史和文化有較深刻的認知和理解,與臺灣作家能夠較快建立起密切合作關系。由于同在“國統(tǒng)區(qū)”的現(xiàn)實語境下,兩人較能接受胡風的具有“主觀戰(zhàn)斗”精神的現(xiàn)實主義思想,在臺灣傳播五四新文化和中國現(xiàn)代文學,為兩岸作家的團結合作和反對腐敗官僚統(tǒng)治,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林祁教授和日本千代田國際學院栗田秀子會長認為,閩籍華文女作家元山里子“物語”系列是自傳體性質的作品,而且是非常典型的跨域寫作的范本。

在閩籍作家的詩詞創(chuàng)作方面,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張靜容教授勾畫了楊騷流落南洋時期的教育和文學活動,認為南洋苦難的生活給予楊騷獨特的人生歷練和創(chuàng)作靈感,使其南洋題材的創(chuàng)作形成三個主要傾向。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袁勇麟教授發(fā)掘了李詞傭這一作家。他首先指出,舊體詩詞是世界華文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李詞傭的人生經歷及其舊體詩詞創(chuàng)作進行了大量的考證和鉤沉,但也指出,李詞傭尚有大量新舊文體的佚文散落在當時的舊報刊上,需要學界有心人的爬梳整理。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陳銳彬碩士則分析了黃燦然詩歌的人文書寫意涵。

在閩籍作家的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福建社會科學院文學所肖成副研究員認為王昭英的散文詩情和哲理相融并存,其散文語言具有繪畫美和音樂美。華僑大學文學院倪思然老師認為阿盛的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民間故事和鄉(xiāng)野動物,匯聚了中華五四新文學的“大傳統(tǒng)”與臺灣方言寫作的“小傳統(tǒng)”。

二、東南亞及北美華文文學

作為世界華文文學版圖的兩大重鎮(zhèn),東南亞及北美華文文學都極為興盛。與會者在對這兩地華文文學進行熱烈討論時,既關注其民族認同書寫,也關注其地域特色。

(一)東南亞華文文學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文學所徐榛博士后以朵拉的微型小說為例,探討其以女性為主體的愛情敘事的內涵與書寫策略,他認為朵拉文學創(chuàng)作主題的大眾化與非典型性特征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作為華文文學作家的文化多樣性與文化身份的復雜性。華僑大學文學院涂文暉副教授分析了越戰(zhàn)時期南越華人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中的婚戀書寫,認為其普遍帶有強烈的倫理道德傾向。福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的鐘希明教授則從離散寫作與文化身份認同的視角來重新解讀、考察云鶴的創(chuàng)作現(xiàn)象。在她看來,云鶴身份認同與創(chuàng)作的根源一方面來自天賦身份的選擇,另一方面是受到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文學所賴秀俞博士表示在臺馬華新生代作家陳大為憑借重構性想象、互文性想象、具身化想象在詩歌文本中構建了獨特的“中國性”,既呈現(xiàn)出對中國文化的追索,也突顯了一種特殊的發(fā)聲位置。

廈門大學中文系蘇永延副教授認為,東南亞華文文學語言是一種帶有南中國方言與多語混合的現(xiàn)代漢語,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漢語對世界的認識與反映的表達能力,而且具有獨特的審美觀。

馬來西亞陳煥儀律師介紹了東南亞“土生華人”的傳統(tǒng)服飾“娘惹歌峇雅”及其所蘊含的文化。

(二)北美華文文學

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楊際嵐編審細讀了美籍華人女作家周勵出版的新書《親吻世界——曼哈頓手記》,從災難反思、田野調查和曼島手記三個關鍵詞入手,分析此書的獨特價值。

集美大學文學院曾麗華副教授和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田莉都對美籍華人女作家聶華苓的作品進行解讀。前者探析聶華苓小說中的美國形象,認為其前后期作品中的美國形象反映出聶華苓本人沉郁的中國情結和智性的自我思辨意識。后者研究聶華苓長篇小說的主題嬗變,認為其長篇小說主題受歷史影響呈現(xiàn)突圍——反叛——融合的嬗變過程。

重慶工商業(yè)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周之涵老師認為1970 年代初發(fā)生的海外保釣運動可以說是一場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海外留學生的左翼文化運動,正是憑借這場運動,1950年代以來中斷的臺灣左翼文化傳統(tǒng),得以在海外復蘇。

三、臺灣文學研究

臺灣文學日益受到學界關注,成果豐碩,呈現(xiàn)蓬勃發(fā)展態(tài)勢,本次研討會中臺灣文學研究也是重要的板塊之一。

(一)臺灣詩歌研究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文學所的賀迪和劉佳藝兩位博士對黃藻如《旅臺雜詠》中的臺灣書寫及其呈現(xiàn)的社會樣貌展開論述,表示《旅臺雜詠》可讓大陸讀者進一步了解光復初期臺灣情況。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文學所劉暢博士指出,作為80年代臺灣都市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林耀德對后現(xiàn)代主義的提倡與創(chuàng)作上的實踐,是面對時代變革下對多元聲音的殷切渴望與主動追求。

(二)臺灣小說研究

臺灣小說研究是臺灣文學研究的一大支柱,也是本次研討會的亮點之一,與會學者多方向選取作家作品,多角度展開分析。

1.陳映真研究

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張立本老師主張拆解《鈴鐺花》三篇的主題聯(lián)系,重返1980 年代,將《鈴鐺花》三篇放置在“島內”語境下進行細致解讀,從中反視陳映真所歷練的、復雜的島內政治與文學變局,感受其中所隱含的諸多提問的現(xiàn)實性和戰(zhàn)斗性。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皮書嘉碩士將現(xiàn)實主義從陳映真的思想脈絡中抽離出來,從思想的連貫性出發(fā)試圖論證作為接續(xù)作用的現(xiàn)實主義是怎樣在鄉(xiāng)土——現(xiàn)代——鄉(xiāng)土的脈絡下進行連接,又是如何貫穿始終的。緊接著,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林春靚碩士從胖子老莫的人生與存在主義、羅仲其的信仰與新實證主義、喬治周的美國生活與意識形態(tài)、唐倩的愛情與人生四個方面分析了《唐倩的喜劇》。最后,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鐘翠苗碩士則探討了陳映真小說中“哭”的呈現(xiàn)和內涵。

2.龍瑛宗研究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張羽教授和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李朝霞博士表示龍瑛宗不僅繼承了杜甫沉郁頓挫的現(xiàn)實主義文風和潛隱精微的心緒表達,而且對杜甫形象進行了多次重構,而龍瑛宗三次大陸“尋根”之旅,則讓其在晚年完成了近距離回溯杜甫精神的夙愿。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鄒建英博士以龍瑛宗為個案研究歷經日據(jù)時期、國民黨執(zhí)政時期的新文學作家通過白話日文和日語翻譯文學生成新文學觀和創(chuàng)作新文學的特殊途徑,以及文學語言由日語轉入中文后的創(chuàng)作概況,呈現(xiàn)臺灣文學創(chuàng)作語言的多元化和語言轉換對文學形成樣貌的深度影響。

3.其他臺灣小說研究

福建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張帆副研究員從身份認同、遷徙家族、原鄉(xiāng)想象三個方面論述連明偉的小說如何呈現(xiàn)在全球化時代下臺灣青年人新的遷徙與離散經驗。浙江師范大學國際學院的俞巧珍老師通過細讀陳紀瀅的小說《荻村傳》,發(fā)現(xiàn)“傻常順兒”及荻村人的種種生存狀態(tài)所反映的恰是時代變革過程中中國所面臨的現(xiàn)代民族國家體制與國民精神難以達成良性互動的問題。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來自韓國的薛熹禎博士認為林奕含的長篇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表現(xiàn)出被傳統(tǒng)男權文化遮蔽的隱秘心理。

(三)臺灣文學與報刊、新電影關系研究

文學的發(fā)展與傳播媒介息息相關。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鄒斌老師表示臺灣鄉(xiāng)土文學不僅為新電影提供了材料基礎,也給新電影選材主題提供了思路上的參考。福建社會科學院文學所陳美霞副研究員借助《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民報》等報刊雜志,結合林獻堂、蔣渭水等詩人的文化實踐,梳理了日據(jù)不同時期臺灣士人精神風貌及其嬗變軌跡。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文學所黃茜博士就1930年創(chuàng)刊的《三六九小報》中對“西洋知識”以及對《申報·自由談》的轉載等概況進行介紹,并關注該報刊終刊行為的象征意義。

(四)臺灣地區(qū)其他研究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吳舒潔博士認為胡風編譯的《山靈:朝鮮臺灣短篇集》通過對日本殖民地文學的轉化,提出了弱小民族革命主體的思考。從東亞弱小民族文學到東北文學的轉喻,打開了民族內外的連結,形成了左翼文化政治在民族話語與階級話語之間新的論述空間。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肖魁偉老師從十九世紀西方人眼中的臺灣少數(shù)民族形象分析“蠻族想象與殖民擴張”的關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吳思捷博士從徐復觀和楊逵的友誼出發(fā),探討了1960~1970 年代兩岸作家的和解與合作。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王茹老師從自己與張曉風的交流出發(fā),認為張曉風的為人和創(chuàng)作都充滿了情感。

總而言之,臺灣文學的研討從分析對象涉及的時間來看,從十九世紀到日據(jù)光復初期到七八十年代一直到本世紀,基本涵蓋了所有時間段;從分析對象而言,也涵蓋諸多分析范疇。由此可見,這個學科是充滿活力的。

四、魯迅與華文文學

中山大學中文系(珠海)胡星燦副研究員敏銳地注意到了新馬魯迅詩學研究與華人身份意識是一種“互證”關系,他以鄭子瑜、方修、林萬菁為例,呈現(xiàn)20 世紀新馬魯迅詩學研究和華人身份意識的變遷,并透視兩者間的“互證”關系。中山大學中文系(珠海)馬峰副研究員以新馬華文文壇最具代表性的華文期刊《蕉風》作為考察點,借由第一手資料的原始爬梳進而重返歷史現(xiàn)場,探究魯迅在新馬文學場域和社會場域的多元影響譜系。暨南大學中文系溫明明副教授則以黃錦樹為例專門探討了馬華作家黃錦樹對魯迅《故鄉(xiāng)》的接受和變異。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石瑤碩士比較了魯迅與龍應臺的不同文明觀及其作品呈現(xiàn)。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徐紀陽教授對1950 年代冷戰(zhàn)文化中的《阿Q 正傳》展開研究,認為就職于右翼公司而受左翼公司所邀擔任《阿Q 正傳》編劇的姚克在劇本改編過程中既拒絕迎合市場庸俗策略,也極力淡化作品的政治色彩,謹慎處理階級斗爭等敏感題材,種種限制所帶來的欲言又止的張力,使得該片成為《阿Q正傳》改編史上的成功之作。

五、古代閩臺文學及其它相關議題

(一)張愛玲小說研究

閩南師范大學胡明貴教授和周艷碩士都對張愛玲的小說展開研究。前者探討了舊小說對張愛玲創(chuàng)作的影響,認為張愛玲激活了這一傳統(tǒng)又受其制約。后者則認為張愛玲筆下的婚戀書寫指出中國女性解放的困境。

(二)古代閩臺詩歌研究

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季金雷碩士認為林景仁詩歌具有深刻的自潔精神,詩風奇詭,力求以詩詠史,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陳良武教授由抄本《熙朝崇正集》出發(fā)研究晚明閩地士人與中西方文化交流。

(三)文人友誼及文人創(chuàng)作心態(tài)變遷研究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李朝霞博士從文人間的友誼研究,梳理了丘逢甲與邱菽園、葉季允、林文慶等人的南洋交往,探討丘逢甲的漢詩酬唱與漢學傳播。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楊艷華副教授則著眼于南明渡臺遺民文人的生平創(chuàng)作及心態(tài)變遷研究。

(四)新時代文學發(fā)展研究

福建社會科學院文學所陳舒劼副所長立足于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強調增強“四力”與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具有緊密的內在聯(lián)系。福建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劉桂茹副研究員以新媒體語境下閩南文化的美學表達與對外傳播為中心展開研究,指出當前閩南文化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寶貴建議。

(五)其他文學研究

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向憶秋副教授從閩南民間神話和臺灣少數(shù)民族民間神話入手,認為兩者具有共同的神話類型,但也存在明顯差異。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孟歡博士則探討了《病玉緣傳奇》麻風故事中的女性遭遇,表示該戲劇表現(xiàn)出對麻風女為代表的女性患者命運的關心,但仍缺少對女性內在自覺的描摹。閩南文化研究院的尹秋月博士對鄭振鐸文學史研究進展開述評。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系王娜娜博士以《圣經》和《罪與罰》中的殺人案件為例,辨析兩起“殺人”事件,多方面探討信仰和“罪”與“罰”的關系。

誠如李詮林教授所總結的,這是一次地方性知識和世界的對話,是福建文化的新時代闡釋。本次會議的幾大亮點:一是選題廣泛,水平高,研究極具深度;二是首次有老撾、越南的專家學者參加福建的學術研討會;三是年輕學者成為群體性的學術展現(xiàn)。

鄂尔多斯市| 华容县| 进贤县| 闸北区| 新平| 金塔县| 上蔡县| 法库县| 新晃| 高青县| 花莲县| 醴陵市| 营山县| 西藏| 开化县| 东乡县| 湛江市| 陆河县| 都匀市| 琼结县| 施秉县| 雷州市| 蒲江县| 莒南县| 博爱县| 正镶白旗| 新营市| 荣昌县| 凉城县| 花垣县| 扎赉特旗| 新蔡县| 定结县| 民和| 嘉荫县| 广元市| 额敏县| 延寿县| 遂川县| 简阳市| 双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