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向宇 韋慶波 徐勰 吳云川
失眠癥(Insomnia disorder)是臨床最為常見的一種睡眠障礙,中醫(yī)稱之為“不寐”。失眠癥的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頻繁而持續(xù)的入睡困難和(或)睡眠維持困難,導致睡眠時間、深度不足,睡眠感不滿意。長期失眠會導致內(nèi)分泌失調(diào),出現(xiàn)皮膚干燥、晦暗無光、疲勞乏力,精神不振等癥狀,同時缺乏睡眠也使免疫力下降,頻發(fā)感冒。
中醫(yī)對不寐證素有研究?!秲?nèi)經(jīng)》中就已有“不得臥”“目不瞑”“臥不安”等說法。漢代張仲景將其病因分為外感、內(nèi)傷兩類,提出:“虛勞虛煩不得眠”的論述。明代《景岳全書·不寐》將其概括為有邪、無邪兩類,提出“不寐證雖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并指出“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不足耳。有邪者多實證,無邪者皆虛證?!薄蹲C治要訣》提出:“年高人陽衰不寐”。李中梓《醫(yī)案必讀·不得臥不得食》將不寐的病因分為了氣虛、陰虛、痰滯、水停、胃不和五類。清代馮兆張從腎陰腎衰論述,提出:“壯年腎陰強盛,則睡沉熟而長;老年陰氣衰弱,則睡輕而短?!?/p>
中醫(yī)認為不寐的病理病機總屬陰盛陽衰,陰陽失交。其病位在心,與肝、脾、腎相關。其病因包括四個方面:一為飲食失節(jié)。暴飲暴食,宿食停滯,以致脾胃受損,或釀生痰熱,壅遏中焦,痰熱上擾而不寐。二為情志失常。情志不遂,怒氣傷肝,肝郁化火,擾動心神;或五志過極,熱而化火,擾動心神;或思慮過度,心脾兩虛,陰血耗竭,神不守舍;或暴受驚恐,心虛膽怯,神魂不安等導致夜不能寐。三為勞逸失調(diào)。勞倦太過傷脾,脾氣虛則運化不足,氣血生化失源則血少,以至于心神不安而不寐。四為病后體虛。久病之后,氣血虧虛,心血不足,心失所養(yǎng)則神不守舍,或腎陰陽虧虛導致心腎不交而不寐。故不寐的治療當以補虛泄實、調(diào)整臟腑陰陽為原則。
1.肝火擾心證
臨床表現(xiàn):不寐多夢,甚則徹夜不眠,急躁易怒,頭暈頭脹,目赤耳鳴,口干而苦,不思飲食,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而數(shù)。
干預原則:疏肝瀉熱,鎮(zhèn)心安神。
2.痰熱擾心證
臨床表現(xiàn):心煩不寐,胸悶脘痞,泛惡噯氣,伴頭重,目眩。舌偏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干預原則:清化痰熱,和中安神。
3.心脾兩虛證
臨床表現(xiàn):不易入睡,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頭暈目眩,四肢倦怠,腹脹便溏,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干預原則:補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
4.心腎不交證
臨床表現(xiàn):心煩不寐,入睡困難,心悸多夢,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少津,男子遺精,女子月經(jīng)不調(diào)。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干預原則:滋陰降火,交通心腎。
5.心膽氣虛證
臨床表現(xiàn):虛煩不寐,觸事易驚,終日惕惕,膽怯心悸,伴氣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脈弦細。
干預原則:益氣鎮(zhèn)驚,安神定志。
干預方法由健身氣功功法動作和推拿法組成:健身氣功功法演練與自我推拿操作宜每日操作2~3次,每周練習5天,演練功法前進行熱身運動。因干預方法練習在短時間內(nèi)振奮氣血精神,故最好不要在臨睡時操作。臨睡前可以按揉安眠穴、神門穴和擦涌泉以幫助入睡。
2017年中國失眠癥診斷和治療指南推薦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其中心理治療是失眠癥治療的首選方法。因此本干預方法可作為心理治療基礎上的輔助治療手段,但不建議使用本干預方法替代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一)健身氣功功法動作
1.失眠基本方
(1)冥心握固
正身端坐或盤坐,兩掌分別向體前45°前伸,隨之兩臂外旋向斜上方舉起,肘關節(jié)微屈;隨之抬頭,目視斜上方;下頦內(nèi)收,兩臂內(nèi)旋,上動不停,兩掌由身前下按,隨之兩手拇指抵無名指根節(jié)握固,置于兩膝內(nèi)側(cè);兩眼垂簾,心中默數(shù)三十息。
動作要點:①兩臂上舉時,舒胸展體;兩掌下按時,立項豎脊,百會虛領。②寧心靜氣,物我兩忘。
(2)叩齒鳴鼓
正身端坐或盤坐,兩掌扶于兩膝內(nèi)側(cè),目視前方;兩臂內(nèi)旋向體側(cè)平舉,當與肩同高時,兩臂外旋,掌心向前,目視前方;上動不停,兩臂屈肘,兩掌變通天指,中指掩實耳孔,隨之叩齒36次,目視前下方;兩中指拔耳(即拔離耳孔),目視前下方;兩手心按實耳孔,十指輕扶后腦,中指腹位于枕骨粗隆處,接著兩手食指分別放在兩手中指上,用食指彈擊后腦24次,目視前下方;兩手拔耳,隨之兩手前伸按于腹前,掌心向下,目視前方。
動作要點:①叩齒鳴鼓需掩實耳孔,靜聽默數(shù);叩齒宜輕,略帶咬勁,嘴唇輕閉。②鼻吸鼻呼;鳴鼓食指要有彈力。
(3)鼓漱吞津
正身端坐或盤坐,兩掌扶于兩膝內(nèi)側(cè),目視前方;兩掌握固,落于大腿根部,拳眼向上,唇口輕閉,舌尖在口腔內(nèi)由右向上、向左、向下繞轉(zhuǎn)一圈;接著,舌尖移到牙齒外,貼牙齦由右向上、向左、向下繞轉(zhuǎn)一圈,一內(nèi)、一外為1遍,共做6遍。接上動,動作相同,舌尖向相反方向繞轉(zhuǎn),一內(nèi)、一外為一遍,共做6遍。兩腮做鼓漱36次。目視前下方。
兩拳變掌,上舉至胸前,兩臂內(nèi)旋,直臂上舉,掌心向外;兩臂外旋,兩手握固,拳心相對,兩拳下拉,置于大腿根部,拳眼向上,在兩拳下拉時吞咽口中三分之一的津液,用意念送至丹田。上舉、下拉共做3遍,口中津液分3次全部咽下。
動作要點:舌在口中攪動,要圓活連貫。鼓漱時,兩腮要快速抖動,意想口中生滿津液。吞津要發(fā)出咕咕響聲,意送丹田。
2.隨證加減方
(1)肝火擾心證:基本方加噓字訣,搖頭擺尾去心火。
① 噓字訣
并步站立,左腳開步,與肩同寬,目視前方;屈膝下蹲,掌心朝內(nèi),捧于腹前,身體中正,目視前方。直膝起身,兩手上提,掌心向上,小指輕貼腰際,向后收到腰間;目視前下方。兩腳不動,身體左轉(zhuǎn)90°;同時,右掌由腰間緩緩向左側(cè)穿出,約與肩同高,并配合口吐“噓”字音;兩目漸漸圓睜,目視右掌伸出方向。右掌沿原路收回腰間;同時身體轉(zhuǎn)回正前方;目視前下方。身體右轉(zhuǎn)90°;同時,左掌由腰間緩緩向右側(cè)穿出,約與肩同高,并口吐“噓”字音;兩目漸漸圓睜,目視左掌伸出方向。左掌沿原路收回腰間,同時,身體轉(zhuǎn)回正前方;目視前下方。
本勢一左一右穿掌為1遍。共做6遍,吐“噓”字音12次。
動作要點:“噓”字吐氣法:“噓”字音xū,屬牙音。發(fā)音吐氣時,嘴角后引,槽牙上下平對,中留縫隙,槽牙與舌邊亦有空隙。發(fā)聲吐氣時,氣從槽牙間、舌兩邊的空隙中呼出體外。穿掌時口吐“噓”字音,收掌時鼻吸氣,動作與呼吸應協(xié)調(diào)一致。呼氣盡,則放松恢復自然吸氣,吸氣、呼氣之間可用一個短暫的自然呼吸稍事休息,再進行下一個“噓”字吐氣。
② 搖頭擺尾去心火
兩腳開步站立,與肩同寬;屈膝下蹲,掌心朝內(nèi),捧于腹前,身體中正,目視前方。左足向左橫開一步成馬步,兩手按于膝上部,手指向內(nèi),臂肘作外撐勁。重心右移,右腿屈曲,左腿伸直;同時上身前俯,目視左足尖;腰為軸,將軀干搖轉(zhuǎn)至左前方,頭與左膝呈一垂線,臀部向右下方作撐勁,目視右足尖,右臂繃直,左臂彎曲,以助腰擺。稍停片刻,頭尾同時回到中立位;隨后向右側(cè)搖轉(zhuǎn),唯方向相反。
如此左右搖擺一次為1遍,共做3遍。
(2)痰火擾心證:基本方加呵字訣,調(diào)理脾胃須單舉。
① 呵字訣
并步站立,左腳開步,與肩同寬;屈膝下蹲,掌心朝內(nèi),捧于腹前,身體中正,目視前方。兩掌分別置于腰際兩側(cè),掌心向上。吸氣,同時兩掌小指輕貼腰際微上提,指尖朝向斜下方; 目視前下方。屈膝下蹲,兩掌緩緩向前下約45°方向插出,兩臂微屈;目視兩掌。微微屈肘收臂,兩掌小指一側(cè)相靠,掌心向上,成“捧掌”,約與肚臍相平;目視兩掌心。兩膝緩緩伸直;同時屈肘,兩掌捧至胸前,掌心向內(nèi),兩中指約與下頦同高;目視前下方。兩肘外展,約與肩同高;同時,兩掌內(nèi)翻,掌指朝下,掌背相靠。然后,兩掌緩緩下插;目視前下方。從插掌開始,口吐“呵”字音。兩掌下插至肚臍前時, 微屈膝下蹲;同時,兩掌內(nèi)旋外翻,掌心向外, 緩緩向前撥出,至兩臂成圓;目視前下方。兩掌外旋內(nèi)翻,掌心向上,于腹前成“捧掌”;目視兩掌心,反復練習,共吐“呵”字音6遍。
動作要點:“呵”字吐氣法:“呵”字音hē,為舌音,發(fā)聲吐氣時,口半張,舌尖輕抵下腭,氣息主要從舌與上腭之間緩緩呼出體外。兩掌捧起時鼻吸氣;插掌、外撥時呼氣,口吐“呵”字音。
② 調(diào)理脾胃須單舉
并步站立,左腳開步,與肩同寬;屈膝下蹲,掌心朝內(nèi),捧于腹前,身體中正,目視前方。
左勢:兩腿徐緩挺膝伸直;同時,左掌上托,左臂外旋上穿經(jīng)面前,隨之臂內(nèi)上舉至頭上方,肘關節(jié)微屈,力達掌跟,掌心向上,掌指向右;同時,右掌微上托,隨之臂內(nèi)旋下按至右髖旁,肘關節(jié)微屈,力達掌根,掌心向下,掌指向前,動作略停;目視前方。松腰沉髖,身體重心緩緩下降;兩腿膝關節(jié)微屈;同時,左臂屈肘外旋,左掌經(jīng)面前下落與腹前,掌心向上;右臂外旋,右掌向上捧與腹前,兩掌指尖相對,相距約10厘米,掌心向上;目視前方。
右勢:與左勢相同,唯左右相反。
本勢一左一右為1遍,共做3遍。
(2)心脾兩虛證:基本方加熊戲。
① 熊運
并步站立,左腳開步,與肩同寬;屈膝下蹲,掌心朝內(nèi),捧于腹前,身體中正,目視前方。兩手呈熊掌,置于腹下,上體前腑,身體順時針劃弧,向右、向上、向左、向下,重復3遍;再逆時針劃弧,向左、向上、向右、向下,重復3遍。
動作要點:熊戲的手形是熊掌,是指手指彎曲,大拇指壓在食指中指的指節(jié)上,虎口撐圓。熊表面上笨拙緩慢,其實內(nèi)在充滿了穩(wěn)健、厚實的勁力,演練時應加以體現(xiàn)。要注意體會腰腹部的壓緊和放松。
② 熊晃
開步站立,與肩同寬,兩手握空心拳,提髖帶動左腿,向左前方落步,左肩前靠,曲右腿,左肩回收,右臂稍向前擺,后坐,左手臂再向前靠,上下肢動作要配合協(xié)調(diào);換右式,提右胯,向右前落步,右肩前靠,曲左腿,右肩回收,左臂稍向前擺,后坐,右手臂再向前靠。本勢動作一左一右為1遍,共3遍。
動作要點:用腰側(cè)肌群收縮來牽動大腿上提,按提髖、起腿、屈膝的先后順序提腿。兩腳前移,橫向間距稍寬于肩,隨身體重心前移,全腳掌踏實,使震動感傳至髖關節(jié)處,體現(xiàn)熊步的沉穩(wěn)厚實。
(4)心腎不交證:基本方加猿提,兩手攀足固腎腰。
① 猿提
并步站立,左腳開步,與肩同寬;左式,兩手置于體前,十指張開,快速捏攏成猿勾,肩上聳,縮項,同時;兩手上提,收腹提肛,腳跟提起,頭向左轉(zhuǎn);頭轉(zhuǎn)回肩放松,腳跟著地,兩手變掌,下按至腹前。再做右式,重心上提時,先提肩,再收腹提肛,腳跟提起。重心下落時先松肩,再松腹落肛,腳跟著地。以膻中穴為中心,含胸收腹,縮脖提肛,兩臂內(nèi)夾,形成上下左右的向內(nèi)合力,然后再放松還原。
一左一右為1遍,共做3遍。
動作要點:身體收緊和放松要按順序進行。身體收緊時意念中百會上領,帶動聳肩、收腹、提肛、腳跟離地,身體隨之向上;身體放松時,先頭頸放松,再沉肩、松腹、落肛、腳跟著地。重心上提時要保持身體平衡。
② 兩手攀足固腎腰
并步站立,左腳開步,與肩同寬;屈膝下蹲,掌心朝內(nèi),捧于腹前,身體中正,目視前方。直膝起身,兩臂前伸,上舉至頭頂;轉(zhuǎn)掌心相對,內(nèi)合下按至與胸前;上動不停,兩臂外旋,兩掌心朝上,掌指內(nèi)旋,經(jīng)腋下向后反插;上動不停,兩掌心貼背,沿脊柱兩側(cè)向下摩運至臀部;同時上體前俯,兩手順勢沿膀胱經(jīng)下至足跟,再向前攀足尖,目視下方,意守涌泉穴;稍停后,隨吸氣,緩緩直腰,雙手順勢起于頭頂之上,兩臂伸直,掌心向前,目視前方。如此反復做6遍。
(5)心膽氣虛證:基本方加昂首勢。
① 昂首勢
并步站立,左腳開步,兩臂同時側(cè)起,與肩同高,掌心向上,肘微屈,配合吸氣,屈膝下蹲,抬頭翹尾,沉肩墜肘,配合呼氣。目視前上方,稍停。兩膝慢慢伸直,下頜回收,軀干伸直,兩臂平伸,配合吸氣。左腳收回并步,同時兩臂向上環(huán)抱,兩掌下按,同時屈膝下蹲,配合呼氣,目視前下方。右式與左式動作相同,方向相反。
動作要點:下蹲脊柱反弓時,通過頭后仰、脊柱反弓、肩胛內(nèi)含、尾閭后翹等動作共同擠壓神道穴。下蹲時,沉肩、墜肘、壓腕(即腕關節(jié)充分伸展)。頸椎病、腰間盤突出患者做下蹲脊椎反弓時,要根據(jù)身體情況量力而行,動作幅度應由小到大,循序漸進。
(二)自我推拿法
1.振心脈:兩足與肩同寬,身體自然放松站立,兩手掌自然伸開,以腰轉(zhuǎn)動帶肘,肘部帶手,使兩臂一前一后自然甩動。到體前時,用手掌面拍擊對側(cè)胸前區(qū);到體后時,以掌背拍擊對側(cè)背心區(qū)。初做時,拍擊力量宜輕,若無不適反應,力量可適當加重,每次拍擊36次左右為宜(有冠心病、心絞痛、心瓣膜病、房顫等心臟病史的患者禁用)。
2.撥極泉:極泉穴是手少陰心經(jīng)的穴位之一,位于腋窩頂點,動脈搏動處。先以右手四指置左側(cè)胸大肌處,用掌根稍作按揉,然后用虎口卡住腋前襞,以中指置于腋窩極泉穴位處,稍用力用指端勾住該處筋經(jīng),并向外作撥動,使之產(chǎn)生酸麻放射感,操作9次。然后,換手如法做右側(cè)。
3.拿心經(jīng):右手拇指置于左側(cè)腋下,余四指置上臂內(nèi)上側(cè),邊做拿捏,邊做按揉,沿上臂內(nèi)側(cè)漸次向下操作到腕部神門穴,按揉神門穴,如此往返操作9次。再換手操作右側(cè)。
4.按揉安眠穴:安眠穴為經(jīng)外奇穴,在頸部,翳風穴與風池穴連線中點處,用手指按揉1分鐘,以酸脹為宜。
5. 搓手浴面:先將兩手搓熱,隨后掌心貼前額,用力向下擦到下頜,連續(xù)約10次。
6.按揉涌泉:取坐位,兩手食指或中指稍用力按揉足底涌泉穴1分鐘,以酸脹為宜。
四、藥食養(yǎng)生方法
(一)中藥驗方
1.肝火擾心: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車前子、當歸、生地黃、柴胡、甘草、生龍骨、生牡蠣、磁石等。
2.痰熱擾心:半夏、陳皮、茯苓、枳實、黃連、竹茹、龍齒、珍珠母、磁石等。
3.心脾兩虛:人參、白術、甘草、當歸、黃芪、遠志、酸棗仁、茯神、龍眼肉、木香等。
4.心腎不交: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黃連、肉桂等。
5.心膽氣虛:人參、茯苓、甘草、茯神、遠志、龍齒、石菖蒲、川芎、酸棗仁、知母等。
(二)食療養(yǎng)生方
1.桂圓蓮子粥:桂圓肉15g,蓮子15g,大棗 10枚,粳米100g, 同煮成粥,加適量白糖。有益心寧神、養(yǎng)心健脾的作用。
2.養(yǎng)心湯:人參10g,五味子6g,酸棗仁6g,水煎服。有益氣、養(yǎng)心、安神定志的作用。
3.養(yǎng)血補心湯:當歸12g,白芍10g,川芎6 g,柏子仁10g,酸棗仁10g,水煎服。有養(yǎng)血斂陰、補心安神的作用。
4.桑葚茉莉飲:桑葚、百合各20g,茉莉花5g。將桑椹、百合濃煎候滾,倒入盛有茉莉花之容器中,加蓋,悶10分鐘即可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