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
摘 要 德育敏感性,即捕捉德育契機的能力,是教師基本的職業(yè)能力。在德育成為教育“重中之重”的當下,德育還存在很多短板,其中較為突出的短板是部分學校將德育教育課程化,非德育課教師德育敏感性缺失,重視教書、忽視育人。提高各任課教師的德育敏感性,從“德育課程”向“課程德育”拓展,以課程為載體將德育滲透到每門功課的教學中,成為實現(xiàn)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 德育 德育敏感性 教育契機 立德樹人
德育敏感性,即捕捉德育契機的能力,是教師基本的職業(yè)能力。眾所周知,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知識傳授層面的教書,還有培養(yǎng)學生人格與素質(zhì)層面的育人。而今,很多教師極其重視教書,卻對育人重視不夠,或者重視育人但育人能力薄弱。很多學校在知識教學上取得了令社會滿意的成果,但由于任課教師德育敏感性的缺失,在育人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短板,德育教育與知識教育兩張皮的現(xiàn)象較為突出。
一、教師德育敏感性缺失是德育的突出短板
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無論是德育課程教材的編寫,還是課程設計,國家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資源和教育智慧。不可否認,德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存在很多短板。
短板一:將德育教育課程化
新時代對德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設置專門的德育課程只是德育的載體之一。但是,將德育課程化,德育課很容易成為一座孤島,此時的德育只與德育課教師有關,其他課程教師都成了德育的局外人。這樣的背景加上功利教育的影響,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只顧提高自己任教學科的分數(shù),缺少“大教育觀”,因此無論德育課教師怎樣努力,都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德育效果。
短板二:德育課缺少“文化味兒”
很多德育課都是以教師講述為主,學生的學習方式只是聽和記,學習過程及學習內(nèi)容大多是劃重點、背概念,學業(yè)評價方式大多以紙筆考試為主,學生完成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論述題等題型的理論考試。將德育概念化的教學模式,說教有余,但“文化味”不足,缺少教育的情境性,學生感到枯燥、泛味、空洞,雖然課上學到了很多德育理論知識,但概念性的德育知識對學生道德自覺及道德能力的養(yǎng)成作用不大。
短板三:“德育課程”與“課程德育”未能齊抓并進
很多學校對“德育課程”給予空前的重視。在教學環(huán)節(jié),各類德育課研討交流活動非常多,為德育課程的有效實施提供了多元的實踐借鑒。但是,對“課程德育”的重視程度卻不高。以中小學為例,各所學校重視的是課程的智育質(zhì)量,即:能否在考試競爭中取得理想的成績。由于對“課程德育”重視不夠,非德育課教師只管教書不管育人,德育僅僅依靠每周幾節(jié)課的“德育課程”來進行,未能形成系統(tǒng),對德育的效果造成較大影響。
短板四:非德育課教師的德育敏感性普遍欠缺
教師在學科知識教學中要以高度的德育敏感性挖掘隱藏在學科知識中的道德元素與道德資源,讓德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潤物無聲地進行。但是,部分非德育課教師缺乏德育敏感性,無法在知識教學中挖掘或發(fā)現(xiàn)德育契機,要么無法將課程中的德育要素挖掘出來,要么為了德育而德育,學生很難感受到課程德育的教化。
二、彌補教師德育敏感性短板的有效途徑
德育不僅是德育課教師的教育職責,也是每一名教師的教育使命。要想讓德育實現(xiàn)預期教育目的,保證應有的質(zhì)量,就應積極探索各任課教師如何具備高度的德育敏感性,如何從“德育課程”向“課程德育”拓展,如何以課程為載體,將德育滲透到每門課程教學中。
1.在教學設計中挖掘德育契機
教師上課前要先備課,制定教學方案。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如果僅僅以知識量的積累和深度的挖掘為目的,那么這節(jié)課在教學起點上就處于較低的育人站位。那么如何讓具體知識轉(zhuǎn)化為人的精神財富,如何通過知識教學對學生的思想方法、社會積極性、人生信念等產(chǎn)生影響,即如何從具體的知識向系統(tǒng)的“世界觀”轉(zhuǎn)化[1]?只有從知識教學中“質(zhì)的深化”過程挖掘育人契機,才是學習知識的本質(zhì)。例如:在進行古詩詞教學設計時,讓學生誦讀、背誦、默寫古詩詞,讓學生理解古詩詞的具體含義,只是知識教學的外顯目的,只有通過古詩詞的學習,讓學生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智慧,對其人生觀和世界觀產(chǎn)生影響,達到精神上的升華,轉(zhuǎn)化成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才能達到超越智育教學的育人目的。
2.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德育目標
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為了自己的任教班級考出高分,以學習成績中等偏上學生的認知情況作為實施教學的難度基礎,對于學習成績中等偏下學生,只要求他們不影響課堂紀律,是否聽課、是否來上課則基本不關心,致使這部分學生成為課堂中可有可無的存在。在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傳授僅僅是教育的載體,在知識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與素質(zhì)才是教學的真正目的。如何用德育敏感性實施課堂教學呢?首先,用校規(guī)校紀嚴格要求學生,以培養(yǎng)他們的規(guī)則意識;其次,堅持因材施教,用分層教學讓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目標;再次,教師通過注意力的分配讓學生感受到師愛,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平等意識。
每個任課教師都十分重視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生良好的外在行為表現(xiàn)要想長久保持,就必須有良好的內(nèi)心世界做支撐,而良好的內(nèi)心世界就是正確的道德精神體系。因而,在端正學生學習態(tài)度時,要讓學生明白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不僅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也是對家庭、對社會及對國家的責任與使命在學生時代的具體表現(xiàn)。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激發(fā)學生為建設國家而學習的需求,是端正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強大動力。學生在校期間養(yǎng)成的積極而又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勢必會對今后的生活與工作產(chǎn)生正向影響。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生的學習成績開始分化。隨著年級的升高,課程越來越多,課程難度越來越大。有的學生不怕困難,勇于面對一個個難題,在不斷戰(zhàn)勝困難的過程中自信心越來越強,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越來越勇。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困難面前退縮,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困難的學生逐漸增多。任何一門功課的學習都不是一件輕松的事,都會有一個又一個難題擺在學生面前。面對學習難點,各任課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無論哪門功課的學習都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都需要學習者以大無畏的精神挑戰(zhàn)一個個難題、攀登一個個高峰。學生面對學習難點時養(yǎng)成的勇攀高峰的精神氣質(zhì),必然會給攀登人生高峰打下良好的基礎。
3.在課堂細節(jié)中捕捉德育契機
教師們都知道在“所有教育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所謂的滲透并非特別加以強調(diào)。真正的德育滲透應該是自然而然、潤物無聲地進行的。例如:某位學生在課堂上不聽課、擾亂課堂紀律,教師幾次提醒無效后,部分教師就會習慣性地將“提醒”上升為“批評”。如果該生不接受批評,采用對抗的方式對教師的批評進行反擊,那么此時極易引發(fā)師生沖突,甚至引發(fā)更嚴重的后果。學生違反課堂紀律的現(xiàn)象在教育中并不少見。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師不要針對性地提醒或批評某位學生,而是要客觀地對全班學生特別強調(diào):在什么時間做什么事,跟上集體節(jié)拍,是成就美好人生必須具備的品質(zhì)。如果某位學生抵觸教師的批評,教師可在課堂教學的某個合適環(huán)節(jié),用一兩分鐘時間跟學生們聊一聊批評對人生的重要意義,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的批評。用德育敏感性在細節(jié)中挖掘育人契機,其教育效果一定事半功倍。
4.在學科活動中挖掘德育契機
開展學科活動是任課教師的教學任務之一,是實施課程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學科活動中蘊含著重要的教育契機。以兄弟學校之間學生足球比賽為例,這樣的比賽絕非踢一場球那么簡單,賽前、賽中及賽后都蘊含著諸多的教育契機。賽前,教師應讓學生知道,校際之間的足球比賽并不應該注重比賽輸贏,其主要目的是切磋球技。賽中,要讓參賽學生認識到,對方既是比賽中的對手,也是相互學習的伙伴;鼓勵他們既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水平,又要注意觀察對方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及不足之處,比出球技、比出友誼;還要引導觀賽的學生為比賽雙方加油、為任何一支球隊的精彩表現(xiàn)喝彩。賽后,引導參賽學生與兄弟學校球隊成員加強球技的進一步切磋,相互取長補短、增進友誼。
5.在突發(fā)事件中挖掘德育契機
突發(fā)事件雖然特別,但絕非小概率事件。某個人、某個班級、某所學校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突發(fā)事件。突發(fā)事件處理得好,能夠化危為機,為個人或集體提供更大的發(fā)展機遇;處理得不好,可能會讓個人或集體走向頹廢。如何在突發(fā)事件中用德育敏感性捕捉教育契機,考驗的是教育的智慧。例如:某班在上課(任課教師不是班主任)時突發(fā)兩個同學打架事件,按照慣例,該任課教師判斷打架嚴重程度,情節(jié)較輕時,制止打架行為,繼續(xù)上課;情節(jié)較為嚴重時,立即聯(lián)系班主任,由班主任處理。也就是說,學生打架事件雖然發(fā)生在某教師課堂上,但對事件的教育是班主任的事,與任課教師無關。如果每位任課教師都具有高度的德育敏感性,在授課的同時不僅對課堂中發(fā)生的大事小情給予關注,還會以課堂中的突發(fā)事件為教育案例,在事件現(xiàn)場對學生進行相關教育。由于這樣的教育具有在場性、即時性,因此育人意義重大。
6.在考試評價中挖掘德育契機
目前,大多數(shù)學校都采用“目標參照”式的教學評價模式,即用統(tǒng)一試題、統(tǒng)一評分標準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打分或等級評定[2]。這樣的評價模式簡單、好操作,但卻依據(jù)分數(shù)把學生分成了三六九等,不利于考分不理想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考試分數(shù)能檢測出學生的學習能力,但人生的很多能力是無法通過考試檢測的。因而,在學業(yè)評價中要特別注意用德育敏感性挖掘評價中的育人契機。例如:根據(jù)學生實際,為少數(shù)學生量體裁衣設計多元化的學業(yè)評價方案,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業(yè)成就感,都能對自己的人生抱有極大的希望;對于紙筆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圍繞試卷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面批,在面批過程中與學生探討解答不出的題目的根源到底在哪,幫助學生找到短板,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在互幫互學中把短板補齊;對于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針對學生特長,以攀登科學高峰為長遠目標,為學生設計更高難度的學習方案。用德育敏感性在學業(yè)評價中挖掘育人契機,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立德樹人關乎國民素質(zhì)、關乎國家意識形態(tài)、關乎國家的強盛,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實現(xiàn)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目的,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協(xié)調(diào)與配合,需要全體教師以高度的德育敏感性,在教育教學實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發(fā)現(xiàn)德育契機,并充分利用每一個教育契機,最大化地實施德育。只有全體教師共同努力,只有“德育課程”與“課程德育”齊抓并進,才能真正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 項賢明.“智育”概念的理論解析與實踐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21,41(05):40-46.
[2] 張楠.中小學智育的教學之維:問題與成因[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02):55-58.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