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麻城市人民醫(yī)院放射科(湖北 黃岡 438300)
2.麻城市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湖北 黃岡 438300)
3.麻城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放射科(湖北 黃岡 438300)
梁佐堂1,* 涂 毅1 李繼鋒1王波蘭2 歐云波3
腦梗死是腦組織缺血缺氧性病變壞死[1]。易出現(xiàn)動脈畸形、動脈瘤及血管狹窄等并發(fā)癥,其中腦血管狹窄最為常見,主要由動脈粥樣硬化引發(fā),會阻礙腦部正常供血循環(huán),促使細胞缺血壞死,最終導致偏癱、殘疾,甚至死亡,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故早診斷和早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3]。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術(DSA)是診斷腦血管病變的主要手段,但其具有創(chuàng)傷性,且重復性較差,不能顯示血管壁結構及毗鄰關系,故不能作為臨床常規(guī)檢查[4]。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fā)展,螺旋CT逐漸應用于診斷腦血管狹窄,具有無創(chuàng)、空間與時間分辨率高等優(yōu)點[5]。同時相關研究顯示,128排螺旋CT診斷冠狀動脈狹窄程度準確率較高[6]。為進一步探討其診斷價值,本研究將128排螺旋CT血管造影應用于腦梗死腦血管狹窄中,以期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20例腦梗死患者,納入標準:符合腦梗死診斷[7],并經(jīng)影像學確診;年齡40~80歲;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器質性疾??;依從性較差者;術前接受抗腫瘤治療者。男66例,女54例,年齡40~80歲,平均年齡(55.12±4.79)歲;病程1~7d,平均病程(5.53±0.06)d。
1.2 研究方法采用上海聯(lián)影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128排螺旋CT,CTA檢查:掃描顱頂至主動脈弓下緣。參數(shù):管電壓120kV,管電流250mAs。固定患者頭頸部,以4mL/s的速度經(jīng)肘前部采用高壓注射器靜脈注射100mL歐乃派克對比劑和生理鹽水30mL。然后醫(yī)護人員將數(shù)據(jù)傳至西門子CI工作站中重建血管。
DSA檢查:采用美國GE IGS 330 DSA血管造影機進行檢測。股動脈插管,分導于椎、頸動脈,利用高壓注射器經(jīng)靜脈注射150mL,椎動脈:流率、流量分別為2mL/s、5mL,頸動脈:流率、流量分別為4mL/s、8mL;并選用5SC旋轉造影,旋轉200°,椎動脈:流率、流量分別為2mL/s、12mL,頸動脈:流率、流量分別為4mL/s、16mL。
血管狹窄分級采用北美癥狀性頸動脈內膜切除術(NASCET)分級法評定[8],腦血管輕度狹窄:血管內徑減小≤30%;中度:血管內徑在31%~69%之間;重度:血管內徑減小≥70%。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選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分析和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計數(shù)、計量資料采取率(%)和(±s)表示,行χ2和t檢驗,以P<0.05為差異顯著。
2.1 腦血管狹窄位置及數(shù)量比較120例患者共檢測可疑腦血管485支,以DSA檢查結果為“金標準”,CTA檢查腦血管狹窄位置及數(shù)量總符合率為96.72%,見表1。
表1 腦血管狹窄位置及數(shù)量比較[n(%)]
2.2 DSA、CTA診斷結果比較DSA檢測出正常血管136支,輕度狹窄115支,中度狹窄152支,重度狹窄79支,以DSA結果為“金標準”,診斷輕度狹窄準確率為82.61%(95/115),診斷中度狹窄準確率為95.71%(147/152),診斷重度狹窄準確率為100.0%(79/79),檢查腦血管狹窄準確率為95.26%(462/485),誤診率為4.74%(23/485),見表2。
表2 DSA、CTA診斷結果比較(支)
2.3 腦血管狹窄直徑比較DSA和CTA檢測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大腦后動脈、椎動脈、頸內動脈及基底動脈狹窄直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腦血管狹窄直徑比較(mm)
圖1 A 左頸動脈輕度狹窄;圖1B 右頸內動脈輕度狹窄;圖1C 右頸內動脈中度狹窄;圖1D 左頸內動脈中度狹窄。
腦梗死是常見腦血管疾病,病理學認為其發(fā)病機制可能與鈣內流、自由基釋放和能量消耗有關,病因學認為其與高血糖、高血壓、高脂血癥等有關[9]。有研究證實,70%的腦梗死并發(fā)動脈狹窄可導致患者偏癱、殘疾及死亡[10]。故早期診斷腦梗死患者腦血管狹窄對降低病死率至關重要[11]。
DSA為診斷血管狹窄的“金標準”,可顯示血管病變部位、范圍、程度及周圍循環(huán)情況,但其創(chuàng)傷性較大,費用較高,可出現(xiàn)永久性神經(jīng)損傷,且容易出現(xiàn)造影劑注射出血、斑塊栓塞及腦動脈痙攣等不良事件,故無法進行重復使用[12]。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fā)展,CTA逐漸被應用于腦血管狹窄臨床診斷中,具有無創(chuàng)、簡單、快速、分辨率高及可重復等優(yōu)勢,其掃描速度較快,可三維顯示病變部位、病灶、病灶內部、血管壁及周圍組織結構,從而評估血管狹窄程度和范圍較為準確,并有助于臨床選擇治療方法[13]。且其掃查范圍較大,可減少運動偽影,同時可對顱內外動脈進行檢查,并可對狹窄直徑作出有效測量,對任意平面圖像進行任意重建,可顯示指定動脈。另外CTA輻射作用較低,診斷費用較低,故患者容易接受[14]。
本研究結果顯示,120例患者共檢測可疑腦血管485支,以DSA檢查結果為“金標準”,CTA檢查腦血管狹窄位置及數(shù)量總符合率為96.72%,與DSA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劉斌等[15]報道相似,提示CTA可準確顯示腦血管狹窄位置和數(shù)量,且臨床還發(fā)現(xiàn),CTA診斷腦血管狹窄準確率為95.26%,其中診斷輕度狹窄準確率為82.61%,診斷中度狹窄準確率為95.71%,診斷重度狹窄準確率為100.0%,與DSA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相關研究結果相似(CTA診斷腦血管輕度狹窄準確率為81.25%,診斷中度狹窄準確率為96.92%,診斷重度狹窄準確率為100.0%)[16],說明CTA可清晰顯示血管狹窄程度,為臨床診斷提供可靠依據(jù)。與其他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對比兩組腦血管狹窄直徑,結果顯示,DSA和CTA檢測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后動脈和椎動脈、頸內動脈及基底動脈狹窄直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CTA可顯示血管狹窄直徑,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但CTA無法觀察動態(tài)血流變化和血管內部斑塊位置,且無法判定對側支循環(huán),故在特殊需要時可結合DSA進行動態(tài)觀察。
綜上所述,CTA能夠判斷腦梗死患者腦血管狹窄程度,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