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杰
摘要:語言是思維和文化的載體,體現文化內涵與素養(yǎng),承載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因此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大學英語課程更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遠大抱負、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使思政育人與大學英語課程有機融合,從根本上實現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文章結合課程思政理念,在思政育人視角下探討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著眼于在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方面進行改革,以期實現課程思政育人目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
教育是國之大計,也是民生之基。建設教育強國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關鍵在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古往今來,立德樹人一直是我國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禮記·大學》中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唐代韓愈曾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薄皞鞯馈笔堑谝晃坏?,其核心任務就是立德樹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1]。
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文章從課程思政育人視角著手,以大學英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為依托,對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展開探索和實踐,結合后疫情時代的教學要求和學生的學習訴求,努力實現“三全育人”的教育要求。
一、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內涵
混合式教學在國內的研究始于21世紀初。2004年,何克抗教授在第七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上首次提出并倡導混合式學習。他認為:“所謂BlendingLearning(混合式學習或混合式教學),就是把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優(yōu)勢和在線學習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既要發(fā)揮教師引導、啟發(fā)、監(jiān)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統(tǒng)的面對面單向傳輸式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線上學習成為學生的必要方式。教育部大力倡導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打造,主要是基于慕課(MOOC)、專屬在線課程(SPOC)或其他在線課程,運用數字化教學工具,安排部分教學時間以實現學生線上自主學習,與線下面授有機結合,形成混合式教學模式。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fā)打破了人們平靜的生活,各類學校因此開啟線上教學模式,這既是對傳統(tǒng)線下教學模式的挑戰(zhàn),也是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路上的新機遇。經過一年多的教學實踐,全國高校的在線教學已不再只是應對疫情的權宜之計,而成為日漸成熟的教學改革,網上關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論文也已達到數百篇之多,為網絡化時代的高校教育打開了新局面。
二、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的必要性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課程思政總體上來說是一種教學理念,是貫穿各個學科、各門課程的一種教學思維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多挖掘思政元素,以春風化雨的方式將思政教育融入教學中,在引導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大學英語是一門人文類課程,是高校大學生的必修課之一,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的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力求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信息交流。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為學生打開了文化、科技、經濟、政治等各個領域的大門,為其道德觀念、價值導向、社會責任感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與此同時,西方文化的傳播對我國青少年的思想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仍存在思辨能力差、意志不堅定等問題,容易受到不良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滲透的影響,甚至產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無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等情況。作為高校教師,我們有義務和責任守好大學英語教育這塊重要陣地,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東西方文化差異?!洞髮W英語教學指南》(2020)在“課程定位與性質”部分也明確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應主動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使之在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罢n程設置”部分提出課程設置應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提高課程質量為抓手,對標一流課程建設的要求,體現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將課程思政理念和內容有機融入課程。[3]
三、課程思政育人視角下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研究
大學英語教學不僅關系到學生英語能力、國際視野,還深刻影響著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融入思政教育,總的來說就是以語言知識為載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以中西方文化差異為視角,以語言技能訓練為手段,利用線上線下教學平臺將德育內容滲透到英語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在教學素材中深挖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在課堂互動學習中受到思政熏陶;另一方面,教師要利用好線上教學資源,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和分享優(yōu)質資源,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實現思政學習的即時性和互動性。
本文以《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第5單元“TheWaterProblem”為例,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三方面探討思政育人視角下大學英語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一)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主題是“水問題”,Text部分以作者和女兒日常節(jié)水的場景描述為切入點,說明了全球水問題的復雜和嚴峻程度,倡導積極節(jié)水,從而為科學家解決水問題爭取時間。本單元的話題圍繞“水問題”展開,倡導節(jié)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積極響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為教師開展思政教育奠定了基礎。以下是具體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目標:掌握文章中表述“水問題”的相關詞匯短語,如“conserve”“environment”“resource”“source”等,同時能夠正確用英語描述水污染、水浪費、水資源匱乏以及節(jié)約用水等信息,完成相關詞匯及其用法的積累。
能力目標:能圍繞“水問題”展開口語交流,提高口語表達能力;能就本單元的主題進行批判性思維訓練,思考“水問題”是否應被列為未來五十年人類面對的第二大問題。
情感目標:樹立堅定的環(huán)保理念,提倡珍惜水資源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深入了解“水問題”,引導學生關注中國在此方面做出的努力,樹立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放眼世界,意識到“水問題”是全球問題,要把個人、國家、人類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以全人類的福祉為追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教學過程
教學的開展實際上就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教材為主要教學工具,實現教學、教育和發(fā)展和諧統(tǒng)一的過程?;旌鲜浇虒W模式下,整個教學過程可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同時要充分發(fā)揮課堂建設陣地優(yōu)勢,將思政理念全面融入課堂教學,做到“德融課堂,鹽溶于湯”,使學生的思想和修養(yǎng)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1.課前準備——線上自主預習
信息化時代,線上資源豐富多彩,教師可利用“智慧樹”“超星學習通”“雨課堂”等學習平臺發(fā)布教學資源,這樣既能監(jiān)測學生預習狀況,又能實時解答學生遇到的問題,便捷高效。除了文字,音、視頻,圖片等各種預習資料外,線上平臺還可以發(fā)布話題引導學生進行線上討論和頭腦風暴訓練等,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
針對課文主題,教師課前在“智慧樹平臺”上傳學習資料并布置預習任務:①瀏覽單元導讀;②預習課文單詞和音頻資料;③觀看視頻“AreWeRunningoutofCleanWater?”并反饋觀后感;④收集一條與“水問題”相關的英文報道,簡要闡述所發(fā)現的問題。學生完成預習任務后,教師在平臺上對學生的反饋結果予以點評,將重點需要解決的問題帶到課堂上以探討解決。
2.課中實踐——線下互動學習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實現育人目標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產出導向法”為指導,依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內容,遵循“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采用任務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學習和語言輸出。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語言技能和課堂表現進行評價,也可引導學生進行生生互評,增強語言表達水平和評價能力。
在教學活動中,可在課文導入、詞匯語言運用、篇章結構分析與思維拓展等教學環(huán)節(jié)融入德育內容,通過素材分析、頭腦風暴、小組討論、課堂辯論、英文寫作等方式幫助學生在學習西方語言文化的基礎上融入中華文化、弘揚社會正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敢于和善于提出個人見解,提高思辨能力。
(1)課堂導入。①教師課前整理學生收集的關于“水問題”的相關報道,選取兩條有代表性的新聞視頻進行展示,切入主題,引發(fā)學生思考。②基于課前線上發(fā)布的視頻素材“AreWeRunningoutofCleanWater?”展開小組討論:“Doyoubelievewaterscarcityistheonlywaterproblem?Arethereanyotherproblems?”在學生的反饋中,挖掘思政元素,如珍惜水資源、全球水問題、環(huán)保、可持續(xù)發(fā)展、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教師予以總結。
(2)詞匯學習與語言運用?!八畣栴}”關乎國家發(fā)展、經濟建設,因此課文中涉及的相關詞匯也是重要的思政詞匯。將思政元素融入詞匯學習,既體現思政教育的滲透性,又能提升詞匯學習的厚度。文章出現的核心語言知識點包括“scarcity”“conservation”“contentiousresource”“strategicresource”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先用簡單的英文給出釋義,然后以政府工作報告或時事熱點新聞中的句子為例句,引導學生加深對詞匯的理解和運用。
(3)篇章結構分析與思維拓展。對篇章結構和邏輯語義關系的分析是理解整篇文章的關鍵所在。學生泛讀文章,總結段落大意,初步理清文章結構,然后教師進行講解分析,用思政關鍵詞將文章結構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并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提出問題:“Howcanwesolvethewaterproblem?Whatcanwedoindailylife?”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發(fā)言,講述如何從日常小事上貢獻力量,如自身節(jié)約用水、參加環(huán)保公益活動等。由此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同時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
3.課后強化——線上拓展延伸
課后作業(yè)是英語教學課堂的延伸和拓展,有助于學生進一步鞏固知識。教師通過線上教學平臺發(fā)布課后作業(yè),同時融入思政內容,使整個教學過程形成課前、課中、課后的有效閉環(huán),實現了課內課外、線上線下混合式思政教學新格局。基于單元主題,教師要求學生課后閱讀有關螞蟻森林的英語介紹,看相關圖片,了解中國為解決“水問題”做了哪些努力。此外,學生進行模仿寫作訓練,介紹曾經參與或熟悉的與水有關的公益活動,寫作內容包括目標、方式、成果、意義等。
(三)教學評價
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一般是以考試成績?yōu)闃藴实?,這往往忽視了學生思想和價值觀方面的表現。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教學進行得如火如荼,對思政教育成效的評價卻成了亟待探索的關鍵問題。因此,更新教學評價方式是教師的必然選擇。一方面,通過網上學習平臺記錄學生出勤情況、線上活動參與情況、平時小測成績等,側重考查學生的自律能力、課堂參與度、合作學習能力以及知識學習能力等;另一方面,增加對學生思政表現,如思想道德、生活和學習態(tài)度、價值觀念等的考查,實時掌握學生動態(tài),不斷進行教學反饋和調整,從整體上完善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評制度。此外,教師在單元學習結束后,增加與思政主題相關的小組展示活動。學生組內合作完成課件制作,各組臺前分享后,教師予以反饋,學生自我評價并進行互評,如此,實現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本單元的“水問題”是環(huán)保教育很好的切入點,教師安排學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相關公益活動,學生展示內容的同時也能提高團隊合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根據學生課堂展示的表現以及本單元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進行宏觀上的評價。
四、結語
課程思政是一項長期、系統(tǒng)性工程,高校教師應把課程思政作為一門學問、一種價值、一種信仰,刻苦鉆研,把課程變成金課,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有知識、有學問、有信仰、有力量的學生。我們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三者融為一體。線上線下混合模式下的大學英語教學要想實現育人目標,就要通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讓學生充分了解當代中國的發(fā)展成就,幫助學生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學生服務國家建設的責任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何克抗.從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fā)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4(3):21-31.
[3]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