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慶 胡運蓮
關鍵詞:脾胃病;柴胡疏肝散;專家經驗;胡運蓮;
【中圖分類號】R57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07-010-01
柴胡疏肝散出自明代葉文齡《醫(yī)學統(tǒng)旨·卷六》, 原書主治:“治怒火傷肝,左脅作痛,血苑于上……吐血加童便半盅?!?,錄自《證治準繩》?!秲瓤聘乓吩黄渲髦巍懊{痛,因怒氣郁者,痛而脹悶,不得俯仰,脈弦”?!吨t齋醫(yī)學講稿》[1]云:“本方即四逆散加川芎、香附和血理氣,治療脅痛,寒熱往來,專以疏肝為目的。用柴胡、枳殼、香附理氣為主,白芍、川芎和血為佐,再用甘草以緩之。系疏肝的正法,可謂善于運用古方?!弊瘛端貑枴ちo大論》“木郁達之”之旨,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理氣疏肝,意在疏泄肝木。白芍柔肝斂陰養(yǎng)血,合柴胡升發(fā)陽氣,一氣一血,補養(yǎng)肝血,疏達肝氣,使柴胡升散而無耗陰血之弊?!侗静輩R言》稱川芎為“血中之氣藥”,即能活血祛瘀,又能行氣通滯。枳殼、陳皮皆入胃經,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疏肝行氣、活血止痛之功,為治療肝郁氣滯之要方。
胡運蓮教授是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系湖北省中醫(yī)院光谷院區(qū)脾胃科主任醫(yī)師。多年來從事消化內科臨床及教學工作,學驗俱豐。筆者有幸跟師1年余,受益匪淺, 茲介紹其運用柴胡疏肝散治療脾胃病3則, 以饗同道。
1 臨證驗案
1.1反酸燒心案
患者,女,63歲,2021年4月1日初診。主訴間斷反酸、燒心2年余, 伴噯氣、咽喉部堵塞感、口干口苦、焦慮易怒,納食可,二便調,眠差。曾多次口服奧美拉唑和達喜, 服藥后上癥緩解, 但停藥即復發(fā), 甚則癥狀較前加重, 病情反復。舌質暗紅, 苔黃厚, 脈細弦。處方:柴胡、香附、川芎、枳殼、炒白芍、陳皮、蘇梗、降香、厚樸、丹皮、梔子、知母、藿香、白芨各10g,炙甘草6g,烏賊骨 (先煎)20g。7劑,每日1劑, 水煎日3服。
2021年4月8日二診:反酸、燒心等癥較前好轉,但大便日行5-6次,量少,呈稀糊狀。舌淡紅,苔白厚,脈弦。守上方去丹皮、梔子、知母、藿香,加合歡皮、芡實、郁金、佩蘭、石榴皮各10g。7劑, 煎服法同前。
2021年4月14日三診:上癥續(xù)減,大便日行2-6次,不成形,手涼。守上方加桂枝、炒白術各10g。7劑, 煎服法同前。
2021年4月21日四診: 上癥均好轉,補訴咽喉嘶啞近1年,大便日行3次,時不成形。守上方加僵蠶10g。7劑, 煎服法同前。
門診堅持治療數(shù)月, 患者病情平穩(wěn), 后微信回訪告愈。
按:反酸即反吐酸水,燒心即劍突下有燒灼感,二者在中醫(yī)學中屬于“反胃”“吐酸”“吞酸”“食管癉”范疇。病機十九條:“諸嘔吐酸,皆屬于熱?!?,《臨證備要·吞酸》言:“胃中泛酸,嘈雜有燒灼感,多因于肝氣犯胃。”故反酸燒心之癥病機屬熱,實熱多由肝郁氣滯,郁而化火而來;虛熱多由胃陰不足,陰虛生熱而來。朱丹溪亦云:“吞酸者,濕熱布積于肝,而出于肺胃之間?!鄙w厥陰肝臟,體陰而用陽,以血為體,以氣為用,是以其病多郁,郁而化熱則傷陰氣逆,肝氣犯胃則氣機上逆而燒心泛酸俱作[2]。本案患者反酸燒心, 伴噯氣、咽喉部堵塞感、口干口苦、焦慮易怒、眠差,結合其舌脈,當從肝郁入手。肝氣郁結日久化火上炎,故見反酸燒心、焦慮易怒、口干口苦;肝氣犯胃,胃失和降,故見噯氣、咽喉部堵塞感;肝火擾心,魂不守舍,故見眠差。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清瀉肝火。方中柴胡、香附疏肝解郁;枳殼、陳皮、厚樸行氣寬中、降逆胃氣;芍藥柔肝養(yǎng)陰,以防柴胡升散太過;氣滯日久則有血淤,故用川芎行氣活血。蘇梗、降香乃胡師常用藥對,其中蘇梗善于行氣和中,為治療脾胃氣滯之要藥,降香辛溫,歸肝、脾經,化瘀理氣兼顧,二者相伍,共奏理氣化瘀之功;丹皮、梔子則清瀉肝火,知母滋陰潤燥,藿香芳香化濕,白芨、烏賊骨抑酸護胃、消腫生肌,亦為胡師治療脾胃病常用藥對之一,炙甘草調和諸藥。二診時即見顯效,但患者大便日行5-6次,且舌象由舌暗紅苔黃厚轉為舌淡紅苔白厚,考慮為肝火已清且兼有脾虛濕盛之象,故去丹皮、梔子、知母,加合歡皮安神解郁,芡實補脾止瀉,郁金行氣解郁,石榴皮澀腸止瀉;將藿香易為化濕之力更強的佩蘭。三診燒心反酸等癥續(xù)減,大便好轉,結合患者手涼,考慮有脾陽虛,故加桂枝、炒白術以溫脾祛濕。四診患者補訴咽喉嘶啞,考慮為氣滯痰阻所致,故加僵蠶以化痰散結,后守方加減鞏固治療而收效。
1.2腹脹案
患者,男,56歲,2020年10月26日初診。主訴間斷上腹脹10月,加重1月,反酸1月,伴面容愁苦,噯氣,咽喉有痰,可咯出少許白痰,口干口苦口臭,納眠差,時大便溏。舌淡紅,苔薄白,脈弦。處方:柴胡、香附、川芎、枳殼、炒白芍、陳皮、厚樸、吳茱萸、木香、合歡皮、浙貝、僵蠶、降香各10g,黃連、炙甘草各6g。7劑,每日1劑, 水煎日3服。
2020年11月4日二診:上腹脹明顯好轉,余證亦有減輕,舌脈同前。守上方加蘇梗10g。7劑, 煎服法同前,以資鞏固善后。
按:上腹脹一癥當屬于“痞滿”范疇,以自覺脹滿,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無痛為臨床特點?!端貑枴ぬ庩柮髡撈分^:“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時,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腹?jié)M痞塞?!薄毒霸廊珪てM》云:“怒氣暴傷, 肝氣未平而痞”, 《太平圣惠方》曰:“因服冷藥太過,致心膈痞滿”。故其病因病機不外乎是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藥物所傷等引起中焦氣機阻滯、脾胃升降失常。針對其治法,《景岳全書·痞滿》提出:“凡有邪有滯而痞者,實痞也;無物無滯而痞者,虛痞也。有脹有痛而滿者,實滿也;無脹無痛而滿者,虛滿也。實痞實滿者,可消可散;虛痞虛滿者,非大加溫補不可。”本案中患者癥見上腹脹、反酸、面容愁苦,噯氣、咽喉有痰且可咯出少許白痰、口干口苦口臭、納眠差,時大便溏,察其舌脈,俱是一派肝郁氣滯之象。情志失常, 肝失疏泄, 肝氣郁結而橫逆犯胃,中焦氣機阻滯,故見上腹脹;脾胃升降失常,胃氣不降反升,故見反酸、噯氣;木乘脾土,脾之運化受損,故見納差、咽喉有痰且可咯出少許白痰、口干、大便溏;郁久化火,故可見口苦口臭,胃不和則臥不安,故可見失眠。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味,疏肝理氣,清瀉肝火,寬中消脹。左金丸見于《丹溪心法》卷一·火六[3]“左金丸,治肝火。一名回令丸”,厚樸、木香行氣消脹,浙貝、僵蠶化痰散結,合歡皮解郁安神,降香行氣散瘀,炙甘草調和諸藥,全方謹遵胃氣以通為用、以和降為順的理論。二診時,患者上癥均好轉,加蘇梗以增強行氣和中之效。
1.3腹痛案
患者,女,42歲,2020年8月19日初診。主訴右側腹脹痛半年余,進食硬物后明顯,納眠可,二便調。舌淡紅,有齒印,苔薄白,脈弦。處方:柴胡、香附、川芎、枳殼、炒白芍、陳皮、蘇梗、降香、萊菔子、延胡索、焦山楂、神曲、炒麥芽、白芨各10g,烏賊骨20g,炙甘草6g。7劑,每日1劑, 水煎日3服。
2021年8月24日二診:右側腹脹痛減輕,現(xiàn)有大便不盡感,日行1次。舌脈同上。守上方去萊菔子,14劑, 煎服法同前。
2021年9月16日三診:右側腹脹痛續(xù)減,無大便不盡感。舌脈同上。守上方加郁金、川楝子各10g。14劑, 煎服法同前。
按:腹痛是位于胃脘以下以及恥骨毛際以上的位置出現(xiàn)疼痛的一種臨床病證。其病機不外乎虛實兩端,或是不通則痛,或是不榮則痛?!豆沤襻t(yī)鑒》針對各種病因提出不同的治療原則,“是寒則溫之,是熱則清之,是痰則化之,是血則散之,是蟲則殺之,臨證不可惑也?!薄端貑枴づe痛論》提出:“百病生于氣也”。氣之生化在脾, 氣之疏泄在肝, 兩者關系可概括為:“脾土賴肝木之疏達之性, 肝木亦靠脾土滋灌而升?!北景富颊吒雇辞颐?,結合舌脈,當屬肝郁氣滯兼有脾虛證。情志不遂,肝失條達,氣機不暢,阻滯不痛則右側腹循肝經而脹痛;肝郁脾虛,運化水谷之力減弱,故見進食硬物后腹痛加重。方用柴胡疏肝散以疏肝解郁、理氣止痛,氣能行血,氣滯則血淤,故佐以降香、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焦三仙健脾消食,資其化源;蘇梗、萊菔子理氣和胃,防其壅補;烏賊骨、白芨抑酸護胃、消腫生肌;甘草緩中,調和諸藥。二診時,患者右側腹脹痛減輕,但出現(xiàn)大便不盡感,考慮行氣太過,故守上方去萊菔子;三診時,上癥續(xù)減,已無大便不盡感,故加郁金、川楝子以增強疏肝解郁之效。
2.小結
《素問·上古天真論》[4]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胡運蓮教授在治療脾胃病時,極重視患者精神面貌,堅持調暢中焦氣機,而肝主疏泄,協(xié)助脾胃升降,故臨證中多從肝郁入手。柴胡疏肝散為治療肝郁氣滯證之要方,胡教授在臨證時辨證施善,靈活運用該方,多獲不錯療效。
參考文獻:
[1]秦伯未.中醫(yī)臨證備要【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3:196.
[2]孫永順,朱生梁.燒心的發(fā)病機制與中醫(yī)辨治規(guī)律探討[J].江西中醫(yī)藥,2004(04):15-16.
[3]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61.
[4]王冰.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3:1.
作者簡介:胡運蓮,女,主任醫(yī)師,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中西醫(yī)結合防治消化系統(tǒng)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