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儀
面對世界和他人,選擇相信還是懷疑?
這是一個悖論,常會陷入兩難。我們無法選擇相信,不經(jīng)一番事前的思索,隨隨便便就選擇相信,不是被蒙蔽就是被欺騙;我們不能選擇懷疑,如果對周圍一切都疑心深重,凡事要往極不堪處想,那樣的人生也太過可悲。
赫爾曼言,“所有的極端與對立都告消失之處,即是涅槃”。
相信與懷疑亦是如此,沒有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這意味著你始終抱著開放的心態(tài),沒有放棄對美好的期待,也未曾失去思辨的能力。
我曾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懷疑主義者。應當說,懷疑自有其價值。張載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不論是做學問,還是為人處世,不經(jīng)過懷疑,就不會有思索;不經(jīng)過思索,就無法辨別是非??上У氖牵篱g事物太過繁雜,并非所有皆可證偽。例如感情,一旦開始懷疑,裂痕就無法彌補。所以才有海明威那句名言,“確認某些人可以信任的最好方法就是信任他們”。懷疑不僅會摧毀一段關(guān)系,它會摧毀每一段關(guān)系。長期報以懷疑的態(tài)度,凡事皆以辨?zhèn)稳ネ秊槟繕?,生活周圍仿佛建起了圍墻,不放別人進去,也不讓自己出來,固步自封在這小小天地中。如此便失去了最親密的伙伴,也失去了生活的多姿多彩,只剩下單調(diào)、沉寂、乏味的“黑白灰”。
一味地懷疑既不可取,那么與之相反,選擇一味地相信是否就是正確的?結(jié)果自然是否定。
我曾見過生活中的許多人,對于書本上的話和別人的話,不經(jīng)過思考,不打折扣地承認。顧頡剛曾笑稱,這種人是“思想上的躲懶”。確然,一味地相信意味著不會獨立思考,缺乏主觀能動性,在學習和生活中都隨波逐流。長久以往便會依賴成癖,再也沒有一點獨立的意識,成為他人思想的“軀殼”了。孟子言,“盡信書不如無書”。歷經(jīng)時間洗禮的經(jīng)典尚且如此,遑論那些在網(wǎng)絡(luò)上甚囂塵上的流俗傳說了。沒有實據(jù),僅憑幾張模糊的圖片和幾段含糊的字句,就隨意地下結(jié)論、做評判,網(wǎng)友們隨之人云亦云,最終釀成一場場惡性的“網(wǎng)絡(luò)狂歡”。這樣的事件在現(xiàn)下的社會中,實在屢見不鮮。我們不得不反思,先賢們流傳下來的寶貴的“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到哪里去了?
言至此處,不禁感概,儒家“中庸”之智慧。過,猶不及,萬事萬物皆是如此,唯有把握好其中的度,才能隨性所欲而不逾矩。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多人和事。一些人會向你提供意見,懷著感恩謙虛的態(tài)度聆聽就好;一些人會口吐惡言、說些不中聽的話,倒也不必太放在心中。所謂“擇其善者而從之”,他人之言只是一個參照罷了。除去對他人的意見合理取舍,想要自主獨立更重要的是要從內(nèi)去充實自己,比如多閱讀書籍,學習前人對事物的理解和角度;多開拓視野,理解不同民族國家的思維方法;多與他人交流,在分享和交流中不斷形成自己一套獨有的處理問題的方式。
總而言之,選擇相信和懷疑都沒有關(guān)系,最重要的是這是經(jīng)過你認真思考后得出的結(ji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