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消權到增權:老年失獨婦女養(yǎng)老問題因應新思路

2021-11-09 04:10陳文華
社會工作與管理 2021年2期
關鍵詞:養(yǎng)老

摘要:養(yǎng)老問題是失獨群體面臨的最現(xiàn)實的困境,而在中國獨特的社會脈絡下,老年失獨婦女的養(yǎng)老問題值得特別關注。以病理觀為基礎的養(yǎng)老方式并不能有效化解老年失獨婦女的養(yǎng)老風險,整合微觀個體和宏觀結構改變的增權式養(yǎng)老應成為新思路。老年失獨婦女養(yǎng)老消權存在三大來源,分別是個人層面資源缺失及效能不足、人際層面負向互動和群我排斥、制度層面的政策缺陷和結構壓迫。而加強老年失獨婦女的養(yǎng)老能力建設、激發(fā)權能感、加強社會公眾教育和社會化養(yǎng)老模式建設、消除障礙和歧視、加強公平正義的制度建設以及有效保障失獨養(yǎng)老權利,是實現(xiàn)從消權式養(yǎng)老向增權式養(yǎng)老轉變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增權;消權;老年失獨婦女;養(yǎng)老

中圖分類號:C9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7640(2021)02-0041-08

一、研究背景

“失獨”,即獨生子女死亡,是極具中國特色的社會議題。我國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在客觀上達到了控制人口的目的,但也帶來了巨大的社會風險。穆光宗指出獨生子女家庭在本質上是風險家庭,“失獨”的性質屬于“政策性失獨”,而非“選擇性失獨”[1-2]。盡管我國已全面放開二孩政策,但在獨生子女政策背景下已產生的失獨問題須以正視,這影響到成千上萬蒙受失獨之痛的家庭生活福祉。據(jù)《中國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報告(2013)》顯示,2012年,中國至少有100萬個失獨家庭,且每年以7.6萬個數(shù)量不斷增加。[3]陳恩根據(jù)第六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推算,截至2010年,廣義的失獨家庭(含暫時性失獨)規(guī)模為851.7萬個,狹義失獨家庭(即永久性失獨)為63.5萬個以上。[4]在失獨群體中,失獨婦女的數(shù)量不容小覷。國家統(tǒng)計局人口和就業(yè)統(tǒng)計司課題組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推算,中國大陸30—64歲婦女中的失獨婦女為67萬人,其中45—64歲的失獨婦女為30.48萬人。[5]王廣州估算35歲及以上失獨婦女數(shù)量在140萬人左右,即使全面二孩生育政策調整后,2015年到2020年每年凈增35歲及以上失獨婦女總量在6萬人以上,且失獨婦女大齡化趨勢嚴重,2015年在35歲及以上失獨婦女中,40歲及以上失獨婦女占87.54%,49歲及以上的占50.06%,60歲及以上的占20.53%;在35歲及以上失獨婦女中,增長幅度最大的是60歲及以上失獨婦女。[6]

失獨群體面所臨的最現(xiàn)實的困境就是養(yǎng)老問題[7]。失獨使得傳統(tǒng)以家庭為核心的養(yǎng)老方式難以為繼,同時我國養(yǎng)老保障制度又尚未完善。多項研究表明養(yǎng)老問題是失獨群體普遍關心的現(xiàn)實問題。陳筠調查發(fā)現(xiàn),失獨家庭中非常擔憂養(yǎng)老問題的人占19.32%,比較擔憂的比例達到40.91%。[8]孫靜調查顯示,有72.4%的失獨家庭對養(yǎng)老問題表現(xiàn)出較強的擔憂。[9]失獨婦女日常生活主要依靠勞動收入,隨著年齡的增長,養(yǎng)老問題尤其令人擔憂。[5]失獨婦女與失獨男性相比,在生理、心理、家庭關系及社會地位等方面具有弱勢性,[10]集“老”“婦”“獨”等特征于一身的老年失獨婦女,在中國獨特的社會脈絡下,面臨著不同于一般老年群體的養(yǎng)老風險,老年失獨婦女養(yǎng)老問題值得特別關注。

二、已有研究對失獨養(yǎng)老問題的看法

自2001年以來,學者們在失獨困境、法律及權益保障、精神及心理慰藉、社會幫扶、社會保障、社會融入、養(yǎng)老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豐富的失獨研究成果。其中,養(yǎng)老問題一直是失獨研究的熱點議題。截至2020年1月,在中國知網(wǎng)以“失獨+養(yǎng)老”為主題,可檢索到518篇期刊文獻和342篇碩、博士論文。這些文獻從不同層面對失獨養(yǎng)老問題進行了探討。

諸多學者指出,與其他老年人相比,失獨老人對經(jīng)濟扶助、精神慰藉、健康醫(yī)療、日常照料等方面的需求更為迫切。[11-14]而且,他們還面臨心理疏導、尊重(“去歧視化”)、法律救助、文化社交等特殊性需求。[15-17]他們在養(yǎng)老上面臨更多困境和風險,表現(xiàn)在經(jīng)濟來源受損、精神創(chuàng)傷、生活無人照料、疾病纏身、因法律制度缺失使得入住機構以及收養(yǎng)子女難、社會排斥與融入困難、社會支持不足、扶助制度欠缺、社會養(yǎng)老體系發(fā)展不成熟等。[13-14,18-19]

基于此,多種養(yǎng)老策略與路徑被紛紛提出,可梳理為三點。一是構建多元主體共治的養(yǎng)老保障體系。政府要完善保障制度,加大扶助;社會和社區(qū)要積極幫助和關懷,營造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幫助失獨者融入社會;失獨者要提高自我治療,實現(xiàn)個人優(yōu)勢。[13-14,20]其中尤為重視政府的作用,有學者認為,對失獨家庭而言,當家庭養(yǎng)老方式失去之后,他們就只能依賴國家和社會[21],為失獨者提供保障是國家和政府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福利性養(yǎng)老是失獨者的基本權利。[22]吳崢嶸、劉太剛從需求溢出視角出發(fā),建議精準定位政府責任范疇,并將政府責任分為直接責任和間接責任。[15]二是失獨專向化養(yǎng)老。鑒于失獨群體的特殊性和弱勢性,一些研究指出在法律、經(jīng)費、場地、組織上為失獨群體提供保障。有學者建議專門制定《失獨家庭社會保障條例》,從立法上提供基本保障;[18]設立專項救濟基金或保險制度,??顚S茫U橡B(yǎng)老;[18,23-24]建立專門的養(yǎng)老機構或活動中心,避免監(jiān)護人缺位,成立失獨自組織,促進群體內部交流和精神慰藉,避免受到心理傷害,[24-25]但亦認為失獨自組織也可能導致社會隔離,形成亞文化圈,不利于融入,失獨群體養(yǎng)老應“正常化”[26]。三是實行創(chuàng)新性及分類化的養(yǎng)老模式。社區(qū)居家養(yǎng)老模式是重要方向,鐘點托老、招租養(yǎng)老、以房養(yǎng)老、互助養(yǎng)老是可建立的新型養(yǎng)老模式。[25,27]還可根據(jù)失獨者的經(jīng)濟收入、婚姻及居住情況、文化水平等提供不同的養(yǎng)老模式和內容,針對低收入家庭,降低養(yǎng)老機構的收費標準,提高救助標準,可采取“生存型養(yǎng)老模式”;而對于夫妻雙方都健在、條件較好的家庭可推進“居家型養(yǎng)老模式”;高收入、知識分子失獨家庭可采取“發(fā)展型養(yǎng)老模式”。[28]

總之,已有研究在失獨養(yǎng)老需求、困境、策略以及模式上積累了相對豐富的成果,但仍存在待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一是失獨婦女養(yǎng)老的特殊性。已有研究缺乏性別視角,容易將失獨群體作為一個同質整體對待。實際上,老年失獨婦女在生理健康、經(jīng)濟收入、家庭地位和角色、社會支持等方面不同于男性,會面對與性別相關的特殊養(yǎng)老問題。但在中國知網(wǎng)以“失獨+婦女(母親或女性)”為主題,僅檢索到14篇文獻(含7篇碩士論文),其中只有1篇專門探討失獨婦女養(yǎng)老問題,故對失獨婦女養(yǎng)老問題的研究在未來應得到加強。二是多以病理觀為基礎。絕大多數(shù)失獨養(yǎng)老研究過于關注失獨者的弱勢與問題,尤其重視外在力量如以政府為主導的救助與扶助,這種應對養(yǎng)老問題的思路應當受到檢視。因為把失獨者一味“問題化”為脆弱、依賴的客體,被動地等待、接受和配合各種扶助制度安排,并不必然能有效解決養(yǎng)老問題,反而可能使得失獨者進一步消權。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失獨者為避免二次傷害拒絕他人幫扶介入的情況。[29]因為拯救與人們的無力感之間,有著一種共謀關系,拯救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使壓迫永遠存在。[30]失獨群體盡管陷入困境,但作為主體,其是具有能動性與力量的,介入的方向應是創(chuàng)造條件挖掘和促成其優(yōu)勢與力量,失獨者獲得應對養(yǎng)老問題的效能、信念,共同推動外在的不利環(huán)境改變,獲得權力、資源與機會,從而真正走出養(yǎng)老困局。盡管少數(shù)研究從抗逆力、優(yōu)勢視角切入,已經(jīng)觸碰到失獨者個體效能,但對他們所置身的不公平社會結構缺乏深刻揭露和剖析。對失獨養(yǎng)老問題的思考既要重視個體的力量,也要提高對制度結構性因素的分析,同時整合宏觀結構與微觀個體的一種更全面的增權視角在應對失獨養(yǎng)老問題中必不可少。

三、老年失獨婦女增權式養(yǎng)老的理論基礎

增權(empowerment),也常被稱為賦權、充權、增能、權能激發(fā)、增強權能。該理論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種族問題研究,后來擴展到各類弱勢群體研究,已成為社會工作學中一個極具代表性的理論。

(一)增權的概念內涵

此一術語與“權力”“無權”密切相關。權力不外乎指人們所擁有的能力,但這種能力不僅表現(xiàn)為一種客觀的存在,而且表現(xiàn)為人們的一種主觀感受,亦即權力感,無權也不單是指人們缺乏能力或資源,同時亦是指人們會通過一種內化過程,形成一種無權感。[31]最早對增權概念給出定義的是Solomon,他認為增權是一個過程,通過辨認造成權力障礙,進而發(fā)展和執(zhí)行可消除間接權力障礙(如無助感、宿命觀、自我認同低)和直接權力障礙的具體策略,目的在于減少被恥辱烙印化之群體成員由負面評價造成的無權。[32]與之不同的是,Rappaport指出增權是一個過程,是人們、組織和社區(qū)對其事務獲得控制的機制。[33-35]Kieffer認為,增權可提升正向的自我概念及自我認知,增強自信,從而獲得更多的政治及社會資源,[36]他更明確提出了權力的客觀性面向和增權的多元維度。Radovi?特別提出,社會工作中的增權被理解為一個有目的的過程,包括人們獲得權力、在他們的生活中掌握權力、獲得更多社會資源的機會,以達致個人和集體目的的計劃和行動。增權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增權的最終結果導致社會資源途徑的改變和被剝奪的個人、團體或社區(qū)社會權力的增加。[37]可見,增權的定義存在過程—結果、主觀—客觀、個體—社會、微觀—宏觀等多個面向。

學者們對增權概念的使用常常是模棱兩可的,偏向宏觀面向的學者通常把增權描述成集體政治權力增加的過程,忽視了個體權力感的改變;偏向微觀層面的學者把增權描繪成個體增加控制感或權力感,而忽視結構安排上是否變化;而第三類學者則試圖把這兩種取向結合起來。[38]實際上,個體微觀層面的增權和集體宏觀層面的增權是一體兩面的。如果只有個人性增權的理解,很容易變成說道者,而非將個人增權和更廣闊的社會情境聯(lián)系起來的促進者。[39]同時只有集體宏觀層面的增權幾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因增權并非外界賦予案主權力,而是挖掘或激發(fā)案主的潛能,[31]是案主自身優(yōu)勢和力量的發(fā)揮達到一種積極的自我掌控狀態(tài)。[40]Torre認為,增權概念至少有三個主題:第一,從個人成長開始并可能在更大的社會變遷中達到頂點的一個發(fā)展過程;第二,以自尊、效能和控制感等增強為標志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第三,源于社會運動的解放,該社會運動從對無權者的教育和政治化開始,而后會包括無權者獲得權力和改變維持壓迫之結構的集體努力。[41]

(二)增權理論的主要觀點

增權理論假定人是有價值、有能力的,個人、群體的權能是可以改變的,他們之所以產生無權感,是由其與環(huán)境互動中的負性經(jīng)驗所致,而這些無權感及諸如政策、制度等環(huán)境障礙又反過來阻礙個人潛能的發(fā)揮及實現(xiàn)人與環(huán)境的有效互動。[42]Solomon將造成權能的缺失和無權感原因細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個人的負向自我評價,是其對自己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自身能力的不正確認識造成的;二是人與社會環(huán)境間互動的負向經(jīng)驗,如受到過羞辱、不公平對待等;三是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如資源分配不均、歧視等。[32]

因此增權的介入包括從個人微觀至宏觀社會結構的多個層面。Gutierrez認為,增權涉及個人、人際和政治等三個層面,個人層面上的增權聚焦于個人發(fā)展、個人權力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方式;人際層面上的增權強調使個人可以有更多影響他人能力的具體技術的發(fā)展;政治層面上的增權強調社會行動和社會改變的目標。[38,43-44]與之接近,Zimmerman等認為,增權涉及個人、組織和社區(qū)等三個層面:在個人層面上,增權包括參與行為、施加控制的動機、效能和控制感;組織層面上的增權包括共同領導、發(fā)展技巧的機會、擴展有效的社區(qū)影響;社區(qū)層面的增權由受到增權的組織構成,包括公民參與社區(qū)決策的機會、容許在沖突期間公正地考慮等多種觀點。[45-46]

(三)老年婦女增權的特殊性

增權理論應用廣泛,具體在婦女尤其是老年婦女身上,要有效結合群體的優(yōu)勢與特征。傳統(tǒng)增權觀很難看到老年婦女的優(yōu)勢,女性主義增權觀難以滿足老年婦女的多種需求,必須對老年婦女的增權概念重新定義,老年婦女增權再定義中需要包括聯(lián)結和關聯(lián)的價值、共同體和集體利益以及社會權力現(xiàn)實。[47]Stein指出,婦女個體經(jīng)驗和能力對于制度結構的影響有限,婦女增權必須采用群體增權戰(zhàn)略,以達到重新分配權力和資源、減少社會不平等的目的。[48]而李強、許松認為,婦女增權的焦點在于發(fā)展婦女個人的權力感和自我效能感,消除性別歧視,解構父權性別等級制度,并提到婦女增權必須通過一定的政治制度來體現(xiàn),制度增權可為婦女增權提供合法性,對各方權力加以約束,使婦女能和外部力量達成平衡,確保婦女權益。[49]

總結來說,增權理論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目標或結果;既是一種主觀心理狀況,也是資源和權力實現(xiàn)的客觀改變。增權的基本價值是要協(xié)助弱勢群體激發(fā)潛力,促進環(huán)境與結構的改變,從而實現(xiàn)社會公正,提升生活福祉。由于弱勢群體消權的來源眾多,在增權的介入層面也涉及個體、人際或組織、社區(qū)和政治等多個方面。老年失獨婦女受到失獨、性別、年齡等多方面的歧視和“壓迫”,他們在養(yǎng)老上陷入了權能消失的境地,是應當特別關注的弱勢群體,而增權是可用來幫助老年失獨婦女應對養(yǎng)老困境的重要策略和思路?;诖?,本文將從增權視角來分析老年失獨婦女的養(yǎng)老問題,在從個人、人際、政治層面探究老年失獨婦女養(yǎng)老消權原因的基礎上,找出老年失獨婦女“增權式養(yǎng)老”的出路。

四、老年失獨婦女養(yǎng)老消權的成因分析

依據(jù)增權理論,失獨婦女養(yǎng)老消權不是單一的個體因素所致,還存在更深層次的社會成因,如老年失獨婦女在人際互動和制度結構性環(huán)境中面臨諸多排斥和歧視,處于人際疏離和不公正的處境中。個體、人際和制度等各層面的因素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彼此交互作用的,共同導致了失獨婦女應對養(yǎng)老問題的信心不足、效能感低、自我養(yǎng)老資源缺失、人際支持不足,以及制度保障有限且存在性別二元和文化區(qū)隔的結構性壓迫。

(一)個人層面:資源缺失,效能不足

失獨事件發(fā)生后,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老年失獨婦女在個體層面發(fā)生了一系列難以有效應對的改變,從而導致其在養(yǎng)老方面出現(xiàn)了消權,這些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其一是自我養(yǎng)老資源缺失。“養(yǎng)兒防老”是中國傳統(tǒng)且最主要的養(yǎng)老模式,子女的去世直接動搖了家庭養(yǎng)老的根基,子女已不可能給老年失獨婦女反哺養(yǎng)老資源。不少子女是因病去世,不僅耗費了大量家庭積蓄,甚者更使家庭負債累累,使老年失獨婦女陷入“人財兩空”的境地。此外,失獨婦女由于長期扮演家庭照顧者角色,所以在工作、收入以及健康方面存在明顯劣勢,導致其在晚年對配偶在經(jīng)濟上有依附性。但失獨事件本身可能導致夫妻之間產生怨恨,引發(fā)家庭矛盾,且很多大齡女性在自我已喪失生育能力但丈夫仍有生育能力的條件下,失獨婦女可能被迫離婚。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失獨家庭離婚率較高,且離婚的失獨女性遠遠高于失獨父親,失獨父親的婚姻替代選擇水平更高,且女性多數(shù)是“被離婚”。[10]失獨給失獨父母帶來了沉重打擊,影響了其身心健康。由于女性平均預期壽命長于男性,國家統(tǒng)計局人口和就業(yè)統(tǒng)計司課題組利用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分析認為,失獨婦女喪偶比例是獨生子女母親的兩倍,年齡越大,喪偶比例越高,失獨婦女喪偶比例從30—34歲組的0.7%上升到60—64歲組的20.4%。[5]可見,老年失獨婦女易因配偶離世或離異而成為“雙失老婦”,家庭養(yǎng)老資源面臨進一步弱化風險。但與之相反的是,老年失獨婦女隨著年齡的漸長,對養(yǎng)老資源的需求呈上升趨勢。老年失獨婦女在喪子打擊下,容易出現(xiàn)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甚至心理問題進一步軀體化,身心健康程度明顯低于非失獨群體,其對經(jīng)濟、醫(yī)療及照顧等方面的資源需求增加,自身處于養(yǎng)老資源供需失衡狀態(tài)中,加劇了老年失獨婦女養(yǎng)老消權。

其二是應對養(yǎng)老的自我效能不足。在傳統(tǒng)“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下,女性在生育、養(yǎng)育子女上付出了頗多心血,正所謂“母子同心”,母親與孩子的依戀關系普遍強烈,孩子的離開對母親打擊巨大。老年失獨女性的角色、權利、義務被中斷,其自我意識的一致性、連續(xù)性和協(xié)調性被意外停止,產生角色喪失和角色認同危機。[50]而中國傳統(tǒng)家庭觀念賦予的社會對婦女的角色期待是承擔好照顧職責。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固化增強了老年失獨婦女的挫敗感,婦女易因失獨自認為或被指責為未盡好母性天職。在此基礎上,“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文化心理生成了老年失獨婦女的“羞恥身份”,她們容易接受“斷了香火沒有顏面”“愧對先人”的觀念,自我價值感和效能感普遍偏低。鄭佳然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失獨導致母親普遍產生生活信心不足、自尊心受挫、人際關系緊張等自我認同問題。[51]謝啟文指出,因客觀環(huán)境限制,失獨者自我權力認同逐漸轉變成“習得性無助”心理,他們會認為自我行動不能產生有用結果,從而喪失生活動機,陷入沮喪。[52]失獨婦女甚至會采信宿命論,認為是“命不好”“上輩子欠的債”“報應”。諸如此類的消極狀態(tài)限制了老年失獨婦女改變的動力和能力,使她們對老年生活充滿了悲觀情緒,而自我效能感低下又會導致其獲取社會資源的機會減少,隨之易陷入養(yǎng)老消權的惡性循環(huán)。

(二)人際層面:負向互動,群我排斥

失獨使得老年婦女在人際互動中面臨諸多困境,產生了社會交往的負向經(jīng)驗,導致群—我雙向排斥,在養(yǎng)老問題上陷入消權,具體情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

其一是主動撤離原有人際圈。老年失獨婦女在遭受失獨打擊后,精力耗損,敏感且自卑,害怕談及與子女相關的話題,懷疑他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自己。而中國人向來重視家庭生活,非失獨者對老年失獨婦女的心理狀況缺乏認識或同理,習慣圍繞子孫話題拉家常。在這種互動模式中,老年失獨婦女難免產生負向體驗,甚至過分解讀他人的話語內涵,建構出對自我歧視的想象。為避免再次傷害,她們往往躲避熟人來往,刻意拉開人際距離,導致原有的社交圈萎縮。沈慶群調查發(fā)現(xiàn),在失獨女性中,選擇和親戚斷絕來往的占62%,害怕遇見鄰里的超過70%,極少參與社區(qū)活動和聚會。[10]自我封閉和隔絕實際上會給老年失獨婦女帶來極為不利的后果,導致她們在需要養(yǎng)老支持之時無力有效調動人際資源。

其二是在社會交往中被污名和排斥。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多子多福,子嗣代表著福氣和興旺,獨生子女死亡后,失獨父母在“生育場域”中占據(jù)的位置發(fā)生了根本性逆轉,[53]降低了失獨婦女獲取和交換養(yǎng)老資源以及人際互惠的機會與能力。如鳳凰衛(wèi)視錄制的《活著》這一失獨者節(jié)目所揭示的,親戚們擔心她們沒有償還能力,倘若不幸去世無人繼承債務,害怕借錢給失獨婦女。更甚者是,在迷信思想的影響下,老年失獨婦女易被視為“遭報應”“命硬,克子,克夫”,被貼上“掃把星”“不祥之人”等標簽,一些非失獨父母回避與老年失獨婦女交往,以免“觸霉頭”。[54]此外,輿論媒體偏向悲情化敘事,失獨者趨向同質化交往,思維極化,加之多次較大規(guī)模的進京上訪事件[55]曝光,失獨群體易被視為“祥林嫂”“刁民”,非失獨父母為避免“攤上麻煩事”,在日常互動中排斥和疏離老年失獨婦女。

(三)制度層面:政策缺陷,結構壓迫

政策缺陷是老年失獨婦女養(yǎng)老消權不可忽視的因素。一方面,老年失獨婦女養(yǎng)老面臨政策性阻礙。其表現(xiàn)為領養(yǎng)條件苛刻,程序繁雜,失獨婦女難以成功領養(yǎng)到健康子女;而住院手術和入住養(yǎng)老院規(guī)定監(jiān)護人簽字,綠色通道難以真正執(zhí)行,制造了老年失獨尤其是失獨失偶婦女享用醫(yī)療和養(yǎng)老照顧服務的障礙;實行男女差別對待的退休年齡制度,排除了婦女在正規(guī)勞動市場同等就業(yè)的權利,但不少失獨婦女并沒有享受社會養(yǎng)老保險或退休金水平低,加之女性平均預期壽命長,加大了失獨婦女晚年貧窮的風險。另一方面,政策對老年失獨婦女養(yǎng)老支持不足。迄今暫無專門針對失獨群體的立法,盡管自2013年以來,國家陸續(xù)出臺了計生特殊困難家庭扶助政策,但政策層次不高,權責關系模糊,定位為“扶助”,而非“補償”,加深了失獨群體觀念的分化;[56]經(jīng)濟扶助金偏低,政策待遇不一,城鄉(xiāng)、地域差異大,且經(jīng)濟扶助主導的失獨保障政策難以解決多重困境,對精神、醫(yī)療、領養(yǎng)、照料等方面的需求回應不足且難以落實;失獨政策落實、福利傳輸欠缺專業(yè)性,不夠人性化,如對失獨者個人隱私保護不足,將失獨者身份公之于眾,[57]上門慰問走過場,變相消費失獨者的痛苦,[58]拉大了政策的制定者、執(zhí)行者與失獨婦女的心理鴻溝,帶來了老年失獨婦女在養(yǎng)老受助中被消權的意外后果。

除了政策設計不完善和執(zhí)行不力外,性別歧視和文化污名是造成老年失獨婦女養(yǎng)老消權的結構性力量。誠如前言,傳統(tǒng)社會將婦女的地位、榮辱和生育子女捆綁,婦女的社會價值被窄化為傳宗接代、延續(xù)香火,因而失獨后婦女在家庭、家族和社會中的地位下降,被責備為母職失當,男性以生育為由提出離婚也被社會所接受,這本質上是父權制下性別不平等的體現(xiàn)。男權社會以犧牲女性利益為代價,賦予男性支配性特權,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處于劣勢,加重了失獨婦女在年老之際脆弱化的程度。此外,重視香火傳承的文化心理和“霉運說”等封建迷信思想交織作用,反映了非失獨群體對無后或子女死亡的集體恐慌。這源于國人最原始的自保心理,并體現(xiàn)出人類理性的脆弱性。為擺脫恐懼與焦慮,群體凝聚尋找替罪羔羊,區(qū)隔“異類”,對“他者”加以防范、排斥、敵視,甚至進行儀式化施暴,以使得群體內部獲得安全感,而社會弱勢群體往往最容易淪為替罪羊。在非失獨家庭占主流的社會中,失獨者無疑是弱勢群體。老年失獨婦女因為子女死亡,被污名、貶損和妖魔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主流社會恐懼失子的替罪羊。在這種不公正的結構性環(huán)境下,老年失獨婦女難以擺脫養(yǎng)老消權的牢籠。

五、老年失獨婦女增權式養(yǎng)老的路徑分析

增權式養(yǎng)老不僅意味著需要幫助失獨婦女減少“無權感”,獲得自我掌控老年生活的信心和能力,實現(xiàn)自助,同時也要建立有利于她們養(yǎng)老的公正環(huán)境,消除障礙和歧視,獲得資源和機會,保障其正常養(yǎng)老的權利。老年失獨婦女實現(xiàn)養(yǎng)老增權,可從個體、社會和制度等角度切入。

(一)個體增權是老年失獨婦女應對養(yǎng)老問題的前提

個體增權是指個體控制自身生活及對所處環(huán)境影響的能力提高,掌控感、自我效能感和滿足感明顯提升。老年失獨婦女要實現(xiàn)增權式養(yǎng)老,從個體面向來說,一是老年失獨婦女應加強自我心理建設,重新尋找和定位生活的本質和意義。將哀傷看成是個體自然的生命歷程,以更積極的方式與離世子女保持聯(lián)結,將自己從失獨的陰影下解脫出來,實現(xiàn)人格重整,從關注負向體驗轉向關注給個體生命帶來的正向意義和成長,并發(fā)現(xiàn)自己的能動性、力量與優(yōu)勢,以更理性和積極的方式來看待老年生活,獲得順利度過晚年生活的信心。二是老年失獨婦女應提升自我主體意識,破除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以及封建迷信思想的束縛。挑戰(zhàn)傳統(tǒng)性別角色定式和善惡報歸因的思維慣性,認清自身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多元價值,解構“孩子離世是母親失職”的論述,打破“克子”“天命”等宿命觀,不將孩子作為自我成就和養(yǎng)老保障的唯一來源,相信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命運,以更加主體的姿態(tài)來認識和面對養(yǎng)老問題。三是應充分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加強自我養(yǎng)老能力建設。已有研究表明,婦女在個性、抗逆力、建立關系、與社會的聯(lián)結以及尋求社會支持上本來存在優(yōu)勢。[50,59]一方面老年失獨婦女應積極利用自身既有優(yōu)勢,積極參與市場、社會互動,累積經(jīng)濟與人際資本,為自我養(yǎng)老爭取和創(chuàng)造支持性的環(huán)境;另一方面應加強相關能力建設,包括與子女相關的話題人際脫敏能力、就業(yè)能力、理財能力、組織參與能力以及利益訴求表達等方面,提高影響和改變養(yǎng)老環(huán)境的能力。綜上,老年失獨婦女在個體層面應從心理、意識和能力等方面來調整,為養(yǎng)老增權做好準備。

(二)社會增權是老年失獨婦女擺脫養(yǎng)老困境的基礎

老年失獨婦女陷入養(yǎng)老困境與社會的區(qū)隔和排斥有關。作為社會邊緣群體,她們自身力量和資源有限,需要社會外力的推動和激發(fā),只有主客體雙向的良性互動才能真正達到養(yǎng)老增權的目的。一是加強對社會大眾的教育與引導,倡導性別平等觀念,消除對老年失獨婦女的污名和疏離??茖W宣傳老年失獨婦女形象,更全面認識失獨婦女群體的內在特征,教導和失獨敏感人群交往的基礎知識和技巧,學習尊重,包容差異,肯定老年失獨婦女的內在品德和社會貢獻,推動非失獨人群與失獨人群正向互動、融洽共處,擴展老年失獨婦女的人際支持網(wǎng)絡。同時要加強死亡教育,讓她們了解死亡的本質,認識生命的有限與脆弱,以理解的態(tài)度看待個體生命歷程中的生老病死,珍惜和敬畏生命,而不是因為恐懼死亡而排斥和污名化失獨群體。祛除封建迷信思想,打破舊有的生死觀念,將與老年失獨婦女的交往正?;?,并以更加同理的姿態(tài)關心和關愛老年失獨婦女。二是大力推進多元社會化養(yǎng)老模式,助力老年失獨婦女老有所養(yǎng)。老年失獨婦女具體的養(yǎng)老模式選擇應結合其身體健康狀況、經(jīng)濟收入、非正式支持的可得性以及個體偏好等多方面因素來決定。社會可整合普通老人的養(yǎng)老需求以及老年失獨婦女的特殊性,為失獨婦女養(yǎng)老提供普適性以及差異性的養(yǎng)老方式??紤]到老年失獨婦女并無子女繼承財產,以房養(yǎng)老、以租養(yǎng)老等都是可探索的新型養(yǎng)老模式。此外,要在“返回社區(qū)”的理念下,重點加強社區(qū)養(yǎng)老建設,通過新公民意識的提高、政府和社區(qū)伙伴關系的建立以及服務使用者的積極參與,構建關懷型社區(qū)(caringcommunity)[60],提供人性化、正?;?、參與式且有專業(yè)保障的照顧服務,為失獨老年婦女養(yǎng)老提供良好且便利的養(yǎng)老條件。三是引進社會專業(yè)力量,推動失獨自組織去內卷化。失獨自組織不可或缺,其在精神慰藉上發(fā)揮了良好的效果,但自組織內部易存在諸如心理極化現(xiàn)象、過分依賴領導精英、缺乏參與社會治理的機會等問題。可引進專業(yè)力量支援,加強失獨自組織的能力建設和組織管理,凝聚力量,超越內卷化,為老年失獨婦女的養(yǎng)老問題因應提供組織平臺。

(三)制度增權是老年失獨婦女化解養(yǎng)老危機的保障

僅僅依靠個體和社會增權,難以有效解決老年失獨婦女在養(yǎng)老中的權力障礙,對于弱勢群體來說,尤其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正式制度來保障和鞏固其權益。[61]制度增權對于老年失獨養(yǎng)老增權意義重大,要達致這一目的,需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政府應提供適當?shù)纳鐣⑴c機制與渠道,使得老年失獨婦女的利益訴求能夠被表達、討論、協(xié)商,并積極推動相關政策制度的變革。這對于社會穩(wěn)定的維護、老年失獨婦女養(yǎng)老問題的解決、社會正義的實現(xiàn)都至關重要。因為當弱勢群體的利益被損害或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時,若缺乏正式的表達機制,可能會誘發(fā)更激烈的抗爭行動,甚至是反社會、反政府行為。[62]老年失獨婦女養(yǎng)老困境的產生與計劃生育政策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其本身就是計生政策非預期后果的產物。政府更應該以主動的姿態(tài)傾聽老年失獨婦女在計生補償、養(yǎng)老、醫(yī)療、領養(yǎng)、就業(yè)、婚姻保護等方面的意見,并做科學的考證、論證和設計,切實改變不公正的制度安排,而對于一些不合理的意見或者無法回應的事項應做積極的解釋和說明,創(chuàng)立公平正義的制度環(huán)境,保障失獨老年婦女能獲得適當?shù)酿B(yǎng)老資源與權利。另一方面,制度增權離不開老年失獨婦女采用組織化的方式去爭取。失獨組織應當發(fā)揮重要的作用,通過吸納法律、社會保障、社會工作、新聞媒體等領域的專業(yè)意見,凝聚失獨群體乃至廣大社會人士的力量,積極爭取政策的支持,通過合法、有序的集體表達,合法爭取自己的權力和權利,來爭取和推動相關政策的改變,為老年失獨婦女安度晚年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總之,增權視角是社會工作幫助弱勢群體解決問題時應持有的理論與立場,可為老年失獨婦女因應養(yǎng)老困境提供新的思路。老年失獨婦女在多方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面對養(yǎng)老出現(xiàn)了明顯的消權現(xiàn)象。而從個體、社會、制度等層面共同推動,促使其從消權式養(yǎng)老向增權式養(yǎng)老轉向,是真正化解老年失獨婦女養(yǎng)老困境和提升晚年生活福祉的重要出路。

參考文獻

[1]穆光宗.失獨父母的自我拯救和社會拯救[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17-121.

[2]穆光宗.獨生家庭本質上是風險家庭[J].中國企業(yè)家,2014(9):26.

[3]吳玉韶,黨俊武.中國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報告[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3.

[4]陳恩.失獨群體自組織的形成及其社會治理功能——基于江蘇、上海的實地調查[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6(1):39-47.

[5]國家統(tǒng)計局人口和就業(yè)統(tǒng)計司課題組.中國失獨婦女及其家庭狀況研究[J].調研世界,2015(5):3-8.

[6]王廣州.中國失獨婦女總量、結構及變動趨勢計算機仿真研究[J].人口與經(jīng)濟,2016(5):1-11.

[7]SONGY.Losinganonlychild:theone-childpolicyandelderlycareinChina[J].Reproductivehealthmatters,2014,22(43):113-124.

[8]陳筠.失獨家庭的養(yǎng)老困境與社會支持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4:24.

[9]孫靜.獨生子女死亡家庭困境及適應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30-31.

[10]沈慶群.失獨女性社會再融入問題思考——基于安徽某市120名失獨女性與80名失獨男性比較研究[J].懷化學院學報,2017(3):58-65.

[11]戴衛(wèi)東,李茜.不同居住方式對農村失獨家庭養(yǎng)老需求的影響——基于四川省H縣的調查[J].人口與發(fā)展,2020(1):85-96.

[12]汪佳龍,彭琪.新時期失獨家庭養(yǎng)老困境:緣起、理論與路徑[J].廣西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4):7-12.

[13]任慧霞,李紅艷.中國失獨者養(yǎng)老困境及對策[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8(7):1778-1781.

[14]肖云,楊光輝.優(yōu)勢視角下失獨老人的養(yǎng)老困境及相應對策[J].人口與發(fā)展,2014(1):107-112.

[15]吳崢嶸,劉太剛.失獨家庭養(yǎng)老保障中政府責任定位的邏輯與策略——基于需求溢出理論的視角[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89-96.

[16]劉煥明,倪佳瑜.解決失獨老年人養(yǎng)老困境的路徑思考[J].老齡科學研究,2016(12):36-43.

[17]龔志文,劉太剛.我國失獨家庭養(yǎng)老保障的差異化制度設計研究——基于需求溢出理論的視角[J].學習論壇,2015(7):55-59.

[18]李真,安艷.“失獨老人”養(yǎng)老之詰問:困境、制度性成因與紓困之道[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5(1):65-69.

[19]齊恩平,傅波.完善失獨老人養(yǎng)老路徑的法律探析[J].天津商業(yè)大學學報,2013(5):64-68.

[20]韓振燕,夏林,李躍.失獨老人養(yǎng)老困境與應對策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8(9):2282-2286.

[21]楊勇剛,胡琳娜,馬剛.快速老齡化背景下失獨老人養(yǎng)老風險化解機制——基于對河北省保定市的調研[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100-106.

[22]穆光宗.論失獨者養(yǎng)老的國家責任和公民權利[J].東岳論叢,2016(8):5-9.

[23]周璇,吳翠萍.基于風險視角的失獨家庭養(yǎng)老問題研究[J].老齡科學研究,2015(2):38-48.

[24]龔鈺淋.撫慰失獨之殤:失獨家庭養(yǎng)老服務及救助體系研究[J].北京市工會干部學院學報,2015(2):39-43.

[25]宋斯芮,張曉燕.淺談我國失獨家庭的困境及扶助對策[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15(3):45-47.

[26]高燕,王海波.社會資本視角下農村“失獨家庭”養(yǎng)老問題研究[J].江西農業(yè)學報,2013(10):143-146.

[27]許媛媛.失衡與重構:失獨家庭的困境及其消解[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25-29.

[28]吳振華,廖智勇,高莉娟.政府主導下的失獨家庭社會支持體系研究——基于江西省贛州市L縣的調查[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1):44-48.

[29]方曙光.失獨老人拒絕社工服務的原因及介入策略[J].人口與社會,2017(4):3-11.

[30]STEINERC.Readingsinradicalpsychiatry[M].NewYork:RandomHouse,1975:33-65.

[31]陳樹強.增權: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新視角[J].社會學研究,2003(5):70-83.

[32]SOLOMONBB.Blackempowerment:socialworkinoppressedcommunities[M].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6:9-31.

[33]RAPPAPORTJ.Inpraiseofparadox:asocialpolicyofempowermentoverprevention[J].Americanjournalofcommunitypsychology,1981,9(1):1-25.

[34]RAPPAPORTJ.Termsofempowerment/exemplarsofprevention:towardatheoryforcommunitypsychology[J].Americanjournalofcommunitypsychology,1987,15(2):121-148.

[35]RAPPAPORTJ.Studiesinempowerment:introductiontotheissue[J].Preventioninhumanservices,1984,3(2):1-7.

[36]KIEFFERCH.Theemergenceofempowerment:thedevelopmentofparticipatorycompetenceamongindividualsincitizenorganizations[M].Michigan:UniversityofMichigan,1981:23.

[37]RADOVI?MK.Theoryofempowermentinsocialwork[J].Ljetopissocijalnograda,2008,15(2):215-242.

[38]GUTIERREZLM.Workingwithwomenofcolor:anempowermentperspective[J].Socialwork,1990,35(2):149-153.

[39]LEONARDSEND.Empowermentinsocialwork:anindividualvs.arelational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journalofsocialwelfare,2007,16(1):3-11.

[40]郭偉和.越軌青少年社會干預的基本倚重和工作策略[J].中國青年研究,2004(11):20-33.

[41]TORRED.Empowerment:Structuredconceptualizationandinstrumentdevelopment[D].NewYork:CornellUniversity,1985:4-66.

[42]劉淑娟.增權理論視閾下針對婦女家庭暴力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237-240.

[43]GUITIERREZLM,ORTEGAR.Developingmethodstoempowerlatinos:theimportanceofgroups[J].Socialworkwithgroups,1991,14(2):23-43.

[44]GUTIERREZLM.Understandingtheempowermentprocess:doesconsciousnessmakeadifference?[J].Socialworkresearch,1995,19(4):229-237.

[45]ZIMMERMANMA.Takingaimonempowermentresearch:onthedistinctionbetweenindividualandpsychologicalconceptions[J].Americanjournalofcommunitypsychology,1990,18(1):169-177.

[46]PERKINSDD,ZIMMERMANMA.Empowermenttheory,research,andapplication[J].Americanjournalofcommunitypsychology,1995,23(5):569-579.

[47]BROWNECV.Empowermentinsocialworkpracticewitholderwomen[J].Socialwork,1995,40(3):358-364.

[48]STEINJ.Empowermentandwomenshealth:theory,methods,andpractice[M].London:ZedBooks,1997:21-89.

[49]李強,許松.走向增權的婦女發(fā)展——西方婦女增權理論研究述評[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3):27-31.

[50]方曙光.老年失獨婦女自我認知失調及社會關系重建研究[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8(3):89-95.

[51]鄭佳然.認同視角下失獨對中老年婦女的影響及其政策干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7):139-145.

[52]謝啟文.增能:解決失獨家庭問題的新視角[J].人口與發(fā)展,2013(6):104-109.

[53]胡疊泉.失獨家庭社會隔離現(xiàn)狀及形塑機制分析[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9(2):98-103.

[54]陳文華.兩類失獨家庭的社會支持比較研究——兼論失獨自組織的影響[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7(5):63-72.

[55]胡倩,徐曉軍.論失獨群體的利益訴求與政府回應間的鴻溝及其彌合[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44-50.

[56]張成武.“失獨家庭”老難善終癥結探析[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86-89.

[57]陸杰華,盧鐿逢.失獨家庭扶助制度的當下問題與改革路徑分析[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6):33-38.

[58]潘穎,湯嘉欣.城市失獨家庭經(jīng)濟扶助政策的成效、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廣州市為例[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6(5):96-103.

[59]季金香,楊蓓蕾.失獨單身母親群體需求情況研究[J].中國婦運,2016(8):28-29.

[60]閆麗娜,陳立周,蔡翠蘭.邁向“關懷的社區(qū)”:社區(qū)照顧視野下失獨老人養(yǎng)老風險及其化解[J].社科縱橫,2019(9):71-76.

[61]李鳳琴.以“增權”促進少數(shù)民族婦女的發(fā)展[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8):37-41.

[62]范斌.弱勢群體的增權及其模式選擇[J].學術研究,2004(12):73-78.

(文字編輯:王香麗責任校對:鄒紅)

FromDis-EmpowermenttoEmpowerment:NewThoughtsonElderlyCareforBereavedWomen

CHENWenhua1,1,2

(1.SchoolofPoliticsandLaw,HanshanNormal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China;2.DepartmentofSocialWork,TunghaiUniversity,Taichung,Taiwan,40704,China)

Abstract:ElderlyCareisthemostrealisticdilemmafacedbygroupswhohavelosttheironlychild(“shidu”).IntheuniquesocialcontextofChina,suchproblemofbereavedwomendeservesspecialattention.Asthecurrentelderlycareplanbasedonthepathologicalconceptcannoteffectivelyaddressthisproblem,anewideaemergesfromtheperspectiveofempowermentthatintegratesindividualneedswithmacro-structurechanges.Thestudyfindsthatthedis-empowermentofbereavedoldwomeniscausedbythelackofliferesourcesandinsufficientefficiencyontheindividuallevel,thenegativeinteractionandself-exclusionforsocialcontactattheinterpersonallevel,thepolicydefectsandstructuraloppressionontheinstitutionallevel.Inordertostrengthentheelderlycareforbereavedwomen,effortsshouldbemadetoinspiretheirsenseofcompetence,strengtheneducationofthepublicandconstructionofsocializedpensionmode,wipeoutdiscrimination,improvetheinstitutionalconstructionthatfeaturesequalityandjustice.Theseareimportantpathsforthetransformationofelderlycarefromdis-empowermenttoempowerment.

Key words:empowerment;dis-empowerment;elderlywomenbereftoftheirchildren;elderlycare

猜你喜歡
養(yǎng)老
漫 畫
養(yǎng)老生活
漫 畫
新型養(yǎng)老模式需法律賦能
今天,我們如何養(yǎng)老
86.1%的受訪青年擔心父母的養(yǎng)老問題
嵌入式養(yǎng)老
注冊養(yǎng)老機構已超2.8萬家
養(yǎng)老更無憂了
居家養(yǎng)老應對“銀發(fā)浪潮”
阳高县| 梁平县| 若羌县| 伊宁县| 岳阳市| 松桃| 崇仁县| 观塘区| 德庆县| 乌兰县| 商都县| 富裕县| 天长市| 祁门县| 来凤县| 淮滨县| 广丰县| 全椒县| 梅河口市| 台北县| 广安市| 石狮市| 克拉玛依市| 通辽市| 麻江县| 瑞金市| 夏河县| 邵阳市| 宕昌县| 株洲县| 玉龙| 洮南市| 耿马| 许昌市| 谢通门县| 怀宁县| 衡阳县| 都匀市| 京山县| 桂东县| 明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