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凌藍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曾說過:“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绷攘葦?shù)語,形象而深刻地說明了“聽”的重要性。⑴《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學會傾聽”?!皩W會傾聽”有兩層意思:一是要求聽別人講話要用心、細心;第二層意思是要“會聽”,要邊聽邊想,思考別人所說的意思,能記住別人講話的要點。而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正處于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力養(yǎng)成的最基礎(chǔ)時期,因此,對他們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就顯得尤為重要。
孩子們愛聽故事,我何不利用這一特點來培養(yǎng)孩子“傾聽”的習慣呢?于是,在學期開始之初,我總會利用中午時間給他們讀一篇小故事。堅持一段時間后,嗓子就罷工了。不愿放棄培養(yǎng)孩子習慣的大好時光的我,開始思索:怎樣才能魚和熊掌兼得呢?新世紀的社會是一個信息量極大的世界,各類產(chǎn)物應(yīng)運而生,有聲讀物就是其中之一。顧名思義,有聲讀物就是有聲音的書。辭海中的定義為:錄制在磁帶中的出版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可發(fā)音的“電子書”。我何不利用這個新興事物來個一舉多得呢?
一、聽之,趣味濃濃
古人把聽講分為三等:上等的是入神聽,中等的是用心聽,下等的是馬虎聽。在活動開始之初,孩子們多半還是停留在“馬馬虎虎聽”的階段。比如:有的孩子在聽的時候還會有些坐不住,小手會止不住摸東西。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于是我對癥下藥,采取了小策略:在選擇故事時,一定選擇角色多,生動、有趣的內(nèi)容,以此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從而帶他們走進故事的世界。
除此之外,我還布置一項親子閱讀作業(yè)——希望家長們每晚給孩子讀故事10分鐘。家校合作,使孩子更快的進入狀態(tài)。不久,家長在家校上反映,孩子每天都嚷嚷著要聽故事,不聽都睡不著覺了!不光如此,在學校時,孩子們也總會纏著我要聽故事。不知不覺中,聽故事儼然成為了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
二、讀之,初見成效
聽習慣后,孩子會趨于一種疲乏的狀態(tài),進入聽的“瓶頸期”,看來又得想出點招數(shù)來治治孩子們的“聽力倦怠”。
J.凱根說:“對于兒童,模仿可以是一種獲得愉快、力量、財富或別的渴望目標的自我意識的嘗試?!痹趯W習每篇課文前都要求孩子們預(yù)習,第一條便是要求孩子大聲跟讀課文錄音,以此慢慢培養(yǎng)語感,何不在聽故事時也讓孩子去模仿朗讀呢?
于是,在一次聽《愛看電視的小貓》時,我引導(dǎo):
“你們喜歡故事中誰的聲音?”讓孩子在關(guān)注故事情節(jié)的同時也會注意聽聲音。
孩子們的想法很一致:“小貓!”
“為什么呢?”
“小貓的聲音很動聽!”
“小貓的聲音和其他幾個不一樣,所以印象特別深?!?/p>
看,孩子們已自然的注意到了聲音的不同,我伺機繼續(xù)引導(dǎo),孩子們爭先恐后的來展示自己,小貓的形象被孩子們生動地展現(xiàn)在我眼前,著實讓我驚嘆孩子們的模仿力和表現(xiàn)力!
自從這一次朗讀模仿后,孩子們對“聽故事”的積極性又提高了,甚至連故事中的背景音樂,都深深刻在孩子的心中,時不時就聽見他們的哼唱。我的成就感頓時油然而生。
三、悟之,能說會道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第一學段的學生,在口語交際方面能“聽故事、看音像作品,復(fù)述大意和精彩情節(jié)?!庇辛诵抡n標的指導(dǎo),我更放手做此事。
在我看來,要求孩子復(fù)述內(nèi)容及情節(jié),其實就是讓他們在完成一道特別的“閱讀題”,一道需要在腦海中完成的題目。所以這就不僅要求他們做到“上等聽”,更要求孩子能初步整理腦海中的資料并整合成所需要的答案,這對孩子的能力要求就漸漸提高了。
聽著挺難,但分解為一個個針對性的小問題后,一切都將迎刃而解。再說《愛看電視的小貓》這則。該則故事共分有四集,所以每一次聽之前,就是對孩子上一次“聽”的檢查,和他們對腦中資料的搜索整理。比如在聽第四集前,我問孩子們:“上一次咱們聽到哪兒了?”孩子們會馬上開始找出他們所認為的,最能讓人明白的情節(jié)雞兒展開討論。
在孩子們自己的一番爭論中,得出了結(jié)論,看來不需要我出馬,在相互的啟發(fā)下已經(jīng)找到答案了。我趁熱打鐵,再次拋出問題:“今天又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讓咱們一起去聽聽吧!”讓孩子們帶著問題聆聽,有的放矢,使之更有效率。
在聽完第四集后,我又問:“今天小貓怎么了?”在不停追問中,幫助孩子們整理資料,抓住關(guān)鍵信息。雖然還是有點瑣碎的,但孩子們的侃侃而談和自主的爭論,已經(jīng)充分說明了“聽故事”為他們帶來的能力培養(yǎng),我也和他們一起樂在其中。
四、樂之,激發(fā)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了不同學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的要求,對于小學生而言,從一、二年級的不少于5萬字,到五、六年級的不少于100萬字??梢妰H靠課本上數(shù)量有限的幾篇文章,是無法滿足學生閱讀需求量的。正當孩子們對“聽故事”的興趣愈來越濃時,我趁熱打鐵推薦他們“看故事”。比如我給孩子聽了《三毛流浪記》,孩子們一直津津樂道,于是我介紹道:“《三毛流浪記》講述了三毛的辛酸遭遇。這部作品不光有故事聽,還能有故事看呢!”適時推薦了《三毛流浪記》、《三毛從軍記》和《三毛新生記》系列書籍。頓時,班里掀起了一股“三毛熱”。
對于“有聲讀物”的聆聽,我還將繼續(xù),隨著孩子們的年齡增長,根據(jù)孩子們的需要,繼續(xù)有選擇的播放。堅信在我的堅持下,孩子們在語文學習之路上漸行漸遠……
參考文獻:
⑴教育部制定,《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2)孫瑞雪,《捕捉兒童敏感期》,中國婦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