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琪
《荀子》論禮,稱:“人無禮則不利,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作為千百年的禮儀之邦,我國自古便強調禮之大義。而作為華夏之后輩,你我需知禮并傳承禮。
如此,便需先懂得何為“禮”?
依我之見,禮是一種必要的規(guī)范和約束。于人,則是立人之準繩;于事,則是行事之尺度;于家國,則是齊家平天下之道義。西方之禮,被描述成一種修養(yǎng)和工具,正如英國約翰·洛克所說:“禮儀是在他的一切別種美德之上加上一層藻飾,使他們對他有效用,去為他獲得一切和他接近人的尊重與好感?!倍鴸|方之禮,是一種融入血脈的習慣,上至九五之尊,下至黎民百姓,“不學禮”便“無以立”。簡而言之,東方之禮是千百年來道德觀念的匯集,是道德底線的表現(xiàn),它規(guī)定人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正因如此,禮才在中華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華崇尚禮,不然孔子不會說出“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中華敬畏禮,不然漢武帝不會因為衣冠不整而被大臣汲黯當眾斥責。但是,“禮”也分優(yōu)劣,迂腐守舊,禮只會成為過去式;而與時俱進,禮才能得到傳承,成為構筑大同社會的基石。那么,如何讓禮實現(xiàn)與時俱進?
首先,需讓禮“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譬如,與人相處之禮強調尊敬與和睦。對父母需孝順、對師長需敬重、對兄弟姐妹需友愛,這并無不妥??扇羰前讯Y夸大,要么給人扣上“愚孝”的帽子,要么上綱上線用禮過度道德綁架他人,那么便是踏上歧途。因為這兩種極端都是禮的糟粕,改變了禮用于約束的初衷。
其次,需營造讓禮與時俱進的氛圍。譬如,先讓自己做到依“禮”而行,并以此為基礎在潛移默化中去影響他人。當知“禮”成為一種社會共識,守“禮”成為一種社會氛圍,更新新時代的“禮”便會更加容易,新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會更加和諧。
最后,需從小見大,讓禮從小家延續(xù)到大家。譬如,重視禮的文化價值,從“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開始,從“先掃門前雪”開始,把禮之修身齊家的作用推而廣之,再延展至“他人瓦上霜”,再延展至“治國平天下”。讓禮的與時俱進由小及大,造福社會。
“禮”是人行為的準繩,是事情的尺度,是國家的制度。它已流傳千年,新時代下,若你我能學以致用,不斷傳承,它將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