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房忠東
【編者按】
為貫徹落實中等職業(yè)學校10門公共基礎課程標準,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yè)教育與社會教育課程教材研究中心牽頭研制“江蘇省職業(yè)學校10門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指導方案”。為找準我省職業(yè)學校教師實施課程標準中存在的問題、明確落實行動的起點,2021年3月—5月,由10個研制組按照頂層設計方案開展了全省教學調研,為下一階段研制教學指導方案指明了方向。
摘要:為了解江蘇省中等職業(yè)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現(xiàn)狀,通過問卷和訪談,發(fā)現(xiàn)教師對課程目標認知與實踐定位存在落差,對新增課程內容不夠關注,多數以考證成績評定學業(yè)質量;師資結構趨于合理,但穩(wěn)定性不強;參加教研活動積極性高,但自主學習不夠等。為推進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需要加強評價研究,積極探索與課程標準相匹配的學業(yè)水平評價方案;開展參與式培訓,引領教師在對話、實踐、反思中提升認知;構建在線省級教研平臺,豐富教研活動形式,共創(chuàng)課程資源。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學調研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7C-0003-06
2020年1月,教育部頒布了《中等職業(yè)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了該課程的目標、內容與路徑。信息技術課程的前身是“計算機應用基礎”,除了在課程名稱、課程內容上有所變化外,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以“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信息社會責任”這四大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課程目標。課程實施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課程目標的轉向不僅意味著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一系列較大變革的可能性,還涉及教師的價值改變、行為調整、條件配置、制度配套、策略選擇等諸多問題的可能變革。新課程在教學策略、評價方式上如何改?是重新建構,還是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修正提升?當前的課程實踐中存在哪些問題?如何為教師創(chuàng)造有利于其專業(yè)發(fā)展的學習、資源和政策環(huán)境,讓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改革過程中?這些都是當前江蘇省教育行政與教科研部門最為關心的問題。對于未來的謀劃必須建立在現(xiàn)實的土壤上。為了解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當前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精準有效的課程改革行動方案,根據江蘇省中等職業(yè)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指導方案研制工作部署,我們對全省職業(yè)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開展了專項調研。
一、調研設計
(一)調研內容及方法
結合對江蘇省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現(xiàn)狀的經驗性了解,我們將調研內容確定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評價、師資隊伍、教研活動等6個方面,并根據各內容性質,設計了相應的調研方法。
(二)調研工具與樣本選擇
1.調研工具與對象。根據調研內容及相應調研方法,我們設計了兩份問卷及一份訪談提綱。其中問卷一以一線教師為調研對象,用以分析師資情況、教師自主與他主教研情況及教師對于本課程的目標、內容、教學策略、課程評價等方面的認知與實踐,共設計了19道選擇題和1道開放性問題。問卷二以各學校課程負責人或教研組長為調研對象,用以分析各學校在課程開設、教材選用、課程評價等方面的情況,共設計3道填空題,5道選擇題。除問卷外,我們還設計了9個訪談問題,訪談對象為學校課程負責人或教研組長,用以對教學現(xiàn)狀、課程開設、師資隊伍、現(xiàn)有經驗等做進一步分析。
2.樣本選擇。組織全省13個設區(qū)市職業(yè)學校在本學期教授信息技術(原名稱: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所有教師填寫問卷一,共收到有效答卷1029份,參與學校181所,各設區(qū)市參與人數比例如圖1。
組織13個設區(qū)市所轄范圍內所有職業(yè)學校負責本課程教研工作的組長或負責人(每校1人)填寫問卷二,共回收問卷197份,根據提交問卷的IP地址刪除重復問卷8份,刪除問卷中總課時數低于20或超過400的無效問卷8份,有效問卷共計181份。
訪談采用抽樣調查,分別在蘇南、蘇中、蘇北三個片區(qū)進行抽樣,選擇南京、蘇州、無錫、南通、淮安、泰州、鹽城7個設區(qū)市進行了教師訪談工作。各設區(qū)市分別選擇7—10所職業(yè)學校負責本課程的教研組長作為訪談對象,覆蓋城市和農村職業(yè)學校,共訪談教師55名。
(三)調研實施與數據分析
調研于2021年1月實施,問卷一、二由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yè)教育與社會教育課程教材研究中心統(tǒng)一組織相關學校相關教師填寫。被訪談人員由各設區(qū)市根據訪談對象要求組織相關教師參加,要求被訪談者在訪談前先自行閱讀與理解新課標,并準備好針對訪談提綱的文字材料。訪談采用在線會議形式,每組訪談會議時長為2小時左右。對于問卷數據采用SPSS for windows 23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對于訪談記錄,主要采用文本記錄后根據文字內容進行質性分析的方法。
二、調研結果及分析
(一)課程目標上,教師認知與實踐定位存在較大差距
通過對信息技術課程2009年版課程教學大綱、2020年版課程標準以及課程國規(guī)教材、2018年版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MS Office考試大綱分析,將課程目標定位分為“關注信息技術知識與原理理解”“關注信息技術工具的操作”“關注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關注學科核心素養(yǎng)”4個層次,并在問卷中設計了“您認為當前信息技術課程應重點關注學生的哪方面能力/素養(yǎng)”。結果顯示,有70.8%的教師選擇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24.6%的教師選擇了“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說明絕大部分教師認同新課標提出的課程目標定位。
為進一步調查教師對課程目標的實踐程度,訪談設計了“學校在本課程教學中的主要教學模式是什么?學生的學習效果總體如何?”“你認為學校在本課程教學中有哪些不足之處?”等問題。根據4個層次的課程目標分類,對55名訪談對象的話語進行分析,對于同時提及不同層次目標的描述,取高級別作為其學校的總體目標定位。分析顯示,在教學實踐中,84.4%的教師將目標定位于“信息技術工具操作”,15.6%的教師定位于“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