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紅,蔡偉奕,黎清現(xiàn),劉丹
深圳市龍華區(qū)中心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廣東深圳518110
隨著人們飲食、生活方式發(fā)生改變,2型糖尿病發(fā)病率急劇上升,由于T2DM的發(fā)病過程中存在兩個重要的病理生理學因素胰島β細胞功能受損和胰島素抵抗(IR),口服降糖藥物治療的原則也需針對這兩個方面。糖尿病具有病程持續(xù)、患病人群廣等流行性特征,調(diào)查顯示目前我國糖尿病患病率正逐年上升,已成為危害國民健康的重大疾病[1]。但當前對患者病情監(jiān)測的主要方式為門診復診,該形式對患者的病情監(jiān)測效果較差[2]。該研究收集自2018年3月—2019年12月深圳市龍華區(qū)中心醫(yī)院內(nèi)分泌門診164例患者,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及微信群推送糖尿病相關知識進行院外延伸跟蹤治療,使得患者更全面認識自身疾病,以穩(wěn)定血糖,控制病情,同時觀察口服降糖藥具體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164例患者均來自深圳市龍華區(qū)中心醫(yī)院內(nèi)分泌門診患者,病程在1~5年。符合1999年WHO推薦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年齡35~70歲,經(jīng)飲食和運動治療后FBG仍在7.0~13.9 mmol/L,半年內(nèi)無酮癥或其他嚴重應激情況,正在服用雙胍類藥物,或者未服藥、劑量穩(wěn)定兩個月以上,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合并嚴重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感染及外傷、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合并進展性、系統(tǒng)性疾?。◥盒阅[瘤、SLE等);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或近1個月使用者、對降糖藥或磺脲類藥物過敏者、因藥物不良反應停藥者。164例患者隨機分為3組:院外干預1年組51例,其中男30例,女21例,平均年齡(56.39±8.16)歲;院外干預半年組52例T2DM患者,其中男33例,女性19例,平均年齡(52.66±9.62)歲。不接受干預組61例,男性35例,女性26例,平均年齡(52.66±9.62)歲。3組性別、年齡、血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獲得到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及患者同意。
1.2.1 干預方法 格列美脲片(國藥準字H20057672)起始用量為早餐前30 min,1 mg/次。于納入研究開始治療后1周、2周及每3個月采用瑞特血糖儀,分別測定空腹血糖(FBG)和早餐后2 h血糖(PBG),根據(jù)血糖水平調(diào)整藥物的使用劑量。每次劑量調(diào)整增加格列美脲1 mg,直到FBG≤7.0 mmol/L或最大劑量達6 mg/d。二甲雙胍(國藥準字H20023371)用法為0.25~0.5 g/次,3次/d。根據(jù)血糖調(diào)整劑量直到最大劑量,如血糖未達標,則加用DPP4類藥物,每組藥物都行該藥物方案治療。
院外無干預組患者出院常規(guī)護理,每月電話隨訪1次,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情況,叮囑患者及時復診,若有問題及時咨詢或來院就診。干預組患者(包括干預半年組,干預1年組)則建立微信糖尿病知識平臺,建立微信公眾號及微信群,護理人員負責將參與研究患者加入群聊,并加每位患者為好友方便干預,指導每位患者關注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每周推送糖尿病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治療體會、患者治療經(jīng)過等,并上傳糖尿病患者檢測血糖方法、低血糖處理方法、胰島素注射方法視頻,指導患者自我護理?;颊呙恐軈R報2~3次血糖檢測情況,專業(yè)護理人員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及分析,密切留意患者血糖變化。于微信群內(nèi)開展健康講座,組織及鼓勵所有患者積極交流、提問,解決患者疑惑問題。
1.2.2 檢測方法 血糖測定:葡萄糖氧化酶法,采用Hitachi 7170A型全自動生化儀檢測。HbA1c測定:高效液相法,使用BIO-RAD VARIANTⅡ高效液相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正常范圍為3.9%~6.1%。血脂測定:標準酶法,采用Hitachi 7600型全自動生化儀檢測。胰島素:化學發(fā)光發(fā),羅氏601全自動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儀檢測。
觀察各組患者治療前后體質(zhì)指數(shù)(BMI)、血壓指標[包括收縮壓(SBP),舒張壓(DBP)]、血糖相關水平[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空腹胰島素水平(FINS)]、血脂水平[包括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
3組資料在治療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1年藥物治療后,組內(nèi)比較:無干預組干預前后DBP、PBG、FINS、HbA1c、LD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半年組治療起前后DBP、FBG、PBG、FINS、HbA1c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1年組治療前后:DBP、PBG、FIN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表3。3組干預后對比,干預1年組SBP優(yōu)于無干預組(q=3.490,P=0.037),干預半年組SBP(q=5.260,P<0.001)和DBP(q=4.070,P<0.05)優(yōu)于無干預組。
表1 自媒體干預1年組治療前后各項資料比較(±s)
表1 自媒體干預1年組治療前后各項資料比較(±s)
?
表2 自媒體干預半年組治療前后各項資料比較(±s)
表2 自媒體干預半年組治療前后各項資料比較(±s)
?
表3 無自媒體干預組治療前后各項資料比較(±s)
表3 無自媒體干預組治療前后各項資料比較(±s)
?
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分泌異常,其顯著特征為高血糖,可導致患者合并血管、眼、心臟、肺、神經(jīng)等疾病,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隨著時代的變化,微信的普及使得我國通訊進入微信時代,普遍人群均會應用該APP進行及時通訊,故而臨床開始將微信平臺應用于對糖尿病患者的及時咨詢及干預中,以解決患者疑問,增強患者自我干預能力,穩(wěn)定患者血糖,確定患者安全[3]。董靜[4]發(fā)現(xiàn),微信平臺護理可更好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壓、血脂水平,提高患者自我干預能力及服藥依從性。
該研究結果顯示,3組T2DM患者的血糖、血脂均控制良好,干預1年后SBP、DBP、PBG、FINS均有明顯下降,降血糖有效率達100%。3組資料治療后對比,干預1年組SBP(122.16±15.07)mmHg優(yōu)于無干預組SBP(125.14±13.58)mmHg(q=3.490,P=0.037),干預半年組SBP(120.62±15.27)mmHg和DBP(72.5±6.66)mmHg分別優(yōu)于無干預組SBP(125.14±13.58)mmHg(q=5.260,P<0.001),DBP(76±6.51)mmHg(q=4.070,P<0.05)。高血壓主要在具有胰島素抵抗,腹型肥胖和高膽固醇血癥的人群中高發(fā)。臨床研究證實,若糖尿病患者的血壓達標(<140/80 mmHg),可顯著減少冠心病、卒中及腎病的發(fā)生率[5]。英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研究顯示收縮壓每下降10 mmHg,糖尿病患者的并發(fā)癥、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微血管病變可相應下降10%以上[6]。血壓控制是防止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并發(fā)癥的基本手段。該研究顯示,納入干預的T2DM患者SBP控制情況明顯優(yōu)于無干預組,結果與相關研究結果相似[7-8]。岳建美等[9]使用胰島素類似物進行院外血糖治療,治療前后兩組FPG、2 hPG、HbA1c、血脂、血壓比較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也發(fā)現(xiàn)納入干預組對DBP控制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優(yōu)異性,SBP、DBP治療后明顯下降,考慮是格列美脲的胰外作用所致。
該研究納入干預前半年組患者BMI指數(shù)明顯高于1年組和無干預組,干預后半年組與其他兩組對比BMI指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自媒體干預對體質(zhì)量水平也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格列美脲治療后的T2DM患者體質(zhì)量下降,這和傳統(tǒng)的磺脲類藥增加患者體質(zhì)質(zhì)量有明顯區(qū)別,與國外大樣本研究結果—格列美脲治療使體質(zhì)量下降一致,糖尿病干預應用程序的使用頻率因患者而異[10-11]。大多數(shù)研究沒有探討自媒體使用頻率對血糖控制的影響。Agarwal等[12]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糖尿病干預應用程序不會影響患者的糖尿病干預。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參與者中應用程序的使用率較低。Vehi等[13]發(fā)現(xiàn)了糖尿病干預應用程序?qū)ρ堑南嚓P影響,與使用頻率無關。通過記錄患者完成糖尿病教育課程的數(shù)量,該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接受干預1年或半年,其血糖控制的改善程度差異不明顯。一項定性研究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的糖尿病教育項目可能不能充分滿足2型糖尿病患者的所有需求。線下糖尿病教育課程需要糖尿病教育資源,患者在醫(yī)院定期參加糖尿病教育課程存在諸多障礙[14]。在該研究中沒有提供糖尿病的面對面教育。雖然個體化糖尿病教育強調(diào),但基于自媒體平臺的普通糖尿病教育可以節(jié)約資源,方便患者,且費用低廉??勺鳛閭鹘y(tǒng)糖尿病教育的補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傳統(tǒng)糖尿病教育的不足。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護理延伸服務中應用自媒體微信平臺可取得良好效果,該研究通過建立微信群,及時推送有關糖尿病相關護理知識,指導患者科學飲食以及鍛煉,有效解決患者心中疑問,組織患者之間相互溝通與交流,進而使患者更加去全面認識糖尿病,并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最終穩(wěn)定血糖并有效控制血糖。